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2年秋,已成为明万历年间著名花鸟画家的 周之冕一如往常,莳花养禽,日夕观摩。一日,其手执墨笔以“百花图式”画下7米花卉长卷,写意的手法透露着明快清雅的性情。彼时的他已是耄耋老人,胸臆淡泊不羁。《石渠宝笈》三编曾将这幅墨笔手卷收入著录,至今仍珍藏于故宫博物院,鲜有露面。
回顾周之冕一生,其独到的写生能力和革新的“钩花点叶”技法表现,成为深远影响后世花卉画家的集大成者。 《石渠宝笈》初编之时,就已收录周之冕作品11件(套),其中就包括另外一幅设色纸本《百花图卷》,并被定为“上等,鳞一,贮御书房。”
《石渠宝笈》著录藏周之冕《百花图卷》
今秋,世人将可以 在中国嘉德秋拍上,一睹这幅长达17米有余的周之冕《百花图卷》之风采。
与暮年所作墨笔手卷的明快淡雅不同,这幅素笺设色《百花图卷》绘有近80种品类花卉,时而清新自然,时而浓烈奔放,所涉画法千变万化,游刃有余,与画传神。此时的周之冕正值盛年,不仅将“钩花点叶”技法纯熟掌握,更将朝夕更迭与四季轮回的浪漫情怀充分展现出来,蔚为壮观, 被誉为中国花卉画史上的“百花之王”。
1
近80种四季折枝花卉历代画家借鉴之典范
“不是从来无本根,画工取势教推折。”唐代诗人 吴融的《折枝》诗中所说的,即为折枝花之妙处。
折枝,即画花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作为中国花卉画的一种形式,折枝花卉的构图从中唐至晚唐时期的画家边鸾就已开始;至五代时,折枝画法已较为普遍;及至宋代,已成为花鸟画家最常见的构图形式。
周之冕(明万历间 16-17 世纪初)
百花图卷
手卷设色纸本
尺寸:31.90×1717cm
估价待询
题识:汝南周之冕。
钤印:服卿、周之冕
鉴藏印: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古燕张纯修见阳图书、纯修珍藏之印、张逸庵氏家藏、珍藏世玩、见阳子、子子孙孙其永保之
著录:《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二册,第1041页,上海书店,1988年版。
出版:1.《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杨仁恺著,第312、313、387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
2.《徐邦达审定中国古代书画精品选集(壹)》,第174-185页,文物出版社,2010 年。
3. 《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二)》,第265-268 页,2010年。
4. 《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展览图录》(贰),第58-59 页,2010 年。
5. 《中国绘画史图鉴·花鸟卷》第122-147页,长江出版传媒、湖北美术出版社,2017年。
展览:1.“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 2010 年10 月。
2.“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主办单位: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电视台,2010 年10月22 日-25 日。
这幅百花图的王者之作——周之冕《百花图卷》纵32厘米,横1717厘米,细腻描绘了兰花、梅花、金盏花、月季花、梨花等近80种花卉,不仅有兰花、梅花、菊花、荷花、水仙、牡丹等中国传统花卉画中的常见花卉,更有渥丹、剪春罗、七姊妹、聚八仙等少见花种。花卉品类繁多之余,《百花图卷》中每一种花卉所表现的情态、颜色和韵味也无雷同之处。各种花卉之间布局疏朗,赋色鲜艳。无论是花朵的不同朝向,还是枝条穿插、相互掩映,都凸显了周之冕对花卉生长过程以及形貌特点的充分了解。
在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 杨丹霞看来,与两宋以来的近距离“特写”折枝花卉的手法不同, 周之冕非常注重呈现绘画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拉远观察视角,使表现的景物更加自然,与环境更加协调。
周之冕《百花图卷》局部
以属水生草本花卉的荷花为例,周之冕先将荷花花头轮廓勾勒出来,然后再以赋彩代水墨进行敷色,全面展现“钩花点叶”技法之优势。同时,还在荷花旁边辅写了常生长于湖泊、池塘等水域里的草本植物“慈菇”, 将水生植物之间相伴相生的环境场景精准地复刻出来。
从花卉画的章法上讲, 折枝花卉长卷的摆布颇有讲究。花与花,花与叶的交错、聚散,既要协调又要有节奏感,既要赏心悦目又要轻重得体。此幅《百花图卷》中,蜡梅的长枝与水仙的长叶并置交错,画面舒展,反向布局了另一支水仙,既平衡了画面,又妙趣顽皮。
周之冕《百花图卷》局部
细究起来,画面中这两支水仙也有区别:左边的水仙看上去花头茂密,应属重瓣型水仙,是水仙的变种;右边斜伸出去的水仙更显清冷,却因花味清香、花型如盏,被誉为“金盏玉台”亦名“酒杯水仙”,应是花被6瓣的单瓣型水仙。
对于同品花种的细微差别能够如此细腻,想必与周之冕为江苏长洲人(今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清时期,江苏的水仙种植有了明显的发展,产于嘉定(即嘉定县,明代属苏州府,今属上海市)的水仙单瓣最优。
周之冕《百花图卷》设色纸本(局部)
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萧平认为:“周之冕是真正的写生,并非对花写照。他用多年观察、写生的积累,重组着四季百花。”异于寻常画家的入微观察令周之冕的《百花图卷》成为历代花卉画家借鉴的典范。
同时,这幅手卷绘画中春夏秋冬四季花卉都有,充分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手卷这一传统形式,画山水可以一泻千万里,从长江源头画到中、下游,可以反映四季更迭;画花鸟则可以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他把四季花卉画在一起,既要摆布的均衡、协调,又要有趣味,非常难得。”萧平表示。
2
钩花点叶,既妙且真百花图史上的王者之作
宋《百花图》卷(局部),纸本,墨笔,纵31.5厘米,横1679.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百花图”在宋代就已出现,故宫博物院现存一幅原为梁清标旧藏的 宋代佚名墨笔纸本《百花图》卷,纵31.5厘米,横1679.5厘米,四季花卉约60种,曾为《石渠宝笈》著录。全卷纯使水墨,亦加白描花卉,除卷首的梅花近似扬无咎的画法略带写意笔外,其他全用墨笔工写,以墨代色,兼勾勒墨染与白描,且融入了没骨画法,体现了宋工笔花鸟精密不苟的画风。
南宋杨婕妤《百花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纵24厘米,横329.7厘米,吉林省博物院藏
另有一幅南宋杨婕妤所作《百花图卷》现存于吉林省博物馆,画卷纵24厘米,横329.7厘米,为张伯驹捐赠。全卷共十七段,有包括荷花、蕙兰、蜀葵在内的十一种花卉。此卷是典型的南宋院体画法,工整细致,讲究法度。 到了明代,百花图更为盛行,孙克弘、鲁治等人都曾书写过百花图,但精细程度以后世影响都远不及周之冕。
孙克弘《百花图》卷(局部),纸本,设色,纵27厘米,横53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孙克弘《百花图卷》,纵27厘米,横53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绘紫丁香、梅花、山茶、芍药、兰花、玉兰、月季、菊花、桂花等花卉,画法细致,风格清秀。
鲁治《百花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纵29.5厘米,横568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鲁治《百花图卷》,纵29.5厘米,横568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依次绘桃花、兰花、梨花、牡丹、秋葵、山茶、水仙、梅花等三十余种花卉。
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一百七十《周之冕花卉后》
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王世贞曾这样评价周之冕:“胜国以来写花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之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然道复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能兼撮二子之长。”
陈道复即为陈淳,小写意花鸟画宗师,与“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画风淡墨质朴,总是用一花半叶将疏爽的花鸟意境精妙地传达出来。陆舒平即为陆治,是吴门画派后期的重要画家,虽与周之冕一样,也采用钩花点叶、兼工能写,但其勾笔细劲如铁线,因此画面真实真切。
显然, “既妙且真”的周之冕是吴门地区水墨小写意花鸟画技法的集大成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周之冕《百花图卷》设色纸本(局部)
其一,赋彩设色,异于常人。色阶跨度宽广是此幅《百花图卷》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在旁人所作百花图中极为少见。在所绘近80种花卉中,几乎集齐了花卉写生能够用到的所有色彩:从淡雅的白色、浅粉、浅黄到艳丽的红色、紫色,再到墨菊等花卉所呈现出来的近乎墨色且不常见的深紫色。
周之冕《百花图卷》设色纸本(局部)
其二,疏密布局,独具匠心。周之冕把四季花卉近80种,集合在一幅长卷中,既要摆布地均衡、协调,又要有趣味,非常难得。值得一提的是,周之冕传世作品以扇面、册页居多。尺幅相对较大的卷轴能很好地表现四季折枝花卉,其中尤以手卷最为珍贵, 因此是幅17米长《百花图卷》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公私收藏中尺幅最大的周之冕真迹。
周之冕《百花图卷》设色纸本(局部)
其三,技法千变万化。虽然周之冕以“钩花点叶”著称于世,但其对于不同花卉的形貌状态,会采用不同的笔触画法,不完全是钩花点叶。即便是同属一个科目的花卉,周之冕也会因颜色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画法表现出来。 这种游刃有余,对后代画家的影响延续至今。
周之冕《百花图卷》设色纸本(局部)
最后一点,《百花图卷》采用了半生熟的宣纸,无疑是为周之冕式的“真与妙”锦上添花。众所周知,半生熟宣纸遇水会慢慢化开,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透,可以更好地表现丰富的笔情墨趣。“不像徐渭完全用生纸,泼墨淋漓,甚至有的是墨里加胶;周之冕是半生熟的纸,用小写意,更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目标。”萧平表示。
到了清代,也有一些重要画家绘画百花图,但能在花卉品类、尺幅、技法、著录等各方面都能匹敌此幅周之冕《百花图卷》者,寥寥无几。
恽寿平《百花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纵32厘米,横530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恽寿平《百花图卷》,纵32厘米,横530厘米,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卷绘有四十种花卉植物,画风细腻,属于恽寿平早期作品。
邹一桂《百花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纵31.5厘米,横682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邹一桂《百花图卷》,作于乾隆十年(1745),纵31.5厘米,横682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卷皆用传统工笔勾线晕染,富有宫廷富贵气息。花卉之间相互叠压穿插,形成画面的疏密有致。此卷花卉种类达一百余种,但长度尚不及周之冕《百花图卷》二分之一。
周之冕《百花图卷》设色纸本(局部)
根据以上存世历代《百花图卷》的梳理,可知周之冕《百花图卷》是已知《百花图卷》中罕见的巨幅佳构。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研究所所长朱万章认为:“从百花图的尺幅和画中花卉的种类数量来讲,现在所看到的这件周之冕《百花图卷》,在所有百花图卷中,此幅最长,属于鸿篇巨制。”
3
花卉画史“百花之王”对中国美术史极具重要意义
中国花鸟画自唐代开始出现名家,经五代达到成熟,至北宋时期,逐渐从从配景、辅图中脱离出来,形成较为独立的绘画品种,同时出现了 “黄筌富贵,徐熙野逸”的标志性特点。
周之冕《百花图卷》设色纸本(局部)
百花图式在宋代出现后,很快成为花卉画题材中非常受欢迎的表现形式。此时的花卉禽鸟仍以形似逼真为主。到了明清时代,传统社会才形成以花鸟代指某种特殊寓意的文化内涵,并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其中尤以花卉题材最为多见。思想的注入,令花卉画加速成为了一种风尚。根据 朱万章的统计, 80%以上百花图出自明代中后期,而这些百花图画家的地域分布,基本上是以苏州为中心,即吴门画派的发源地。
萧平认为:“‘吴门画派’花卉画是在山水画之外的另一条线索,应该引起学界重视。明代晚期从陈淳之后延伸出了两种风格,其一是徐渭的大写意,其二是周之冕的小写意。这一注重写生的小写意,其影响力比吴门画派山水画绵延更长。 吴门花卉传统最典型的三个人是沈周、陈淳、周之冕。”
周之冕《百花图卷》设色纸本(局部)
沈周是吴门画派第一代领袖,继承元朝人墨花墨禽的画法,用水墨勾染,进一步将花卉画写意化。这个传统启发了陈淳,在追求笔墨情趣的同时,也追求笔法的放达自由,成为小写意花鸟画的一代宗师。陈淳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如清代画史《明画录》作者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到了周之冕,在继承陈淳笔墨之法的同时,还兼顾形体,将钩花点叶发扬光大,可谓集众家之所长。 无论状物还是传神,都非一般俗手所能企及。
周之冕《百花图卷》设色纸本(局部)
周之冕及对钩花点叶技法的革新与运用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吴门画派花鸟画传统的发展上,其在中国花鸟画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也为后人所称道。周之冕生活的明代中后期,花鸟画创作相对于山水画是处境略衰微,但周之冕引领吴门花卉画风成为了这一时期花鸟画坛突出的佼佼者。
正如朱万章所言:“如果把周之冕及《百花图卷》放在明代花鸟画坛的大环境及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语境中,它的意义显然已经远超绘画本身。”
来源:020艺术观察
大芬美术馆
大芬油画村文化发展中心
唯一官方公众号
- E N D -
欢迎转发至您的朋友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欣赏 |17米旷世巨制《百花图卷》何以成为中国花卉画史上的“百花之王”?
“百花之王”“没骨神品”“清宗室花卉杰作”三件古画联袂在京亮相,专家共话中国花鸟史500年
南方都市报:雅俗杂糅,既妙且真,周之冕《百花图卷》再现晚明美学风尚
南宋绘画中的博物图谱——以旧传杨婕妤《百花图卷》为例
留住纸上的“花花世界”
中国名花之百花之王——牡丹花
花中之王是什么花?百花之王牡丹花
历代名家笔下那些最经典的花卉长卷!
历代名家笔下那些经典的花卉长卷,真是赏心悦目
汤哲明:从周之冕到恽寿平,江南设色小写意花鸟具有重要的美术史意义
网址: 欣赏 |17米旷世巨制《百花图卷》何以成为中国花卉画史上的“百花之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5219.html
上一篇: 花语是离别的爱情有哪些花 |
下一篇: 《花之轮回:重逢、背叛与文化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