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景观与恢复生态学》读后感

《景观与恢复生态学》读后感

《景观与恢复生态学》读后感

1 背景概况

这是一本不堪卒读,只消领略大意的书。按照“梦想胶囊”计划,在8月阅读完《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cffe10102uxzu.html)之后,旋即在“月饼宝盒图书馆”(HTTP://SHAISHUFANG.COM/YUEBINGBAOHE@126.COM)找到该书作为下半年的阅读对象。但只花了七八天时间,总共约30个小时就通览完了。我认为这不是一本需要精读的书,其主要价值是提出了一种理念乌托邦(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主体内容是作者发表的期刊论文拼盘而成,它体系松散、行文晦涩且没有进行逻辑清晰的生态学解析。一句话,较之《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该书虽同为名家所著,但绝无必要逐字卒读。

该书全名为《景观与恢复生态学——跨学科的挑战》(Transdisciplinary Challenges in Landscape Ecology and Restoration Ecology),简介在网上随处可见,著者是以色列籍的生态学家Zev Naveh(中文译作“那维”或“奈维”),他被冠以“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因倡导“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以及“跨学科”研究而闻名。本书出版于2010年,译者为李秀珍(http://www.sklec.ecnu.edu.cn/s/62/t/123/15/f8/info5624.htm),她是肖笃宁团队的干将之一,在景观生态学领域颇多成果,曾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副理事长。

http://s11/mw690/001sOOt3zy6LT2FLvMS6a&690 2 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我认为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倡导“整体人类生态系统”(Total Human Ecosystem,简称THE)的理念,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THE的一些属性(大约有如下9处),但却始终没有给THE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1)“整体人类生态系统(total human ecosystem)”概念,将人类和其整个生存环境结合起来,并把人类置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作为更高层次的协同进化等级。(P3 引言——作者自传与各章简介)

2)为此,我把景观描述为具体的、多功能的格式塔系统,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在非平衡系统及自催化、交叉催化环的共同驱动下,在自组织和进化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发展新的内容。(P9引言——作者自传与各章简介)

3)我认为对于景观和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而言,把人类与其生物圈景观和技术圈景观结合起来,这种相关性和连贯性的统一对自然—人类—文化三角关系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P16引言——作者自传与各章简介)

4)这种多侧面和多功能的景观复杂性观点深深地植根于生命网络整体中。它出现于这样的认知之中:人类不仅隶属于自然,还超越了自然。它们与其环境共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的、一致协同进化的地理—生物—人类实体。我们把这种社会—生态超系统称之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THE),并认为它是超越了自然生态系统等级水平的、全球生态等级的最高水平。(P30 第1章 生态系统和景观——批判性的比较与评价)

5)景观不能仅仅被局限于生态的、功能的,以及地理空间背景来认识。它们应该被放在人类—自然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去考虑,而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更大的生态实体。我建议将这个实体命名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THE)。它是全球生态等级体系协同进化的最高层次上将人类和他们生活的全部环境进行整合所形成的。景观具体的、受时空限定的有序整体,并在景观等级体系的各种不同尺度上表现为独一无二的格式塔结构特征的整体人类生态系统。(P51 第3章 多功能景观整体理念的10个主要前提)

6)作为一种有思想的生物,人类不仅仅生活在这些由岩石圈和生物圈构成的与其他生物一起分享的自然系统的自然、地理空间中,我们也生活在智慧圈中由人类意识构成的认知系统的概念空间中。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景观正是自然和认知系统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多功能景观起到了“连接自然和意识的桥梁”的作用。(P56 第3章 多功能景观整体理念的10个主要前提)

7)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景观的理解、研究和管理不应仅仅局限于生态的、功能的、和地理的、空间范畴的自然学科意义,它们应该被置于更广阔的、更为综合的、更为复杂的人类—自然系统背景下来考虑,这一背景就是我们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地理—生物—人类的整体系统。参照历史上第一位著名整体生态学家Frank Egler(1964)的观点,我们建议将这一整体命名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它是在全球生态亚等级体系协同进化的最高水平上,整合了人类及其全部生态环境所形成的。作为所有生物有机体,包括人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具体的、空间上的和功能上的基质,景观因此也变得具体化,并成为受时空限定的、具有秩序的整体,并且作为具有独特格式塔结构的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这一系统正沿着功能、空间、知觉尺度和维度多样性的方向发展。(P67 第4章 多功能的、自组织的生物圈景观和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未来)

8)因此,我们必须要把人类及其社会文化维置于生态系统之上,把它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最高的生物—地理—人类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类及其环境整体被认为是地球上最高等级的协同进化的生态实体。根据早期倡导整体性的著名生态学家Frank Egler(1964)的观点,我们建议称这个层次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P93 第5章文化与景观保护:景观生态学透视)

9)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跨学科可持续发展统一超理论的概念基础。我们建议称这个超系统子整体水平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这个术语最早由著名生态学家Frank Egler于1964年提出的,他是最早提出应该综合看待作为全球生态等级组成部分的人类的补充作用的首批生态学家之一。他强调通过把人与其总体环境相结合,在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这一全球生态等级系统中形成一个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来认识复杂性和组织性对未来地球生存的重要性。(P171 第10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教育计划)

综上,可从如下三方面来描述THE。

其一,THE作为一个生态学术语最早由生态学家Frank Egler于1964年提出的,被Zev Naveh倡导并发扬光大,目前已得到生态学领域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其二,THE等同于“景观”概念,它是最大最高最全的生态系统,它至少在两大方面区别于之前的自然生态系统,其一是“人类”的引入(THE是将人类和其整个生存环境结合起来,并把人类置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作为更高层次的协同进化等级),其二是“整体”的引入(人类不仅隶属于自然,还超越了自然。它们与其环境共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的、一致协同进化的地理—生物—人类实体);

其三,描述THE特征的7个关键词语包括,a最大(THE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全球”生态等级系统),b 最高(THE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最高层次”、超越了自然生态系统等级水平的全球生态等级的“最高水平”),c 最全(THE是“地球上最高等级的协同进化的生态实体”),d整体性(THE是“地理—生物—人类的整体系统”),e 多功能(THE是“多功能的格式塔系统”),f 多圈层(THE是把“人类与其生物圈景观和技术圈景观结合起来” 、人类不仅仅生活在岩石圈和生物圈构成的与其他生物一起分享的自然系统的自然、地理空间中,我们也生活在智慧圈),g 跨学科(目前,这种科学革命已经引导了科学研究从学科多样性、学科交叉到跨学科的超越)。

  3 该书与岳氏知识体系之关系

我提出的景观学“本体—三基—主线”模式及“知识三分法”,认为“景观知识三分体系=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规划设计学知识”。我的体系强调了“分”而后“和”,重在一点一滴的“凑”,强调通过逐步而全面掌握和理解各种自然科学(主体是地理学、生态学)与人文科学(主体是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等)达到对“人(生物)——地(环境)关系”的深刻认识,从而通过应用空间规划设计知识,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Zev Naveh倡导的THE及其“跨学科”是对我的三分体系的统合,强调以“全”、“整”、“跨”等等的方式对待我所关注的“人地关系”,THE要求在尺度上是覆盖全球生态系统(景观THE是人类生存范围的整个空间和可视实体,是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的一体化),在要素上涵盖所有人地要素(包括生物圈、技术圈或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的一体化),在知识体系上跨学科整合(超越单一学科、多学科、复学科、互涉学科、交叉学科),在操作环节上体现整体协作性(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研究—管理—规划—保护—恢复)等等。THE上述一系列理念,或许正是要达到最佳人地关系所必须努力的方向。

进一步分析,如果说THE为人类理想的人地关系指出了“大海的方向”(崔健词曲《花房姑娘》),那么“知识三分法”则是“一叶扁舟横野渡”(唐·黄光溥《题黄居巢秋山图》)。假如没有对于一叶扁舟的掌握与应用,没有对于构成人类整体生态系统各个子学科具体知识的牢固掌握,没有把理想与手段紧密结合起来的行动,即使我们知晓并向往“大海的方向”,恐怕也只能“走在老路上”、“回到老地方”吧。

(岳邦瑞20140908)

附录:本书涉及到的20个重要概念如下。

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总体景观生态多样性,生态圈,文化生物圈景观,技术圈,技术圈景观,技术生态区,城市工业技术圈景观,人类智慧圈,生态区,生物—技术—生态区,生物—生态—文化三角形模型,生物—社会—经济生态网络,动态全球系统模型,格式塔系统(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合系统),和解生态学,后工业整体人类景观,混沌点,跨学科,跨学科区域发展。

       另:邬建国著《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P6写到:“Naveh将景观整体论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加以系统化。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实践》(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一书中,Naveh 和 Lieberman(1984)提出,“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ecosystemology )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科学,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Naveh(1991)进一步阐述说,景观是包括自然、建筑、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总空间和功能实体,而景观生态学需要将地圈(ge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和技术圈(technosphere)的组分和过程加以整合。这就是所谓“整体论景观生态学”(holistic landscape ecology)的核心所在(Navech,2000)。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欧洲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显然是强调整体论和生物控制论(biocybernetics)观点,并以人类活动频繁的景观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    (20140915补)  

       我对THE的定义: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是在全球尺度上(全),将人类与自然环境结合成为一个地理-生物-人类的整体生态系统(整),实现地圈—生物圈—技术圈的协同进化目标(跨)。(20150122补)

相关知识

海洋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PPT课件.ppt
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
《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读后感
园林(景观)生态学.PDF
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范例6篇
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精选5篇)
读后感
城市废弃地的景观与生态恢复研究

网址: 《景观与恢复生态学》读后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9345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建设
下一篇: 景观生态学结课论文.docx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