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样例十一篇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样例十一篇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篇1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I summarize the landscape el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and the campu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I chos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ree plots of th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outh green space of the main building, front square of Dan Qing building and front square of Wen Bo building, analysis landscape and put forward their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hree plots. Based on design principl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the embodiment of the historic context, I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概述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特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校园也为学习和生活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大学校园创造了一个传授知识的空间,创造了一个供人们互相交流与学习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师生们可以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较少地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1.1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要素

从广义上来说,大学校园也属于“园林”的范畴,也是由建筑、园路、植物、山水这四大要素构成。

麦克哈格曾经说过,校园环境景观是由建筑、广场、树木、小品等基本物质构成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校园环境景观是通过这些物质构成要素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校园形象就是这些部分形象外化的有机构成,并且综合了校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的完整的校园环境景观环境系统。它们是校园内比较固定的物质存在物,是通过人们的视觉可以感受到的[1]。

锣伯特·鲍威尔说过,校园景观的要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动态要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地貌因素、水体因素、植物因素等;人工因素包括校园内的道路、广场、小品等构筑物:动态因素包括人的活动、人与景观间相互作用等[2]。

1.2 大学校园景观特点

当今的大学校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半开放的公共空间,社会上的人群也可以进入校园,当然校园里的教师和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要使用者。校园里的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交往交流的场所。

大学校园景观应当具有自己的特点,应当具有可识别性,使广大师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学校园景观应当体现历史文脉的传承,虽然其在构成形式上采用的是现代式的,但其中应当有历史文脉元素的体现。

大学校园占地面积一般较大,其功能分区也比较明显,所以结合其功能分区,在总体风格统一的情况下,其环境景观的建设也应当具有其各自的特点,从而体现校园环境景观的多样性。

从景观声学的角度考虑,通过大学校园景观的营建,设计师应当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美国芝加哥建筑派的领军人物路易斯·沙利文在1907年总结设计原则时所过“形式服从功能”。大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书育人,而要满足这个主要功能,其校园环境必须是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无能其环境景观的形式是什么样的,这个前提是必须满足的。

2 东北林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

东北林业大学地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与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马家沟河相毗邻,占地面积约100hm2。全校以主楼为中心,大致划分为教学区、运动场区、宿舍区、产业园区。校园作为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的载体,良好的环境规划将有助于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有助于文化的体验。

2.1 东北林业大学主楼南侧绿地

2.1.1 东北林业大学主楼南侧绿地概述

东北林业大学主楼是伴随着东北林业大学1952年建校而建成的,主楼及其南侧绿地是当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主楼南侧绿地东西长约118m,南北宽约54m,占地0.64hm2,因为当时学生人数不多,所以其空间的规模是能够满足当时的功能需求的。经过60多年来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主楼南侧这块绿地已经成为东北林业大学较好的建筑外环境之一。这块绿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北、东、西三侧有建筑环绕,阻挡了冬季的寒风,其南侧没有建筑物遮挡,能够接受充足的日照(如图1和图2)。

此块绿地是由主楼围合而成的庭院式的景观,其主要作用是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学院、土木学院、林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小型的交流和活动的场所,是建筑空间的延伸。此空间主要以软质景观为主,形成了大面积的草坪。结合着道路系统,乔木和灌木的种植形式采用了规则式,乔木种类以杜松为主,灌木种类以榆叶梅和修剪的水腊为主,林下地被以玉簪为主,植物景观的层次较复杂(如图3)。道路系统的规划采用了几何规则式,因为整个绿地空间规模不大,几何规则式的路网能够更加合理便捷地联系主楼的各个出入口以及与南侧春华路的联系。虽然主楼南侧绿地从总体上来说其建筑外环境景观的营建是比较成功的,但是通过笔者对这块绿地5年来的观察以及实地的测绘,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图1)。

2.1.2 围合绿地的建筑外立面过于单调

此绿地空间是由东北林业大学的主楼围合而成。主楼由南斯拉夫建筑师设计,其北侧为机电学院,东侧为土木学院,西侧为林学院。主楼立面的开窗形式均采用长条形,有重复但是缺乏变化,有节奏但是缺乏韵律,不符合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如图2)。处在这个空间当中的人们,除去植物景观,其北、东、西三面的主要景观是主楼的建筑外立面,这样看来,建筑外立面的景观显得就有些单调了。此绿地空间只有南面的景观层次比较丰富,以大型的乔木樟子松和杜松形成近景,并且构成了一个景框,在乔木后面是春华路上的主题雕塑及其附属的喷泉,此为中景,再有就是掩映在树丛中的文管楼,构成远景(如图3)。

2.1.3 缺乏可供长时间停留的交流空间

由于主楼南侧绿地空间尺度较小,大空间的边界效应得到了减弱,教师和学生们的交流活动从而从空间的边缘发展到了空间的中心地带。作为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环境心理学的这一效应。主楼南侧绿地却恰恰相反,在空间的边缘地带设置了较多的座椅以及相应的小空间,而在中心草坪却没有这样的交流空间的创造,人们只能通过其它方式来创造这样的空间(如图4)。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笔者发现,在较大规模的交流活动中,人们比较喜欢通过搭建简易的帐篷来创造所需的空间,如果是三两人之间的交流,人们会直接选择有树荫的地方席地而坐,来开展他们之间的交流活动(如图4)。

整个主楼南侧绿地除了座椅,没有其它的园林构筑物或者园林小品。在相对较宽敞的围合空间中,设置花坛、主体雕塑或者是小型的水景,有助于交流活动的开展,而主楼南侧绿地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2.1.4 主楼南侧绿地植物配置杂乱、色彩单一并且缺少立体绿化

简约,追求整体的统一性与局部的个性体现,是围合的庭院空间植物配置的原则。由于建筑与地形的原因,冬季主楼南侧空间的风速较大,其主要乔木杜松受风害影响较严重,绝大多数杜松的树冠均偏向一侧,这就从视觉上给人造成了一种凌乱的感觉,但是樟子松的生长状况较为良好。灌木种类较繁杂,以圆锥八仙花、水腊、东北连翘和连翘为主,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感,在植物种植设计上也缺乏美感和层次性(如图4)。林下地被植物种类单一,主要为玉簪,没有变化,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且草坪的面积较大,在绿地总面积中占的比例过大。

主楼南侧绿地以深色叶树种为主,几乎没有彩色叶树种,四季植物景观色彩十分单一,没有能充分体现北国冰城——哈尔滨的特色,地域植物景观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主楼南侧绿地几乎没有立体绿化。园冶中说“园墙隐约于萝间”,通过笔者的实地调研发现,新加坡的各个大学,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它们校园的立体绿化就做得比较成功,这当然也与新加坡的当地气候因素有关。良好的立体绿化,不但可以美化环境,增加植物景观的空间层次,还可以软化建筑外立面给人们带来的生硬的感觉。立体绿化有着良好的生态效应,增加空气的湿度等,而主楼南侧绿地恰恰缺少这一点。

2.2 丹青楼前广场

2.2.1 丹青楼前广场概述

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一个传统村庄或小城镇都有其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一样,每一座校园都需要有一个朋友聚会、乐队表演、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人们来这里观看他人表演或只是在课余放松一下。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3]。

东北林业大学丹青楼前广场建于2002年,其北侧为科学会堂和锅炉房,西侧为丹青楼,东侧为东北林业大学综合办公楼,南侧为研究生院。广场空间及其周围的建筑是伴随着东北林业大学自筹经费建设“211”工程大学的进程而应运而生的(如图5)。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是继主楼之后的又一个新的教学空间,并且伴随着丹青楼和研究生楼这两座主要教学楼的建成,东北林业大学的教学中心也由主楼转移到了此处,这也是为了满足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扩充教学空间及其相应的功能需求。丹青楼前广场平面构图形式优美,并且在上下课的人流高峰期能够很好地疏散人群,满足了广场的基本功能要求,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2.2 丹青楼、研究生楼主要出入口与广场之间缺少一个缓冲空间

丹青楼和研究生楼自从建成之后,就成为了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主要场地,在上下课期间其人流量是相当大的,而丹青楼和研究生楼的主要出入口直接与外侧的环行的车行道相接,其间缺少一个供缓冲的功能空间,这样上下课的学生的人行流线与部分教师的车行流线直接相交织。从丹青楼或者研究生楼走出来的人们,没有空间可以提供给他们,可以让他们有机会互相交流或者是在此等候其他人,他们只能随着人流走向广场空间(如图6)。

2.2.3 丹青楼前广场缺少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

毫无疑问,丹青楼前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空间已经成为了东北林业大学教学活动的中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继主楼之后的又一个标志性的空间,应当体现东北林业大学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丹青楼前广场采用几何式的平面构图形式,列植黑皮油松和白桦,运用了大面积的人工草坪,而没有将能够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特点的元素符号运用于其间,这样的广场空间是不具有可识别性的,置身其间的人们会觉得这与其他大学的广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如图5)。

在2012年学校60周年校庆之际,在广场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了两块景观石,并且建了一个大型的电子屏幕在广场中央。两块景观石的材质、颜色、形态、大小完全不协调,并且没能体现东北林业大学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图7)。电子屏幕显得十分突兀,与原有的广场环境格格不入。

2.2.4 缺少舒适宜人的休息空间

丹青楼前广场东西长约123m,南北宽约96m,占地1.2hm2,是主楼南侧绿地面积的2倍。在这样一个大的空间环境中,设计师们没有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只设置了少量的座椅,并且绝大多数座椅的周围缺少高大乔木的遮阴(如图8),只是在南侧综合办公楼和研究生楼之间,有一片白桦林,并且有玉簪作为地被植物,白桦林下的座椅较舒适,因而其利用率也较高,并且到了秋季,白桦树叶变成了橘黄色,在建筑白色立面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动人,这也已经成为了东北林业大学著名的景点之一。

2.3 文博楼前广场

2.3.1 文博楼前广场概述

文博楼及其所在的新校区是2012年东北林业大学60周年校庆时建成的,文博楼现在主要作为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楼,未来规划为全校所有设计类专业提供专业教室(如图9)。

2.3.2 文博楼前广场空间缺少停车空间

文博楼作为新的教学楼,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又一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一个广场空间中,没有设计固定的停车位,设计师们是欠考虑的。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现在的车辆都是随意地停靠在广场前(如图10)。随意停靠的车辆,无疑给优美的校园环境增加了混乱感,也给过往的教师和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2.3.3 广场周边植物配置过于简单、缺乏层次

在紧靠广场的条状绿地上只铺设了一层草坪地被,距广场有一定距离的绿地上稀稀疏疏地种植了几棵水曲柳(如图11和图12)。这样的广场景观,在夏季将会是十分炎热的,没有阴凉的可供片刻休息的地方,在冬季,广场上的寒风将会十分刺骨,人们没有可以躲避的场所空间。

3 关于东北林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意见与建议

3.1 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们的需求,做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

上海意格(Ager)国际总裁马晓暐先生曾经说过,景观设计要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出发。大学校园的主要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校园里需要有一个同他人交流的交往空间、他们在校园里走累了,需要在林荫下有一个供他们片刻休息的空间。这些使用者们的需求,都是设计师在做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2 校园环境景观应当注重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的建设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园林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校园作为半开放的公共空间,在植物景观的建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外在有利条件,设计师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尽可能地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以乡土植物为主,构建整个校园的基调植物景观,并且适当地应用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种类,设置在关键的景观节点。大学校园里,植物群落与植物群落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小气候环境,这为多层次植物景观的创造提供了可能。

3.3 注重历史文脉在现代大学校园环境景观中的塑造

任何一个大学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特点与历史渊源,在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应当在各个造园要素中体现自己大学的独特之处,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具有可识别性,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们有归属感。

作者简介:

张磊,1989年生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电子邮箱:,电话:15146616802,通讯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许大为,1962年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通讯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38-04

1 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我国在传统风景美学理论领域发展较早也比较成熟,但是科学、系统的风景美学研究在我国还比较落后。近年来,国内有关专家学者也进行了一些景观评价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的研究;二是对评价方法的研究。研究的相关文献有:唐东芹等(2001)园林植物景观使用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张智宏(2004)利用语义评价量表法对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绿地空间进行主观感受评价研究;侯惠(2007)用AHP法对住宅小区景观进行评价研究;姚雪艳(2007)对我国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评价体系进行初探;郑文俊等(2009)对桂林工学院雁山校区校园景观满意度进行测评研究。

对已有文献研究总结发现,对于高校景观的研究偏重设计,对整个校园景观在设计和使用后的评价关注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且较少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具体的改造建议。

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指标体系建立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校园景观评价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景观评价指标根据研究的侧重及研究者的主观意愿有不同的选取结果,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规定,但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等原则。本文依据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及专家意见,结合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一期景观建设实际情况,通过预调研对评价指标进行不断验证与修订,最终选取了21项评价指标。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对该校区一期建成景观进行准确评价,在选取21项评价指标基础之上,将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即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一期景观评价U;第二层为准则层,下设五个一级指标U1~U5,分为总体景观、建筑景观、植物景观、小品与公共设施景观、水体景观;第三层为指标层,分为21个二级指标(见下图)。

3 校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3.1 研究对象概况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呈贡大学城内,南邻云南民族大学,西邻规划的教工住宅区,北接云南师范大学,东靠龙潭山。从2003年云南省政府同意学校在昆明呈贡建设新校区,到2008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住新校区,再到如今校区的全面启用,呈贡新校区正处于陆续的建设与使用中,一期规划用地1991.04亩,最高海拔点1978.9米,可鸟瞰滇池远景。

3.2 调研数据来源

(1)问卷设计

本次论文调研问卷分为问卷一、问卷二和问卷三,问卷一是针对各类使用者(包括专家)的景观使用总体情况调研;问卷二根据被调查者主观感受对21项评价指标打分,指标的测量方法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法,利用语义学标度分成五个测量等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分别赋予5分 、4分 、3分 、2分 、1分);问卷三是只针对专家进行的指标两两重要性比较表,重要性量化依据1~9标度法(表1)。

(2)问卷发放

本次使用的调查问卷来源于2011年3月对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在校学生、教师、校园管理者及建设者等的调查。包括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网络问卷40份,纸质问卷160份(其中专家1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

3.3 校园景观评价值的计算

(1)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建立是以评价指标两两重要性比较为基础的。首先将问卷中重要性的比较根据表1的描述转化为得分,以一级指标的个数5为例,可以得到一级指标中5个元素的重要性得分,分别令之为:a、b、c、d和e;然后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行和列分别为指标U1,U2,U3,U4,U5,判断矩阵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我们令之为aij,i,j=1,2,…,n,这里的n为5,i和j分别代表矩阵中行元素和列元素的行数和列数。而aij=[SX(]ai[]aj[SX)],其中ai为指标Ui的得分,aj为指标Uj的得分见表2。

同理,可以写出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矩阵维数为n×n,其中n为二级指标的因素个数。

(2)权重的确定

设判断矩阵An×n的最大特征根为λmax,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ω,解判断矩阵An×n的特征根。Aω=λmaxω,所得ω经归一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权重的计算方法很多,这里采用方根法,其计算步骤如下:

①计算几何平均值

计算判断矩阵中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得到向量M=[JB((][HL(4]m1[]m2[]…[]mn[HL)][JB))]T,其中,mi=n[KF(][DD(]n[]j=1[DD)]aij[KF)],i,j=1,2,…,n;

②归一化处理

对列向量做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对权重向量ω=([HL(4]ω1[]ω2[]…[]ωn[HL)])T,其中ωi=[SX(]mi[][DD(]n[]j=1[DD)]mj[SX)],j=1,2,…,n,我们令一级指标的表达式为:S=([HL(4]S1[]S2[]…[]Sn[HL)])T,二级指标的表达式为ωi=([HL(4]ωi1[]ωi2[]…[]ωini[HL)])T,其中i为第i个二级指标,ni为第i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个数。

③计算最大特征值

计算An×n的最大特征值λmax,其近似计算公式如下:λmax=[SX(]1[]n[SX)][DD(]n[]n=1[DD)]mj[SX(](Aω)i[]ωi[SX)],式中(Aω)i是权重向量ω左乘An×n得到的列向量Aω中的第i个分量。

(3)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是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必要步骤,只有判断矩阵通过了检验,算出的权重才有意义,否则得到的权重不是指标真实的权重;如果一致性检验通不过,就要重新处理数据,调整判断矩阵,得到新的一组权重,直至一致性检验通过为止,否则上述过程将重复。一致性检验指标为C.I.=[SX(]λmax-n[]n-1[SX)],其中n为判断矩阵阶数。若随机一次性比率R.I.=1.12,C.R.=[SX(]C.I.[]R.I.[SX)]

(4)计算最终得分

最终得分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

Score=[DD(]n[]i=1[DD)]Si•Ci,其中Si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Ci为第i个指标的平均得分,计算结果见表4。

4 评价结果分析与景观改进对策

4.1 评价结果分析

(1)校园景观评价综合得分“S”分析

由表4评价结果可知,该校园景观评价总体得分值约为2.89,对照表5,处于“一般”状态。在分项景观评价中,以校园建筑景观U2和总体景观U1评价值较高,得分分别为3.13和2.89,都处于“一般”状态。而校园植物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景观和水体景观评价值分别为2.85、2.83和2.56,虽然也处于“一般”状态,但得分偏低,处于“一般”标度的得分值边缘。由于呈贡校区处于逐步建设之中,校园各项设施,特别是绿化、公共设施小品和水景等还处于建设阶段,景观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故评价值比较低。总的说来,呈贡校区一期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要改善的地方还很多,景观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总体景观U1评价值分析

在总体景观分项调查中,景观优美度评价值最高(3.28),其次是景观舒适度(2.99)、景观生态性(2.87)、景观特色(2.78),而景观的文化性得分最低(2.53)。数据显示,校园景观总体上给人感觉优美,使人感到舒适,并体现了景观的生态性与校园景观的特色,但是文化性比较差,不能充分反映校园文化。

(3)建筑景观U2评价值分析

在建筑景观分项调查中,建筑特色与风格得分最高(3.21),其次是建筑群空间分布(3.18)、建筑与环境协调度(3.08),最低的是建筑外立面与色彩(3.06)。总体来看,师生对建筑的评价较高,尤其对建筑的风格比较认可,对不同功能建筑在校园中的布置位置感到满意,宿舍、食堂、教学楼、图书馆位置布置合理。建筑与环境协调度、建筑外立面与色彩评价值相对较低,因为校区投入使用不到三年,建筑周围的植物绿化还没达到绿树成荫的效果,所以感到建筑与环境协调度不够。

(4)植物景观U3评价值分析

在校园植物景观分项调查中,植物四季景色变化评价得分最高(3.15),其次是植物种类多样性(3.10)、植物高低错落(2.80),植物遮阴效果仅有2.35,为最低。由此可见,校园绿化植物景观总体较美观,与其他景观搭配也较协调。校园绿化树种比较丰富,且考虑了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色彩,形成了丰富的四季景色。但是在配置植物时未充分考虑高低搭配,致使某些区域形成的植物天际轮廓线过于平直,缺少起伏变化。由于绿化植物大都是一些新栽植的树木,密度较低,以致校园遮阴面积少,所以师生对植物遮阴效果评价值较低。

(5)小品及公共设施景观U4评价值分析

在调查中获知,受访师生对校园小品设施景观的整体评价值为2.83,在五大指标中比较低。其中,尺度恰当评价值(3.06)为最高,其次是制作材料(2.88)及外形美观(2.83),设施数量得分最低(2.57)。景观使用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公共设施的尺度大小和外观基本接受,但对制作材料和数量较不满意。其中,学生对座凳的数量太少提出的抱怨最多,对已有座凳的材料也感到很不满意。现有大都是石凳,让秋冬季节很不适应,且破坏相当严重。校园环卫小品数量及摆放设置密度较合理,满意值尚可。

(6)水体景观U5评价值分析

据调研计算结果分析,水体景观的得分仅为2.56,是五大指标中最低的。分项得分比较高的是岸线形态美观度(2.76),其次是水边植物景观优美度(2.69)和水景驳岸生态适宜性(2.57),最低的是水质清洁度(2.19)。人工水景的设计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4.2 景观改进对策

通过对层次分析法所得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校园景观评价的因素,寻找原因,作出如下改进对策。

(1)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完善公共设施

结合“人文景观项目建设”改善校园标识系统和标识性景观建设,选取“石鼓”作为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形式;完善校园文化广场建设,明确文化广场内涵;建设社区院落文化景观;建造主题雕塑,展示大学精神;修缮凤鸣寺,继承文化遗产。修缮严重破损的公共设施;为师生等待校车增设遮阳避雨设施;新增能提供聊天、户外学习、会晤、情感交流的私密性小品设施;改造尺度失当、外观设计差的道路标识设施。

(2)加强水景设计生态性,强化管理与维护

从驳岸、自然水底、水生植物等角度综合考虑生态性设计。以缓坡、草坪等取代硬质堤岸,恢复水岸生态环境。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把水景的维护与管理纳入校园绿地管理系统,建立长效机制,由学校后勤保障处统一管理,管理人员应提高意识,加强专业技能,建立完善的养护方案,坚持做好日常养护工作,做好记录与备案,使水景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3)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引入公共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一种协商与合作,决策者与公众应保持对话,共同探讨,在讨论过程中,决策者提出决策目标和相关信息,陈述自己的观点,公众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贡献他们的经验与想法。呈贡校区建设指挥部、设计方与师生因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校园景观的需求及要求会产生差异,为保证校园景观真正为使用者考虑,被使用者接受,在此过程中需要引入师生参与方案决策的机制,使师生能有表达自己想法、参与设计的途径,设计方应重视师生的有益意见并融入到设计中,经过反复论证、修改,使景观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5 结 论

本文的研究只是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做了一些探索,虽然通过预调研不断作了调整,但还是有很多因素未曾考虑到,建立的指标体系也不够完善,各个校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增加或删除部分指标;高校校园景观的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于理论的贡献,它的实际应用对于之后的景观设计发展也具有实践指导作用;所用到的层次分析法是在景观评价方面应用非常成熟的方法,其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孙东川,林福永.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1-3.

篇3

校园景观作为校园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科学的景观夜景照明设计理念不仅可以为提升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挥作用,还可以为广大师生共同交流提供场所,校园作为传授学生知识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而校园景观更是校园建筑的核心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合理的景观夜景照明设计理念在当今的校园建筑工作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本文首先浅析了校园景观发挥的作用功效,同时也分析了校园景观设计应遵循哪些设计理念。具体做了如下阐述分析:

1 校园景观发挥的作用功效

园林景观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同样校园景观强调的是对师生的作用。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圣地,如果校园景观建筑设计得科学、合理,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场所,更能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供帮助,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注入前进的动力。因为,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不光靠课堂上的帮助,校园景观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与进步。

1.2 体现校园文化

景观夜景照明可以为校园文化提供一些氛围气息。在校园景观夜景照明设计中,采用的灯光不同,体现出来的文化气氛也不同,各种不同的灯饰与设计手段代表的校园地域文化也不同,总之,采用不同的灯饰与设计手段,展现的校园文化魅力也不同。

1.3 渲染环境气氛

校园景观夜景照明的气氛渲染不仅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更影响着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不同的光线渲染映衬出不同的环境氛围,给人以一种梦幻般的仙境感。同时,光线的渲染还可以改变周围的环境,把周围的一些花、草天线的更加鲜艳、绚烂。

2 校园景观夜景照明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校园景观夜景照明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生态环保性原则、体现意境文化性原则以及强调节能安全性原则。首先,生态环保性原则。校园景观在夜景照明设计的过程中,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尽量避免现有的自然环境受到人工改造的破坏。在原有自然环境下以及结合现有环境中的一些植物的生理和生物习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景观夜景照明设计,从而使这些原有的生态环境更好地参与到校园景观设计中。其次,体现意境文化性原则。校园景观夜景照明在设计上除了要满足功能夜景照明之外,还要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强调人文情怀与生活景象互相和谐,在一种独特意境的感受中,使光线与文化内涵相一致。最后,强调安全节能性。在校园建筑中,景观夜景照明设计一直强调安全、节能,为此也被称之为绿色夜景照明。

3 校园景观设计要求

3.1 场所精神的提练和情感文脉的注入

第一,夜景照明。夜景照明应当与校园周围环境结合,主要烘托校园气氛,并始终为学生和所需要的景观空间服务,遵循突出自然的景观特色,突出校园人文活动特色。第二,道路设计。首先决定于校园绿地的规划形式,尽量避免多条道路交接在一起,如果避免不了则需在交接处形成一个小广场,正是小广场设在此处的目的所在,为了方便师生出行,在出口处采用循环道,实行人车分流制,外环行车,内环行人,在小广场中用草坪围出一条条小径,形成放射状,为师生提供极大的方便。

3.2 融入园林绿化的建筑设施

一方面,住宿区建筑园林绿化。住宅区显得幽静、素雅,也体现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离老师宿舍用高大的水杉,樟树栽种成林带,摆上圆凳、圆桌,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此休闲有惬意和深幽之感。学生宿舍成排成列,考虑到空间的问题,在每栋搂之前设花坛,栽种观赏性植物,又起障景作用,同时使空间显得宽阔不产生拥挤感。另一方面,公共建筑设施的绿化。校园共公建筑的绿化首先是共公绿地的选择,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校园园林艺术水平,使能适应改革开放与师生的需要。

4 结语

本文对校园建筑景观夜景照明的设计理念做了几点陈述,分析了校园景观发挥的作用功效、校园景观夜景照明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校园景观设计要求。以期设计者在今后的校园景观夜景照明设计理念中能够尽量做到这几点,进而展现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功能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现代文明校园夜景观。

篇4

大学校园景观既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场所,也是高等院校的标志。[1]优美又具有独特风格的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可以提升竞争力,还可以吸引优秀的师任教和学生来就读。而且,大学校园景观品位和质量也是评判大学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开展大学校园景观评价,了解校园景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校园景观服务功能的规划,提升校园景观观赏性,建设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景观。进而完善校园生态建设,实施合理的校园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以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为例,运用AHP法(层次分析法)对大学校园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建设建议,以期建立一个大学校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的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地处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技城绵阳,占地1160余亩,总建筑面积39.50万平方米(含体育运动场所),校舍36.57万平方米;毗邻南郊机场和南湖公园,依山望水,环境优美,是一所生态园林式的艺术院校。

2大学校园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

2.1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

大学校园景观评价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评价目标等,建立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评价问题全貌的综合评价因子。在深入研究了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同时为了考虑在校师生的评价意见,对学校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

考虑到大学校园景观的各种性能特征,结合问卷调查的整理结果,在征询专家意见后,对大学校园景观中共性的、主要的影响因子进行归纳分类。将本层次评价分为三级,包括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文化性等4项评价因素和建筑与环境协调度、植物景观设计、设施小品的艺术性等17项评价因子。指标体系结构(图1):

图1大学校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2.2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1)权重确定的方法。评价因子的权重反映诸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层次分析法具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点,大大提高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采取AHP法(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2]

(2)权重确定步骤。1)通过专家调查确定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采用1~9标度法进行评判(表1);2)列出各因子间相对重要性的标定值矩阵,计算各行特征值;3)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4)对各评价因子权重值的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例小于0.1时通过一致性检验。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校园景观评价结果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并用上述方法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出各个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结果汇总得到,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景观依次对各个指标进行评判,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景观评价体系中,B层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428,功能性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645,观赏性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838,生态性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551,文化性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121,评价因子一致性检验均小于0.1,结果合理有效。

3.2评价因素(B)层各因子权重分析

在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景观评价体系中,综合评价的目标层,B层为评价因素层,共4项评价因素,按权重大小降次排列为功能性、观赏性、文化性、生态性,且总权重为1。其中功能性权重值为0.5318,占全部权重值的53.18%,是评价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功能性在任何时候都是要首先考虑和满足的。校园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要满足校园师生的教学和科研,然后满足师生交往、娱乐、锻炼等功能,这些都是通过校园景观功能来实现。观赏性占全部权重的27.02%,是评价中次重要因素,观赏性的得分高低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大学校园景观的使用频率,优美的校园景观可以使人们在校园中逗留的时间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发生几率也增加。文化性占全部权重的12.21%,每一个大学都有自己专属的文化特色,以使自己能够与其他学校有区别,也正是这个特色吸引着学校里面的学子,同时被延续传承下去。生态性因素权重值为0.0760,说明生态性不是评价主导因素,但是并不是在校园景观的建设中就可以忽略生态因素,相反,应该更加重视校园景观生态,通过保护乡土树种,合理配置好乔、灌、草的搭配比例,尽量增加乔木的种植量,提高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达到景观多样性,形成稳定景观。

3.3评价因子(C)层各因子权重分析

(1)功能性评价。在该层下的项目C层中,交通通畅性、空间布局和组合合理、景观照明及服务设施所占权重值分别为0.2220,0.1245,0.0922,分居同层评价因子中的一、二、三位。因此大学校园景观能否实现它的功能价值,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主要在于校园景观是否具备通畅的交通,空间布局和组合是否合理,景观照明及服务设施是否到位。依据杨・盖尔对人们户外交往活动的研究,大学校园中的自发性活动发生的频率与环境有关,如果环境条件好,谈话、休憩、小型聚会等自发活动发生的频率就多,持续时间也较长。[3]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交通通畅性、空间布局和组合合理,为学生在校园里面举办校园活动的创造良好条件,满足学生的使用,功能性突出。

(2)观赏性评价层。在该层下的项目C层中,道路景观、植物景观设计、建筑与环境协调度、设施小品的艺术性、水景设计与营造占权重值分别为0.3324,0.2963,0.1623,0.1230,0.0860,说明道路景观、植物景观设计对大学校园景观评价的影响较大。道路是校园的脉络和骨架,作为是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它引导人们进入并伴随人们了解一个区域,道路景观给人们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该区域的印象。校园道路景观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植物景观设计同时打造,使校园景观更具观赏性。

(3)生态性评价层。在生态性评价层下的项目层中,乡土树种的保护利用、木本植物种类多样性、绿地本身的绿地覆盖率、单位面积乔木占有量的权重值分别为0.4438、0.3318、0.1524、0.0720,其中乡土树种的保护利用、木本植物种类多样性、绿地本身的绿地覆盖率所占相对较大的权重值,说明大学校园景观除了应具备优良的观赏景观之外,还需要注重景观生态,保护乡土树种、注重植物多样性景观的营造。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校园在建设过程中,以生态为本,保护校园原有山体与植物,现在校园内植物种类多样、植被覆盖率较高,植物景观设计优美,生态良好,为教师与学生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创意的源泉。

(4)文化性评价层。在该层下的项目C层中,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历史积淀和校园时代特征的权重值分别为0.4869,0.3353,0.0778,其中校园文化氛围占相对较大的权重值,说明大学校园景观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体现。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有非物质文化与遗产研究院,同时把非遗文化带入课堂,在校园景观中也有很多体现非遗特色的景观,校园文化特色明显。

4结语

在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景观评价体系中,B层(评价因素层)降次排位序为功能性、观赏性、文化性、生态性。其中功能性价值权重值为0.5318,是评价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大学校园景观的定位应着重满足在校师生在此学习、科研、艺术创作、活动等功能。注重校园景观观赏性营造,营造可持续景观,离不开景观生态,要打造优美的校园景观,应在是在综合考虑景观生态的前提下,同时把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有关的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景观中,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P.多贝尔(美国).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许树柏.实用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篇5

校园景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承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大学校园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分关注景观要素构成,对校园景观应该具有的文化内涵的关注不够,进而使得校园景观在物态上有所成效,但在景观的文化性上有所缺失。许多高校校园在文化建设上有些急功近利,使得景观文化特征不明显,景观文化的表达欠缺。基于此,本文以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为例,试图探究如何将校园文化艺术与校园景观设计紧密融合,构筑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塑造校园文化氛围。

1 提出问题: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文化景观建设现状

1.1 景观建设趋同,人文相对缺失

淮海工学院1988年建校,环境景观建设以绿化为主,从目前校园景观建设来看,校园景观、规划、建筑的协调性相对较弱,空间构成、建筑风格、文化特色、艺术性等趋同性较强。例如,主楼建筑设计与扬州大学中心校区主楼相类似,缺乏海洋特色的标识性。

1.2 地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不足

割裂历史文化的传承,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景观存在的普遍问题。校园建设过程中,往往较注重对校风校训的表现,而忽略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使得师生对于校园基地文化的了解欠缺。例如,连云港以海洋文化、西游文化、镜花缘文化、丝路文化等为特色,校园景观建设对于连云港的地域文化呈现不足,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1.3 环境互动性欠佳,景观小品形式单一

环境景观建设对于师生的互动性考虑不足。例如,体育馆南侧景观喷泉、主楼前广场两个重要的活动空间较少有学生停留,师生的参与性较弱。校园景观趋同,对于学院自身文化特色的呈现不够,校园路灯、铺装、垃圾桶等设施创新维护不足。

2 分析问题:淮海工学院地域文化及校园文化调研与分析

2.1 地域文化

高校校园景观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性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体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折射出当地城市中的民俗习惯、、社会状况等。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坐落在《西游记》文化发源地花果山西麓,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市。

2.2 校园文化

每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人文底蕴有所不同,校园文化景观是学校性质、学科特色、教学理念以及校园历史等最直接的呈现方式,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2016年3月,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正式列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学院全力打造海洋品牌,这对学校后续文化景观建设提出更鲜明的要求。

3 解决问题: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校园文化景观提质策略

3.1 从功能角度上的分析提案

(1)教育功能。高校景观的教育功能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它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科普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方面。在苍梧校区文化景观建设中可通过如下方式增加文化景观的教育性:软质景观方面可在植物树干上悬挂标识牌,牌面标注植物科属等方式;硬质景观方面可通过新材料、新工艺等创新科技手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如生态驳岸的创新设计、海绵城市在校园景观中的实验性设计应用、文化浮雕与有机玻璃的创新应用等。

(2)历史人文功能。高校的人文历史可通过建筑、雕塑、植物等间接反映,景观因附着历史人文价值而有意义,这种价值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校园原有的典型景观需要保护、发展与延续,以保证历史性景观的发展创造性。苍梧校区历史性、纪念性的环境景观较多,如纪念林、大鼎、孔子像等,但应加强其宣传与保护设计,目前已对孔子像周边环境进行了互动性改造设计,今后应逐渐加强对纪念林的保护性设计。

(3)美学功能。高校景观建设之中应在美学文化指导下进行,以彰显景观的形式美、色彩美、意境美。景观的美学文化性不仅对于景观设计者重要,而且对于校园中的全体师生们也具有重要作用,全校师生也应主动参与校园景观美学文化性建设。例如,设计学专业的学生可设计一些能代表校园自身特色的景观并在校园中建设,师生共同栽植纪念性的植物等能够塑造细节情境美的设计改造。

3.2 从景观类型上的分类提案

(1)建筑。建筑是有形的画,凝固的音乐。在苍梧校区新建建筑中不仅应考虑与原有建筑融合,还应考虑与学校特色海洋文化的融入,要熟练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组合、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等手法,赋予建筑时代文化特色。

(2)植物。校园景观建设中应有意识塑造能够体现校园历史文化感的树木,尤其是校区主入口轴线两侧的树木是校园历史文化最直接呈现的载体。为突显校园植物的文化性,在校园植物造景中应选择能代表校园特色文化氛围的植物类型以体现其象征意义。

(3)雕塑。高校中的雕塑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校园景观的主题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一部分雕塑的设立就旨在通过雕塑本身的文化性对人们进行教育,其主要表达形式有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目前苍梧校区以纪念性雕塑为主,应增加其他类型雕塑,以激励学生奋进并达到美化校园的功用。

(4)水景。中国传统文化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作为灵性与智慧的象征,水环境的设计扮演者重要角色。当前,苍梧校区水环境需进一步完善,在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同时增加亭台廊榭轩等,使得人与水产生互动,增加趣味性。

(5)其他。除建筑、植物、雕塑、水景等景观外,还有道路铺装、景观石、景观导视系统等都可体现景观文化性。比如在道路铺装的关键位置镶嵌彩绘瓷砖、金属浮雕等,或在铺装图案上来体现该学校的历史文化。

4 结语

景观文化建设是校园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它折射出校园文化的气质与景观质量水平。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景观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从美学、教育、历史人文的文化功能性出发,对建筑、植物、雕塑、景观标识等的文化性进行分层讨论,并总结景观文化性的塑造提案。校园文化景观能够提升学校形象、地位,丰富校园景观种类,增进师生与校园空间环境的情感,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晓妍,石铁矛,腾凌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4):158-161.

[2] 俞孔坚.城市里的丰产稻田――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设计[J].新视点,2007(9):18-19.

篇6

近10年来,中国的高教事业正处于改革与大发展的时期,高校的规模也得到了较大扩张,生态园林建设高校校园绿化的主要部分,一个合理的规划对一个校园来说无疑是必要的,而作为校园植物空间的营造,根据大学校园用地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构建一个有利于知识和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景观环境成为的大学兴旺发达攸关的大问题。

一、项目分析

合肥工业大学老校区位于市区,高校办学规模的难以扩展,故在大学城新建一处新校区,占地1494.75亩,远期规划为3万人的教育基地,座落在风景旖旎的翡翠湖畔,由丹霞路、环湖路、翡翠路环抱,呈“心”形;东临锦绣大道商业区,北倚大学城公共建设区,西傍翡翠湖公园,居合肥大学城的中心位置。新校区内规划一座面积为10公顷的中心湖,依据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的自然地形,并强化这一特点,将中间狭谷地带设计成为生态谷,由中心向边缘延伸,渗透于整个大学校园的各个功能块中。垂直于生态谷,连接谷的东、西高地,是一条理性轴贯穿于校园的主教学区和实验区,是新校区发展标志。校园绿化用地大部分较为平坦,并有若干低矮山坡和池塘。溪流呈现出江南地区较为典型的山丘地型特征。秀美的地理环境为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

二、生态园林校园建设分析

1、规划设计的亮点—生态谷设计鉴赏

设计团队很好的根据原自然地貌,北高难低,东西两侧为丘陵地带,中间为一洼地,利用中间的洼地,通过设计工程手段,尽可能的在尊重现状的情况下,设计出校区内最大的亮点—生态谷;沿生态谷向四周伸出各条绿轴,并渗透到各组块内部。谷内沿湖面布置了蜿蜒曲折的步行小径网络,优美的景色吸引师生进入生态谷晨读、晨练、缓跑、流连将成为校园中人与自然互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绿化、水系集中在生态谷分布,构成校园中心绿地,生态谷的小气候,影响着整个周围的建筑群,使整个新校区每个角落都能从生态谷中受益、共享。

绿化采用分层布置,由生态谷延伸出绿轴,到达校园各功能区,由各功能区绿地到达各楼群内部绿地,使整个新区校园镶嵌在如花似锦的绿色原野之中。

2、景观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物种多样性是一个环境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重要标志。物种的多样性是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它能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 增强园林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增加其环境效应。不同的审美情趣, 不同的生态功能以及不同的立地条件对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只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才能形成多样的景观。

工大新校区植被选用以安徽地区乡土植物为主,常绿树种主要有:香樟、广玉兰、高杆女贞、雪松、柏类、枇杷、桂花、椤木石楠、单杆红叶石楠、法国冬青等40余种;落叶树木主要有:乌桕、三角枫、五角枫、栾树、柳树、国槐椿、枫杨、榔榆、青桐等30余种。

丰富的植被条件,利用生态学理念,合理植物配置,构成一个大乔木、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色块植物、地被类植物在一起的空间环境, 使之种群协调、层次明显、季相色彩相适宜, 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一体, 从而创造出一个生态协调稳定, 景观优美且能极大地调节、改善和丰富人们生活学习小环境的栖息之地。

3、校内绿化植物搭配分析

1)道路绿化分析

构建“以人为本”生态园林的校园道路,要做到校园道路的人车分流,人行优先的思想为指导进行校园道路设计

1.1 环形车道 校区内车行道路

行道树多选用银杏、香樟、合欢、栾树等高大乔木为主,短距离的重要路段部分选用白皮松、华山松等常绿乔木。道路外侧留有带状绿地,配置草坪、酢浆草等地被植物或花灌木,以打破干道的规则平直。

1.2 人行道路

人行道路面层材质多为自然石材铺设,与周边环境自然、融洽,绿化应主要考虑到它的人行过程的移步异景,为丰富道路景观。路缘的绿地上多采用地形、堆石、植草、置景等,以丰富的景观元素,取得不同的景观效果。而在路口,则在对景处作精心点缀,形成对景景观。

景观步道的绿化注重活泼,富有变化,一般选用常绿树与花灌木,也可用常绿树与花灌木间植,如桧柏与红叶李,龙柏与蔷薇等。绿地中的植物种植为自然式,也可以孤植、对植、群植,既有观赏性也有引导、分隔的作用

2)组团及节点绿化分析

2.1建筑围合空间分析

大学校园学生在校园的活动路线主要是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超市——运动场——校大门,如何根据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成为建筑各围合空间景观绿化的关键,为营造简单和谐的校园学习氛围,轻松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生态绿化多为简洁的几何形状布局:通过绿篱切割草坪为规则形状,除此之外,以草坪为背景,其上点缀银杏、棕榈、芭蕉等形态优美、较为高大的乔灌木等手法。

2.2学生公寓绿化分析

校舍公寓楼楼群间有大面积的空地,结合自然地形,加以绿化,修建园林小品,有收有放,自由活泼,建立小型游园,使之成为师生休闲、读书的良好场所。部分楼间绿地以规则式园林规划,尤其是在宿舍楼高视点欣赏,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篇7

关键词: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设计;江西农业大学

1高校校园植物景观概况

大学校园一般位于城市中或城市边缘,就不可避免地具备城市景观的特征。但是大学校园植物景观作为城市特殊景观有其自身的特色[1]。大学校园不同的功能分区满足师生不同的需求,所以大学校园植物景观在不同的功能分区要有相应的特色。本文就是以大学校园不同的功能分区为角度,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来论述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设计及其提升策略。

2江西农业大学概况

江西农业大学位于江西省省会——英雄城南昌市,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学校有两个校区:北区和南区,总面积1066.7hm2,教学用地263.3hm2。

3按空间的功能需求进行植物景观分析

本文根据高校校园各种空间的功能需求特色把校园空间划分为:学校入口区、教学区、行政区、生活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体育运动区。

3.1学校入口区植物景观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北入口主要植物有:香樟、银杏、紫荆、桂花、杨梅、云南黄素馨、红花檵木、海桐等。植物配置以规则式植物造景为主,底层灌木整齐,种植块内植物以群植为主,烘托入口庄严肃穆,水池周边种植整洁,植物景观营造出空间开阔,突出中心雕塑,简洁大气。农大校园入口植物景观提升点是如何凸显出农大校园的文化特色,整体的植物配置的丰富程度怎么与入口的标志性相结合。

3.2教学区植物景观分析

本文选取该校具有代表性教学区域,林学院院办门口,行道树有醉香含笑和巴东木莲,乔木有桂花、香樟、阴香、金丝桃球,地被为沿阶草。以常绿树为主,搭配花叶灌木。林学院院办门口两旁栽植两颗造型优美的金桂,每到秋季满树的金黄,直接提升了林学院院办的整体景观效果。并且建筑物周围5m范围种植了一些高大乔木,影响了建筑物的通风采光。教学区的针对性提升策略有:应在主要的教学楼附近运用乔灌进行搭配来构建出适宜师生学习交流的场所,例如因建筑物周围高大乔木明显影响教室采光,应进行间伐和疏剪枝叶;在不同院系可以营建出差异性植物景观,产生场所的归属感和识别性。

3.3生活区植物景观分析

校园中生活区影响着师生的休息环境质量,所以应营造出该区宁静的生活环境,同时隔离环境中的飞尘和噪声,保证一定私密性。还要有不同的生活活动空间,满足师生不同的活动需求。农大宿舍区附近绿地多为面积较小的块状,栽植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有乔木﹢灌木﹢草坪,除了行道树外,绿地较少,有的乔木与建筑边缘不足2m的距离,严重影响了低楼层宿舍的采光、通风。生活区植物景观的提升:应提高生活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程度,发挥提高生态效益功能,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开放空间配置不足,不能满足师生活动需求。局部建筑周围采光通风问题应进行解决。

3.4行政区植物景观分析

行政区一般是整个校园的重要官方对外窗口,校园内外行政办公人员往来频繁,因此该区域的植物景观展示着校园整体形象和品味,为校园空间植物景观环境设计的重点区域。学校办公大楼周边:金叶含笑、山茶、紫薇,正面造景以常绿乔灌木为主要观赏植物,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有灌木﹢草坪,从前到后依次为檵木、山茶、桂花、苏铁、香樟,层次丰富,该区植物景观营造基本满足该区的形象和办公需求。行政区植物景观提升点应在如何表现校园形象和文化特色,营造空间简洁干练,方便快捷的步行交通流线,师生来往穿行便捷。

4农大典型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农大图书馆为安静教学区,所以运用植物造景营造空间,南面为校园综合体育场,是喧闹的活动区,而图书馆外环境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所以在两区横穿的道路上种植了高达20多米的香樟和马尾松,分割空间。该空间以大草坪为主,开敞空间供人活动,其中点缀花灌木金丝桃、小乔、合欢树。前广场的北侧,运用大乔木围合形成私密空间。图书馆总体植物营造出开放空间、私密空间,满足人们的各类休憩活动,是具有人性化的空间缺点是园林养护不足,西南角草坪被踩出一条小径。

5小结

江西农业大学植物景观基本符合学校入口区、教学区、行政区、生活区等空间的使用。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出现植物侵占道路、过度生长的现象;彩叶、开花的植物种类较少;缺少突出校园特色的树种;南区植物由于土质较差,整体植物景观成型较差,生长态势不好。整体校园植物景观提升点:同时要注重增加彩叶植物,开花植物,丰富校园植物景观,提升植物景观的色彩丰富度。在靠近建筑处不要种植高大树木,影响建筑采光通风。考虑运用一些江西农业大大学的特色树种来突出农大自身特色文化环境,如水杉、华木莲在当地和该校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植物。

篇8

关键词:高校校园;生态景观;景观设计

Key words: campus of college, ecological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校园的景观规划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反应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而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单单需要技术和职业教育,更需要广阔的自然空间,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景观园(取名“欣园”)就是从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场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植建而成的,园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再生利用等设计理念,完成后的园区景观自然、优美,是学院景观环境的亮点。

1. 项目背景

本生态景观园(取名“欣园”)习称湿地,位于学院东部,南北长245m,东西长175m,面积为42900m2。植建前该地块中部有约为1000平方米左右的水湿地,自然生长有芦苇、蒲草等湿地植物,东部有树龄近60年的原生态搞到柳树和多年生桧柏,西部有30余年树龄的榆树,其他地段有人工种植的白蜡、杨树、栾树、刺槐、臭椿、香花槐、五角枫、丁香、榆叶梅、水腊、忍冬等多种树种。一些野生动物山鸡、松树、刺猬、蛇类等也时常出没,这样的天然环境为植建一个自然的生态园林提供了条件。但是,在建园前整个地段的建筑垃圾、炉渣、生活垃圾堆积成山,地势高低不平,倒树、死树成片,野草一米多高,景象十分荒芜(图1,2)。

2. 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2.1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项目基础优势,打造校园自然生态景观,以其自然柔性特征“软化”校园硬质景观,为校园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的同时,为学生休闲、学习和活动提供舒适场所,生态景观园的植建要以强化自然景观特征为出发点,通过人工手段,组织与改造空间形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交融,使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集合,形成环境育人的氛围。

2.2设计原则

2.2.1 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在充分分析原有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及物种,通过将原有的湿地改建为人工湖,保留原来柳树原生态林地和桧柏人工林地等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及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建设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的校园景观。

2.2.2 变废为宝,再生利用

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出发,通过对材料和资源的再生利用,将改造后的“废料”塑造新景观,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以填埋的方式处理“欣园”原址上堆积大量的建筑垃圾,既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又可做微地形下部的基础。

2.2.3 特色小品,文化传承

校园景观作为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欣园”园林小品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与学院特色、学院文化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学院专业优势,自行创意和制作园林小品,丰富园区景观。

3. 设计方案

3.1 水体设计

“水”自古以来就被作为“孕育”文化的象征,更是人们向往亲近的地方,在生态景观园“欣园“中水体的设计不仅表达了自然与人文的对话,更对原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欣园”水体设计的重点在于既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保护原址湿地环境,又能形成相对自然的人工湖景观,使之成为园区设计的亮点,施工采取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扩大面积的方法,挖建面积达到2500 m2左右,形状不规则的人工湖,并在湖中修建人工小岛,在湖面跨建拱形小桥,并通过安装人工湖注、排水系统,每年初春和初冬完成湖水的注入和排出工作,适宜季节在湖中放入观赏鱼,提高水体景观的观赏性。精心的水体景观设计使园区风景更显别致。(图3)。

3.2 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在大学景观中有重要的作用,是除了建筑以外最能体现校园景观的素材。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沈阳市花园学校”,学院的植物景观是校园景观的特色之一,“欣园”的植物配置设计更是这一特色的充分体现。在园区整体设计时最大限度保留原树种,并将现林木中一些病残和生长矮小树清除或集中栽植在园区的西南角,新建幼树培育区,即可起到园林绿化效果,有可为院内其他地区绿化培育新苗木。在植物配置设计中充分考虑植物多样性带来的丰富景观、植物季相性带来的季节景观、植物的层次感与疏密度带来的不同空间感受,新栽植植物种类包括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花冠木、宿根花卉、水生花卉及草坪,使园区内从春季到夏季都可以观赏到红、黄、粉等不同颜色灿烂的花群,同时和湖面及湿地中的香蒲、荷花、芡实总体形成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冬季有葱绿的苍松、娇雅的白桦、金色的垂柳、嫣红的红瑞木枝条,仍可观赏到优美的大自然风光。使园区景观年年有不同、季季有变化、处处有惊喜。

3.3 园区地形及道路设计

为了使园区整体景观设计和谐自然,整个园区设计地形起伏,主路自然弯曲,道路曲径通幽。施工时利用原址建筑垃圾和挖湖土方修正整个地形,并堆砌4处微地形,并在一处微地形上建筑凉亭;院内铺设总长为700m的路面,主要由装饰混凝土和石板铺装而成,道路两侧设庭院灯12个(图4)。

整个园区除上述主体设计外,园区地面大面积铺建草坪,并栽植4个图案花坛,设置园椅32个,凉亭内设设置石桌椅一套。园区小品设计理念和制作为园区的特色之一,充分发挥学院机械、焊接等专业的专业技能,自行设计和制作了部分园区小品,但小品制作总体有些粗糙,有待完善。

4.结语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景观园的设计建造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它不仅很好的解决了原址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动物出没等问题,更是充分利用了原址生态环境优势,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金敏华.浅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35):7458,7481.

[2] 李金草,张辉秀.校园景观设计浅析——以杭州市萧山三中校园景观设计为例[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25(4):59-62.

[3] 郭晖,鲜靖苹.校园景观设计浅析——以彭阳三中校园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232-5234.

[4] 王艳莉,赵小利.现代高校外环境景观设计初探——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图书信息区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111729-111731.

[5] 蔡小玲,李继明.义乌工商学院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分析[J].浙江建筑,2007(3):1-3.

篇9

关键词:景观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校区;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当今教育在大学校园中以多种形式并存,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相互交织影响,学生于校园中获得的才智除具体的分类学科的学习,还来源于丰富的校园生活。因此,每日漫步于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悟熏陶,是为校园学习生活的最为重要的部分。

校园景观不仅提供最为直接的户外三维性的环境要素,如地形上的选择、室内外景观设计、色彩有效的组合、植被习性的考虑、公共场所用途等,并以场景的语汇轻松描绘空间认知体验与图形表达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景观的创作设计中,应倡导理性构思,诠释景观设计的实用好用精神,遵循生态保护、地域特色等设计原则,引导我们基于理性分析基础之上进行设计构思

在国内设置景观学专业的诸多院校中,其景观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各校专业办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了景观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本文仅以我所熟知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校区和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的局部景观为例,用以更好的认识现代景观设计理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用“试种田”的方法来认识校园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学习当中,建筑学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建筑学院结合景观学的实践教育与专业课的设置,将建筑系馆北侧的原垃圾堆改造为景观学教学实验基地——景观认知花园,在景观认知花园中,在平时的课程学习当中,建筑学院的同学通过景观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花园的土地开垦、植物种植到开花观赏结果收获,同学们一起在开垦到收获的过程中,充分参与到耕地、播种、种植、浇水、施肥、除草、除虫等一系列实践过程中。

别小看这一小小的举措,但是作用极大,这不仅将原来的垃圾堆美化为花园,使校园环境大为改观,也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使我们很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植被习性,更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使乏味的教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认知花园也体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学的参与性、生态性、趣味性的特色教学理念。最为重要的是使我们进一步的理解景观的创作之源与设计之本。

陕西师范大学:以新校区谱写校园的文化

与老校区展现校园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不同,新校区所焕发出是更强的活力与更持久的生命力。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思路与老校区的理念完全不同。

虽为异地重建的新校区,但校园文化因得以在此充分重塑,继承、延续与发扬了老校区的风格与文化历史内涵,并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校园文化图景,通过几个场景的透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文化建设者们的良苦用心。

场景一:凌霄长廊。凌霄长廊位于新区餐厅阳光苑旁边,因绿化校园和交通的需要,两组大台阶与数棵松树阻隔了长廊通往端点的视线。师大师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作激情,运用透视法使大家看到长廊的尽头,延续了长廊的视觉,以艺术性的手法趣味地表现并烘托了校园文化生活的氛围,以这种校园建筑为特征,体现了诗意般的校园生活。

场景二:新勇学生活动中心。新校区建设时,充分利用校友的力量,以学生活动中心的形式铭刻校友姓名与事迹,延续校友历史信息。每当校友返校之时,曾经的点点滴滴浮现于脑海之中,使校友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新同学也可因此了解校友故事,树立奋斗榜样。

场景三:孔子雕塑。雕塑是根据新校区建设时期图书馆的需要而设计的,是对校园历史时刻与文化氛围的记录。孔子雕塑的建设体现了师大对文化的尊重,对知识的一种敬仰。同时图书馆与孔子雕塑的完美结合,将此作为景观主题,时刻激发学生的学习之情,因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延续。

由对于景观的认同到对于设计的感悟,是一个从生理感知到心理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由物镜向意境、情境的转化过程。景观学专业的学生们通过每日身临于校园环境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充斥于景观之中的各种行为与校园文化活动,运用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等知识,加以客观辨识与理性分析,感悟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精神。

1.“实践性”——为创作留下一块土壤

西安建筑大学的景观认知花园建设,通过同学们对于植物的亲自配置与认知,培养了学生在景观设计中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并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土地作为空间创作的根源,应该在设计时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些意识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实践精神与土地文化观。

2.“历史性”——为校友留下一点踪迹

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透过其潜心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时刻传递出的历史符号与信息,告示了学生在设计中对于历史与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岁月的脚步从未停止穿梭于校园,时空共生的生态理念和文化景观的引导与传递,显示出景观的深邃意境以及丰富的内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校园景观作为空间场所、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兼具着整合校园空间结构、记录校园历史进程、承载校园文化生活、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愉悦心境以及审美等多重要求与使命,使校园景观能够更好的师生服务,为自然添彩。

参考文献:

篇10

1.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滨水景观空间的影响

民族高校作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作为缩小版的民族大家庭,其研究、教学和学校文化,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文化空间,从而影响了校园的活动空间。校园滨水景观空间,是校园景观中最能聚集人流的场所和重要的室外活动空间,系指校园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形成的场所,是校园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其所限定的交往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给人的场所感受直接影响着民族高校学生日常的交流与交往。

基于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结合校园滨水景观空间特点,得出以下4点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滨水景观空间的影响:

1.1民族高校学生对于水陆交界的特殊情怀影响滨水景观空间的划分

民族高校中来自青山绿水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不在少数,这使得他们对于水陆交界的滨水景观空间有一份特殊情怀。而校园滨水景观空间作为人工湖与陆地的连接,其滨水景观与其它的景观区分开来,形成较为独立的开放空间,是民族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民族高校浓厚的民族氛围对滨水景观空间的多样要素要求更高

校园滨水景观空间涉及诸多自然生态、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发展的要素,承载了学生日常生活、运动、休闲、学习和社团等各种错综复杂的活动。而民族高校浓厚的民族氛围使得滨水景观空间又增加了一项敏感要素,即适于少数民族人群使用的活动空间,如节日聚会所需空间等。

1.3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交往形式的不同与滨水景观空间复杂的层次相适合

多层次开放的空间促进多层次扩展的交往。校园滨水景观涉及驳岸、植被、水体、硬质铺装等多种层次的空间,不同的空间可以承载的交往形式不同,为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形式。

1.4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滨水景观空间的影响决定了校园的形象

校园滨水景观对于改善校园形象、优化校园结构、塑造校园空间具有重要作用。成功的校园滨水景观设计往往具有校园催化剂的作用,促进了民族高校学生的交往交流并丰富了民族高校学生的活动空间。

2.调研范围及内容

梦云湖畔和映月潭是西南民族大学校园中重要的户外活动空间,因其处于滨水区域,具有良好的户外空间质量,激发了许多的自发性活动,并伴随着相应社会性活动的产生。本研究以这2处滨水景观空间为环境研究对象,通过调研了解民族高校校园滨水景观空间与人群行为及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作用。

3.调研过程与数据分析

3.1校园滨水景观空间使用情况概述

从数据分析得出,民族高校校园滨水景观空间的整体使用满意度较高,梦云湖畔和映月潭每逢周末或者艳阳高照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学生在此休息、游玩、喂鱼、闲坐、看书、散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也会有一些外来人员在此休息,滨水景观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成都的冬季阴冷潮湿,这使得滨水景观空间的空间活力较夏季弱。若遇到阴雨天气,基本上没有学生或者外来人员在此活动。

心理学角度来说,交往的表现类型上可分为个体间交往、群体间交往、个体与群体间交往3种类型。在调研中发现,人们对于滨水景观空间的使用多为群体组合,也就是群体间交往,而民族高校滨水景观空间使用中比较特殊的一点就是其可能存在民族性活动:如在民族节日里,少数民族学生会穿上民族服饰在梦云湖畔唱歌跳舞;人流较大的映月潭广场会有民族性展示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也为人群所需的交往行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3.2调研区域功能分区

梦云湖功能分区主要为:草地休闲区、广场开放区、私密区和景观桥,满足了滨水景观空间的多种功能。总体来看,梦云湖是比较开放且舒适的空间,而一个交往空间需达到一定的舒适度,人们才愿意在此空间中做更多的停留。

映月潭功能分区主要为:居住区、广场开放区、私密区和景观桥,也满足了滨水景观空间的多种功能。总体来看,映月潭紧邻宿舍居住区,是比较私密、安静的空间,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可达性是使交往空间具有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3.3人群波动情况分析

通过对梦云湖和映月潭为期一周的一天中各时间段人群波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得:梦云湖来访人数一直很多,映月潭则是在课程较少的周二、周六、周日来访人数较多;梦云湖来访人数的波动情况较映月潭波动小。

3.4人群行为特征调研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56-02

校园绿化及其景观的设计是每个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体现了校园特有的文化,而且承担着净化空气、阻滞尘埃等改善、保护校园生态与美化校园环境的功能[1]。优美宜人的校园植物景观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品格的塑造以及道德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2,3]。多样的校园植物可以为生物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素材,同时也能让其他专业的学生了解植物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加学生爱护校园资源环境意识[4]。三峡大学自2000年组建以来,校园绿化工作一直随着校园的建设同步进行。为了更好地保护校园环境,笔者通过近两年对三峡大学新校区人工种植植物(不包括室内植物、建筑物楼顶植物以及教师公寓区内非绿化用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分类,为科学合理地建设生态型校园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一、调查范围

三峡大学新校区地处宜昌市西陵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111°18.642′E,30°43.443′N,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32.3万平方米。海拔约134m,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1℃~18℃,无霜期较长(280d),年平均降水量为992.1~1404.1mm之间,雨水丰沛,多在夏季,较长的降水过程都发生在6~7月份,雨热同季。

二、调查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结合植物志等资源,将校园分为若干区域并逐一调查。对于植物的种类、生长环境、习性和生长状况等进行了调查、记录,同时对部分植物采集了数码摄像照片。依据《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签》、《湖北植物志》、《园林树木学》等工具书进行分类鉴定、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校园人工种植植物种类及资源概况。经过调查,三峡大学校园共记录了人工种植植物155种或变种,隶属于76科130属。乔、灌、草和藤本数量、物种数量比率、常见科和主要物种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峡大学校园内人工种植植物资源中灌木占较大部分,达42.6%;乔木和草本次之,各占25.0%和22.2%;藤本最少,占10.2%。

2.校园人工种植植物的观赏特性分析。根据常见的植物观赏特性分类方法[5],将三峡大学校园人工种植植物的观赏特性分为以下六类,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校园内观花植物最多,为63种占总种数的40.7%;其次为观叶与观姿类植物,观干类植物最少为3种。其中兼具多种观赏特性物种有16种,如绛桃既可观花也可观叶,构骨既可观叶也可观果,结香既可观花也可观姿等。

四、讨论与建议

1.因地制宜、美化环境,配置多样化。三峡大学校园植物的配置体现了“因地制宜、美化环境、构建生态型校园”的设计思想和原则。按照不同的地形特点、植物生态习性、园林布局及人群活动的特点等进行合理配置,绿叶树种与观花、观叶、观果的树种及孤植、丛植、花架、草坪、地被植物等形成了各种校园景观。本文调查结果表明三峡大学灌木类植物最多,为59种,乔木类植物与草本地被类植物种数相当,藤本类植物最少。其中双子叶植物最多,占总种数的76.1%,表明三峡大学校园植物种类多样,不仅丰富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的素材,同时在美化校园环境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调查发现有45科仅有1种植物,占总科数的59.2%,建议今后在现有的基础上补充一些同科其他植物,进一步丰富校园植物的种类。

2.“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各有千秋。校园绿化及其景观的设计体现了特有的校园文化,优美宜人的校园植物景观对大学生的母校校园文化的培养以及认同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根据不同植物对四季的气候变化的适应,同时结合校园的区域规划,建议不同区域配置不同的植物。春季主要以花灌木景观为主,花木与溪水相映,香气宜人;夏季主要以浓荫绿叶景观为主,同时配以紫薇、美人蕉、矮牵牛、凌霄花、八仙花等观花灌木以及红叶李、木等少量观叶灌木;秋季主要以秋色叶树种以及法国冬青、火棘等观果树种,桂花等观花植物,同时配以临时栽种的万寿菊;冬季主要以常绿树种以及竹类植物为主,形成了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观特色。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三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桃花为主要植物景观核心的“桃花节”已经成为学校的名片。

3.加强养护,合理规划,维护校园植物多样性,创建美好校园。虽然,三峡大学校园目前的人工植物种类有一百多种,但有部分植物种类株数较少,生长欠佳。另外,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引种树种不适宜种植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新栽种的成活率较低。再比如大学路两侧以及校园其他路段两侧都以樟树为航道树,生长缓慢,树荫避道效果差,导致校园主体景观效果未能及时发挥,因此,对校园内现有树种进行改变和引种苗木要进行论证,以保证绿化植物的多样性,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1]。

校园物种配置的多样性可以体现校园的文化气息美,体现深刻的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校园内不同观赏特性的人工种植植物种类的数量不一致,观花植物最多,其次为观叶与观姿类植物,观干类植物最少。因此在物种的配置上注重物种本身的观赏特性,使得校园的植物景观呈现多样性,进一步增强观赏效果。此外三峡大学校园人工绿化植物没有实行挂牌管理,通过给校园绿化植物挂标牌,注明中文名、拉丁名、习性和功用等,可以起到服务社会、服务教学的功能,对于传播校园植物科普知识起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景艳莉,刘芳,杨凤军,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园木本植物调查与景观评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59-60.

[2]邓珍琴.校园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置[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4(2):60-63.

相关知识

杭州花圃植物景观分析
西南地区花卉主题公园花卉景观设计——以重庆鲜花港公园为例
康复花园功能型植物景观设计——以昆明某公司“菊乐园”为例
湖南农业大学校园桂花路植物景观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品牌营销推广方案十一篇
上海浦江郊野公园植物多样性调查及植物群落景观评价
恭王府花园植物景观分析
花海景观正确的打开方式
浅谈厂区公路设计中如何达到环境与现状的完美结合——以企业路环厂公路绿化设计为例
康复花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网址: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样例十一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818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商业街景观园林小品乡村建筑规划图
下一篇: 浅谈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小品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