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建筑时报

建筑时报

在学生眼中,她是严师也是益友,带领他们理解设计的重要,攀越一座座艺术的山峰;在同事眼中,她是“勤奋”二字的代名词,一篇篇论文是她洒下的点滴汗水,一个个科研项目代表着她在学术高峰上的攀登脚印;在同行眼中,她是把人、自然、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环境设计大师,让环境美学在城市落地开花。她就是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艺术系环境设计专业老师朱慧奇。

学霸是这样炼成的

朱慧奇与环境设计的结缘始于学生时代。2007年,朱慧奇考上了有着新中国水利第一校之称的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

该专业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她后来的研究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取得学士学位后,本着对环境设计的热爱,她又前往世界排名前20名的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科学院进一步深造。在这里,她接触到了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和前沿技术,开始关注环境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2013年,硕士毕业的朱慧奇学成回国,来到了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艺术系环境设计专业担任讲师,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在教学工作中,她注重将自己在国内外学习和研究中积累的环境设计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们,并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案例分析,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积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环境设计领域的理论和前沿知识。

她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点滴沟通中关爱与引导学生,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照和支持。

让环境设计照进现实

在朱慧奇看来,环境设计对中国城市化建设至关重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设立以来就紧密地伴随和引领着城市化建设,为中国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慧奇曾参与过重大环境项目玄武湖水污染评价。她亲眼看到了4A级旅游区玄武湖因为本身流速较慢,湖水置换周期长,水体自净与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弱,导致水污染事件频发,成为典型的城市富营养化湖泊,从而失去了江南最大的城内公园的风采。

在项目结束后,朱慧奇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开始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套基于当下的城市环境设计美学体系开始逐步形成。

她认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集中体现在自然能为城市及其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提供安全的栖居地、干净健康的空气、水和食物,承载多样化的生物等等。因此,充分享用并维护自然便是人与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目标,也正是城市环境设计美学的核心。

在朱慧奇亲身参与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规划之中,人与自然以及城市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绿油油的农田里不时飞出几只白鹭,村庄周边花木葱茏,凉亭、小桥依河而建,河边步道上一到傍晚人流不断,粉墙黛瓦的新建农房依傍着红枫、玉兰等组成的绿化景观……这正是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如诗如画的新农村风貌。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房屋破落、岸边杂物乱堆、部分道路坑坑洼洼的陈旧模样。

正是朱慧奇的妙手规划让这个1600多年的历史古镇焕发新生。

在她的规划当中,洛社镇依托悠悠千年大运河穿城而过的优势,整体构建“一镇一园、两区两片、一心五廊”的空间骨架。“一镇一园、集聚发展”,通过打造洛社镇产城联动新格局,提高城镇功能和产业集聚度和凝聚力。“两区两片,特色发展”强调生活片区优化提升,产业片区特色专业化集聚。“一心五廊,优化发展”营造洗砚湖生态绿心,强化镇、田、水格局,巧用滨水开放空间,塑造江南宜居城镇典范。

在朱慧奇为洛社镇绘就的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蓝图的指引下,洛社镇近几年一步一个脚印,将蓝图逐步变为现实。该镇先后打造了锡西风光带“水岸稻乡”“精彩尚田”两个示范点,累计建成 42个美丽村、184个宜居村和 46个整洁村,包括 5个全市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全省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4个自然村荣获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命名,4个村上榜“江苏省第四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社区)”。全镇被列入全市首批农业农村现代化先导镇培育计划。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依水而立,在人与自然以及城市的关系当中,水是至关重要的要素。在多年的教育和科研生涯中,朱慧奇对当前中国面临各种各样的水危机,包括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她认为,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空前过度是造成当前诸多水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平衡水与城市的关系上,建设海绵城市是关键一招。

“在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中,水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海绵城市可以通过优化雨水收集系统和建立水资源管理系统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朱慧奇表示,建设海绵城市在水资源平衡和利用方面具有诸多优点。比如通过引入雨水花园、生态草沟等生态措施,实现土地涵养、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同时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还可以将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两者结合,对水资源进行智慧管控。

基于此,朱慧奇相继撰写了《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基于生态水利的海绵城市设计原则》《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水环境修复研究》等多篇论文,并刊发在国内重量级行业期刊。同时她还将海绵城市的理论应用于她所参与的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当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朱慧奇表示,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品质、更绿色、更可持续的需求,环境设计必须要因时而变,随势而动,走出一条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彰显中国文化精神的创新之路。

(冉娟)

相关知识

建筑时报
济南时报“云助农”推出无人售卖鲜花 2小时售出500盆
梅花专类园中的建筑运用
浦东时报数字报刊平台
BIM建筑
亚洲建协建筑——五花八门的建筑奖项
建筑的立面花饰、内部游廊的环带设计以及铸铁楼梯的花纹样式完全出自一辙,让人联想起诺曼·肖的伦敦肯辛顿艺术家公寓的设计风格
建筑资讯
建筑作品赏析八篇
建筑工程学院

网址: 建筑时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886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在武汉|一家懂美学的花园餐厅!!
下一篇: 花艺基本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