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黑龙江省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

黑龙江省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本站信息检索可选择“复合搜索”功能,输入两个关键字(如:北京 节水)找到相关信息,再选择“栏目”或“专题”名称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提高检索效率。    首页 > 正文——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成立25周年《中国水利》专辑(2010年增刊)黑龙江省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李铁男 郎景波 李莹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部,土地辽阔,全省总面积达45.48万km2,居全国第六位,全省耕地面积1.78亿亩(1 187万hm2),播种面积1.81亿亩(1 207万hm2),总人口3 826万,人均耕地4.6亩(0.307h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9亩(0.6 hm2),均为全国第一。粮食作物以水稻、大豆、玉米为主,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90%。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200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422.5亿kg,粮食商品率达到80%,农民人均纯收入4 694元。

全省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是全省用水最多的产业,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219亿m3,占农业用水量的92%,每年由于旱灾减少粮食19.5亿kg。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并存现象十分严重,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仅有110 kg/m3左右,因灌溉方式不合理,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下,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一、黑龙江省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

近年,在国家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的建设带动下,全省节水灌溉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年底,全省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1 853万亩(123.5万hm2),其中:喷灌面积1 504万亩(100万hm2),微灌84万亩(5.6万hm2),低压管道输水15万亩(1万hm2),渠道防渗面积250万亩(16.7万hm2)。节水灌溉措施面积中:坐水种能力4 500万亩(300万hm2)以上,移动式滴灌能力5万亩(3 333hm2),水田控制灌溉面积120万亩(8万hm2)。在喷灌面积1 504万亩(100万hm2)中:大型喷灌机控制面积25万亩(1.67万hm2),卷盘式喷灌面积48万亩(3.2万hm2),管道移动式喷灌面积981万亩(65.4万hm2),轻小型机组式喷灌面积450万亩(30万hm2)。在微灌83万亩(5.53万hm2)中:棚室微灌10万亩(6 667hm2),膜下滴灌73万亩(4.87万hm2)。

黑龙江省属不稳定灌溉地带,灌溉需求指数0.2~0.3,生产模式具有一年一季的特点,需因地制宜运用经济、实用、有效的灌溉方式。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区,水源充足,地下水埋藏较浅,提水成本低,大面积连片发展大型和小型喷灌工程,建成一定规模和标准的旱田灌溉模式区;中部低平原区,旱田灌溉主要是开采地下水,在灌溉水源有限的情况下,大面积发展节水点灌面积,适当发展喷灌面积,尽量减少灌水次数;东部高平原区尽力减少提取地下水,大力发展地表水截流拦蓄工程,建小水库、小塘坝、小水窖、蓄水池等微型水利,发展围水经济区;河谷平原区,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条件,大力发展以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为主的喷灌面积。在发展重点上,坚持在经济作物、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等高产高值的作物上发展节水灌溉;在发展区域上,坚持以带、片、网、区域发展格局实现以沿路发展喷灌带,连片发展特色经济喷灌区,构筑喷灌网络,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使节水灌溉产生辐射带动效益。

在节水灌溉发展过程中,通过探索喷灌、微灌、渠道防渗、“小白龙”、“坐水种”、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水稻浅型节水灌溉等节水灌溉集成技术,培植了大庆、甘南、依安、庆安等节水灌溉典型模式。

(1)适合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甘南节水灌溉模式”

黑龙江省甘南县结合现行农村生产体制,落实土地延包政策,以井为体系,以户为单元,联户安装,单户管理,或利用农民原有的小机器、地头井,单户安装,单户管理,并引进适合一家一户建设管理的喷灌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喷灌面积占旱田总面积的54%,有6个乡镇56个村的旱田实现了节水喷灌化,被誉为“大兴安岭脚下灌溉王国”。

大庆市在总结甘南县成功经验的同时,市委、市政府自2005年实施启动建设以旱田喷灌为主的抗旱保收田工程。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布局,资产确权,强化服务,采取 “三个1/3”原则,即市财政投入1/3,用于统一招标采购配套设备,县(区)财政投入1/3用于新打井补助和部分原有井设备配套,受益农户的1/3用于水源井建设和电力配套。

(2)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依安节水灌溉模式”

依安县2008年启动建设以旱田喷灌为主的旱田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走大面积连片种植“四区轮作”种植模式,建设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合作化的现代化农业。将土地合理流转,集中连片种植,实现大型机械统一种植、统一收获、统一深松整地,以大地块为单位统一建设水源工程,统一配套大型喷灌设备。县里成立了节水灌溉管理服务中心,并在各乡镇设立分服务中心,进行设备统一调配、运行管理,一个生产周期过后设备以村为单位,由乡镇级服务中心负责统一存放、统一管护维修,以确保工程可持续良性运行。“依安节水灌溉模式”示范典型为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树立了样板,在青冈、泰来、安达等重点县建设中推广。

(3)采取综合节水措施的“庆安县节水灌溉模式”

庆安县是黑龙江省第二大水田县,全县水稻面积达到120万亩(8万hm2),并且位于黑龙江省易发生季节性缺水的呼兰河流域。庆安从1998年开始探索了一条综合节水之路。节水灌溉的发展采取三个结合。一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在采取渠道防渗等工程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的试验研究和推广;二是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在发挥节水灌溉技术优势的同时,注重与农业措施相配套;三是管理体制与节水机制相结合,通过灌区水管体制改革,提高灌区供水服务水平,利用水价改革,实行计量供水,按方收费,建立节水机制。此外,还要抓好三个环节,分别是输水环节、田间环节和管理环节。2009年,庆安县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面积100万亩(6.67万hm2),占全县水田面积的80%以上,田间净定额降到每亩300 m3以下,节水率为30%~40%。庆安县为全省水田节水灌溉探索了路子,指明了方向。目前全省推广“庆安县节水灌溉模式”发展水田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1.33万hm2),达到120万亩(8万hm2),占全省水田面积3 929万亩(261.9万hm2)的3.1%。

(4)大庆地区“玉米膜下滴灌模式”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集中栽培区,是北方春玉米的主产区之一。全省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0%以上,而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以上,大庆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约8%左右。由于连年玉米播种面积的扩大,以及黑龙江省无霜期短,气温较低的气候特点,玉米种植已发展成玉米连作制,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和品质。黑龙江省大庆地区,为了克服玉米轮作倒茬困难,经过近两年的玉米膜下滴灌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形成相应的玉米膜下滴灌配套栽培技术,将现代耕作模式、栽培模式、管理模式进行综合组装,充分发挥玉米膜下滴灌高效节水、增产优势,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2009年,黑龙江省遭遇了春旱、夏涝、伏旱、低温和寡照等历史罕见的多重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玉米生产受气候因素影响尤其突出,生育期延长6~8天,籽粒脱水缓慢,降低质量等级,最终影响产量。在这样特殊气候条件下,大庆地区膜下滴灌玉米累计增加有效积温70℃~100℃,使玉米生育期提前10天左右,增加玉米保苗密度在3 500~4 000株,单产900 kg/亩(13 500 kg/hm2)左右,是普通种植玉米单产的2倍,延长玉米后熟时间,干物质积累多,可降低含水率2%~5%,提高玉米品质。与沟灌相比节水50%以上。在大灾之年保障黑龙江省粮食稳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至2009年年底,大庆地区发展玉米膜下滴灌面积73万亩(4.87万hm2),全省推广大庆地区“玉米膜下滴灌模式”面积1万亩(667 hm2)。

2.主要问题

(1)节水意识淡薄

水资源的水权不明晰,水价偏低,以及井灌区只收取电费不收水费实际运行状态下,导致农民节水意识淡薄,直接影响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被广泛接受。农民普遍认为水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不是商品,不用白不用,节水是国家的事等思想比较严重。这些错误的思想影响农民不愿意投入较大资金购买节水灌溉设备,加剧了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耕地和作物特性直接影响先进节水灌溉设备的推广应用

现行的分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户耕地面积小,实施卷盘式、时针式等先进节水灌溉设备不经济,阻碍了先进节水灌溉设备的推广应用。

农民对灌溉技术的选择,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呈现出明显差异,相比较而言,在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可见,采用先进节水灌溉设备的效益回报必须大于投入成本,而且两者差越大,推广的可能性才能越大。

(3)农民经济现状制约了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需求

节水灌溉技术增产效果显著,增产性能高,农民很愿意采用,但节水灌溉技术特别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整体性强,具有一定的“公共设施”特点,而且受到地块、使用规模的限制,对于小规模单户农民来说成本过高,更难收回投资,农户投资建设是不能接受的,限制了节水灌溉节水作用的发挥。

(4)尚未形成发展节水灌溉的补偿和激励机制,难以激发农民节水积极性

现行政策在很多方面不利于调动节水积极性。目前全省大部分灌区仍实行按亩收费制,农民没有积极性,无法建立节水机制。水管体制改革“两项经费”落实得不够理想,管理运行困难,无法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现行政策很难调动管理单位和用水户节水的积极性。在水资源短缺的流域,让上游地方政府和农民出资建节水工程,省出水给下游地区,如果没有合理补偿和激励机制,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

二、对策与措施

发展节水灌溉是一项涉及各方面的综合性工程,不能只是依靠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去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政策导向、以科技和市场为依托、规模化经营等措施都是至关重要的。

1.制定严格节水和用水管理政策

制定“农业节水法”,将推广农业节水的原则和要求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实施农业节水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大中型灌区的性质和法律地位,确立水费制定的原则与计收方法,明确农业节水管理体制及节约水权转让等经济法律问题。细化对水权、用水定额、水费计收及水质控制的规定,建立节水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用水户要求安装水表实施计量控制收费制度。农民每年需向国家水管部门申请用水许可证,水管部门根据灌溉面积及作物种类核定供水配额,再根据配额进行水费计收。在水费计收上实行奖惩制度,用水在配额以内的执行常规水价,超过配额用水的加价。让每一个农民心中都有灌溉水贵如油的概念,让节约用水成为农民的一种自觉习惯,这必将有效促进节水灌溉的发展,这也是促进农民自愿在节水灌溉设备上投资以省水费的关键所在。

2.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道路

将节水灌溉与特种作物规模化种植经营、农产品产业化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每立方米水产出最大的效益,这种经营方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一定的节水灌溉规模效应,利于组织产业化生产和出口创汇,从而促进节水灌溉发展。

3.加大发展节水灌溉财政支持力度

节水灌溉工程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其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政府资金扶持。节水灌溉工程的水源以及输水管网的建设应由政府承担建设,对于田间灌溉设备的投资,政府提供1/3的资金补助,银行对发展节水灌溉的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政府资金扶持力度越大,农民自有资金压力就越小,越有利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推广。

4.将科技进步作为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支撑

研究节水灌溉集成技术,采用与当地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耕作模式、栽培模式、管理模式和作物及使用农户相适应的节水灌溉集成技术;重视节水灌溉基础研究与示范推广,建立不同类型,适宜当地发展的节水灌溉模式;因地制宜,优先普及成熟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及技术交流工作;建立灌溉试验站,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制度与用水定额,为科学用水提供指导。

相关知识

肃州区啤酒花大田滴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效益分析
新疆阿克苏棉花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对策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设施园艺中番茄节水灌溉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省今年新增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
浅谈节水灌溉节水灌溉的方法和措施
节水农业的灌溉方式范文
节水灌溉: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棉花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

网址: 黑龙江省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898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节水地面灌溉技术
下一篇: 盐碱荒滩成了米粮仓——来自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