首页 > 分享 > 分享近两个月慕课学习的经验、总结及思考

分享近两个月慕课学习的经验、总结及思考

  我是2个月前开始慕课的学习的人。可是由于多年使用电脑经验所致,我深知:一种新的事物出现,总有许多需要调适的地方。因此,对这种新的接受教育的形式,我并不打算盲目开始进行,而是先熟悉、对比和积累慕课学习平台的使用经验,再开始坚持完成一门门课程的学习。

 现在与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使用经验与学习感受。希望在慕课——这种新型终身学习平台上,大家都能克服困难,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并且,通过总结个人的学习经验和感受,也便于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知道使用者感受,更好地改进平台设计与服务。

 1、首先,我花了一些时间访问一些不同的慕课平台。

 (1)斯坦福大学创始的慕课平台Coursera,那里有许多不错的心理学、计算机课程。如今该平台也开始推出中文字幕的课程了,就算英语不过关的人,也能够立即开始学习。然而,该平台课程的学习难度相当大。比如一门很有价值、评分很高的计算机课程,据那里讨论区的中国留学生讲,竟然每周就要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连续5、6周下来,就要把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编程语言学习一遍!这实在太难了!听课当然容易,可是,要想完成课程并得到承认--获得授课老师签字的证书,那可就难了。而且,该平台上若是想要得到证书,所需交的钱可不少。所以,我打算完成国内慕课平台上的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再到慕课平台Coursera上修几门课。

 (2)其他一些国外主流平台:如哈佛和麻省理工创办的慕课平台edX、英国高校创建的慕课平台Partners、美国一些高校的商科课程NovoEd,这些平台上都使用英语讲课,而我只能进行初步的英语交流,听课难度太大,恐怕只能放到一、两年后再学习。又如很有趣的日本的MOOC平台gacco The Japan MOOC,欧洲的MOOC平台iversity(德语和英语课程居多),都因为语言障碍,近几年都只能不考虑立即开始学习。

 (3)中国大学MOOC平台:由网易公司来经营,提供北大等数十家中国一流高校的课程。这些课程往往很接地气,内容广泛,深入浅出,尤其适合我这样的状况--读过国内研究生、外语不够过硬、有一些电脑使用经验。因此,我已在这个平台上,开了数十门课程。近一个月来,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该平台。

 (4)学堂在线-清华为首的MOOC平台:这是清华自己运营的慕课平台,里面有很多非常好的计算机、企业管理和外语课程。

 (5)其他的若干非主流慕课平台:他们都在宣传标榜自己是最好的慕课平台,而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课程,所以,实在不值一提。

  2、其次,谈谈对这些慕课平台上所开设课程的学习感受。

  实际上,我对学习这件事还是有着相当的心理准备的。我深知:要想学有所成,就要对所学课程努力付出,自己投入的时间精力与学习收获几乎是成正比!然而,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太广泛、太深入和太难,我发觉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够,我已经实在是学不过来了!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有限的课程。并且,把主要时间都放到自己所需的极少数课程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更何况,我现在不仅需要学习,更要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上班工作和照顾家庭呢?

  因此两个月来,根据自己最感兴趣、自己的学习基础以及世界和中国变化发展所需,我几乎同时开始了30门课程的学习。我准备了8、9本厚厚的笔记本,根据自己所判断的权重,一门课程又一门课程的开始听课。每一门课,我都只听第一讲。即使是那些实在感兴趣的课程,我也只听第二讲。之所以这样学习,是因为我还不够确定自己的初步判断,这些课程是不是真能满足需要?它们真值得我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精力,并付出努力去学习么?

  对课程的学习,我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学习方法:

  对重要的课程,我都听得很仔细。老师讲得快,就反复播放,几乎把每句话的要点都记录下来。而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我不了解,就用搜索引擎检索、访问百度百科、以及那些文献数据库,再不然,就到知乎上去向大牛们请教。为了弄清某个专项领域的专业知识,我还进行扩展阅读。事实上,我花了大量时间,掌握授课老师和助教提供的辅助资料,又或者迅速地从网上寻找、下载并掌握相关扩展资料。

  对虽然不够重要、但我也很感兴趣的课程,我就当看电影和电视。反正,能够听听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及其他知识,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准,这似乎也很不错。这些课程,给我带来许多以前不懂的新知识,很是拓展了我的视野。

 (1)对比国内、国外,以及国内那些不同学校开设的课程,我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不同学校和不同老师教育理念不一样。

  比如,美国斯坦福和中国清华所开设的课程,似乎更偏重实践所需知识与未来世界变化所需知识。只是这两所学校具体实现的教育课程有些不同,也许针对不同国家的学生,学生所接受的文化传统、教育心理和教育理念有所不同吧。

  而北大、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似乎更偏重文化和科学的素质教育,只是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同。有的数学讲得好,有的英语讲得好,而有的则是哲学课上得实在是一流。

 我感到,尽管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教育理念不同,但是,这些课程对我而言都很重要!或者今年、或者今后两三年,我都下决心将要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认证证书。

 (2)对比不同老师的具体课程,我发觉这么一个现象:鱼龙混杂,不同老师的课程含金量差异很大。

  尽管现在是慕课的新兴时期,老师们往往为了讲好课程,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可是不同老师的课程含金量,实在很不同。

  有的课程选课的学生也不少,而老师课程设计也符合现实社会所需,所以很是吸引眼球。但是,老师授课的目的似乎不单纯。

  某老师甚至公然在上课时表示,她希望通过授课(即通过慕课平台方面的推广),更多地接到社会上其他一些组织单位的讲课任务。我个人认为:她这么在乎名利,似乎就不像真正做学问的人。学生是可以根据现实与未来社会所需,为了名利而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更好。但是,老师做学问,也能这么在乎名利和现实么?竞争如此激烈、社会变化如此快的世界环境中,似乎只有那些一心专研学术、专心致志并多年皓首穷经多年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知识大牛吧。

  经过对比才会有真知!

  同样一门类似的专业知识课程,我又听了另一个老师讲授。他教学的目的就单纯很多了,他认为他之所以开设了两年的慕课,就是因为网友的支持。比如,他在慕课平台上授课,甚至就到美国也会有遇到他的学生。在听这位老师授课的时候,我的确感到:他的课程干货多多,令我眼界和思路大开。

  相比而言,那位过度推销自己的老师的第一讲和第二讲,几乎都是些废话!实在是浪费我的时间精力啊!但是,由于她所讲的专业知识实在很重要,我只能暂时忍受她的屁话。我不过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能从她今后将要进行的讲课中,从她的角度,对这个领域的知识得到一点启发、一点干货罢了。尽管她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很重要,我也肯定不会交钱取得该课程的认证证书的。对付这种目的不纯的老师,就是要把她的有用知识拿来,而且还是免费的!至于那些没眼光,还交钱选择这位老师认证证书的人,他们又能凭着这么没有含金量的证书,能够证明些什么?

 3、对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的一点小小的改进期望

 慕课平台的出现,的确是一次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它他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不同国家地域、不同文明环境的隔阂。

 它仿佛一道光明,让我们这些身处于社会上,深刻感知社会潮流与变化,但又非常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变化、急需知识充电的人,有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充电平台。

 它让我们更有信心,不再畏惧、迷茫甚至惧怕信息时代的变化与知识迭代。

 正是由于慕课平台都将会对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将有重大影响。于是不少观察敏锐、走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似乎都在开始发力并自建慕课平台。难道,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就没有感受竞争的压力么?也许,一个百花齐放、甚至比网上招聘平台竞争更激烈的时期,很快就会到来了。

 似乎经过前两年慕课平台在各高校的地推,现在的慕课平台,已经被我们这些身处社会的人感知并有效利用。这不同于那些高校学生的力量。我相信,再经过象我一样的、社会上的人,把慕课平台推广到我们自己的朋友圈后,慕课平台势必将迅速占领市场,成为继阿里巴巴掀起商业模式革命之后,又一股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

 那么,阿里巴巴是如何成功的呢?不外乎是始终平衡市场双方(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诉求)、关注用户的使用感受、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罢了。

 如今,我就发觉两个问题:

 (1)随着慕课课程越来越迅速增加,如今都那么难选到好课程了。那么,今后又该怎么选课程长期坚持学习呢?

 从学习的角度讲,这就是如何把学生学习以后的感受,正确反馈给授课老师,并经过慕课平台的数据挖掘、正确评价有价值反馈意见以后,再在公告栏上给那些授课老师评级打分,以便于学生从不断增加的海量课程中选课。

 从慕课平台的运营来讲,这实际上就是形成一个平台上信息反馈的闭环。只有保持粘性,长期套牢用户,不断增加流量,才能带来巨大而不可估量的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

 这里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正确评分,如何评价授课老师的付出与努力。

 现在的教育理念,有两种思想的根本差别:一种办教育是为了服务,这种理念更注重学生感受、社会与现实需要。一种办教育是为了教育,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种教育并不迁就学生以及社会需要,但更能改变学生的思想和人生,从而更能改造社会。

 现在有的慕课平台是根据学生选课——即课程的受欢迎的程度来评分的,而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则没有评价体系。

 我认为:的确很难取舍。在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给授课老师评分?如何满足实现信息反馈闭环的需要?

 通常的一种状况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往往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

 也许,在没有别的办法前,慕课平台也只能按照最受学生欢迎来评分吧。但是,即使慕课平台这么评分了,这种评分对我这样的人而言,也没多少参考价值。

 因为,我还是不知道从如此众多的课程中选课,只能一门课又一门课地试着听课,这样的效率实在太低了!

 (2)如何不断系统化构建自己的知识谱系,从而成为信息时代所需的“新新人类”?

 其一,在数量众多的课程中,老师往往会在课程的首页,标注这门课程所需的前提知识——即一个系统知识谱系中的前端知识。

 我注意到,也许老师们是担心标明得太清楚,学生就会担心所需前端知识太多、太难,从而放弃选修这门课程吧。所以,只有少量老师是清楚标明课程所需的前端知识的。而多数老师,则大多选择隐含课程的前端知识。这导致我只有真正开始学习之后,才会意识到自己基础知识行不行,能不能胜这门课的需要。这的确很不便于我这样的人迅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不知道网易的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又将会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老师与学生的矛盾?

 其二,网易的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具有明显的缺点,缺乏像清华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平台那样的自主学习模式。

 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所有的课程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过了时间就不能参与学习、作业与测验和考试了。这也许是为了更好地方便老师授课。但是,这迁就了老师的上课时间进度,就不能由学生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了。事实上,为了系统化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谱系,我们很需要不受老师的授课时间的限制,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从而系统和科学地学习,完成大量不同老师开设的课程。

 清华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他们就很好的解决这一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矛盾问题。他们的自主学习模式,完全没有授课时间限制!

 我认为,这种自主学习模式,尤其适合像我这样-在社会上学习的人。而具我所知,慕课平台实现自主学习模式,并没有什么技术难题。这也正是慕课学习方式的重要优势和魅力: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来进行学习!

 为什么网易公司方面不把这种慕课平台的明显优势发挥到极致呢?

 我猜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之所以没有自主学习模式,是因为网易只是一家电脑平台公司,并不拥有这些课程的知识版权。而那些提供课程版权的高校,又纷纷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学生学习,这就成问题了!这一判断是因为我发现:那些学堂在线慕课平台上的课程,也只有清华自己开设的课程能够采取自主学习模式,而该平台上的其他高校开设的课程也不能采取自主学习模式。

 课程众多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不能绝对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而课程数量少但精致而非常有价值学堂在线平台确可以自主学习。

 所以,对那些清华开设的重要、有价值的课程,我并没有优先开始学习。反而因为担心错过课程开设时间,选择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始了那些相对没那么重要的课程开始了学习。

 这其实很不科学!不是最优的学习选择!

 如果网易的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永远不改进,那么,在这两年的基础知识构建之后,我将会转向那些虽然没那么多课程、但很有一些精致而有价值的课程,并且能够自主学习的慕课平台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后的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由于花时间参考大学MOOC平台上其他人的学习经验,特别是2016年某研究生的学习计划(即一种时间管理的办法)。我因此而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花费一个早晨来对那些重要或感兴趣的课程做一周计划。

  有鉴于他们这些去年完成课程的数量冠军的经验,本周我打算同时横跨两个慕课平台——大学MOOC课(网易)和学堂在线(清华),选听其中课程48门。其中:重要基础课6门,重要技能课3门,生活知识必修课3门,语言学习课17门(当然这些外语和国语课,我只是试听而已,预计将淘汰70%的课程,下周只会继续其中的5门课左右),数学课4门,计算机基础课6门,企业管理课8门,网络新业态课3门。

  对其中的同一个专业领域及同样类似的课程,本周我均在两个慕课平台分别选择2、3个不同授课老师所讲授的同样类似的课程来听讲。所以,执行完本周计划后,预计下周再淘汰50%左右的课程。这样,最终将只保留18-20门左右必须完程并获得证书的课程。长期坚持,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对大学MOOC平台去年奖学金的颁发考核标准,我始终有点不同看法。完成课程的数量多,就是值得倡导和鼓励的好事情么?学再多,如果没有真正掌握在手,时间一长,原来学过的东西也就自然忘记了。所以,学得多往往并不见得能学好。比如那位去年的奖学金第一名,不过就是学完一些课程后去了一家并不知名的网络公司,甚至还不是国内BAT这样的大公司。而看看教育部公布的清华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就可以知道,清华8成以上本科毕业生都进入了国内最一流的大公司。

 这就是“证件”泛滥时代,证件含金量的不同,可见,学得多远远不如学得好。

 值得一提的还有,我早上整理课程的时候发现,一些高质量的好课,在也清华的学堂在线上能够自主学习了,即使它们不是清华本身老师开的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

相关知识

花两个月总结的接单经验,了解一下?
网课期间自我学习状态总结范文(通用29篇)
班级网课情况班主任总结范文(精选10篇)
“花”心思的插花课—《盆景与插花》课程线上教学案例分享
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开展“慕课西行,同上一堂课”实践教学
关于网课总结(精选20篇)
兰州园艺培训班 学习思路分享
插花课程总结范文10篇
全国一线心理健康教师在昆授“金课”
慕课 | 岭南传统插花中《在缸中的应用》

网址: 分享近两个月慕课学习的经验、总结及思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373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大学生网络学习心得9篇
下一篇: 浙江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 新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