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土壤修复中不可忽略的“自然农法”

土壤修复中不可忽略的“自然农法”

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动物。蚯蚓是营腐生生活动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生活环境内充满了大量的微生物却极少得病,这数蚯蚓体内独特的抗菌数免疫系统有关,蚯蚓以土为食,排出的土壤中还有大量有机成分,有助于改良土壤微生态环境。目前已知蚯蚓有2500多种,达尔文1881年就曾指出,蚯蚓是世界进化史中最重要的动物类群。

土壤修复中不可忽略的“自然农法”

古老生物“难敌”肥药伤害

据土地专家医院院长、推广研究员、高级肥料配方师、土壤修护研究院院长曹凯老师介绍,在地球46亿年的漫长生命中,无数的生物成为它生命中的过客,唯独有一种生物迄今为止,在土壤中已经生存7亿年之久。它是生命的精灵,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经历了五次的物种大灭绝都没有干掉它,它就是——蚯蚓。然而让人感到悲伤的是,昔日在肥沃田野中随处可见的身影,现在已经很难寻找到。数亿年的净化过程竟挡不住,短短数十年化肥农药的侵袭.由于我们长期偏重于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大量的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杀虫剂。造成土壤理化特性劣变。造成土壤物理性状发生了变化,使得土壤自身肥力下降,加速土壤的冲施。而土壤化学特性劣变,使得土壤出现酸化、盐碱化,板结,肥力流失等现象,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在土壤中生存了七亿年之久的蚯蚓减少或灭绝。蚯蚓减少代表土壤变浅,土壤质量降低。所以说,评判土壤肥力,蚯蚓得多少就是主要一个指标。

土壤修复中不可忽略的“自然农法”

土壤修复中不可忽略的“自然农法”

小蚯蚓,大世界

而且蚯蚓的减少,不仅仅代表这土壤出现“病态”,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的自复能力,据曹老师介绍,蚯蚓能破碎和分解混合有机质,蚯蚓的取食活动加强了植物产体分解中的生物过程,富含易肥解氮的蚯蚓粪,又加快了周围凋落物的矿化过程。而且蚯蚓活动能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使土壤有机质呈斑块状分布,并能将有机质与矿质土混合,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微粒。为有机质提供物理保护,近而减慢有机质的周转,蚯蚓还能提高土壤中可利用氮和磷的水平,蚯蚓活动能提高土壤矿化氮的浓度,蚯蚓在消费了大量土壤微生物的同时,加速了微生物组织的矿化周转。蚯蚓掘穴行为及取食偏好与土壤有机磷源的特性关系密切。蚯蚓的活动便于磷向下移动,提高了磷在土壤中的斑块分布。同时,在蚯蚓粪或者蚯蚓的洞穴等热点区域能显著改变磷的状态,如可溶性磷,有机磷库,碱性磷酸霉活性等等。

蚯蚓——地球上最有价值的生物

据专家研究数据显示,一条健康的蚯蚓每年可翻20到40吨的泥土。它们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为食,然后经过身体的净化之后,以粪便的形式排除体外,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土壤肥力。而且蚯蚓多的土壤,农作物的重金属含量就不会超标,因为蚯蚓的粪便富含各种对农作物有益的营养成分和微生物,被称之“有机肥之王”。对于改善土壤酸碱平衡有很好的效果。同时蚯蚓翻转泥土,使得土壤的透气性提高,农作物生长就会更加健壮。而现在,土壤中的无名英雄,不仅要面对化肥农药带来的灭顶之灾,还要提防人类的贪婪,一些人为了捕获它去卖钱,使用一些工具把它们从土壤中赶出来,只为换取一斤几块钱的收入。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在自然农法的实践中,土壤是非常重要的,而这自然农法的土壤修复与化学农业它并不冲突。就中国而言,7%的土地和21%的人口,这种国情并不常见,而在此基础上,保障作物产量的同时,进行自然农法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使用生物、物理、化学方式的结合,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元素的补充,利用自然的方式,培育健壮的作物,依靠微生物、有机质等从多方面进行土壤修复。就是从原来的以人为本,到以土壤、以作物为本,在土壤回归健康状态之时,我们的生产者自然就会摆脱对化肥、农药的依赖。蚯蚓是土壤肥力的转化师,是象征土壤质量好坏的生物体。农田里没有蚯蚓,代表我们土壤已经出问题了。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土壤修复中不可忽略的“自然农法”

因此爱护土壤,修复土壤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使用生物、物理、化学方式的结合,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元素的补充,利用自然的方式,培育健壮的作物,依靠土壤中的生物制造微生物、有机质等从而达到土壤修复的效果。

相关知识

生态修复中自然植被的恢复技术
植物修复法
常用土壤修复技术你知道几种?
土壤植物修复
微生物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与展望
土壤修复技术包含哪些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汇总(附各种土壤修复技术优缺点比较表、夏青污染场地 ≠“毒地” 危害环境 ≠ 危害健康)
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植物种类
从实践中来--借自然之力创新矿山生态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范例6篇

网址: 土壤修复中不可忽略的“自然农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739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超富集植
下一篇: 台州路桥实现全省首例土壤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