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精选5篇)

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精选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园绿化景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园绿化景观设计

公园绿化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龙山公园;景观绿化;破碎化生境;景观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17803

1引言

始建于1965年的益阳市会龙山公园是一个以森林植物为主体,佛教文化为补充的城市公益性公园。2013年8月起公园实施提质改造,第一期工程现已基本完成,第二期工程即将开始,非林地园林绿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为此,就会龙山公园规划新建或提质改造的园林景观绿化设计作一探讨性研究,供相关人员参考。

2景观资源概况

会龙山公园总用地面积204.7 hm2,其中林地面积138.6 hm2、占总面积的67.7%,非林地面积66.1 hm2、占总面积的32.3%。在原生植被中以樟树、大叶山矾、杜英、枫香、檫树、蓝果树、南酸枣等优势树种为代表的植被景观,构成了会龙山公园丰富多彩的植被景观斑块[1]。在这次提质改造中,将公园的景观景点作了重新规划和调整,其中,涉及园林景观建设的区域有广场、游步道两侧、胜地与陵园、湿地、火烧迹地、高压走廊等空间。

2.1新建广场

2.1.1会龙广场

位于卜家冲花香路北侧,是今后会龙山公园的主要入口广场,面积1.7 hm2。

2.1.2秋叶广场

位于石泥山西侧,是会龙山公园西入口广场,也是龙山港片区市民进入公园的主要入口,面积1.35 hm2。

2.2游步道

游步道区域是公园植被配植最敏感也是最脆弱的区域,其好坏与成败完全取决于是否俨若自然天成。游客接触频繁路段与景点间的植被环境,就是游步道的周边环境。

2.3胜地与陵园

2.3.1裴公亭

位于资江一大桥西南侧,是为纪念唐代名相裴休而建。唐宪宗时裴休晚年遭贬任荆南节度史期间,潜心研究佛家经学,常路经益阳,小住十天半月,在江边结庐读书诵经,后来人们索性在青山云树之中,修了一座楼亭合一的裴公亭,供裴公读书小住。裴公十分高兴,流连忘返,朗朗的读书诵经声,传说曾引来仙白鹿驻足聆听[3]。

2.3.2白鹿寺和广法寺

白鹿寺位于桥南会龙路北侧,福源寺位于距桥南往西1 km会龙路南侧。这是两个佛教氛围浓郁的佛门境地,是由一位益阳富商捐资修建的佛教公园。

2.3.3何凤山陵园

位于曾士娥烈士墓地南面。2007年,益阳市人民政府在会龙山公园为何凤山修建了陵墓,将其骨灰从美国运回故里安葬,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国际正义人士”的何凤山先生,是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人,1938~1940年,在任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正值纳粹德国疯狂杀害犹太人,大搞种族灭绝之时,处于国际人道主义立场和对犹太民族的深切同情,不畏,顶住上司压力,给数千犹太人发放了移民中国上海的“生命签证”,使他们逃离虎口,免遭杀害,在国际社会和犹太人中引起强烈反响[4]。

2.4湿地区域

位于三眼塘处,有上下相连、大小不同的3口水塘,面积约0.66 hm2。

2.5火烧迹地

会龙山公园内的迹地主要是花香路沿线,多年连续火烧后形成的火烧迹地。主要生长有金星蕨、狗脊蕨、贯众、蕨、芒萁、翠云草、海金沙、井栏凤尾蕨等蕨类植物,无其它乔木树种,少有灌木生长,面积2.46hm2。

2.6高压走廊

处于高压输电线路下影响的周边范围。

2.7破碎化生境

目前,由于开发活动与城市道路的建设,使会龙山公园山林水系被隔断,造成生境的破碎化,也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了威胁。这些地段的主要植被为自然生长的杂木林,往往被所谓的景观改造所毁坏。而这些杂木林却是最稳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段。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范怀湘,等:益阳市会龙山公园提质改造工程的景观绿化设计探讨园林与景观

3设计原则、理念与手法

3.1设计原则

3.1.1协同性原则

会龙山公园地带性植被特征明显,植被景观斑块丰富多彩,充分反应出公园林分结构的多样性和植被景观的多样性[1]。所以,在景观绿化设计时,必须使园林景观与原生植被及植被景观尽可能协同一致。同时,还应该与修建性详规的要求协同一致。

3.1.2观赏性原则

植物配植要从植物的观赏性考虑,既要考虑植物自身美(个体美),又要考虑到植物之间的组合美(群体美)和植物与环境的协调美(整体美),还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并进行优化配置,才能使景观绿化向自然化、生态化、人文化发展[5]。

3.1.3科普性原则

城市植物公园最大的功能应该是科普性,因为游客看到各种植物后,首先想知道的是它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渴求。因此,要使景观绿化植物和原生植被一样,把它们的观赏性、展示性和科普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3.2设计理念

以植被景观斑块为背景,植物的色彩变化与季节变化为节律,营造丰富多姿的生态景观和康养环境。

3.3设计手法

利用景观生态学、园艺学等学科原理,采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2]。

4设计内容

自然山体以现有的原生植被为基础,完善园内的生态植被,适当补植枫香、木荷等色叶树和落叶树,并对山脚的植物进行色彩添加或镶边处理,以保持山林原味,营造出幽静荫蔽、秋山尽染的景观特色。

4.1广场绿化设计

公园广场是市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的开放空间[6]。

4.1.1会龙广场

(1)设计主题。会龙广场景观绿化的设计主题为――会龙叠趣,绿色空间。

(2)广场性质。广场性质是其绿化指标的决定性因子之一。第一,突出“会龙叠趣,绿色空间”主题,展示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二,通过园林小品的形式再现历史故事、典故;第三,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传统文化项目和自娱自乐的活动空间。

(3)设计方案。美国人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在《人性场所》一书中这样写到:“广场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能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漫步、休闲、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当然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面植被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硬质地面;如果草地和绿化区域超过硬质地面的数量,我们将这样的空间称为公园,而不是广场”。这样就为广场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其设计方案如下。

①主要内容。会龙广场是属于休闲娱乐广场,在总体设计时尽可能加强广场和周围区域的联系,寻求历史和现代元素之间的平衡,使现有的、新增的元素在这个广场中和谐共存[7]。会龙广场应设计供人们欣赏、观赏以及休息的内容:供人们欣赏的――花坛、雕塑、音乐喷泉、水池及园林小品等;供人们休息的――台阶、桌子、坐凳、椅子、廊亭等;供人们活动的――操场、空坪、步行道、游路等;供人们观赏的――树木、竹子、花卉、草本等园林植物;供人们使用的――公共服务以及其它配套的设施设备等。

②配植方式。植物配植方式应考虑广场绿化景观效果的季相性、色彩性、立体性和协调性。其配植方式采取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搭配,多色叶树种相组合,乔、灌、草多层次配植,做到景观效果与园林建筑相协调。

③绿化指标。绿化率是指用于绿化种植的土地面积(垂直投影面积)占场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又称绿化面积比例,是衡量绿地环境质量的指标之一。根据广场性质、地形地势条件和设计要求,广场的绿化率以40.0%~45.0%较为适宜。

④树种配植。一是,树种选择,乔木树种类有樟树、桂花、杜英、荷花玉兰、栾树、银杏、景烈白兰、枫香、合欢等;大灌木类有紫薇、红叶李、樱花、红叶石楠、花石榴、木槿、珊瑚冬青、茶花、龟甲冬青、西府海棠、黄金槐、苏铁、贴梗海棠、丛生竹等,小灌木类有杜鹃、红继木、金叶女贞、金森女贞、月桂、红叶石楠、龟甲冬青、茶梅、小叶十大功劳、大叶栀子、小叶栀子、南天竺、八角金盘、洒金珊瑚、金边黄杨等,草本类有吉祥草、鸢尾、麦冬、葱兰、地栽草花、草皮等。二是,配植比例,乔木树种225株/hm2绿地面积、大灌木675株/hm2绿地面积、小灌木65万株/hm2绿地面积。一般以乔木树种、大灌木、小灌木、草本植物分别占绿地面积的5.0%、15.0%、45.0%、35.0%的比例较为合适。

4.1.2秋叶广场

会龙山公园西面入口处。在石泥山西坡营造一片叶色变化较大的枫香、栾树、黄栌、盐肤木、檫树等秋色叶落叶树种,在入口广场周边点缀配植红枫、槭树、地锦、柿树、马褂木、连香树、无患子等色叶树种,构成一叶知秋、秋叶烂漫的秋色景象。

4.2专类园设计

4.2.1滨水花池

利用三眼塘三口水塘水面,种植多种观赏性荷花、菖蒲、睡莲等乡土水生植物,给水面风景增添色彩,以水的飘逸摇曳为主题,将原有分散的荷塘鱼池贯通一体;沿水两岸设计花圃果园草甸等景观和郁金香等富有色彩变化的宿根花卉,营造出多彩斑斓,烂漫动人的花境特色。

4.2.2樱花道

位于石泥山山脚,益阳市地震台西南侧。现有植被马尾松、樟树、杜英、枫树、檫树等。沿三眼塘步行道西侧带状种植多花色樱花,为会龙山公园增添新景。

4.2.3水杉叠翠

位于三眼塘东侧,现状为经济果木林和蔬菜地。利用耕地,营造水杉叠翠景观,独具景观特色。水杉是一种孑遗植物,但它又是非常普通而不被当地人关注的树种。在平原湖区它们或孤独地伫立在水稻田埂之上,或排列在泥泞不堪的乡间机耕道旁,或成片分布于沼泽湿地和污水横流的水沟渠边。设计通过方格网状分布的树阵,在一个自然的乡土植被景观背景之下,将这种平凡的树种种植在会龙山公园,给它们一个纪念性的场所,重显高贵典雅,水杉独特的个性显露无疑。

4.2.4蔷薇园、木樨园

位于卜家冲东北面山坡火烧迹地,利用山体中下部建设蔷薇园、木樨园。

在山的中下部坡度较为平缓的地带栽植蔷薇科植物,建成蔷薇园。蔷薇科植物我国有51属,1000余种。常见植物有苹果、火棘、山楂、石楠、枇杷、花楸、梨、苹果、棣棠、李、桃、杏、樱花等。

在山的中上部栽植桂花,建成木樨园。桂花又名木樨,常绿灌木或乔木,目前已初步确定桂花品种有32个,分为丹桂、金桂、银桂、四季桂4大品系,以花色而言,有金桂、银桂、丹桂之分;以叶型而言,有柳叶桂、金扇桂、滴水黄、葵花叶、柴柄黄之分;以花期而言,有八月桂、四季桂、月月桂之分。

4.3园林景观设计

4.3.1裴公亭

除18株古树和自然生长的个别木荷、樟树、枫香、泡桐、构树外,其余植物均为人工栽植的广玉兰、杜鹃、红继木等园林植物。主要措施是加强古树名木大树的保护,对现有园林植物加强管护和整形修剪,清除非目的树种泡桐、构树。

4.3.2佛教公园

佛教的思想要有所依托,寄托在植物身上,便有了宗教文化色彩[3]。为此,在景观绿化时,尽可能配植与佛学有关的树种和花卉,突出佛教文化核心主题。建筑物周边以层次丰富的半开放植物造景为主,形成疏密有致,灵动雅致的景观效果,配植花卉有丁香、茉莉花、瑞香、忍冬等,周边自然山体在保护原有林木的基础上,在林子的天窗中适当补植一些树种,比如七叶树(菩提树)、法国梧桐(鸠摩罗什树)、银杏、罗汉松、柳树、紫竹等。

4.2.3何凤山陵园

以简洁明快的植物造景为主,营造庄严肃穆的主题。宜增加广玉兰、白玉兰、华山松、竹柏、龙柏等开白色花的乔木和松柏类树木,以及增加各种地被植物,以表示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4.3.4四季花园

处于高压走廊影响范围之内,以观赏性强的整齐度高的色叶和开花植物造景为特色,宜依据等高线呈自然带状和块状种植山茶、蔷薇、桃花、映山红等花灌木,并引导建立共青林、教育林、企业家林、巾帼林等,围合活动空间,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效果。

4.4活动频繁路段与景点的绿化设计

在公园里,游人活动频繁的路段与景点往往成为了破碎化的生境。这些区间的绿化设计,必须摈弃套用城市园林绿化的做法,尽量让游步道与两侧树林的景观融为一体,使人感到先有树后有路,选用的树种及其规格应同路侧的环境特点相协调。景点的植物配植,除尽量考虑切合景点的意境或氛围之外,还应充分考虑游人驻足后的风景透视线以及景观物与树木的尺度关系和色彩关系。在一些重要部位上配植植物切忌随意,而应“斤斤计较”,量体裁衣,勿随意点缀一些不匹配的洋树或城市常用树种。因此,应该在道路两旁以行道树的形式栽植与该路段两边自然分布的相似树种,在路两边的空隙地补植一些乡土阔叶乔木树种。同时,在城乡结合部可保留一些天然的杂木林,以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肖志宏,张新明.益阳市会龙山公园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J].绿色科技,2016(5): 17~20.

[2]新浪佛学.佛教文化与园林植物[EB/OL].[2013-10-24].http://.cn/intro/basic/2013-10-24/093513778.shtml .

[3]该如何.裴休[EB/OL].[2015-11-19].https:///s?word=%E8%A3%B4%E4%BC%91&tn=site888_3_pg&lm=-1&ssl_s=1&ssl_c=ssl1_153e984581a 2015-11-19.shtml.

[5]李斌.试述植物景观造景原则及其观赏性[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11).

公园绿化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滨江大道;鸭绿江;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滨江大道整体景观设计理念

1.1滨江大道的历史

滨江大道现在也叫滨江路,这是在整体规划后取的名字,在修建滨江大道之前,它被公园、游园、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和民宅堵占、分割, 道路狭窄, 视野进深有限, 观中朝两岸景观的视角受阻。看不见奔流不息的鸭绿江和中朝两岸秀丽的风光, 游人所欣赏的是断断续续鸭绿江两岸支离破碎的景观片断。鸭绿江沿岸大体被分成了三个部分,东段和西段是由两个个大型公园和一条堤坝组成。两个公园都是收费性质,主要对外来游人开放,除了早晨和晚上,会有老人在此下棋锻炼,其余时间鲜有人来。中间的堤坝上面满是爬墙虎,隔着林荫路就能看见鸭绿江水,行走在此倒是惬意,但是这一路的景色太相似雷同,时间久了会有视觉疲劳,所以鸭绿江沿岸的人并不多。每逢节假日,来到这里的市民目的也很明确,鸭绿江断桥和游船。

由此可见,丹东市虽然拥有鸭绿江以及和朝鲜隔江相望的的景观优势,但是由于缺少人性的规划和设计,导致行人稀少,鸭绿江沿岸的景观设计必须进行改革再设计。

1.2滨江大道的整体景观规划

丹东的滨江路共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2.5公里,西段长4.8公里,中段长5.7公里,其中中段就是原鸭绿江公园的所在地、俯瞰整个滨江路,犹如一条弯曲的绿色飘带,茵茵绿草中洁白的雕塑、时断时续的喷泉散落其间,造型多变的凉亭、四角亭将整个景观带有秩序地连接起来。

1.3滨江大道的设计理念

滨江大道的设计在以人为本的概念上,设计力求创造环境优美、舒适自然、道路便捷、具有宜人尺度的户外活动空间。在进行景观设计的同时,还秉承丹东地方历史文脉, 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保护人文资源, 塑造具有历史文化氛围和本土文化底蕴的空间环境。以览两国风光为主线, 体现鸭绿江旅游特色和民族特色,形成一个既有局部特色又有整体风格的生态绿化景观。

1.4滨江大道的景观设计

一个城市绿化景观建设, 集中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与文化内涵, 记录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滨江大道位于丹东市城市中心区域, 是贯穿沿江东西道路的唯一通道。东起珍珠泡以南, 西至鸭绿江大桥,长为5.3 公里, 宽约10- 80 米,占地面积26 公顷。滨江路的修建,不仅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好的休闲环境,亦成为来丹台胞及所有游客游览观光的一个好去处。目前,丹东市正在规划将滨江路的东、西两段继续延伸扩建,使它成为总长33公里的东北地区最长的滨江路。

2、滨江大道的细部景观设计

2.1 功能分区

滨江大道的景观设计,总共分为了六大景区,分别是由历史文化展示区、中朝风光游览区、文化休闲观赏区、休憩娱乐区、滨水活动区和生态园区组成。根据有限的自然条件, 设置临水台阶、观景台、游泳场、垂钓区, 供人们进行水上活动。依驳岸的自然形状, 建花岗岩亲水大台阶, 开辟游泳场、垂钓区, 在健身嬉戏的同时, 观赏中朝两国风光。为满足功能要求,连接这些景区的便是一些雕塑、水榭、凉亭等小品以及绿化设计。

2.2景观小品设计

2.2.1小品设计

在连接市政府、汽车站、火车站的交通要道上,以“激流勇进”为主题建设大型广场, 展示抗美援朝的历史和现代城市文化。广场上的主题雕塑位于广场中心, 雕塑造型由高耸、动感的船帆和划浆的勇士构成。附近还有一处景观墙,其主题也是表达抗美援朝事迹。

中朝风光游览区是鸭绿江城市段最美的景区, 根据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 设计独具特色的游船项目。游人乘船游江, 起伏跌宕, 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此处也设置百米长的亲水台阶, 拾级而下, 江水触手可及, 通过人性化的造园手法, 形成不同的观景台、临水护栏、山石叠水, 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文化休闲观赏区于鸭绿江绿化景观带中心区域, 地处东西与南北两条轴线的交汇处, 为人们提供活动健身场所。以江中大型音乐喷泉为主题, 建一处半园悬挑式文化广场。使游人在欣赏起伏多变的音乐喷泉的同时, 感受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喷泉充分利用鸭绿江水资源, 在广场前宽阔的江水中设计一处大型江上音乐喷泉,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水柱呈现高低起伏变化,突显动态景观效果。

休憩娱乐区位于鸭绿江绿化景观带中游的三纬路路口, 设置沉降广场, 广场下沉开放环形台阶, 为集会提供安全保障。该广场主要功能是为广大市民和各种社会团体提供文化娱乐场所, 满足广大市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了 连接广场的过渡空间, 分别设置了小凉亭、花坛、健身器材等园林小品,使景观效应扩大延保证景观效果的连续性。

生态园区位于鸭绿江绿化景观带东端, 座落江中的半岛。设计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观赏园。治岛理水, 组织环岛游览路线, 设置亭、座椅、景观台等休闲设施。以植物造园为主,栽植随季相变化的乔灌花草, 营照一处岛屿式生态休闲园林。

2.2.2绿化设计

滨江大道绿化通过植物品种姿态、花期、季相等变化, 达到多层次的空间绿化模式。充分利用原有植物, 进行合理配置。选用减噪、抗污染的风景树种, 针对不同的活动空间, 进行个性化的种植设计, 形成特征鲜明的植物空间, 突出植物在色彩和季相上的变化。树种多选择乡土树种或栽植经长期生长适应本地气候环境的树种。同时采用复合式配置,以营造乔灌草多层次、复合式植物群落在广场周围的,设计两组弧形的木制花架, 轻盈而别致,内设舒适、尺度适宜的坐椅, 广场铺砌花岗岩, 平坦、光洁, 为游人提供文化娱乐活动的休憩场所。此外,鸭绿江公园景观带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势平坦的狭长区域, 东西高差很小, 没有地形起伏, 空间层次变化有限。通过微地形处理, 形成大面积蜿蜒起伏的草坪, 地势呈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自然地貌, 创造适合不同人群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空间, 亲切、自然, 强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结语

全长13公里的滨江大道,一条宽敞平整的公路,一座风景如画的敞开式园林,一个文化味十足的景观长廊,正可谓集合这三者于一身。滨江大道为了将景观的美感展现在游人面前, 设计人员用广场、雕塑、喷泉、园路、园林植物、园林小品、地形、水面等材料划分空间, 表述园林艺术语言。运用园林空间线的律动, 面的转折, 虚实空间的转换, 色彩韵律及幽远意境的延伸, 创造了富有园林艺术内涵的绿化景观。这种着眼与大环境、大意境的大手笔, 展示了现代造园艺术的新概念, 突现宏观景观效应, 注重微观细部变化, 在保持生态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前提下, 运用现代造园手法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 相得益彰, 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滨水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1] 上林国际文化有限公司.《滨水区域景观规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

公园绿化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本文以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对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内容的探索与资源评价,分析郑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一种强调生态文明、促进交流、回归生活、文化体现、市民参与的新的设计美学范式。

[关键词]

环境美学;生态文明建设;郑州市;景观设计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探源

(一)解析环境美学内容的本质

公共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起居、休闲娱乐的物质要求,而且还应该满足人们对心理、审美、归属感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受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健康受到威胁,迫切需要对公共环境的审美意识上升到一定高度,扩展美学理论本身的内容,彻底改变狭隘的理解。因此,目前环境美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形式表现,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强调的是环境的重要性,研究的是生态与文化、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关系问题,具体体现在人居环境中生态结构的保护和完善,目的为了让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导致污染物排放过度、空气污染严重、常规能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转换传统观念中对大自然的粗暴破坏和掠夺,把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切实把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环境美学理论在本质上相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不高

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多样性和景观功能多样性。景观结构多样性指的是景观类型、大小、形状、组合的多样性;景观功能多样性除了物种在景观单元中的流动的多样性外,还包括观赏、游憩、生态、文化等功能的多样性。目前郑州市各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显示,金水区虽然绿地类型较为全面,但是面积分布不均匀,导致景观多样性下降;高开区、经开区、邙山区的景观类型较少,但面积较为均匀,多样性指数中等。分析说明,郑州市各个城区存在的绿地分布不均匀、景观类型不够全面等问题[1]。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是指景观分割的破碎程度,通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高,表示人为改造越大。从各城区来看,二七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主要是因为该区为老城区,建筑密度较高,绿地面积少而分散,另一方面是新开发的居住区,开发商在景观规划中的投入较少,导致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经开区和高开区为新建城区,其景观的绿地率较低,有部分空地未进行开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原因是缺少大型公园或者多以小广场形式存在[1]。

(三)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风格差异较大

目前来看,郑州东部的新城区和西部的老城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西部老城区只有少数的城市公园,后来建设的公园大部分是根据城市的发展改建而成,公共绿地景观具有古典园林气息,且各个公共绿地较为孤立。相对于老城区的高密度人群,公共绿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东部的新区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是包含于城市规划中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并且兼具生态性和文化性,充满了国际化的现代气息。

(四)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

目前郑州市区中心与城市边缘区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在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心,公共绿地实属奢侈品,大多数绿地景观规模较小,例如街头绿地、带状公园等,如文化公园、学梓公园、文博公园、绿茵公园等。在城市边缘区则分布着大型的公共绿地景观,如植物园、绿博园、方特游乐场、黄河湿地公园、绿源山水园等。

(五)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忽略市民的参与性

郑州市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的规划设计与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中,缺乏市民的参与性这一社会功能。例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规划中没有听取和采纳市民的期望与意见,许多新建的公共绿地熟知度并不高;一些专类园区,在冬季缺少观赏价值,大大减少了游人的视觉享受;一些公共绿地缺少静态赏景和市民参与其中的功能场所,最终成为以户外健身活动为主的公共绿地。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公共绿地只可远观,缺少景观亲近感和城市归属感。

(六)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缺乏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指导

郑州市较为集中的公共绿地大多是以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的形式存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以自然山体和枝叶茂盛的植物为主,人工景观要素以筑山理石、人工挖湖为主。但由于建设时间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园区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为群众提供休闲游乐的场所,在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体现较少,很多场所在早期看来有一定的主题或意义,而如今看来却破坏了整体园林景观的和谐性。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生态审美,推动城市生态安全

首先,通过宣传、说教等方式向全体市民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市民的生态审美意识;其次,在公共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生态原则,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比如位于郑东新区的湿地公园,通过污水净化系统为如意湖进行污水净化,让市民在游赏玩乐的同时,了解真实的净水程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然后,绿地景观本身要生态稳定、能流通畅,能够与城市的结构相统一、关系相和谐,比如城市之林的园内景观与园外道路绿化风格就统一和谐,使公共绿地与城市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主题。

(二)提倡艺术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艺术创新是指将生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用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做指导,用尽可能少的财力、物力,对周围环境尽可能少的干扰来绿化和美化环境,通过景观这一设计表达形式所反映出的创新设计观。比如选择乡土材料来节省维护成本,就像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演绎了关于农耕文化的田园耕读故事;或是对报废的材料进行分类筛选,既能节约材料,又能产生出新的艺术效果,就像德国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景观设计的主要入口处,设计师利用报废的混凝土预制板,创新出类似于中国山石的园林小品,极具创新意识。(三)重视回归生活,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回归生活是指赋予公共绿地景观以人的属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绿地景观和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仅是对当今人类生活和历程的写照,而且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抑或是一种存在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同时,重视人在景观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公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将景观设计与人的生活意象产生联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城市归属感,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营造环境良好的空间场所,满足人们观赏、游览、学习、活动、趣味、运动等多功能需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提高景观的使用率。

(四)融入中原文化,推动美丽河南建设

将极具荣耀感的中原文化融入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能更好地尊重并延续地方生态特征、历史文化印记和民俗习惯,赋予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每个公园都应有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形象,不然被动的景观往往容易被人遗忘,就如碧沙岗公园,很少人会来到园内的北伐烈士纪念碑去参观悼念。因此,规划者在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设计之初,就应充分了解公园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尽可能地将中原文化转化为人文活动,增强市民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追求,让每个市民都能通过公共绿地景观参与到美丽河南的建设中来。

(五)强调整体体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整体体验是强调市民与自然应该时刻保持着互动关系,它不仅仅包括建设初期参与设计、建设完成与场地互动、设计成果开放评价,还表现为对生态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展示、认知、体验。比如设计师可以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对部分场地留有发展的余地,留待今后的使用者在体验中慢慢完成;或是提供果实采摘、耕作农场、垃圾堆肥等这一特定区域让市民享受亲近自然、体力劳动的快乐;又或者通过景观生态设计,以教育为目的向市民展示自然现象的发展规律、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技术的运用与生态的恢复过程。

(六)促进市民交往,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公共绿地景观还应该兼顾社会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特别是在生活节奏飞快、信息化程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交流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交谈,也可以是常见的某些交流活动,如交谊舞、乐团合唱、戏曲演唱、下棋、打牌、亲子活动、健身项目等。因此,设计者应该着重为此类活动提供专属、舒适、互动的场所,增强市民的存在感和归属感[2]。

四、结语

将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融入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是人类发展新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改变生存环境的新目标。郑州市应该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地充分、高效地发挥生态效益和使用功能,倡导人与自然协调有序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晓曦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公园绿化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防护绿地;城市公园;生态设计;骨干植物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随着城市扩张,其周边用地性质会发生改变,其绿地的防护功能会相应转变为其他绿地功能,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1]。其中最主要的是改建为公园绿地,从而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园面积等指标,使城市绿地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居民[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一般为单一树种林,如杨树、柳树、槐树等,在公园改建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低成本、快速成型、如何利用现状、整体建设的可实施性等特殊问题。在公园设计的行业规范中,城市公园中,建筑占地不超过5%,道路广场不超过10%,绿地不小于65%等。在防护林中,因其特殊性,大多数是临主干道、河流、铁路等区域。因此,改建的费用主要是地形和植物,地形和植物的设计在防护林改建中占主要的地位。

1城市防护绿地改造的作用与意义

1.1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效率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会随着城市扩张而改建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因此,新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会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下进行更合理的布置、构筑,从而使其更有效、更合理地服务于城市居民。

1.2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由于城市防护绿地改为公园绿地等,这样增加了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扩大了公园服务半径范围,提升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3美化城市景观

改建中增加树木的种类和品种,有各种观赏树木和花草的组合,形成美丽的景观,在美化城市景观上作用显著。

1.4提升周边价值

在当今城市土地资源愈加稀缺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价值无疑更加宝贵。一定面积的公园绿地可以改善居住和投资环境,使公园周边的不动产升值。

2城市防护绿地改造的设计原则

根据城市园林设计理论,城市防护绿地改造为公园绿地的设计,必须从公园的综合功能要求、环境质量要求和游人活动休憩要求出发,既要保证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又要达到人工艺术美与天然美的和谐统一[3]。其设计原则主要为:

2.1低碳经济和节能可持续的思路

在低碳经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可持续和低成本的园林是未来的趋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绿地更应采用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2.2符合生态园林的思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日益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生存环境危机,客观上要求公园设计必须符合生态园林的思路。

2.3满足人们休憩游乐的需要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满足市民休憩游乐的需要。

2.4符合园林美学原理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同园林美学相一致,园林美主要包括单体美和群体美2个方面。

3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3.1公园入口景观设计

公园的入口包括主要入口和次要入口,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南邻顺义减河,北邻顺义新城政府行政中心,东临潮白河森林公园,西临过境铁路。在设计中,入口采用与周边环境无缝对接的方式,采用主入口和多次入口组合的方式来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主入口分布在人流量大的顺安路两侧和区政府行政中心南侧;其他的为次入口,与周边的道路和场地无缝对接。主入口景观设计采用大地艺术、景观雕塑、花镜和轴线等设计方式和手法,彰显顺义蓬勃向上、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风貌;次入口主要起辅助作用,便于附近居民和小批量游人入园,这类入口的景观营造以高大的乔木为主,配以美丽的观花、观叶灌木和花卉,营造出一个郁密、优雅的小环境,给游人清新、幽静之感[4]。

3.2园路景观设计

园路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引导游人和连接各区等方面的功能。按其作用及性质的不同,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散步小道3种类型:

主要道路是公园道路系统的主干,依地形和地势的不同而做不同形式的布置。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以活力环道为主园路,园路宽4m,兼消防通道。

次要道路是主路的一级分支,联接主路,是各分区内的主要道路,一般宽2~3m。次要道路的布置既要利于便捷地联系各分区,沿路又要有一定的景色供观赏。

散步小道是

[1] [2] 

最能细腻体现公园风景变化的园路,分布于全园各处,一般宽.m左右。散步小道或沿湖布置,或蜿蜒入密林,或穿过开阔草坪。

.生态与节能设计

地形设计是公园设计的基底,合理的地形是形成公园内部空间结构、经济合理、美学提升、生态性的重要基础。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在分析原地形排水、积水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设计地形,使其场地内达到无积水、土方平衡、土方量最低等,从而实现低成本建设和运营,体现生态、节能的设计理念。

.骨干植物设计

城市公园设计中,骨干植物是园林树木的乔木部分,是公园的核心和空间骨架,是景观生态栖息地。如杭州花港观鱼设计中,大草坪中的雪松及周边乔木是公园的骨干植物,是组成场地空间的主要构成元素。

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因此,要搞好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必须合理地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这是建设好园林绿地的关键。

关键词:古城墙;公园绿化;规划

1 引言

张家口市宣化区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三十六郡之一的“上古郡”,城区现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城墙。宣化西城垣景观公园位于古城宣化的西城墙西侧,北临大西街,南接西城前街,全长510m,宽60~80m,总面积 900m2。

2 宣化西城垣景观公园规划

宣化西城垣景观公园以改善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采用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通过古牌楼、中式仿古建筑等传统景点,大草坪、休闲广场等现代景点,刻画了古城历史文化的变迁,实现了“古”与“新”的过渡。宣化西城垣景观公园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古朴与沧桑。

2.1 设计原则

西城垣景观公园规划在保护古城墙的前提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古城墙这一文物资源,宣传展示宣化古城的悠久历史,为广大市民和旅游者提供一个文化、休闲、娱乐、学习的场所,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西城垣公园景观绿地设计因地制宜,体现生态环保的设计思想。西城垣公园规划设计贯彻“以人为本”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2.2 仿古建筑设计应用

宣化西城垣景观公园依托古城墙而建,通过公园内“古楼新韵”、“城垣漫步”、“老树明墙”、“怡景遐情”等景点充分展现了历史悠久的宣化古城深厚的文化积淀。

宣化西城墙西侧建有中国仿古建筑,建筑风格采用小体量清代民居风格,建筑与古城墙体量相协调,建筑风格匹配,仿古建筑1~2层高,群体错落有致,仿古建筑与古城墙之间为公园景观绿化,公园景观绿化设计体现对城墙的保护及景观视线的延续,两端及中间配建大小不一共5处景观广场,满足视觉效果和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一条蜿蜒的步行道将景观广场联成一体,设计最终将保护古城墙、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完美的统一在一起。由于公园是由不同功能风格的景区构成,通过绿化种植等手段将其分隔开,在各景区间形成一个个相对放松的交通区域,避免一览无余,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及立体感,使公园结构更具逻辑性,各景点的个性更加突出,并避免了不同风格区域间的性格冲突,各景点在整体上也更加和谐统一┆。

由南面首先进入景观公园的“古楼新韵”景点,在公园南端广场上建有古牌楼,牌楼上写着“古上古郡”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显现着古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城墙边绿地中设计有一条由南向北蜿蜒曲折的小园路(图1),漫步其中,观古城墙,赏古典建筑,品味园林景致,领略古城文化。在西城垣景观公园建设中,保留了原有的2棵大榆树,老树的枝条虬劲与城墙的古朴沧桑相得益彰。在“老树明墙”这一景点突出表现出古城悠久的历史。公园北端有一处半圆形广场,花岗岩弧形铺装,广场上设置石球灯、坐凳,周围绿地是草坪、大树和花卉,在这里市民们休憩,儿童嬉戏,体现了古城人民新生活的美好。

2. 植物景观搭配

花木是园林景象的重要构成元素。宣化的气候寒冷、干躁,所以公园绿化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大规格耐寒乔木,如油松、桧柏等群植或孤植相结合的种植,点缀以紫叶李、丁香、连翘等小乔木和花灌木,地被以草坪为主,在大树基部和园路广场周边种植各种花卉,如萱草、景天、串红等。在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观色彩,结合微地形设计了多处点晴之笔的景观点缀,蕴积了对古城的思想感情。

在种植主景树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注重树木艺术性和生态性二者的融合,在主景树基部配植了丁香、连翘、榆叶梅等花灌木和萱草、景天、串红等地被多种植物,相互掩映,与自然环境景观毫无两样(图2),这种仿自然的处理手法对技术要求很高,因为杂乱无章与自然天成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2.4 便民设施设计

宣化西城垣景观公园设置了各种便民设施,体现了合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公园中的仿古建筑不仅对古城墙景观起了衬托和丰富的作用,力求恢复宣化古城的历史风貌,并且在建筑群内配套有公共厕所、管理用房和配电间等设施。公园内设置了休闲椅、坐凳、公用厕所、垃圾箱、各种灯具等便民设施,其中公园照明设计丰富多彩,采用了高杆灯、庭院灯、地灯、草坪灯、石球灯等多种灯光形式相结合,灯光根据公园里空间的不同尺度和不同使用功能配置。公园内的设施布置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为了克服气候对植物的不良影响,满足植物对水的需求,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施工中在绿地内铺设了自动喷灌设施。

结语

宣化古城历史悠久,城墙保留较完整,适时实施部分古城墙的修复,同时规划建设西城垣景观公园,最大程度的保护城墙,此举意义重大,一举多得,不仅可以凸显古城韵味,确定和保护古城格局,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相关知识

公园景观绿化设计(精选5篇)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精选5篇)
城市园林景观绿化(精选5篇)
2024年520情人节活动通知(精选5篇)
绿化工程(精选5篇)
环保观念(精选5篇)
营销活动策划方案怎么做精选5篇
苏州市梅花树、私家庭院别墅绿化工程、别墅绿化苗木、景观设计绿化施工
园林绿化工作计划范文5篇
护理科普计划(精选5篇)

网址: 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精选5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886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环境美学塑造生活 湖畔开阔品质办
下一篇: 朱慧奇:中国城市环境美学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