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集雨型生态绿地系统的规划构建 ——基于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集雨型生态绿地系统的规划构建 ——基于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近年来,我国也较快了对海绵城市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全国首批唯一一个县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迁安市在强化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和综合利用过程中,结合场地现状和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相关技术规范,设计了集生态集雨带、水质净化措施、综合慢行系统、植物景观规划等于一体的集雨型生态绿地系统,实现本项目规划设计与上位规划的有机衔接,试点总面积为21.5平方公里。

0 1

因地制宜,全面协调

迁安市城市建设面临着人均水资源量占有少(436立方米/人),且现状供水能力较低(4万吨/天),本地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城市内涝风险较大、积水区域多(42处),雨污合流水环境恶化、城市水生态系统敏感且脆弱等问题。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迁安市按照“系统建设、分区实施、类型全面、重点突出、成效可见”的总体思路,要求各子项目建设规划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道路与管网、城市地表水系等作为海绵城市措施的实施载体,合理选择和布局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力争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达到74%~78%,形成独立的水系统和排水片区,构建新型的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水资源保护、雨水控制与利用、地下水恢复、城市防洪排涝、水生态恢复、水环境改善等目标。

0 2

生态绿地项目区域环境

该生态绿地项目总区域为19.88公顷,设计地块位于迁安市中心城区,场地周边现状较差。西侧、南侧为省级公路,东侧自北向南依次规划为商业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以及教育科研用地,北侧为二类居住用地,西侧为公路及沿河滩涂,南侧为大面积未开发用地,未来将发展成为居民用地、商业用地和教育园区,北侧在建写字楼,场地总体发展潜力巨大。

西侧市政道路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走向,公路与场地内部约有5.5~6.5m的高差,形成了由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在不同的高差处有台阶连通场地与省级公路。东西两侧的道路与场地之间的高差,使场地四周雨水的不断汇入,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集水区。

植被方面,整体呈现乔木资源充沛且具有一定规模,但灌木与地被植物稀缺,植被层次单一的特点。场地现有变电站3个、水源井及泵房6个、电缆分接箱若干、35KV高压电缆两排。设计区域内地物构筑较多,条件复杂,高压走廊对设计的限制较大。

0 3

兼具多种优势,承载多项功能

集雨型生态绿地的设计兼具技术性、科普性和功能性,是一个包涵承载市民休闲、娱乐功能的综合慢行系统,集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于一体的生态集雨带,它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综合慢行系统。

综合慢行系统主要承载市民健身、游憩等功能,体现绿地的功能性价值。迁安市设立了绿地由自行车道(宽度3.5m)和人行步道,并在两端各设有停车场、自行车驿站、卫生间等。此外,综合慢行系统还充分利用空间区域和地形变化,将将自行车道与人行步道灵活布置,分为了并行、分行两种形式。

第二,亮点展示节点。

为更好的宣传科普集雨型生态绿道成果,场地将打造5个与低影响开发设施相结合的景观与功能节点,展示雨水的储存、净化、利用等一系列雨水处理过程以及绿色屋顶和生态透水材料等生物技术要素。5个亮点是儿童嬉水游乐园、台层花园、材料花园、坡地花园和传输花园,旨在展示雨水综合利用、水质净化、生态透水材料、雨水湿地等技术内容,向市民充分感知生态系统的魅力。

第三,植物景观规划。

绿道的植物景观目的是打造市民喜闻乐见的迁安本土植物风景带。景观由护坡、碎石植被床、绿岛、下沉式绿地和湿塘交互组成。护坡以“缀花草坪+灌木”的形式形成野趣开阔的景观效果,绿道有木槿、紫花地丁等植物整合形成,下沉式绿道种植美人蕉、马蔺、千屈菜等低养护成本、高观赏价值、长景观时效的观赏草,湿塘以水生、湿生植物的睡莲、荇菜、菖蒲等为主打造休闲娱乐的景观水体。

第四,低影响开发(LID)的生态集雨带。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是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低影响开发系统包括源头消减、中途传输和末端调蓄等三个步骤。源头消减是基于设计降雨量为81mm(一年一遇)情况下,通过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主要是植被缓冲带、植被)、植被缓冲带实现对来自于两侧市政路的雨水收集。中途传输是通过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达到微生物净化和过滤,并有组织的传输到场地内部的目的。末端调蓄是通过下沉式绿地、湿塘或渗透塘、雨水罐等实现雨水的收集再利用。

第五,水质净化措施。

在雨水收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净化方法的特点和净化效果,选择适宜的净化方法。微生物方法主要向土壤中投放微生物的碎石植被床,增强对雨水的净化。生态方法主要指人工湿地技术,利用水流垂直流湿地处理方式,将斜坡分为6级串联并逐级降低的净化单元,每个单元包括生态滤层、吸附层和底部碎石层。

0 4

建设海绵城市的启示

第一,系统规划要与自然保护相结合。

相比传统的城市绿化要求绿地美化和防护功能,海绵城市建设对绿地规划提出了更科学、更人性、可持续的要求,因此,集雨型生态绿地在规划中必须在注重基本的绿化标准时,还要兼顾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人文的协调和谐关系,力求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观赏性与功能性同行的景观设计方案。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较大,文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生态系统设计过程中要结合自身风貌特色和现实基础,均衡体现本土地域特色,增加其自然历史文化和城市资源的契合度,表现城市空间特色和自然风情。本集雨型生态绿地设计充分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道绿廊规划,植被选择符合气候和降水特点,保障了本项目规划设计与上位规划的有机衔接,立足迁安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尊重了场地现状。体现了多元合作,融合园林、生态、地理和社会人文等多领域交叉学科特点,多专业沟通与合作地反映在规划中。

第三,系统规划要体现科学技术性。

通过本项目规划的实施发现,每个项目系统的规划要突破过去景观感性设计的思路,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功能需求角度出发,依托模型构建模拟分析LID模型,才能提出科学而具有较强技术的方案,做到理论支撑、技术支持。此外,规划还应从城市建设的整体理念出发,力求方案景观与功能同行,科学与艺术并进,才能形成一个针对本土区域具有“私人订制”的景观设计方案。

来源:《城市开发》杂志2019年5期

作者:李珊珊(迁安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微信编辑:时光机

声明:本账号所发布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涉及任何商业活动与经营,尤其不涉及个人之间的经济往来。此外,禁止以商业为目的的转载,发现必究。

我就知道你“在看”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集雨型生态绿地系统的规划构建 ——基于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基于健康城市理念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南京市青龙片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海绵城市的意义模板(10篇)
【案例】先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海绵实践——北川新县城
基于海绵城市语境下的景观实践总结——以京林生态花园建设为例
助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智慧水利体系,支持海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花园水景设计
海绵城市的成效汇总十篇
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范文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网址: 集雨型生态绿地系统的规划构建 ——基于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623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浅谈缀花草坪的组花形式
下一篇: 幼儿园人造草坪如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