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新书速递丨首部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著作出版

新书速递丨首部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著作出版

近日,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推出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七卷本),这部由武汉大学教授、美学名家陈望衡率领团队创作的著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作为国内外学术界第一部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著作,其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环境美学思想体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上了精彩的演绎。

01首次系统梳理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由萌芽到成熟的历史发展脉络

“探查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有一个完整的环境美学思想体系。”在总序的开头,陈望衡教授开宗明义,说明了本书的创作缘起。

作者们认为,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虽然没有产生出环境美学这一学科,但与环境治理和环境建设相关的各种美学思想从先秦以来就非常丰富。中国古代以农为本,以农立国,对于环境问题一直非常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有关环境的美学思考多隐匿在哲学、政治学、博物学、艺术学、建筑学、园林学著作及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当中。

云南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雕刻在哀牢山的大地艺术,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云海梯田美景如画。

如何从现代环境美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中国自先秦以来有关环境问题的美学思想资源?陈望衡教授率领团队潜心钻研多年,提出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研究”这一重大项目课题,开拓性地整理出一套“中国古代环境美学资料集”、一套汇集了大量古代城市规划设计典型案例的“中国古代环境与城市形态图释”,更对中国古代环境美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厘清其传承有自的思想脉络和概念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们对隐含在各种历史文本和实物遗存中的、中国古代固有的环境美学思想和环境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挖掘,尤其是对隐藏在中国城市、建筑、园林等人居环境建设背后的思想基础展开了具体而深入的探讨。

福建省永定初溪土楼秋收风景。福建土楼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

最终呈现给读者的这部《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分为七卷,第一至六卷从史的角度阐述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历程,第七卷为中国古代环境与城市形态阐释。

02天地、山水、山河、社稷、仙境…… 对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诸多概念进行新的解读

查阅古籍,“环境”一词到唐代才出现,其意义相当于“地区”“场所”,与现代的环境概念尚有差距。“环境”作为概念出现在近代。不过,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环境”这一语词,但有环境思想,而且还有类似“环境”的概念。中国古代有关自然环境的概念主要有“天地”“天”“山水”“山河”“河山”“江山”“家国”“社稷”“田园”“仙境”等。本书对它们进行了新的、环境美学意义上的解读:

天地(天)“天地”在古汉语中最初是分开来用的,最早将“天”与“地”合在一起且赋予其深刻哲学含义的是《周易》。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给予天地以崇高的礼赞。这种礼赞大体上有两种情况:赞美天地兼赞美天道,赞美天地兼赞美天工。天地如此伟大如此美,就不仅成为人膜拜的对象,还成为人效法的对象,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甲骨文中的“天”字,画作正面站立的人。人的头上有一四边形的圈,表示头顶的空间。

山水 “天地”主要是哲学概念,而“山水”则主要是美学概念。中国的山水意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先秦时注重以山水“比德”,至魏晋南北朝注重山水“畅神”。由“比德”到“畅神”,明显体现出山水审美的自觉性的出现。“山水”概念引发山水诗与山水画概念的产生,山水诗和山水画又是中国环境审美的渊薮。中国的山水诗注重描绘人与自然的亲和性,多表现优美意境;山水画则注重画出人的生活意味来,以“可游”“可居”为神品。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山水,不管是现实山水还是画中山水,都具有家园感。山水是环境的概念。

山河(河山、江山) 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山水”这样倾向于表达纯审美意象的概念,还有一些注重在审美中凸显国家意识的环境概念,主要有“山河”“河山”“江山”等。在国家遭受外族入侵的形势下,人们多用山河、江山、河山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及国家主权,显示出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

家国(社稷、家园)“家国”是“家”与“国”的组合。分别开来,它们各是一种社会形态,将它们合为一体,意在强调它们的血缘关系,国是家的组合体,家是国的构成单元。家国既是实体存在,也是一种思想、情怀。“家国”概念系统主要有两个系列,一是由“地”到“社稷”的“国家”系列,二是由田园、园田、农家、田家等构成的“家园”系列。国家也好,家园也好,它们都由具有一定疆域的土地来承载。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土地情结,这种情结与家国情怀复合在一起,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

基于农业,让人顶礼膜拜的“大地”演化成了更让人感到亲和的“土地”。

仙境(桃花源、瀛壶) 中华民族理想的人物是神仙,神仙生活的地方为仙境。这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天宫龙宫等;二、昆仑山、海上三神山等;三、桃花源之类。三类场所,第一类完全是虚幻的,人无法达到,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第二、三类,它们就在红尘中,诸多寻仙的人千方百计要寻找的就是这类仙境。仙境的基本性质是在人间又超人间。在人间,指适合人居;超人间,指它具有人间不可能具有的优秀品质:快乐,长寿,没有苦难。仙境作为中华民族的环境理想,是中华民族建设现实生活环境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就是本书梳理出来的中国古代的“环境”概念系统。由此出发,追溯不同历史时期古代中国人的环境观念和人居环境审美理想,中国古代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寄寓家国情怀、构建和谐自然的天人关系为目标的环境美学思想特色也显明了。

03 观点新颖 体大思精 开辟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新维度

环境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学科,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美学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但迄今为止,有关环境美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中国的环境美学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直到八九十年代才开始有零星的成果问世。21世纪以来,虽然环境美学在中国美学研究中逐渐成为显学,但多数的研究成果仍然集中在对国外环境美学理论和著作的翻译、介绍及研究上,而很少有对中国本土环境美学思想的研究性著作出现。

因此,创作《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工作,是一项从现代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变迁史的尝试。

本书首次从大量历史文本和物态化的实物遗存中发掘出中国古代固有的环境美学思想资源,梳理了其由萌芽到成熟的历史发展脉络,廓清了其自成体系的概念系统。这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包括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断代史研究、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设计史、城乡规划史、建筑史和园林史等专门史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同时也为建立有别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美学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研究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也突破了以往中国美学史以文学艺术美学史为单一线索的局限,拓展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范围,丰富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内容,为更加全面地展现中国古代对世界美学研究的贡献和立体地呈现中国美学史的全貌提供了新的视角。

书中所发掘的诸多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和观点,迄今仍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城乡规划和人居环境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理论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此外,本书的图释部分——《中国古代环境与城市形态图释》,由于集中和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下城市空间的形态特征,可以为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历史和方法上的借鉴,同时也可以成为城市规划、建筑、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重要参考书。

这是《中国古代环境与城市形态图释》作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绘制的唐长安皇家园林分布图,呈现了唐朝宫苑建制与景观生态的完美融合。该卷共有200余幅图片,多角度展现了历代城市空间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不同时代的主要人物、天人关系、宇宙观念、家园意识、人居环境建设、环境美的鉴赏和体验等主要问题为线索,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六个历史阶段进行分述,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环境美学的基本内容和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明确了中国古代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寄寓家国情怀、构建和谐自然的天人关系为目标的环境美学思想特色,同时结合城市、乡村、园林、建筑等实物遗存或考古发掘资料,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审美意识进行了具体的解读。

主编简介 陈望衡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大阪大学文学博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评审委员,曾应邀在哈佛大学顿巴敦橡树园高级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讲学。从事美学本体论、中国美学史和环境美学研究多年。出版《文明前的“文明”》《中国古典美学史》等专著40余部,3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文明前的“文明”》为一等奖。范明华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原理、中国美学、造型艺术美学。出版《〈历代名画记〉绘画美学思想研究》《生命之镜——中国美学与艺术散论》等专著6部,主编《美学与艺术研究》等文集6种15册。

相关知识

新书速递丨《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出版
观察:中国图书“走出去”新书出版呈上升趋势
海天社推出国内首部《中国花文化史》
【领读者】为“丝路之花”蜀葵立传 《中国蜀葵——走向世界的丝路之花》新书发布
《阳明文库》首批亮相 繁花生树嘉惠学林 | 贵州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在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发布
追梦少年吴承谕同学新书《凤凰花开》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新书《中国蜀葵》首发:被川妹儿拿来染指甲的小花,怎样被梵高入画影响世界?
陈望衡: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当代转化
秋季文艺新书:走到时间之中,开出花来
胡安焉新作《生活在低处》出版,书写开在“低处生活”鲜亮之花

网址: 新书速递丨首部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著作出版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890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从“审美介入”到“介入美学”——
下一篇: 北京花市枣苑物业费是多少哪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