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秦文化旅游区
咸阳境内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又是秦的国都。以周秦文化为主题,著名的旅游景点有传说的周陵、秦咸阳城遗址、秦咸阳宫遗址、沙河桥遗址及秦直道遗址等。
周陵
位于渭城区周陵乡。墓有南北两座,相距百米,均呈覆斗形。南为周文王之陵,底边长78米,顶边长48米,高11.8米。北为周武王之陵,底边长71米,顶边长41米,高12.3米。1973年7月,在南陵旁出土了战国圆瓦当两个。同年11月,在北陵西出土了汉砖和陶片。考古工作者认为南为秦惠文王之陵,北为秦悼武王之陵。此二陵传说为周文王陵和周武王陵,陵前有清代毕沅立的石碑。南陵前还保存有木牌坊、大殿以及有“小碑林”之称的宋以后历代皇室祭祀碑石40余通。陵园内树木葱茏,野芳馨香,苍松翠柏,四时宜人。
秦咸阳城遗址
位于渭城区东15公里处窑店镇的牛羊村一带。遗址北至高干渠,南到渭河北岸,东到柏家嘴,西到任家嘴,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3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遗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整个建筑由殿堂、过庭、回廊、居室、浴室、仓房和窖穴等部分组成,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充分显示了秦代建筑的艺术风格。遗址中出土文物上万件,主要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铜诏版、安邑下官锺等铜器;坚硬质密的龙凤纹空心砖、铺地砖、瓦当等建筑材料,采用虹吸原理安装的排水设施;图案优美的锦、绢等丝织品和壁画。其中宫殿遗址出土的驷马壁画,是国内最早的宫廷建筑壁画。
沙河桥遗址
位于秦都区钓台镇西屯和资村交界的沙河古道中。桥分为北(即一号桥)和南(即二号桥)两座,相距330米,桥面均无存。1989年文物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局部发掘。一号桥清理出立木桩16排、143根,每排间距3米~6米,已露出的木桩高1.6米。二号桥清理出木桩5排、40根,每排间距约7米,露出的木桩高2米~3米,还发现长9.54米方形大梁1根。木桩为柏、松、柳、梨、槐等圆木。木桩上端断面形状变化较大,有圆椎、夹榫、平榫、子母卯等形。两桥长500米以上,宽16米。在桥址附近的沙层中,陆续出土了一批秦汉时期的瓦当、板瓦、筒瓦、铜弩机、铁剑、铸铁板槽等。其中一件大型铜饰件长116厘米,宽43厘米,厚3.3厘米,重32.5公斤,一面铸简化夔纹,另一面铸三角几何纹,时代属战国晚期,是桥自身的附属物。沙河古桥是秦都咸阳、汉长安城去上林苑、入巴蜀而跨越沣水的桥梁,应属古沣水桥。经专家论证,这是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大型木构桥梁。1989年这一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咸阳博物馆
馆址在咸阳市中山街中段明代孔庙内,是以收藏和展览秦汉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1960年筹建,1962年建成开放。馆藏文物珍品1.2万余件,展室面积约1600平方米。
孔庙修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有大殿5架、两厢各7架,戟门5架,前有杜星门。戟门里有金水池,上架金水桥,再后有金声、玉振2门,分列左右,对称布局。到1949年,仅存大殿4架,中厢房12间。现戟门是1964年拆迁周四王庙牌楼重建而成,四柱三孔式,斗拱重叠,油漆彩绘,上为歇山工琉璃层顶。1980年以后,国家拨款修葺彩绘大殿及庑房,新建小牌坊佛亭、三千兵马俑陈列室等。
馆藏文物以秦汉历史文物陈列为主。共分5个展室。第一、二、三展室主要展出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的各种文物,有反映商鞅变法后生产力发展的铁铧、铁锄、铁铲等铁质生产工具,有秦进行统一战争的戈、矛、剑、戟等铜兵器,秦统一度量衡的秦诏版、铜权、铜量和带有计量铭文的安邑下官锺、私官鼎、三斗锺等器物,还有各种陶器、丝织品和错金银灯座、夔龙纹镜及提梁壶等铜器,其中修武府温杯反映了秦统一文字为小篆的事实。同时,集中展出秦咸阳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和其他遗物,反映了秦都咸阳宫殿建筑的宏大规模和繁荣盛况。第四展室主要是西汉文物,展品有铁铧、铁锄、铁镰等生产工具,陶粮仓及各种陶动物模型等随葬品,瓦当、陶水管道及空心砖等建筑材料,金、银、玉器及汉“半两”钱石范、铜范与汉“半两”钱、“五铢”钱等。多出土于西汉帝陵附近,充分显示了西汉时期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第五展室是杨家湾汉墓兵马俑陈列室,按10个俑坑的出土顺序,展出彩绘陶俑、陶骑马俑近3000个,为研究中国西汉初期军事编制、陶塑艺术、埋葬制度及人物服饰等,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
秦诏版1961年咸阳长陵火车站北沙坑出土。铜质,长10厘米,宽6.5厘米,厚0.2厘米,正面刻秦始皇为统一天下度量衡而发布的诏令,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召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杨家湾汉墓出土兵马俑1965年8月,正阳乡杨家湾村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陕西省文管会和咸阳博物馆联合进行清理发掘。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群。共发现埋放陶俑的土坑10个和埋放车辆的砖坑1个,出土骑兵俑583件,步兵俑1965件,盾牌模型1000多件,此外,还出土了一些铜镞、弩机、车马饰及蚌、骨、陶、铁等器具。
陶俑的土坑分东西两列,每列五坑,两两相对。从考古发掘成果看,当时修建土坑先从地面向下挖一南北向的竖井,然后分别向东或向西挖洞,东列最南边的一个竖井和西列最南边的两个竖井各挖成双洞,所以,10个土坑就有13个土洞。土洞最大的面积5米×2米,最小的为1.3米×1.65米。各洞埋放陶俑最多的达300多件,最少的有100多件。陶俑都排成整齐的行列,组成13个方队,北边6个为骑兵方队,南边7个为步兵方队,步兵一般都手执长兵器和盾牌,骑兵则手握缰绳和兵器,胯下坐骑双耳直竖,双目圆睁,似临大敌。
骑兵分甲骑和轻骑两类。甲骑除自身组成4个方队外,还与轻骑合成1个方队。甲骑的骑士和马匹形体比较高大(通高68厘米),骑士大多数身着铠甲,左手握缰,右手持兵器。轻骑的骑士和马匹形体比较矮小(通高50厘米),骑士不披铠甲,背负箭囊,手执弓弩。步兵陶俑的面部形象和服饰装备并不尽相同,可明显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头戴小帽,通高48.5厘米,面部与中原普通人相同;另一部分头戴椎髻,颧骨高大,吻部突出,似为少数民族人的形象。戴帽俑占大多数,一般都身着铠甲,按职能可分为队率(方队前领队者,着下摆至腹部以下的长铠甲或着长袍),队史(戴帽俑中有做记录姿势者,协助队率管理士兵)、舞卒(手舞足蹈者,鼓舞士气,渲染征战气氛)、乐卒(作吹奏管乐姿势者)、蹶张士(背负箭囊、手执弓弩者)、戟矛手(左手执盾,右手执戟或矛者)等。结髻俑较少,通高44.5厘米,不着铠甲,多排在方队的前沿和外围。
兵马俑坑在杨家湾4号汉墓以南70米处,属4号汉墓的陪葬坑。西汉时期,驻屯京师的北军常被用作送葬的仪仗队伍,因而初步判断,杨家湾汉墓兵马俑是西汉中央卫戍部队中北军的再现。
二、西汉帝陵旅游区
在咸阳北原上,西起兴平茂陵,东止渭城区阳陵,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的范围内,由西向东依次排列着茂陵、平陵、延陵、康陵、渭陵、义陵、安陵、长陵、阳陵等西汉王朝11个帝陵中的9座帝王陵墓。其中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惠帝安陵、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五个帝王陵曾设有陵邑,被称为五陵原。在五陵原范围内,还按等级排列着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等众多的陪葬墓,陵墓多为覆斗形。整个陵区视野开阔,气势巍峨。现已开发的有茂陵等。境内西汉帝陵分布见表4—1。
表4—1
境内西汉帝陵表
┏━━━━━┳━━━━━┳━━━━━┳━━━━━━━━━━━━━┳━━━━━━┓ ┃ 陵名 ┃ 帝号 ┃ 姓名 ┃ 在位年代 ┃ 葬地 ┃ ┣━━━━━╋━━━━━╋━━━━━╋━━━━━━━━━━━━━╋━━━━━━┫ ┃ 长陵 ┃ 高祖 ┃ 刘邦 ┃ 公元前206年~前195年 ┃ 渭城区 ┃ ┣━━━━━╋━━━━━╋━━━━━╋━━━━━━━━━━━━━╋━━━━━━┫ ┃ 安陵 ┃ 惠帝 ┃ 刘盈 ┃ 公元前194年~前188年 ┃ 渭城区 ┃ ┣━━━━━╋━━━━━╋━━━━━╋━━━━━━━━━━━━━╋━━━━━━┫ ┃ 阳陵 ┃ 景帝 ┃ 刘启 ┃ 公元前156年~前141年 ┃ 渭城区 ┃ ┣━━━━━╋━━━━━╋━━━━━╋━━━━━━━━━━━━━╋━━━━━━┫ ┃ 茂陵 ┃ 武帝 ┃ 刘彻 ┃ 公元前140年~前87年 ┃ 兴平县 ┃ ┣━━━━━╋━━━━━╋━━━━━╋━━━━━━━━━━━━━╋━━━━━━┫ ┃ 平陵 ┃ 昭帝 ┃ 刘弗陵 ┃ 公元前86年~前74年 ┃ 秦都区 ┃ ┣━━━━━╋━━━━━╋━━━━━╋━━━━━━━━━━━━━╋━━━━━━┫ ┃ 渭陵 ┃ 元帝 ┃ 刘奭 ┃ 公元前48~前33年 ┃ 渭城区 ┃ ┣━━━━━╋━━━━━╋━━━━━╋━━━━━━━━━━━━━╋━━━━━━┫ ┃ 延陵 ┃ 成帝 ┃ 刘骜 ┃ 公元前32年~前7年 ┃ 渭城区 ┃ ┣━━━━━╋━━━━━╋━━━━━╋━━━━━━━━━━━━━╋━━━━━━┫ ┃ 义陵 ┃ 哀帝 ┃ 刘欣 ┃ 公元前6年~1年 ┃ 渭城区 ┃ ┣━━━━━╋━━━━━╋━━━━━╋━━━━━━━━━━━━━╋━━━━━━┫ ┃ 康陵 ┃ 平帝 ┃ 刘衎 ┃ 公元1年~5年 ┃ 渭城区 ┃ ┗━━━━━┻━━━━━┻━━━━━┻━━━━━━━━━━━━━┻━━━━━━┛
茂陵
茂陵位于兴平县南位乡策村南1公里处,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茂陵是咸阳原上9座西汉帝陵中最西面的一座,始建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历时53年而成,是西汉诸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因陵地在当时槐里县茂乡,故名茂陵。
1.陵园 茂陵为覆斗形,全用夯土筑成。底部东西231米,南北234米,顶部东西39.5米,南北35.5米,封土高46.5米。陵园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30米,南北宽414米,墙基宽5.8米。园墙四面中央各辟1门,门外置双阙,今东、西、北土阙尚存。陵西北500米处为李夫人墓。茂陵东南1公里处发现大型汉代建筑遗址,出土遗物有朱雀纹、青龙纹、白虎纹、玄武纹空心砖,字纹瓦当和琉璃壁等。推测这里可能是当时寝殿所在。另外,附近还出土了铜犀牛尊和鎏金兽头银盘等珍贵文物。在茂陵东南豆马村附近,发现西汉建筑基址、石子路面、五角形陶水管道和拐角陶水管道等遗物,推测这里可能是茂陵邑遗址。
2.陪葬墓 茂陵的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墓以东。地面现存封土的陪葬墓共12座。据文献记载,陪葬于茂陵的有卫青、李夫人、平阳公主、霍去病、金日碑、霍光、董仲舒、公孙弘、李延年、上官安、上官桀以及京兆尹曹氏等。方位比较明确的有霍去病墓(即茂陵博物馆所在地)、董仲舒墓(传为茂陵东北约650米处的“次冢”)、霍光墓(传为茂陵东南2公里处5座并列墓冢的最东面一座)和平阳公主墓(5座并列墓冢的最西面一座)。平阳公主墓的一座从葬坑已经发掘,出土文物甚丰。
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侧1公里处,即今茂陵博物馆所在地。为西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葬地。墓冢底部南北长92米,东西宽61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封土高15.5米。霍去病为西汉名将,他前后6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死时年仅24岁。死后,汉武帝特修了这座墓冢,形状象征祁连山,以表彰其赫赫战功。
3.茂陵石刻 霍去病在抗击匈奴侵扰的战争中屡建功勋,对当时安定河西走廊一带的局势,扫清西域交通障碍,有重大贡献。尤以祁连山之役,战功最为卓著。汉武帝痛惜其早夭,元狩六年(前116年),在茂陵东修筑了象征祁连山的巨冢,并设置了一批大型石刻。雕刻依石拟形,稍加雕琢,手法简练,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被视为人类艺术之瑰宝。现存石刻16件。
马踏匈奴高1.68米,长1.90米。这件石刻历来被认为是霍去病墓石刻群的代表性杰作。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气宇轩昂,将匈奴首领踏翻在腹下,并用四条矫健的腿把他夹住。匈奴首领左手执弓,右手持箭,须发零乱,双腿蜷曲作狼狈挣扎状。这正颂扬了霍去病的战功,揭示了来犯者的下场,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跃马高1.5米,长2.4米。这件大型石刻,依势雕刻,惟妙惟肖地刻出一马前两腿同时并起,后两腿用力着地、刹那间即将跃起的生动形象。气势雄健,充满活力的战马躯体几乎完全保持了石块的原有形态,只浮雕出四肢的轮廓。这超绝的艺术手法,包含着敏锐的观察力,有巧夺天工之妙。
卧马高1.14米,长2.6米。卧马小耳直竖,据考证为典型的“大宛马”。马头昂起,短鬃整齐,两眼前视,惊觉神态似乎在谛听远方传来激战的号角。它迈出一只前蹄,蹄尖紧扣住地面,另一只前蹄略微抬起,而后腿也正在用力。石刻卧马是从卧着的姿态转入起身时一瞬间的动作,长尾短扎,好像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内在力量,显然是一匹转战千里、久经沙场的精骑。
石人高2.22米,宽1.2米。石刻人像表情奇特,头部后仰,嘴大露齿,表示为“匈奴人”的脸型特征。左手掌置胸前,寓意被缴械后的尴尬处境。
人与熊高2.77米,宽1.72米。石刻中的力士体形粗壮,高颡深目,隆鼻大嘴,以铁钳般的两只巨手,紧紧搂住熊身。熊体略小,伸直后腿,用嘴咬住力士的下唇不放,作最后的垂死挣扎。力士面部表现出极大的毅力,忍受着疼痛,并充满着与恶熊搏斗必胜的信心。
怪兽食羊长2.74米,宽2.20米。表现出贪婪而凶残的怪兽正在吞噬着一只活羊。羊的一只角尚在怪兽嘴边,作挣扎状。
野猪长1.62米,宽0.62米。是用整块石材,以简洁的手法刻画而成。猪的双目锐利,尖嘴前伸,曲腿缩颈,拱身伏地,形象非常逼真。
伏虎长2米,宽0.84米。伏虎形象机警凶猛,全身刻有斑纹,尾巴自然卷在背上,更增加了活跃的气氛。
卧牛长2.6米,宽1.62米。石牛表现很驯顺,背上有鞍,显得粗壮有力。躯体肥大,两眼圆睁,鼻孔因喘息而大,嘴巴宽厚。形象真实生动,是一头供役使的牯牛。
卧象长1.89米,宽1.02米。象的长鼻和眼睛都作了一些形象刻画,性格驯顺。
蛙高0.55米,长2.85米。形态类似蛙,全身加工的痕迹很少。乍看起来,犹如天然原石。留心细看时,才能发现它的妙处。
蟾高0.7米,长1.54米,宽1.07米。体形似蛙而口中有齿,皮肤表面疣物浑然天成,形神逼真。
鱼(一)高0.7米,长1.12米,宽0.445米。是利用原尖端刻出鱼头,并大致刻出尾鳍等部分。
鱼(二)高0.7米,长1.1米,宽0.41米。背上平阶部分,疑曾作座子用。
此外还有“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各1件。
4.茂陵博物馆 馆址在霍去病墓园。1979年在原茂陵文馆所基础上建馆。馆藏文物近4000件,其中一、二级文物400余件。主要收藏和陈列茂陵陵区遗存及出土的西汉文物。著名的有茂陵石刻,在馆内霍去病墓两侧的东、西石刻廊陈列。馆藏的代表性出土文物有鎏金铜马、鎏金铜竹节熏炉、西汉铜漏壶、“屯泽流池”瓦当、四神纹玉铺首、十二字瓦当、铜钫、陶鼎、铜锭、四神温酒器、错金银虎镇、提链暖炉、鎏金弩机、白玉猪、嵌金铜犀尊等。博物馆占地面积45687平方米,建筑面积4869平方米。馆内外环境优美,馆舍均为仿古建筑,古朴、大方、美观。
三、唐代帝陵旅游区
在咸阳市北部的黄土台原和山地上,自西向东有乾陵、靖陵、建陵、昭陵、贞陵、崇陵、庄陵、端陵、献陵等唐关中18帝陵中的9座帝陵。唐代帝王陵大多因山为陵,气势磅礴,陵前石刻巧夺天工,均为石雕艺术精品。其中乾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举世无双。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唐帝陵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之一。此外,还有顺陵、杨贵妃墓等景点。境内唐代帝陵分布见表4—2。
表4—2
境内唐代帝陵表
┏━━━━━┳━━━━━━┳━━━━━┳━━━━━━━━━┳━━━━━┓ ┃ 陵名 ┃ 帝号 ┃ 姓名 ┃ 在位年代 ┃ 葬地 ┃ ┣━━━━━╋━━━━━━╋━━━━━╋━━━━━━━━━╋━━━━━┫ ┃ 献陵 ┃ 高祖 ┃ 李渊 ┃ 618年~626年 ┃ 三原 ┃ ┣━━━━━╋━━━━━━╋━━━━━╋━━━━━━━━━╋━━━━━┫ ┃ 昭陵 ┃ 太宗 ┃ 李世民 ┃ 627年~649年 ┃ 礼泉 ┃ ┣━━━━━╋━━━━━━╋━━━━━╋━━━━━━━━━╋━━━━━┫ ┃ ┃ 高宗 ┃ 李治 ┃ 650年~683年 ┃ ┃ ┃ 乾陵 ┃ ┃ ┃ ┃ 乾县 ┃ ┃ ┃ 则天皇帝 ┃ 武曌 ┃ 684年~704年 ┃ ┃ ┣━━━━━╋━━━━━━╋━━━━━╋━━━━━━━━━╋━━━━━┫ ┃ 建陵 ┃ 肃宗 ┃ 李亨 ┃ 756年~761年 ┃ 礼泉 ┃ ┣━━━━━╋━━━━━━╋━━━━━╋━━━━━━━━━╋━━━━━┫ ┃ 崇陵 ┃ 德宗 ┃ 李适 ┃ 780年~804年 ┃ 泾阳 ┃ ┣━━━━━╋━━━━━━╋━━━━━╋━━━━━━━━━╋━━━━━┫ ┃ 庄陵 ┃ 敬宗 ┃ 李湛 ┃ 825年~827年 ┃ 三原 ┃ ┣━━━━━╋━━━━━━╋━━━━━╋━━━━━━━━━╋━━━━━┫ ┃ 端陵 ┃ 武宗 ┃ 李炎 ┃ 841年~846年 ┃ 三原 ┃ ┣━━━━━╋━━━━━━╋━━━━━╋━━━━━━━━━╋━━━━━┫ ┃ 贞陵 ┃ 宣宗 ┃ 李忱 ┃ 847年~858年 ┃ 泾阳 ┃ ┣━━━━━╋━━━━━━╋━━━━━╋━━━━━━━━━╋━━━━━┫ ┃ 靖陵 ┃ 僖宗 ┃ 李晔 ┃ 873年~888年 ┃ 乾县 ┃ ┗━━━━━┻━━━━━━┻━━━━━┻━━━━━━━━━┻━━━━━┛
乾陵
1.陵园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因山为陵,雄伟壮观,关中秀色,尽收眼底。梁山东连九嵕山,西接翠屏山,海拔1047.5米,系石灰岩质,呈圆锥形。山巅有三峰,北峰最高。南二峰东西对峙,曰“乳峰”。峰巅建造有阙楼,为乾陵天然门户。
据《长安志图》记载,乾陵原有内外两重城墙。经调查勘探,内城城墙、四门、献殿和城墙角遗迹已经发现。内城南北城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2米,西城墙长1438米,墙厚2.4米,陵园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有城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四门形制略同。乾陵原建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等378间,规模宏大,现已不复存在。
1962年曾对乾陵墓道进行勘察,找出了墓道口,其位置在主峰正南的半山坡上,墓道呈斜坡形,长63.1米,宽3.9米,全部用石条填砌,层叠于墓道口至墓门,共39层,各层石条均用铁栓板固定,并以烧熔之铁汁浇铸,与《新唐书》所记“乾陵玄阙石门,冶金固隙”记载相符。
乾陵地面遗物主要是石刻。从两乳峰间向北为司马道,道两侧依次对称排列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通(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纪碑),王宾像61尊,内城四门石狮各1对,及北门石马3对、卫士2尊。这些石雕气态雄浑,造型逼真,代表着唐代高度发达的石雕艺术。
述圣纪碑位于朱雀门外阙楼前,石灰岩质,通高6.91米,边宽1.86米,用七块巨大的石料组成,碑座1节,碑身5节,以榫卯扣接,碑顶1节,故亦称“七节碑”。碑身刻文为武则天所撰,中宗李显书写,原文5500余字,当初笔划处填以金屑,经千余年风雨剥蚀,文字斑驳,金屑脱落,仅第一、第二、第四面还残存文字1500余个。
无字碑立于司马道东侧,与述圣纪碑隔道对望。石灰岩质,一石雕成。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碑座东西长3.3米,南北宽2.9米,高0.75米。碑首刻八条螭下垂两侧。碑身的东、西两侧雕刻去纹和升龙图案,龙腾云翔,栩栩如生。碑座南侧刻狮、马图案,狮昂首怒目,十分威猛;马曲蹄俯首,悠游就食。碑座其余三面皆漫漶不清。
无字碑初为无字,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词刻字,共42段,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刻于碑阳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有契丹文5行,弥足珍贵。
按陵园格局看,无字碑当与述圣纪碑同时树立。或曰武氏认为自己功高盖世,笔墨难以尽书;或曰武氏主张“千秋功过,待后人评说”;或曰武氏“淫毒窃攘”,难为碑文等等,莫衷一是。后发现碑上刻有3300多个方格,因而有人认为此碑原打算刻文,但在武则天死后,政局发生变化,维护武则天余威与反对武则天的势力斗争尖锐、激烈,在武则天能否与高宗合葬乾陵一事上就针锋相对,对武则天的盖棺论定自然南辕北辙,褒贬不一,故此碑最终未刻一字。也有认为“无字碑”不属“碑”,而为“左祖右社”之“祖”。
王宾石像61尊位于朱雀门之北。东西分列,现存东列31位、西列30位,共61位。头部皆残缺,个别仅存下半身。大多穿窄袖阔裾服装,个别袖胡较长。有圆领,也有大翻领或斜叉领。有卷发,也有披发。均腰束带,脚穿靴,双足并立,两手前拱,作侍立状。石像背后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可见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钺勒、吐火罗王子羯达健”等。大多刻文已风化剥蚀,无从辨识。据文献记载,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埋葬高宗时,唐朝周边许多国家的国王(即“蕃酋”)都远道前来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纪念这一盛事,遂命匠刻石以写其形。这也是当时各民族友好往来的见证。
2.陪葬墓 梁山脚下东南方向属乾陵的陪葬墓区,分布着17座封土堆,即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时代的嫡系、皇族密亲以及臣僚。这些陪葬墓主,都是按陪葬者生前地位的高低,由北向南排列的。其中太子墓有章怀太子李贤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共2座,公主墓有义阳公主墓、新都公主墓、安兴公主墓、永泰公主墓共4座,王墓有泽王李上金墓、许王李素节墓、邠王李守礼墓共3座,文武大臣墓有薛元超墓、李谨行墓、刘仁轨墓、王及善墓、刘审礼墓、豆卢钦望墓、杨再恩墓、高侃墓共8座。
永泰公主墓位于乾陵乡韩家窑东。是中宗李显的第七女李仙蕙葬地。墓冢为覆斗形,高14米,见方宽56米。墓冢四周有围墙,南北长275米,东西长220米,总面积6050平方米。围墙外南面排列有石狮1对,石人2对,石柱1对。墓为斜坡土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等构成。全长87.5米,宽3.9米,深16.7米,共有6个天井,5个过洞,8个小龛,都对称地排列在第一至第四天井下面,内置随葬品。此墓虽经盗掘,但出土遗物达1365件,出土遗物中有壁画、陶俑、三彩俑、石刻、陶瓷器以及各种金属随葬品等。墓中所有墙壁绘有重彩壁画和藻井图案。从整个墓内壁画的布局看,除墓道上画有巨大的青龙、白虎外,两侧上下绘有对称的花卉和穿紫、红、绿袍的武士们组成的仪仗队伍。这些武士头戴幞头,腰佩贴金宝剑,末尾两位牵着彩色宝马,威严地排列在阙楼和六戟兵器前。中间为男女各半的侍从,前室以侍女为主,线条流利,色彩鲜艳。石椁、石门、墓志上雕有飞鸟、花草、人物及十二生肖等线刻。陶俑中有男女骑马俑、胡骑俑、武士俑、镇墓兽和各种动物俑。
章怀太子墓位于乾陵乡东金村。是高宗次子李贤与妃房氏的葬地。墓冢为覆斗形,高18米,见方43米。冢南残存土阙门和石羊1对。墓为斜坡土洞砖室墓,由斜坡墓道、4个过洞、4个天井、6个小龛及砖砌甬道和前、后墓室构成。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后室有殿式石椁,长4米,宽3米,高2米,由33块大石板组成,上刻男女侍从、朱雀、飞马、蔓草等线刻画。墓曾被盗,出土随葬品600余件,绝大部分为陶器,有陶立俑、使乐俑、武士俑、文臣俑。各种动物和镇墓兽,还有三彩马、绿釉花盆和彩绘塔式罐等。墓中的壁画分为墓道和墓室两部分,共约400平方米,可分为50多组。大都保存完好。所绘题材有出行、客使、仪仗、马球、歌舞、游戏以及宫廷的侍女、陪臣等。特别是东壁的巨幅《狩猎出行图》、西壁的《打马球图》及《礼宾图》、《观鸟捕蝉图》等最为精彩。
懿德太子墓位于乾陵乡韩家堡西北。为中宗李显的长子李重润的葬地。墓冢为覆斗形,高17.9米,东西长55米,南北长56.7米。冢四周有围墙遗迹,南北256.7米,东西214米。围墙南有石狮1对,石人2对(1件残),石柱1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地下)。墓为斜坡土洞砖式墓。全长100.8米,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8个小龛及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构成。此墓规模宏大,有“号墓为陵”之说。墓内随葬品甚丰,共出土遗物1000余件,其中有欧体阴刻玉质填金表册残片及各种陶俑、三彩俑与陶、金、铜、铁器等。尤以分别绘在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及前后墓室的40组(约400平方米)壁画最为珍贵。题材有青龙、白虎、城墙、阙楼、仪仗队、伎乐、男仆、宫女等。特别是前室为南北对称的“宫女图”,各有宫女7人,色彩绚丽,姿态各异,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宫廷的日常生活。石椁内外的线画雕刻亦很细致。
3.乾陵博物馆 馆址在乾陵东南永泰公主墓园。1976年在乾陵文管所基础上建馆。乾陵博物馆有经科学发掘的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章怀太子李贤墓及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等3座墓葬,还有陈列这三座墓葬及其他乾陵陪葬墓出土文物的2个陈列室。3座开放的墓葬均保持了发掘前原状。馆内陈列的乾陵陪葬墓出土文物以陶俑为最多,陶俑中有镇墓俑、文士俑、武士俑、乐伎俑、胡人骑俑、男女骑俑及各种动物俑等,特别是三彩马和三彩俑,在造型和色釉等方面,都反映了唐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陈列的金、玉、铜、铁等随葬品造型精美,雕镂细致,花饰华美大方,件件堪称精品。馆藏文物4500余件,经常轮换展出。还有乾陵陵园游览区供人游览。馆址和游览区紧靠西(安)兰(州)公路,交通便利,建馆以后即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旅游热点。
昭陵
1.陵园 昭陵位于礼泉县昭陵乡九嵕山上,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始建于贞观十年(636年),始开唐代皇帝“以山为陵”之先例,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墓依山势突兀的九嵕山主峰而建,海拔1187.6米。陵园规模巨大,总面积2万公顷,周长60公里,罗列着众多陪葬墓。太宗灵寝居于陵园最北端的高处,陪葬墓以元宫为主位,向南辐射成一扇面形。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蜒道至墓室深约235米,有五重石门,地宫宽敞富丽,可与长安城的宫殿相媲美。又在延道两侧设有东、西两厢。厢内列置石柜,柜内装铁匣,匣内藏着殉葬品。地宫外面,在山陵上及其周围另有许多建筑物。从埋葬文德皇后起到太宗人葬前后,为了使守陵的宫女们像平常一样执行供奉之仪,还在山上建有房舍、游殿,又为了克服因山势陡峭带来的不便,还沿山凿石孔,立铁柱,架石板作栈道,以便达到元宫门。后来,为使延道隐密,将栈道拆除。
昭陵原来在陵山周围的建筑物早已损坏。根据现存遗址和前人记载,正南面有朱雀门,献殿;东北有祭坛、司马门,门内列置十四国君长石刻像(现仅存7座);东西庑房列置石刻六骏。其西南面有“下宫”(俗皇城),当时大量的房屋建筑在这里。
2.陪葬墓 陵园内陪葬墓众多,除封土已被夷平无法统计者外,尚存180余座,是中国古代陵园中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其中在昭陵陪葬的皇族墓,如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新成公主都在山上的元宫附近。其形制或以皇后礼设有“乳峰”,或作覆斗形,前后各有4个土阙。臣僚墓有几个形制特殊的墓葬,如魏徵墓在昭陵元宫西南近处的凤凰山上,依山凿石为圹,墓前有土阙一对,太宗亲为撰书墓碑。李靖墓起冢象阴山、积石山,旌表其对突厥、吐谷浑用兵的战功。中间呈圆锥形,两侧作长方形,东断西连,远视有山峦起伏之状,当地人称“上三冢”。李勣墓起冢象阴山、铁山(今辽宁省铁岭山)、乌德鞬山(又称郁督斤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旌表其对突厥、薛延陀等用兵的战功。因其位置在李靖墓之南,所以当地人称“下三冢”,系3个直高20米的锥形土堆作倒品字形,其墓即在中间土堆之下。墓前依次侍立着石人(翁仲)1对,左侧石羊、右侧石虎各3只。墓碑连座高6.65米,螭首龟趺,高宗李治撰文书碑。出土文物有极为珍贵的“三梁进德冠”和部分壁画。昭陵陪葬墓中还有西北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忠、李思摩等墓葬。
长乐公主墓在烟霞乡陵光里,西北距昭陵1公里。长乐公主为太宗第五女,长孙皇后生。墓为覆斗形,高15米,径39米,墓水平全长48.18米,由墓道、5个天井、4个过洞、甬道和墓室构成。墓内共出土各类文物123件,其中以一方辟雍砚、一对彩釉镇墓兽、一对彩釉将军俑最具特色。墓内壁画绘制细锜,其中两幅云中车马图、两幅仪卫图、两幅甲胄仪卫图、两幅门图和一幅昆仑奴侍女图,是唐墓壁画中罕见的珍品。
韦贵妃墓位于烟霞乡陵光村北的冶姑岭上,因山为圹,西北距昭陵陵山仅一沟之隔,是昭陵众多陪葬墓中距九嵕山昭陵最近、规格最高的一座墓葬。为太宗贵妃韦罃的葬地。墓依山为陵。水平全长50米,由墓道、4个过洞、4个天井、前后甬道、前后墓道和四壁龛构成。墓前有土阙1对、石柱1对、神道碑1通。墓中出土文物174件,主要有陶俑101件,包括男立俑、女立俑、骑马俑、双头人面镇墓兽及天王俑等。出土壁画72幅,分布于墓道、甬道和墓室,包括四灵、仪卫、列戟、给使、男装女侍及乐伎等。遗存墓志1方。
3.昭陵六骏 原嵌于北阙司马门东西两廊上。其上还有唐太宗撰文、欧阳询书的赞语。六骏是唐太宗征战时所骑过的六匹战马,将其刻石,以纪念战功。六骏系六块石板浮雕的六匹战马,每块石板高2.5米,宽3米。六马造形均为缚尾三花(马鬃三结)。马饰辔头、鞍、障泥、足蹬、前鞅、后鞦俱全。1914年,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骗”被盗运往美国,现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后四骏在1918年被盗卖时为群众阻止未遂,今陈列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内。这四具真迹,在被盗运时,都被打成数块,原刻马身上有被射中的箭、马赞以及马的名称也都看不到了,幸有宋代游师雄立的“昭陵六骏碑”,缩小了马的形状,用线画阴刻手法记录了六骏浮雕的细部。同时,记录了六骏的名称、毛色的特点、得功的战役和太宗亲题六马赞的全文。
东一,特勤骠,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特勤”是突厥族一官名,此马可能是突厥某特勤所进,唐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与宋金刚作战时所乘。赞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东二,青骓,苍白色杂毛马。是李世民与窦建德在虎牢关作战时所乘。马身中五箭,前一后四,均系冲锋陷阵时被射中。石刻马作疾驰之状,表现了飞奔陷阵的情景。赞曰: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东三,什伐赤,纯赤色马,“什伐”或译作“叱拔”,都是波斯语“阿湿婆”的缩译,意即汉语“马”。什伐赤是李世民与窦建德在虎牢关作战所骑的另一匹马。马身中五箭都在臀部,可以看出这一战的激烈情况。赞曰: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西一,飒露紫,黑红色(紫骛)。唐武德四年(621年),唐平东都,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城外作战时所乘。李世民乘飒露紫深入敌后,马前胸中箭,丘行恭赶来相救而脱险。石刻骏马有丘行恭拔箭之状。赞曰:紫
相关知识
广州市花都区文物古迹介绍
开封菊花节菊花布展(第一节)
2024广州越秀公园旅游攻略之花卉馆
花卉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 2024
花卉旅游的发展趋势 2024
2019年中国花卉旅游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中国花卉旅游行业分析报告
2023年花卉旅游行业壁垒、投资风险及战略咨询
2024年《第一节 花的结构与类型》备课/教学资源下载
植物学第四章第一节花.doc
网址: 第一节 文物古迹旅游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9549.html
上一篇: 春游异变:我和冤种朋友手握异能第 |
下一篇: 乾隆拉屎有个奇葩要求,太监看到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