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64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在威海召开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64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在威海召开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由其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危害也愈演愈烈,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2024年7月14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64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在威海召开。本次论坛由高福院士、陈发虎院士和黄建平院士共同担任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承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山东大学(威海)协办。高福、陈发虎、黄建平、王会军、戴民汉、朱彤等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王笃金局长、周德进三级职员(正局级)、威海市张善东副市长受邀出席论坛。

图片

论坛开幕式由陈发虎院士主持。他指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我国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对于推动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该研究领域涉及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公共卫生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推动相关科学发展,产生新的科学前沿。

图片

陈发虎院士

王笃金局长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加强不同学科间的思想碰撞,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服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张善东副市长在致辞中希望自主科技创新能够驱动威海市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并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

本次论坛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为核心议题,由刘俊国教授、王艳芬教授、周天军研究员、罗亚丽教授、葛茂发研究员、全燮教授、王雪梅教授、胡永云教授、杨海军教授等轮流主持。

高福院士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与新发传染病”的报告。他围绕各种病原体与气候变化的关联以及如何将One Health理念有效应用于传染病防控实践中这两个核心问题,通过回顾历史案例、分析最新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揭示了这些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与现实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他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呼吁全球范围内的科研机构、 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高效的传染病防控体系,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图片

高福院士

王会军院士尹志聪教授等解析了传统梅雨特征、历史文化影响、江南独有的诗词绘画及建筑中的梅雨元素,并对梅雨及其经济和文化影响作了回顾。他们首次构建了三维烟雨偏离度指数,并发现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烟雨特征,梅雨不“霉”,传统梅雨停摆;并且以上变化趋势的80%左右可归因于人类活动;他们进一步预估未来东亚梅雨将进入旱涝多发的新常态。针对未来该领域研究方向,给出了“传统梅雨停摆”是否足以推动和将如何推动东亚人类社会文明产生改变的思考,呼吁更多学科和政府部门融合攻关,以应对梅雨向其极端状态的快速转变,更好地做好科学应对。图片

王会军院士

戴民汉院士以“海岸带复杂系统演变与临界过程”为题,剖析了自工业革命,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胁迫下,海岸带关键环境、生态要素的演变过程;梳理了“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区域生态系统演化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研判海岸带生态系统现存状态。围绕海岸带复杂系统演变、模拟、预测和可持续发展路径优化,凝炼核心和关键科学问题,探讨构建新一代海岸带区域地球系统数值模式,突破海岸带复杂系统理论的潜在方案和可能路径。

图片

戴民汉院士

黄建平院士作了题为“极端天气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的报告。他回顾和分析了极端天气期间气象要素和人类行为模式变化对传染病传播路径和机制的影响机理,热浪、寒潮、暴雨等不同类型极端天气对疫情传播影响贡献定量化评估,极端天气-重大疫情复合灾害期间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难点识别等一系列研究进展,深刻剖析和总结了我国在新形势下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应对一体化管理思路,推进从“灭火”走向“防火”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基于科学未来动态调整极端天气-重大疫情复合灾害管理方案的研究和实践。

图片

黄建平院士

朱彤院士回顾了不适宜温度和空气污染的主要健康危害和易感人群,发现不适宜温度和空气污染暴露均会导致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增加人群超额死亡风险。基于定群研究和多组学分析,细致分析了协同作用的生理机制。提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需要加强对不适宜温度和空气污染复合暴露事件的预报预警,并提出积极采用温度调节、空气净化相关的个体防护措施,更有效率地保护人群健康。

图片

朱彤院士

翟盘茂研究员、江志红教授、郄秀书研究员、王开存教授、安太成教授、要茂盛教授、黄存瑞教授、王艳芬教授、王雪梅教授、罗勇教授、蔡榕硕研究员、蔡文炬研究员、王桂华教授、武炳义教授、刘海龙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共同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形成机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精彩的报告分享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突破性发现,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

在交流与研讨环节中,共有36位青年学者进行了汇报交流,同与会专家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不仅深入剖析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还对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诸多富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见解。

最后,黄建平院士在总结中评价到,本次论坛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更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展现了科技工作者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积极应对与深刻思考。正是通过这种汇聚众智、集思广益的交流平台,我们得以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极端天气气候研究的发展蓝图,为未来的科研探索指明方向。论坛讨论产生的优秀成果,将在《科学通报》和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

图片

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的高层次学术活动,由学部主席团统一领导、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和各专业学部常委会等共同承办。论坛的宗旨是推动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促进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系统深入开展,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倡导科学民主,鼓励学术争鸣,启迪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部对我国科学技术前沿和未来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

相关知识

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正涌现新特征——2023年回顾
夏天越来越热! 每经专访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我国的极端高温事件在不断增加,极端冷事件强度并未减弱
夏天越来越热! 每经专访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在不断增加
连续40天暴雨预警!瞭望专访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极端天气频发,我们怎么办?
学院组织参加第30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
世界气象日·畅谈丨站在气候行动最前线,我们该如何行动?
面对极端天气,我国该如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面对极端气候,中国粮食生产如何应对?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精华版9787030450739
数字时代下生物育种前沿论坛暨数字育种专刊发布会成功召开!

网址: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64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在威海召开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0069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陈彬等: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若干问题
下一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