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草莓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创新团队
江苏(扬州)现代农业(草莓)科技综合示范基地
一、技术特点
草莓穴盘苗比现有露地育苗减少农药使用量70%左右,草莓成苗率和壮苗率达90%以上,炭疽病等带病苗率小于3%。
二、防控原理
通过选择健康种苗和清洁环境、实施健身栽培、科学使用农药等集成技术措施,提高病虫害综合控制效果。
三、技术要点
1、基质消毒
疑带病或重复使用的基质在布放前,有条件的可用高温密闭消毒,没有条件的可在基质布放后,施用棉隆保湿消毒处理,安全间隔期满后再定植生产母苗。
2、菌肥施用
在母苗移栽前,施用生物菌肥(≥2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等复合菌、有机质≥60%等)。
3、母苗选用
选择脱毒无病母苗,或采用匍匐茎子苗基质穴盘生根法获取无病母苗。
4、子苗采集
引插法:6月上旬至7月上旬,子苗与母株上的匍匐茎不切断,分4~6次将子苗用U型卡均匀固定在基质床土或穴盘孔中间位置, 保湿促根发苗。
剪插法:6月上旬至7月上旬,采集2叶1心且带有气生根的子苗,现采现插。若需储存,储存条件为1~4℃,相对湿度80%左右的密闭环境,储藏期不超过10d。
5、遮阳处理
剪插法子苗扞插初期(7d内),采用60~70%的遮阳网全天遮盖。7~15d每天早晚揭网见光各一次,15d后延长见光时间。
6、应用滴灌
母苗两侧约10cm处各铺设一条滴管,灌水时采用滴灌方式。穴盘育苗采用潜灌,不宜采取淋灌或喷灌。
7、合理追肥
采取“前期促根、中期发苗、后期适当控苗”的管理方法。前期:母苗定植后采用生物菌剂+腐殖酸、海藻酸肥等进行促根发苗,如坤益健20微生物菌剂500倍+黄腐酸钾500倍,母株苗灌根,每株150ml,10~15d一次,共4~6次。中期:适当补充增施三元复合肥,注意不单施氣肥。后期:8月上旬开始,控氮施磷钾,降温促花芽分化,如磷酸二氢钾800~1000倍液粗喷雾,分别于8月上旬施用两次。并结合烯唑醇、戊唑醇等控旺促壮,促进花芽分化。
8、植株整理
母苗和子苗均要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清除病株。扦插苗及时去除子苗匍匐茎,引插苗足量后去除多余匍匐茎。
9、病虫防治
草莓生产苗育苗阶段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白粉病和蓟马、蚜虫、 斜纹夜蛾等。
用药原则:选用对路药剂,注意交替轮换用药和适期用药。
炭疽病:
药剂选择:化学药剂主要有波尔多液、代森猛辞、丙森锌、克菌丹、咪鲜胺、苯菌灵、多菌灵、丙硫菌唑等;生物农药主要有四霉素、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氨基寡糖素等。
药剂使用顺序是先使用合成类化学药剂或与生物农药复配剂,24 h后再使用波尔多液。
波尔多液不能混用,其他药剂可单用或两种混用喷雾。
选择化学与生物药剂协同防治,如咪鲜胺/苯菌灵+四霉素/春雷霉素等2种药剂,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夏季高温期间慎用波尔多液。采用高压机械喷透喷均匀,避开中午高温,一般傍晚用药为好。在台风和暴雨前后为关键防治期。
白粉病:5~6月为发病高峰期,要在发病前或初发病时及时进 行防治。选用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乙嘧酚磺酸盐等。
蓟马、蚜虫:生物农药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鱼藤酮、苦参碱等;化学农药可选用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虫啉、吡蚜酮等。
斜纹夜蛾:首选性诱剂诱杀,其次药剂防治。掌握“治早治小”原则,在害虫低龄幼虫期防治。选用苏云金杆菌、苦参碱、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等,可结合防病药剂合理混用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