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南方文物杂志

南方文物杂志

世界之安阳--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创新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文明    安阳    创新    考古发掘    考古遗址    中华文明    形成历程    

一、引言殷墟遗址正式考古发掘九十年了,作为中国考古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十余年了。安阳已被举世公认为中华文明摇篮,回顾殷墟考古发掘研究史不仅可以认识中华文明形成历程,亦可以评估上古中国在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李济亲自参加殷墟发掘研究五十余年,《中国文明的开始》《安阳》已是传世名作。

天行健勉于学——宋建先生访谈录

关键词:访谈录    古代中国    古代历史    宋    考古学    学术史    20世纪    学术成果    

肖宇:宋先生,您好!感谢您接受《南方文物》的专访,首先向您介绍一下此次访谈的缘起。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好的学术史传统,《史记·儒林列传》和《汉书·儒林传》确立了以学者类传记录学术史的范式。考古学自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是一门研究古代历史的年轻学科,几代学者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开创了对古代中国的认识,在研究实践的基础...

薪火相传探尧都——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四十年历史述略

关键词:遗址发掘    尧都    考古发掘    陶寺遗址    史述    年历    考古学史    早期国家    

引子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探索中的关键支点性都邑遗址,是考古探索、推动“尧舜禹传说时代”成为信史的关键遗址,因此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历来受到海内外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2018年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正式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四十年来,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跌宕起伏,饱经风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裴李岗文化生业经济研究现状与思考

关键词:裴李岗文化    生业经济    低水平食物生产    

裴李岗文化生业经济研究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开。微观方面包括动物遗存、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研究,宏观方面则从聚落形态角度进行长时段的考察比较。总体上裴李岗文化生计表现出低水平的食物生产状态,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农业生产可能也占有一定比例并有了初步发展。目前仅贾湖遗址进行过较系统的发掘和研究,而各遗址采集、狩猎、渔业、...

试论盛期陶寺文化的和合思想

关键词:陶寺文化    和合思想    史前考古学    陶寺遗址    手工业作坊    文明探源    构成要素    史前时期    

陶寺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尤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与实施以来,陶寺遗址作为重要中心性城邑给予了重点的聚落布局考察,确定了中期大城址、宫殿区及宫城、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中期大型墓地及祭祀区内的观象台基址,一系列的新发现和新成果使得陶寺遗址作为都城的构成要素和特征逐渐显现出来,是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

新探索与新收获:近十年二里头遗址田野考古概述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    田野考古    手工业作坊    中国古代文明    建筑基址    建筑遗迹    青铜礼器    1959年    

一、近年田野工作的基础、缘起与目标、思路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发现以来,持续进行了60余次发掘。截止2006年,已发掘4万余平方米,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建立起了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分期框架;确认了遗址现存范围,找到遗址中部的井字形主干道路系统,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框架,发现宫城城墙和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外的围墙,发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群和...

商周时期制陶荫室初探

关键词:商周时期    制陶作坊    荫室    

我国制陶荫室起源于何时?本文提出从考古学上辨识制陶荫室的标准,梳理商周时期的制陶作坊材料,辨识出5处制陶荫室,发现:至少从西周早期开始,制陶作坊中已经有荫室的设置;制陶荫室主要用于泥质陶的晾坯;周代都邑的制陶作坊尤其注意利用这一技术保证陶坯质量;制陶荫室的辨识增加了我们对当时制陶作坊生产组织的认识。

数字相机与数字摄影

关键词:数字相机    数字摄影    数字影像    文化遗产保护    基本操作    考古调查    电子传感器    still    

数字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静态光学模拟影像转换成数字影像并记录在数字存储设备中的照相机。英文全称:Digital Still Camera(DSC),简称:Digital Camera(DC),一般称为数码相机。根据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单反相机、旁轴相机、微单相机、中画幅相机等等。数字相机的基本操作比较简单,早已成为考古调查与发掘、文化遗产保护现场记录影像信息的最...

筑卫城城址的时空构架

关键词:时空关系    城址    卫城    新石器时代    构架    建筑基址    考古学研究    考古工作    

上世纪40、50年代饶惠元先生在清江县(今樟树市)展开的考古调查揭开了江西考古工作的序幕①。这是在此次调查中,筑卫城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②。此后,1974年和1977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发掘③,2011-2012年,对城址进行第三次发掘,发掘一处大型建筑基址④。这些发现增进了对遗址和城址的认识,也是提出了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仅就遗址、城址及相关...

后李文化遗址的地貌学观察

关键词:后李文化    地貌学    遗址    冲积扇    河漫滩    聚落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考古资料的相关线索,对后李文化诸遗址的地层和地貌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后李文化时期的地貌特征。后李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鲁北地区的泰沂山前地带,后李、月庄、西河等遗址旁边均为深切的河谷。后李文化时期的地貌与今天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在后李文化之前,河流处于泛滥加积的过程中。这种过程一直延续...

新砦期农业经济研究——花地嘴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关键词:新砦期    郑州地区    花地嘴遗址    浮选    炭化植物遗存    

新砦期是龙山向二里头时代转变的过渡时期。目前有关新砦期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如新密新砦和郑州东赵遗址的植物遗存研究成果业已公开发表。本文以介绍花地嘴遗址浮选结果为切入点,结合新砦和东赵遗址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中原腹地郑州地区新砦期的农业经济特点。这对观察过渡时期中原腹地农业经济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

长江上游地区先秦时期的生业经济

关键词:长江上游    生业经济    文化传播    

本文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动植物考古资料的系统梳理,重点探讨了这一地区先秦生业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长江上游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生计开发,深受自然环境的客观制约,但也有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这一地区农业开发整体偏晚,渔猎采集经济突出;区域生业分化明显,多样性丰富;文化传播影响强烈,呈现多元交融格局。其农业因素除主要传自甘青地区和长江中游...

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长江下游的生业形态研究(上)

关键词:长江下游地区    生业经济    人地关系    动物考古    植物考古    

近万年以来,长江下游一直有古人类栖居,见证了史前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先民在具有本地特色的多元化生业实践中,最终奠定了以水稻栽培和家猪饲养为主、多种经济类动植物管理为辅的生业经济格局。本文对该地区新石器至先秦时代57处遗址所开展的动、植物考古和骨骼稳定同位素研究的数据进行梳理,初步评估各遗址中农作物和家养动物在动植物组合中的...

河南省郑州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牛骨的DNA研究

关键词:家养黄牛    古dna    青铜时代    花地嘴遗址    望京楼遗址    

运用古DNA技术对河南省郑州地区两个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的牛骨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共选取花地嘴遗址(HDZ)12例、望京楼遗址(WJL)17例牛骨样本,从中提取DNA,并选择套叠引物对线粒体DNA控制区(285bp)进行PCR扩增。线粒体DNA结果显示,其中15例个体(花地嘴遗址5例、望京楼遗址10例)属于家养普通牛(Bos taurus),花地嘴遗址有1例个体属于圣水牛(Bubalus...

[弓魚]国本土风格铜器的再检讨

关键词:国    铜器    西周    

[弓魚]国墓地发现以来,虽有不少关于[弓魚]国铜器的研究,但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除过学术习惯的原因之外,也与之前主要集中讨论中原化的铜器有关。本文重新检视国本土风格的铜器,如儿组铜器,以及更为普通的铜器,以期能够发现[弓魚]国铜器中的本位文化,并以此深入讨论与商、周产生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形。

洹子孟姜壶新释

关键词:洹子孟姜    齐侯    司折    大司命    

洹子孟姜壶铭文记载的是洹子孟姜在洹子的丧期结束之后,孟姜处理家族事务,由齐侯派人向天子请命,天子准许其请求并要求他们举行祭仪,洹子孟姜为此铸造祭器,并记录此事。

晋文公请隧別解

关键词:晋文公    请隧    春秋史    礼制    

晋文公请隧,历来有不同解释。本文分析了传统的葬礼说和六隧说,以及新的旗物说。结合《墨子·兼爱》关于周武王祀告泰山和《史记》关于齐桓公欲封禅的记载,提出另一种理解,即祀天(上帝)典礼说。

论春秋楚墓随葬车马制度的特点

关键词:春秋时期    随葬车马坑    东方文化因素    

作为东周墓葬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春秋时期随葬车马制度既反映了该时期贵族的出行方式,更揭示了其身份等级与财富地位。春秋时期楚墓随葬车马坑所表现出的与莒、嬴秦及商文化的相似性实际上是暗示出了其所包含的东方文化因素。

海昏侯墓所见"羽人"考

关键词:海昏侯墓    羽人    昌邑情节    

在出土的海昏侯墓中,多处出现"羽人"图像,应受当时的社会风俗影响,也和刘贺的际遇与心境相关,同时也和他的价值取向相联。海昏侯墓中之所以多处出现"羽人",首先应该是羽化升仙之意。内棺及马当卢上有"羽人",正是刘贺渴望死后成仙的心理表现。其次,应该是刘贺希望死后解脱,追求自由之心态的表征。第三,除了升仙、灵魂解脱之外,或许还与海昏侯的昌...

"济水之防"与齐长城

关键词:齐长城    防    

齐长城作为齐国高超土石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春秋战国纷繁兵事的见证,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清华简等新出材料也给齐长城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信息,本文结合新材料从考古和文献等角度系统论证了齐长城与"济水之防"及长城与"防"的关系。

司马迁历史人物评价理念试析

关键词:司马迁    评价理念    天人关系    善恶    

历史人物评价是中国史著的主要内容,其中既有一定的形式,也富有值得称道的评价理念。在司马迁笔下,不论历史人物是贫贱还是富贵,也不论其最后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具体而言,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的理念主要有:信而有征,实事求是;继承《春秋》笔法,推崇善恶褒贬;对事功充分肯定,但不作为最高标...

从仇英《竹院品古图》看晚明的文人雅集

关键词:明代    文人雅集    仇英    竹院品古图    

明中期以后,社会精英群体开始热衷于参与文人雅集活动。这一文化现象的兴盛,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价值观念、士大夫心态和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仇英在《竹院品古图》中,描绘了四百多年前的一个春日,缙绅士大夫在某个江南私园中参加雅集活动的场景。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运用形象史学的研究方法,对画中...

仇英《修竹仕女图页》的"为臣之道"

关键词:仇英    为臣之道    

作为"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画家。他的画作取材广泛,笔迹细腻,设色温润,是无数文人画师梦寐以求的模本。本文主要论述了仇英的晚年佳作--《修竹仕女图页》的取材特点、精湛画技以及思想内涵。本文认为,"修竹"与"仕女"在画面中的构图组合,不仅表现出了仇英的精心选材与有意设计,而且还彰显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蕴味。

试论清代童蒙教育中女性的作用

关键词:清代    课子    课女    女学    母教    

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全社会把"读书做官"当作人生至高理想和最佳出路。生在科举时代的女性,虽无法和男性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但清人对女学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士绅家庭的女性,大多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无论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还是诗词歌赋、经书史籍,不仅有助于提高女性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而且为她们日后相夫教子奠定了...

陈廷敬与清初社会重建

关键词:清初    社会秩序    重建    陈廷敬    

明清易代,社会秩序大动荡。信奉程朱理学的官僚群体,顺应历史潮流,参与并推动了清初社会秩序重建。陈廷敬通过"敦行教化""兴起学校""整治淫词小说""强力抓社会治安"等方式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京官的经济生活与社会交往——以《王文庄日记》为中心

关键词:清代    京官    经济生活    社会交往    

清代乾隆朝户部尚书王际华,京官群体中代表性的人物。《王文庄日记》提供了清代乾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线索。文中对王氏家庭乾隆三十九年的家庭收入与支出进行分析,探讨其经济生活和社会交往,呈现18世纪清代民众的生活图景。从个人角度文中对乾隆时期的"养廉银"制度进行印证和解读。同时,对王氏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行进一步研究。

考古学空间性研究:从文化史到聚落形态的多重空间建构

关键词:考古学    空间性    文化史    聚落形态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考古学完成了考古学物质文化史的构建,积极转向考古学文化的功能性研究及其社会研究。20世纪80、90年代之交,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范式从考古学文化向聚落考古转变。18世纪至今,在全球范围内考古学的空间概念经历了地点、考古学文化、聚落考古等三次的嬗变。考古学史研究表明考古学空间概念的三次嬗变均使学科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文明起源比较研究的一点尝试

关键词:文明起源    统计学方法    比较研究    

文明起源研究是中国史前考古近三十年研究的热点话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考古发现在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文明起源进行共时性、历时性等比较研究的前提、方法、局限等,重点探讨了统计学分析结果的解读。

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研究的考察

关键词: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    研究脉络    观点辨析    

探索国家起源及形成一直是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然而,学术界对相关概念的解读与使用并不一致,虽然目前关于国家起源模式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仍是史前文化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大体连续进化,但不同看法也颇引人关注。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脉络的基础上,辨析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而考察了其产生问题的原因。

试论龙山时代的依崖型城墙

关键词:依崖型城墙    建造技术    特征    动因    功能    

依崖型城墙是一种特殊的城墙类型,多依靠陡坡、崖壁建造。形态结构相对复杂,建造技术较为特殊。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墙向一侧斜靠,纵剖面为近陡立的平行四边形;城墙多不闭合,有多重城墙组合使用现象;多数城墙采用石质材料建造,也有夯土版筑而成。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地貌条件、城墙建造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促使依崖型城墙主要产生于中...

西水坡遗址仰韶时期墓葬研究

关键词:西水坡遗址    仰韶时期    埋葬制度    社会组织    社会性质    

西水坡遗址仰韶时期墓葬可分为三期,一、二期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三期出现了较多的二次合葬,说明埋葬习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整个墓葬分为墓群→墓区→墓地三个层次,这是家族→氏族→胞族三级社会组织的生动反映,而氏族是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尽管家族从早到晚呈现出独立化增强的趋势,但人们的很多宗教、祭祀事务以及大型的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在...

考古学的系统论和早期中美洲

关键词:中美洲    早期    系统论    考古学    植物学家    社会等级    史前史    生产者    

前言随着中美洲史前史早期阶段研究工作的进展,我们对该地区采食者和早期食物生产者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对这些古代先民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不再认为这些前陶器期的植物采集者是一群衣衫褴褛的游群。相反,他们看似像一支经验丰富、足智多谋的业余植物学家,知道如何从荒凉的地表环境中汲取更多养分。我们也无法再将形成期的人群描绘成一群...

偃师商城的仪式宴飨与权力获得(二)

关键词:偃师商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权力    仪式    工业区位    宫殿建筑    居住区    政治中心    

4、偃师商城作为二里岗时期政治中心的偃师商城的废墟如今掩埋在偃师市和附近村庄(如塔庄)之下。1983年考古队依据最初的发现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持续的发掘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汉魏故城队,1984;杜金鹏等,1999)。古代偃师商城有套叠的布局(Lee,2004):外郭城像一把厨刀,更小的长方形内城墙的南段、西段与外城墙共用,带围墙的宫殿区位...

林惠祥教授的考古学术遗产

关键词:考古学家    学术遗产    林惠祥    人类学家    文化人类学    考古学研究    东南亚    民族学家    

1958年2月13日凌晨,林惠祥教授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享年57岁。今年是林先生逝世六十周年,谨以此短文概述先生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学术遗产,表达一个考古后学的敬仰、缅怀与思考。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主要学术成就既包括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志、神话论、民俗学等广义人类学体系的建构,又包括中国台...

构筑之道:江西上饶市铅山县"澄波桥"构筑方法解析

关键词:江西    铅山县    上饶市    结构类型    解析    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桥梁    唐宋时期    

一、前言我国古代多孔伸臂木梁桥是满足多孔连续的梁桥建设需要,在河中设石墩,利用用木伸臂结构取得较大跨度的古老桥型;唐宋时期传遍全国,南方诸省如浙、闽、赣、湘、桂、黔等地都有建造。迄今为止,有关古代桥梁史料中,对多孔木伸臂梁桥结构类型的实例举证仅限于双向伸臂和木斜撑伸臂。双向木伸臂结构类似我国传统木构建筑中层层出挑的出檐结构...

中国建筑遗产认养制度研究

关键词:建筑遗产    制度研究    中国    文化遗产保护    理论与实践    建筑文化遗产    文物建筑    相关文献    

建筑遗产是指建筑文化遗产。本文的建筑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市县级文物建筑、未定级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一般建筑构。中国建筑遗产数量众多,政府虽不遗余力地进行保护,但由于人员和资金有限而显得力不从心,急需通过社会认养来缓解政府的保护压力。从2006年开始,黄山、金华、开平、曲沃等地就开始了建筑遗产认养的自发实践,其理论与实践创新应...

江西婺源地区明清祠堂建筑形态比较研究——以七座祠堂为例

关键词:江西省    婺源    祠堂    建筑形态    历史遗存    明清    历史文化名村    古村落    

一、婺源地区祠堂概况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古徽州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婺源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及多样的历史遗存,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古村落遗存较多,是徽文化、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地。目前,婺源有中国传统村落2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5座。村落中,古建筑遗存丰富,其中祠堂尤其突出,不但遗存数量...

关于湖南双凤村的认识与保护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湖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保护现状    民族文化    武陵山区    民族风情    民族识别    50年代    

双凤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地处武陵山区中段,座落在海拔八百多米的大山顶凹处,四面环山,树林茂密,古木参天,坡陡沟深,具有典型的“村寨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土家村寨特征。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保存完整的民族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中,为确立土家族成为中国第56个民族的认定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手抄孤本永乐《东昌志》价值考论

关键词:文献价值    江西省博物馆    考论    孤本    中国地方志    山川风物    参考价值    总目提要    

明钟彦彰、曾钝编纂的永乐《东昌志》,是现存最早的江西志书,原本不存,仅有清初手抄本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是志收录了庐陵籍文人及游客自宋至明永乐间撰写的诗文二百九十七篇,实为东昌艺文志。东昌,今吉安县永和镇。“昔班史纪艺文,仅列篇目。及有明修志,乃载及词章,非体例异也。志以纪事,文艺即纪事之言。凡政治所系,因革所宜,以及山川风物,吊古...

略论白鹿洞书院的隐逸精神

关键词:隐逸精神    世界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教育史    人类社会    教育目的    中西方文化    

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而白鹿洞书院则是庐山皇冠上的一颗文化明珠。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从未间断过,她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集教育目的、教育形...

相关知识

南方文物杂志
大国工匠吴顺清:让“沉睡”的文物“复活”
花木盆景杂志
让文物和文化资源焕发新时代风采
@中国花卉园艺杂志 的个人主页
土壤杂志
中国花卉园艺杂志
生物学杂志
分子植物育种杂志
北方园艺杂志

网址: 南方文物杂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58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考后别忘 | 10月29日托福真
下一篇: 珠峰上的孢粉遗留下的气候变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