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绵延至今。
“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览现场
与寒食有关的书法创作,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苏轼《寒食帖》。在国家博物馆备受好评的“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中,置于《苏轼像》轴前的,即是此幅作品的印本。“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寥寥几笔,含蓄又深刻地勾勒了作者被贬谪黄州后的心境。
苏轼像轴 清 濮森
纸本 水墨 139 × 70.5 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轴为苏轼画像,绘于同治元年(1862),是濮森受仲复太史之托所绘,为临摹苏斋石像拓本而成的白描画像。画像为苏东坡四分之三侧面立像,其头戴“子瞻帽”,着鹤氅披于身上,拱手而立。
寒食帖 宋 苏轼
纸本 行书 34.2 × 199.5 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曾对宋代之前的文人在诗书画的成就上给出这样的评价:“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之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元祐年间,安师文携颜真卿《争坐位帖》来京师,苏轼曾获观并跋识,又曾临摹刻贴。有学者称,就是受到颜真卿中锋用笔与任意自然的作书态度影响,苏轼才能创作出 《寒食帖》这样的作品。
在国家博物馆,藏有宋拓越州石氏刻帖《颜柳白米四家法帖》。其中一则颜真卿书《寒食帖》亦有另外一番风味。
颜柳白米四家法帖 宋
册页 经折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寒食帖 唐 颜真卿
释文: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
颜真卿行草书《寒食帖》,三行。没有上下款,最后的“耳”字末笔拉长,圆润遒劲,是为帖中之眼。
此帖多见翻刻,其他版本大多平淡无奇,浑无此帖奇崛之姿、雄强之气,更无“篆籀气”可言。《颜柳白米四家法帖》中录有数幅颜真卿作品,可看出其行草书统一中又有变化。诚如黄庭坚所说:“鲁公书体制百变,无不可人”。
颜真卿(709—785)是继书圣王羲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巅峰。颜氏祖上历七世为江左望族,李渊入关后又为唐时新贵,至真卿已历四代。他三岁丧父,在其母及其舅,伯父元孙、姑母真定的精心鞠育下,二十六岁中进士。为人刚毅忠正,官至太子太师,因爵封鲁郡开国公。
颜真卿祖上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唯五世祖颜之推视书法为杂艺,并告诫后辈子孙“慎勿以书自命”。但颜真卿却在唐时代写出了最为稳实端庄的楷书和行草。颜真卿存世不见论书之作,唯有文论一篇。文以“导达心智,发挥性灵”,大致以典正为上,思想性第一、艺术性次之,文质兼备。颜书在宋也最为显赫,以宋四家为首,无不推崇备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一蓑烟雨,笼润着春天。
可能人生起伏,
或有“今年又苦雨”“天气殊未佳”的感慨,
但最终鲁公能有“得且住为佳”的豁达,
东坡也曾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豪情。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
在清明时节品赏先贤遗墨,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得以一窥古人心境。
不知现在的你,
又有怎样的感触呢?
文字 | 蒙太奇
图文编辑 | 吴比
【文明参观,从我做起】
系列视频 | 《文明参观 从我做起》(视频 | 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严格落实
限量、预约、错峰要求
提前预约、正确佩戴口罩
有序入馆、保持合理距离……
让我们一起来个美好约定~
【温馨提示】
因疫情防控需要,国家博物馆暂停公益讲解和志愿讲解服务。敬请理解和支持。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这里,遇见国博
相关知识
国学千问不可不知的艺术知识0646-0755在线免费阅读
英美博物馆藏唐宋浙江青瓷
吉州窑绿釉刻花枕
宋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的图片,特点,年代,鉴赏,馆藏
吕成龙 | 刻花青瓷之冠——耀州窑
“教学大缸”小粉丝探访万寿寺 了解神奇植物领略精妙书法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
让博物馆的100+场展览陪你过春节
唐宋时期瓷胎装饰手法——刻、划、剔、印花工艺
白话元史 太平传 铁木儿塔识传 达识帖睦迩传 太不花传 察罕帖木儿传 扩廓帖木儿传 答失八都鲁传 庆童传
网址: 国博馆藏·法帖|颜真卿《寒食帖》(宋拓 越州石氏刻贴)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96709.html
上一篇: 【物光 |
下一篇: 深度联动、无界融合!2024第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