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联合武汉大学遥感学院教授黄昕团队研究揭示了社区尺度下景观对热环境宜居性的调节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
城市化引发的城市变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热浪、寒潮等异常气温事件对居民带来一定风险。合理的景观配置具有在城市中构建“微气候避难所”的巨大潜力,即由于较少受到极端温度和外部波动的影响而缓冲气候变化的一小块区域,可为难以适应气候变化情景的居民提供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社区作为城市居民聚居的基本单元,无疑是打造城市微气候避难所的最佳场所。
论文第一作者、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博士刘樾表示,2020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社区微更新工程,通过社区景观改造,不少老旧社区的宜居性得到明显提升。然而,现有研究中提到的社区宜居性很少关注热环境宜居性。准确理解社区尺度下景观对热环境的影响,对科学提升社区热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基于资源三号(ZY-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2.1m)、超高分辨率光探测和测距(LiDAR)数据和Landsat地表温度数据产品(30m),提取并构建了深圳市2980个社区的细粒度地理数据集,包括社区的物理边界、社区内部7类景观(建筑物、树木、草地、道路、开放空地、裸土和水体)的空间分布、以及植被和建筑物的高度,重点探究社区尺度下景观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强度、影响规律及其时序变化,并尝试通过设计基于地表温度(LST)的热宜居指数来评估各个社区的热环境宜居性,定量分析什么样的景观配置有利于维持宜居的社区热环境。
该研究发现树木比例和平均建筑高度是决定社区平均LST的关键指标,社区建筑的二维结构特征,特别是形状、相似性和最大斑块指数,主要负责调节社区内LST的空间分布。在社区尺度下,建筑物平均高度在40~60 m左右时降温强度最强,树木比例达到20%时降温效果最明显。深圳热宜居地表温度阈值在35℃左右,夏季更高比例的树木和草地,以及平均高度更高、容积率较大、三维结构更加复杂的建筑结构有利于维持宜居的社区热环境,而冬季更低的树木比例会提升社区的热宜居性。此外,较小的平均天空视野系数是维持冬暖夏凉社区热环境的有利景观结构。
该研究结果表明,景观不仅是城市的装饰品,更是热环境与宜居性之间的“调节器”,这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了补充,从热宜居性角度为规划者在设计和更新社区景观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709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相关知识
研究揭示高寒森林根系ECM真菌群落组装机制—新闻—科学网
科学家揭示十字花科植物免疫进化机制—新闻—科学网
树木生长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机制获揭示—新闻—科学网
全球尺度下不同菌根类型木本植物抗旱性差异获揭示
研究揭示果糖促进结直肠癌新机制—新闻—科学网
南海氮循环的演化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获揭示—新闻—科学网
科学家揭示兰花异彩纷呈的分子机制—新闻—科学网
研究揭示高山植物如何适应“外来”传粉者—新闻—科学网
全球杜鹃花属植物的进化历史和进化机制获揭示—新闻—科学网
一朵花能开放多久?研究揭示植物花寿命影响因素—新闻—科学网
网址: 研究揭示社区尺度下景观对热环境宜居性调节机制—新闻—科学网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06127.html
上一篇: 给城市降温,孝感有“凉策”“凉方 |
下一篇: 城市与气候变化的六大研究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