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构筑绿色生态 打造海绵家园 —“海绵城市”建设的镜湖实践

构筑绿色生态 打造海绵家园 —“海绵城市”建设的镜湖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的镜湖实践

    开阔平坦的大道、整齐美观的绿化带、水清岸绿的湿地景观……在绍兴的城市“绿心”镜湖新区,优美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让市民体验到移步换景的惬意。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海绵城市建设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极大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绍兴市镜湖新区开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镜湖新区优越的城市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在大力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

    自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镜湖新区一边探索实践,一边总结经验。围绕“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理念,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正在实施的公建、小区、广场、道路和河道整治等项目结合。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77%。

↑↓融合海绵城市的镜湖新颜

生态为本 源头治理打造人水和谐

▲河流水体是城市天然的“海绵体”

     处在绍兴城区的核心区域,对水与城市的融合,镜湖新区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镜湖新区所在的越城区,南部为山区,多为林业用地;中部为建成区,地表多为建筑和道路,其间绿地、水系穿插;北部则为平原水网,多为水系、农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但受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城市发展依然存在“水多”“水少”“水堵”等诸多“城市病”,特别是城内部分地带地势低洼,一遇大雨内涝严重。

     “水,应该成为绍兴最美的城市景观,成为镜湖较大的环境优势。”镜湖新区开发办相关负责人认为,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必须要有对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对自然灾害的自我免疫能力。

     2016 年 5 月,绍兴市紧抓顶层设计,实行管理一张网、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编制完成《绍兴市镜湖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实施方案》,将镜湖新区作为绍兴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先行建设。旨在打造会呼吸的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恢复蓬勃生机。同时,在顺应自然中合理利用自然,通过增强镜湖的环境优势来提升其竞争力和吸引力。

     经过一年半的建设后,镜湖海绵城市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发现一些项目因征地、拆迁等多种因素难以落实到位,而且原先计划实施的30余个项目的用地面积累计不足2平方公里,难以实现整个16.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

     为此,2018年2月,镜湖新区开发办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镜湖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实施方案进行修编。同年12月底,修编工作完成。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构建出了更加系统、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镜湖海绵城市建设向更深层次推进。

     修编方案在对原实施方案的回顾总结、评估、区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具体建设用地、建设情况、项目落实可行性等,重新整合、扩充,最终形成40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由项目辐射带动,以约10平方公里的项目为基础,并扩展到洋泾湖、迪荡湖、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等镜湖外的区域,最终形成16.7平方公里的新建设范围。

     开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镜湖新区目标明确。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较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5%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区25 % 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85%,排水防涝标准30 年一遇,城市防洪标100年一遇,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成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承担绍兴市试点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自我加压,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镜湖做法”,是镜湖新区对高质量完成海绵城市试点任务的更高要求。镜湖将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分为科教文化提升区、湿地公园保护区、行政配套服务区和新老安置结合区四个片区,同步推进全域海绵进程。

系统谋划  构建条块结合工作体制

▲城市“海绵体”之雨水花园.镜湖新区开发办

     海绵城市建设,是镜湖新区较大的惠民工程。这样的初衷一直贯穿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始终,努力把这件好事做好、做实。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阶段,还很少有成熟的实践案例可供参照。如何让试点任务落地落实、做出成效?除了从工程技术层面进行思考,一套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的系统化工作推进机制在镜湖优先搭建。

     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中,镜湖新区坚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规划引领体系,全面监管的建设管控体系,因势利导的项目运作体系,经济适用的技术保障体系,整体联动的组织工作体系,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体系,在连片治理、内涝治理、技术创新、建章立制、吸引社会资本等方面均有所创新突破。

     注重通力合作,构建整体联动的组织工作体系。为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成立了由绍兴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担任组长、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海绵城市建设各项事务。同时,明确规划、建设、财政、发改、国土等相关部门职责,通力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商、部署海绵城市建设事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特征导向,构建科学完善的建设体系。对于镜湖新区而言,建设海绵城市,最重要的就是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对道路,在改造建设项目的沿线建设分散的就地处理的生物滞留设施;对公园绿带广场,结合具体工程,建设湿地、滨水缓冲带等公园绿地水景、透水停车场;对学校、行政服务等公建,推广绿色屋顶、雨水收集、雨水管断接项目等;对保障房等,推广雨水花园等,增加景观性;并结合五水共治项目,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注重技术支撑,构建全面覆盖的技术保障体系。结合绍兴实际,充分借鉴国内经验及现有研究成果,制定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出台《绍兴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导则(试行)》、《绍兴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试行)》、《绍兴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验收技术导则—低影响开发设施(试行)》等技术指导性文件,并在项目中逐步规范施行。同时积极引进高水平设计团队,加强本土技术力量的培养。

     注重资金保障。市财政、建设部门联合出台《海绵城市省级试点补助管理办法》,规范省级补助资金的使用。镜湖新区开发办也出台《绍兴市镜湖新区开发办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海绵城市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除省级试点补助资金外,市级还新增配套2000万元,目前补助资金已拨付到位。同时,注重多元投入,构建政企合作的资金保障体系。

     注重公众参与,营造全民支持海绵建设的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以及微信、微博等媒体和城市公益广告,全面系统立体的宣传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努力让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培养公众的海绵城市理念,营造全民共建海绵城市的氛围。

创新探索  用巧技术解决大问题

▲城市“海绵体”之透水停车位.界树坊小区

     “这个停车场还真奇怪,前几天连续下大雨,上面居然没有一点积水。”在镜湖新区界树坊小区,居民陈先生指着小区改造的透水停车位连连称奇。

     这是镜湖新区在海绵城市改造中的一个“微创手术”。让陈先生称奇的奥秘在于透水停车位采用透水性结构层加高承载现浇植草地坪模具整体浇筑,可以有效地让雨水流入地下,防止“快排水”带来的水体快速流失以及由于雨水过量而导致的内涝积水现象。还可以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一些城市环境问题,是目前保护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缓解城市内涝的的有效手段之一。

     “建设海绵城市要有‘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通过构建立体化的海绵系统,使城市变成容量巨大的‘蓄水池’,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镜湖新区开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渗、滞、蓄、净、用、排”6个字,则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措施。

     试点期间,镜湖新区通过实施雨水渗透、雨水滞流、雨水调蓄、雨水净化、雨水利用、雨水排放等工程,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这意味着,未来新区内新建的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水塘、人工湖、植草沟等,在满足城市居民使用之余,都具备了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

     在试点工作推进中,镜湖新区一边加快工程项目建设,一边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今年年初,洋泾湖公园二期工程入选浙江省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经典案例,这是我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取得的喜人成绩,为其他城市提供了良好借鉴。

     面积为654亩的洋泾湖公园,二期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高水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道路采用透水性泥土和砂石,一旦遇到积水多或者暴雨天气,就能保证水分全部渗透到地下。“洋泾湖其实用的大部分都是是透水材料,透水混凝土,这样有效地解决了总地表的径流问题,和我们海绵城市的理念相吻合。另外一块我们通过低影响策略的设计手法,利用了现场细的河流、浅沟,把沟处理完之后,变成蓄水的空间。”负责项目建设的同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院长金小军说。

    马路变成一个个灵活的水处理器以外,“雨水花园”的出现也为花园与水的关系带来全新的设想。在镜湖新区科文广场,一个雨水花园美轮美奂。园中植被品种丰富,绿地中间的凹地令道路积水通过溢流井渗入地下,并且在过滤净化后得到排放,实现了美学与实用主义的优质融合。随着一个个城市“海绵体”的建成,将大幅度提高我市的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和防洪减灾能力。

     接下来,镜湖新区将进一步总结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上的经验和不足,并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机制体制,作为全市下一步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的蓝图指引。

新闻来源:绍兴日报

本文图片或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法律支持:上海华尊律师事务所  阎益丰律师 

地址:上海市威海路755号文新报业大厦29层

相关知识

构筑绿色生态 打造海绵家园 —“海绵城市”建设的镜湖实践
基于海绵城市语境下的景观实践总结——以京林生态花园建设为例
宜居城区的“水密码” 看温岭东部新区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大兴新区,雅安城市未来中心
“海绵城市”在雨水花园建设上的应用分析
海绵城市导向下西安中小尺度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助力“两区”建设!宣化追加万亩生态园林…
海绵城市设计系列丛书——海绵城市设计 : 理念、技术、案例(修订版).pdf
北京城市副中心芙蓉小学海绵校园更新景观设计
浅谈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

网址: 构筑绿色生态 打造海绵家园 —“海绵城市”建设的镜湖实践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871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昆明市区部分公共广场绿地生态效益
下一篇: 全国生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