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敬,曹森,樊琼,张鑫,齐俊,王晓飞,朱江,郭肖颖[1](2021)在《利用土壤线虫生态指标表征砂姜黑土土壤健康状况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利用土壤线虫生态指标表征土壤健康状况的可行性,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蒙城砂姜黑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研究地点,以土壤线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线虫数量、营养类群、生态指数的变化与土壤肥力水平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关联作物的产量指标。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土壤肥力水平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牛粪配施(NPK+CM)>猪粪配施(NPK+PM)>秸秆配施(NPK+S)>单施化肥(NPK)>不施肥(CK);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线虫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瓦斯乐斯卡指数显着提高,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显着降低,土壤健康状况变好;同时,NPK、NPK+S、NPK+PM、NPK+CM的产量较CK分别提升了337.87%、396.14%、495.43%、534.24%。因此,利用线虫生态指标的变化来表征砂姜黑土的土壤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盘礼东,李瑞[2](2021)在《有机覆盖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土壤肥力高低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有机覆盖措施作为一种土壤环境的干扰方式,是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因素。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总结回顾有机覆盖物对土壤肥力(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有机覆盖的应用可以蓄积雨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覆盖于地表的有机物可起到夏季降温、冬季保温的效果,改善土壤热环境;有机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有机覆盖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化学指标(土壤pH值、有机质、养分及微量元素)和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含量、土壤酶活性)。总体而言,有机覆盖可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肥力,但有机覆盖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早期低温效应、易滋生病虫害、因过量而产生黄苗等弊端,需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突破、完善技术体系。
王光飞,廖开志,马艳,郭德杰,徐传银,梁永红,颜士敏[3](2021)在《中药渣有机肥耦合高效水溶肥改良不同肥力设施番茄土壤效果》文中提出采用常规施肥(CK)、中药渣有机肥(OF)和中药渣有机肥耦合高效水溶肥减肥30%(HOF)3种处理在2种肥力日光温室进行田间试验,以探讨中药渣有机肥耦合高效水溶肥对设施番茄土壤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HOF处理可提升p H 0.13~0.15,并显着降低电导率328.5~371.3μS/cm、硝态氮60.7~305.0 mg/kg、有效磷42.6~57.1 mg/kg和速效钾179.4~274.1 mg/kg。OF处理也可显着改善土壤化学性状,但效果明显弱于HOF。土壤生物学方面,HOF处理较CK显着增加了土壤细菌数量、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并显着削减28.5%~36.0%的真菌数量。OF处理改善效果弱于HOF处理,且对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另外,HOF处理改善高肥力土壤化学和生物性状的作用强于中肥力土壤的改善作用。与CK处理相比,HOF处理在中肥力和高肥力日光温室的增产率分别为9.0%和13.1%,而OF处理分别为4.6%和5.9%。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显示,HOF处理通过降低土壤盐分与养分,改善土壤生物学性状进而达到增产,而HOF处理平衡性减施速效养分投入极利于改善土壤性状,且在高肥力土壤中尤为明显。因此,中药渣有机肥耦合高效水溶肥,可在减施30%化肥养分条件下有效改善富营养设施的土壤综合质量。
胡颖槟,金锦,童志鹏,吴家森[4](2021)在《山核桃人工林土壤肥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作为中国特有的木本粮油树种,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壤肥力是林木生长的基础,山核桃土壤肥力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主要受海拔、母岩及人为经营的影响,其中高强度人为经营对土壤肥力影响尤为显着。集约经营后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衰退严重:土壤普遍酸化,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大幅下降;清除林下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养分大量流失;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多样性下降;林地土壤质量的恶化导致果实质量与品质明显下降。采用生草栽培、施加有机物料等措施后,林地土壤酸化缓解,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上升,土壤肥力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当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土壤肥力的时空变化,未来可聚焦于测土配方施肥、自然落果张网采收等经营措施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深入研究林地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及控制技术,为山核桃林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技术支撑。参71
付蓉,袁久东,陈姣,胥婷婷,徐倩,宋佳,张洋,张荣,田汇,高亚军[5](2021)在《青海省春油菜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与肥力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制定科学的施肥策略,实现青海省春油菜高产优质以及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湟中、大通、互助、尖扎、循化、化隆、平安、乐都和贵德9个春油菜主产县区采集223份耕层土壤,通过测定主要养分含量,分析养分丰缺状况,结合ArcGIS中的Kriging插值法研究了春油菜区耕层土壤肥力分布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青海省春油菜主产区土壤各养分平均含量分别为:有机质24.60 g/kg(中等),全氮1.77 g/kg(丰富),全磷0.99g/kg(丰富),全钾29.64 g/kg(很丰富),有效磷40.55 mg/kg(很丰富),速效钾146.39 mg/kg(中等),有效铁11.96 mg/kg(丰富),有效锰6.32 mg/kg(中等),有效铜0.69 mg/kg(中等),有效锌1.42 mg/kg(中等),有效硼0.34 mg/kg(缺乏)。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青海省春油菜主产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61,土壤肥力较好,各县区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排序为:大通(0.728,较好)>湟中(0.652,较好)>平安(0.616,较好)>互助(0.604,较好)>贵德(0.595,中等)>化隆(0.591,中等)>乐都(0.582,中等)>循化(0.554,中等)>尖扎(0.518,中等)。综合本区域土壤肥力现状,提出青海春油菜田增施有机肥、针对性降低氮磷肥用量、全面重视硼、锌、锰微肥的调控方案。
李俊杰,邹洪琴,许发辉,张水清,岳克,徐明岗,段英华[6](2021)在《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小麦各生育期氮素形态的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物对氮的吸收。明确各形态氮素对作物吸氮量的贡献,研究调控土壤氮素形态的因素,为培育氮素高效和作物高产的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基于河南新乡的"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长期定位试验,以不施肥(CK)、施NPK化肥(NPK)和1.5倍NPK化肥并配施有机肥(1.5MNPK) 3个处理的土壤作为低肥力(F1)、中肥力(F2)和高肥力(F3)土壤进行小麦盆栽试验。3个肥力土壤处理施肥方法相同,盆钵埋于土壤内,盆钵顶部露出地面5 cm。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测定小麦产量、各生育期吸氮量,分析土壤有机氮、矿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固持氮库(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含量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建立各形态氮素与小麦吸氮量的相关关系。【结果】3个肥力水平土壤矿质氮含量在小麦生长期内总体呈下降趋势,收获期土壤矿质氮含量在F1、F2、F3中分别比播种前显着下降了2.9、1.8和6.8 mg/kg。从拔节期到收获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在F1先增加后降低,在F3中持续增加,在F2中先降低后增加。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在拔节期前和孕穗期后均无显着变化,但从拔节期到孕穗期,3个肥力土壤中固定态铵含量均显着提高。而固持氮库在不同肥力土壤间差异明显,其从播种前到拔节期在F1中增加了10.6 mg/kg,而在F2和F3中分别降低了14.3和32.2 mg/kg;从拔节期到孕穗期都显着增加;从孕穗期到收获期在F1中降低了2.4 mg/kg,而在F2和F3中分别增加8.2和8.7 mg/kg。小麦的产量和吸氮量均在F3中最高,F1中最低;氮素表观平衡在F1中最高,F3中最低。SEM分析结果表明,固持氮库可直接正向调控小麦吸氮量,有机氮库通过固持氮库和矿质氮库之间的变化而间接调控小麦吸氮量。【结论】包含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的固持氮库可直接正向调控小麦吸氮量,有机氮库通过影响固持氮库和矿质氮库间接调控小麦吸氮量。由于固定态铵在拔节前和孕穗期后含量较为稳定,在高肥力土壤上微生物量氮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显着增加,可促进小麦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减少肥料氮的残留量,较高的微生物量氮又可作为氮库来固存易损失的矿质氮和肥料氮。
谢显秋[7](2021)在《固氮菌优势组合筛选及其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甘蔗不仅是广西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更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在甘蔗生产中大量化肥的施用,严重制约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固氮菌能有效促进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转化。大量研究证实,内生固氮菌能定殖于植株根系及体内,并分泌有机酸等物质来活化土壤养分,改善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研究内生固氮菌对土壤养分的活化和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对于改善蔗地土壤质量、提高甘蔗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4株固氮菌DX120E(Klebsiella variicola)、CA1(Bacillus mycoides)、WZS021(Streptomyces chartreusi)以及CN11(Pseudomonas mosselii)进行单一及组合处理蔗地土壤,以固氮模式菌株PAL5为对照,分析各菌株处理对土壤三大主要营养和有机酸含量的影响,并将筛选出的最优组合接种处理甘蔗进行桶栽试验,从对甘蔗的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土壤营养和酶活及茎叶的代谢组学分析等方面探讨处理菌株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菌株或组合对土壤养分具有活化作用,菌株处理后土壤的硝态氮、铵态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及有机酸含量均上升,无机磷含量降低,且与空白对照差异性显着,但不同处理间差异性不同。隶属函数法筛选得到三个较优处理,分别是DX120E、CN11+DX120E和CA1+DX120E+WZS021。2.将筛选的三个组合以及PAL5回接两个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桶栽试验的结果表明,与未接种菌株的甘蔗相比,处理后两个甘蔗品种的株高、叶绿素含量、锤度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有所提高,但不同处理差异不同。两个甘蔗品种的生物量都以DX120E和PAL5处理的效果最好。PAL5处理对品种B8、ROC22的生物量提高效果最为显着,分别比对照提高2.16倍、0.60倍,DX120E处理效果次之,分别提高了1.86倍、0.39倍。接菌处理提高了两个甘蔗品种叶片的氮、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B8甘蔗品种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最高的为PAL5处理,较空白对照CK显着提高40.82%;ROC22品种,DX120E处理的NR活性显着高于对照,比对照提高1.12倍。两个甘蔗品种谷氨酰胺合成酶(GS)、蔗糖合成酶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S,SPS)活性均在处理后60 d时最高。3.桶栽试验不同处理时期,土壤中的硝态氮、氨态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增加,土壤酶的活性均显着提高,无机磷含量降低,与空白对照差异性显着,但不同处理间差异性不同。甘蔗品种B8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随着生长期的增加不断提高,品种ROC22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随着生长期的增加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随着生长期的增加,两个品种土壤中的氨态氮含量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水解氮、有效磷、无机磷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缓效钾含量呈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菌株组合处理CA1+DX120E+WZS021对土壤氮磷钾的活化作用显着低于其他两个处理。4.利用LC-MS技术对DX120E接菌处理后的甘蔗茎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DX120E接菌处理后甘蔗叶片的差异代谢物种类和含量要高于茎,代谢差异物主要为氨基酸、含氮化合物、有机酸、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接种DX120E后,甘蔗品种B8茎和叶片中差异代谢物普遍下调,甘蔗品种ROC22茎中差异代谢物普遍上调,叶片中差异代谢物普遍下调。差异代谢物热图分析表明,甘蔗品种B8的茎内有62种代谢物含量有明显差异,叶片中有115种;品种ROC22茎内有53种代谢物含量有明显差异,叶片中有101种。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相关代谢通路,接菌后通过影响糖酵解和TCA循环促进了甘蔗的氮代谢和碳代谢。综上分析表明,接种菌株可以改善甘蔗根际土壤环境,促生菌DX120E能影响甘蔗氨基酸代谢通路,促进甘蔗的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菌属内生固氮菌在甘蔗稳产增产、化肥减量增效栽培中的应用和揭示内生固氮菌对甘蔗的促生机制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刘国欢[8](2021)在《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改良及冬小麦生长特征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生物炭是一种良好的土壤修复材料,被誉为退化土壤的“黑色黄金”,具有保水保肥,促进土壤良性结构形成的特点。将普通生物炭(BC)改性处理后用于盐碱地改良,可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以及提升土壤质量和促进作物生长提供新的途径。本文针对陕西卤泊滩盐碱贫瘠土壤,采用纳米改性生物炭(NBC)、酸化改性生物炭(HBC)和复合改性生物炭(HNBC)3种改性生物炭通过入渗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并结合理论分析,研究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阐明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揭示改性生物炭对冬小麦的生理耐盐性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改性生物炭具有更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使其吸附能力增强。一维土柱入渗试验表明改性生物炭较BC降低盐碱土入渗能力,其中HNBC对土壤入渗能力降低作用最大。但HBC增加生物炭中C、H和O元素含量,O/C值和(O+N)/C值增大,增强生物炭的亲水性,提高了同一入渗时间内土壤累积入渗量,增强了土壤持水能力。(2)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生物炭的添加有效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显着降低土壤可溶性盐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其中0-50 cm 土层的土壤水溶性钠离子含量降低程度在1.63%-52.26%之间。HBC改善土壤肥力的能力最强,较CK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1.33-3.28倍、铵态氮含量1.10-22.74倍和全氮含量1.18-2.32倍,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43.77%-95.60%、速效磷含量8.88%-99.17%和速效钾含量 8.88%-83.68%。(3)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添加改性生物炭提高了盐碱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均匀度。改性生物炭显着提高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并降低盐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其中HBC还提高了放线菌门、酸杆菌门、鞘氨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等的相对丰度,促进了土壤养分循环。HBC提高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脂质代谢等功能基因,使土壤细菌代谢活力增强。(4)酸化改性生物炭的施用使冬小麦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较CK分别提高76.27%和15.16%,光合作用增强,使冬小麦的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重分别增加1.35%-25.80%和8.97%-31.01%,对冬小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改性生物炭作用下冬小麦吸钾泌钠能力增强,冬小麦全钾含量提高14.51%-27.55%,全钠含量降低23.09%-43.74%。HBC增加了叶片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酚酸类、黄酮和有机酸含量,加强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途径,缓解冬小麦渗透胁迫,增强了冬小麦耐盐性。综上,酸化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最佳,促进了盐胁迫下冬小麦的生长和代谢。
刘佳会[9](2021)在《穆棱市耕地土壤肥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邵发琦[10](2021)在《肥水蚓坑措施下山地苹果优化施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标签:土壤肥力论文; 固氮菌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土壤分类论文;
相关知识
提高土壤肥力有哪些措施?
如何才能提高土壤肥力?
浅谈玉树州土壤肥力及其有机肥料的合理施用
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的5大途径!
如何正确提高果园土壤肥力!
如何提高土壤肥力
提高土壤肥力三原则
怎样提高土壤肥力
怎样提高盆栽土壤肥力
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土壤肥力下降?
网址: 浅谈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98136.html
上一篇: 怎么样提高土壤肥力 |
下一篇: 模糊噪声图像的建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