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人与湿地 生命交织”,湿地与人类福祉休戚与共,全球超过40%的物种依赖湿地繁衍生息。长江孕育了江滩湿地生态系统。南京处于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地带,国土面积15%以上是湿地。
2023年,我市持续加强长江湿地修复、乡村小微湿地修复等工作,不断丰富湿地保护形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修复各类湿地2.23万亩,受保护湿地面积已超3.5万公顷,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提升,南京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全球鸟类迁飞路线上的重要补给站和必经打卡点。
为了保护优美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水平,南京将不折不扣落实湿地保护法以及即将于5月1日起施行的《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持续开展各类湿地保护修复的探索与实践,加强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利用,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工作协调联动,开展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促进社区共建共管。
精心“梳妆”,湿地焕新归来
新济洲为江苏长江第一洲,是长江中下游洲滩湿地的典型代表。新济洲湿地修复成功入选“江苏首届十佳湿地生态修复案例”,荣获“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的“自然守护”类提名。通过生态移民、水系整理、退渔还湿等湿地系统恢复修复工作,扩大并优化森林沼泽、草本沼泽、湖泊、河流等多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新济洲湿地修复面积已超过800公顷,公园湿地率由39.98%上升到69.9%,已发现维管束植物584种、鸟类221种、鱼类38种,从昔日饱受洪水侵扰的江心小村庄变成“江中绿宝石”,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在连续多日的湿地保护巡查中,浦口区林业站技术人员监测到东方白鹳在桥林段的江滩上空盘旋,这是浦口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通过开展江滩湿地生态修复,该区域从仅有小䴙䴘、黑水鸡等常见鸟类,到白琵鹭、黑鸢等珍稀鸟类频频亮相,展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在南京,以河、塘、沟、池等形态广泛分布于乡间的小微湿地,经“梳妆打扮”后,已成为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江宁湖熟街道大巷村和六合东王社区水网纵横,经过水系疏通、河塘清淤、植被恢复等湿地生态修复后,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幸福指数,也助力了乡村旅游发展,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推门就有美景,养眼啊!”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们喜上眉梢。
多元“保护”,观景乐学新场景
千亩荷塘碧波荡漾,满眼荷花争奇斗艳。这是2023年六合池杉湖荷花节开幕现场给游客留下的深刻印象。池杉湖湿地公园内1000多种荷花、300多种睡莲、千亩池杉构成的独特湿地景观,让游客流连忘返。“这里不仅有‘景’,还有得‘学’。”带着上小学的儿子一同参加荷花节的李女士说,“在返程途中,儿子给我科普了一路的湿地知识,我很高兴。”
池杉湖湿地公园是我市相继建成的9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之一。从事湿地管理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湿地公园不仅可以将湿地资源“圈起来”保护,还可以在自然景观中穿插融入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市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寓教于乐的户外休闲场所。
湿地保护小区也是湿地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走在栖霞区八卦洲南长江湿地保护小区,大片金黄的芦苇随风摇曳,江水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波光灵动,一派原生态的自然景观。邓欣是栖霞区八卦洲街道的一名湿地生态巡护员,每天他要在保护小区内巡查至少两遍,查看有没有非法捕捞和排放污水等行为。邓欣认为,日常巡护是科学保护管理湿地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保护小区内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要关注。
据了解,我市2023年共建成栖霞区八卦洲南和龙潭港两处长江湿地保护小区,全市现已建成20多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
鸟豚“同框”,彰显和谐之美
随着南京湿地保护范围从湿地公园到湿地保护小区逐步扩容,飞往南京的珍稀鸟类逐年增多。通过监控监测平台可以发现,有的湿地出现了“鸟挤鸟”“排排睡”的热闹场面。
最新的鸟类监测数据显示,南京又新增苍鹰、大鵟和蓝喉歌鸲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以及白眉鸭、松鸦、田鹨共6种鸟类。新济洲湿地公园中花脸鸭、斑背潜鸭、罗纹鸭等水禽已形成稳定的越冬种群,数量均超过全球区域种群数量的1%。实时动态监测显示,今冬的新济洲湿地越冬候鸟数量再创新高。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花脸鸭创纪录地达到了2.5万多只。
同样为越冬候鸟乐园的南京龙袍长江湿地公园,2023年监测到的鸟类达153种,包括黑脸琵鹭、白头鹤、青头潜鸭等多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长江周边各处湿地群鸟聚集、热闹非凡,位于都市中的玄武湖也在上演“后湖飞鹜”的奇特景观。虽一“墙”之隔,但人们透过观鸟窗可以近距离看到鸟儿叽叽喳喳地尽情玩耍,既不打扰,又能共处。这是眼下玄武湖湿地自然科普园内每天都在呈现的一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应该就是这样的场景吧。”市民龚师傅感慨道。近年来,玄武湖公园通过湖体疏浚、岸线改造、构建生态岛等措施,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为鸟类、鱼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已然成为南京市区“不带顶”的湿地自然博物馆。
湿地上飞鸟翔集,江面上江豚嬉戏。到湿地拍鸟、到江边赏豚成为南京城一道亮丽的景观。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南京的江豚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最新的科考和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显示,2022年保护区江豚的种群数量约62头。
胡根才 许争峥
全社会行动起来
保护湿地 共同倡议
一、不开(围)垦、排干自然湿地,永久性截断自然湿地水源;
二、不擅自填埋自然湿地,擅自采砂、采矿、取土;
三、不排放不符合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其他污染湿地的废水、污水,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四、不过度放牧或者滥采野生植物,过度捕捞或者灭绝式捕捞,过度施肥、投药、投放饵料等污染湿地的种植养殖行为;
五、不再以水鸟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及其他重要栖息地从事捕鱼、挖捕底栖生物、捡拾鸟蛋、破坏鸟巢等危及水鸟生存、繁衍的活动;
六、不向湿地引进和放生外来物种。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南京市绿化园林局提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守护湿地之美
花木守护湿地之美共享生态红利
向绿而行 守护大美湿地
花仙精灵王专题:生日花守护精灵(一)
花仙精灵王专题:生日花守护精灵(二)
【大美湿地我的家】内蒙古扎鲁特旗:“精灵”齐聚荷叶花湿地
守护湿地之美(美丽中国)
湿地之美:飞鸟绘就生态画卷,第2个全国生态日共赏常州奇迹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重归故里、再获新生,探秘“湿地精灵”栖息地北京麋鹿苑
世界湿地日 | 守护我们的“湿”与远方
网址: 守护湿地“精灵” 书写“共生”之美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11328.html
上一篇: 守护湿地 诗意栖居 |
下一篇: 为什么要保护湿地, 向“绿”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