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重视栽培技术措施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有利于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条件,以预防病虫害发生,同时利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形成配套综合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以确保食用菌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以下为食用菌栽培主要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

一、食用菌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一)木腐菌杂菌及防治

木腐菌多为熟料栽培,因此造成杂菌发生的原因多为灭菌不彻底,接种环节未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过程环境不佳等。食用菌子实体的生长有一个过程,很多杂菌引起的病害在出菇阶段会表现明显,因此从制种到出菇都应注意避免杂菌污染。

1、细菌类

(1)现象  在斜面试管上有半透明或不透明菌落,污染后培养料表现为水渍状、酸败、湿腐、黏液和腐烂等症状,具有强烈的酸臭味。

(2)防治方法  菌种必须优良纯净;培养料灭菌需彻底,灭杀培养料中的细菌芽胞和菌体;接种过程无菌操作;发菌室保持干燥通风。菇房清空后用40%二氯异氰尿酸钠1000倍液冲洗,并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再通风凉干后使用。

2、真菌类

(1)现象

①木霉属:菌丝初期呈纤细、白色絮状,生长迅速,很快产生绿色的分生孢子团,覆盖料面,呈草绿色或深绿色。

②青霉属:侵染初期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绒状菌丝,随之转变为黄绿色或青绿色的分生孢子层,星点状散布形成菌斑。

③链孢霉:感染初期为白色菌丝,很快呈橘黄色,后期呈橘红色。

④根霉属:根霉一旦接触培养料,菌丝迅速萌发生长,短期内菌袋中长满参差不齐的灰白色发亮菌丝。形成孢子后,培养基表面会出现许多圆球状小颗粒,初为灰白色或黄白色,再转变为黑色,到后期出现黑色颗粒状霉层。

(2)防治方法

①生态防治:严格选用原材料,采用合理配方;选用优质塑料袋,填料严实,封口严密;灭菌彻底,接种过程无菌操作;创造食用菌栽培的最适环境;控制培养期间空气相对温度、湿度,出菇期保持通风;发现破袋、污染袋,及时处理。

②药物防治: 50%的咪鲜胺锰盐500或1000倍液可用于菇房及地面消毒。托布津、多菌灵对杂菌抑制效果较好,但对根霉防治效果一般。高温季节制香菇料袋时,添加0.1%多菌灵,可降低污染率,但多菌灵对木耳、银耳、猴头菌的菌丝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不能采用。

(二)草腐菌杂菌及防治

草腐菌的培养料主要采用堆制、发酵处理,培养环境较为开放,因此清洁的菇房环境、适宜的生长条件对预防草腐菌杂菌污染尤为重要。

1、橄榄绿霉菌

(1)现象  发生在稻草秸秆表面,一般在播种后一段时间出现,初期培养料中出现灰色菌丝,后逐渐变成白色,菌丝生长不久,就形成子实体,呈绿色或褐色,似针头大小的圆点,这种真菌在培养料内直接抑制蘑菇菌丝生长。

(2)发生原因:粪肥过量;前、后发酵时间过长,引起过熟。

(3)防治方法

①培养料要充分发酵,不能过生或过熟,正确掌握培养料的pH(应控制在pH7.2—7.5);

②要待氨味散尽才可播种,播种后要做好培养料发菌阶段的空气调节工作;

③一旦培养料内发生橄榄绿霉菌,应增大菇房的通气量,如发生量大的地方,要喷pH8.5—9的石灰清水。

2、鬼伞

(1)现象  蘑菇、草菇栽培时常有发生。鬼伞繁殖力极强,不但会与草菇争夺养分和水分,而且成熟腐烂后,会产生墨汁样的黏液留在菇床上,导致其他病害的发生。严重时可影响草菇菌丝体的正常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导致草菇减产甚至绝收。

(2)发生原因栽培环境高温高湿;培养原料有霉变,堆肥pH过低;培养料过湿、氮肥过多。

(3)防治方法  培养料在烈日下暴晒1-2天;用1%-2%石灰水浸泡;增加菌种接种量,发挥群体效应;及时摘除,以防孢子散发。

3、白色石膏霉

(1)现象  在菇床表面产生不规则圆斑,近中心逐成粉状,后期转变成深黄色面粉样,培养料发黑,产生恶臭。受害区域草菇菌丝生长很弱,严重甚至不能生长。

(2)发生原因建堆时料温不足或碱性过强;培养料发酵不良。

(3)防治方法  正确处理培养料,防止培养料pH过高。

4、褐色石膏霉

(1)现象  发病初期,在培养料或覆土层表面出现大型灰白色绒毛状菌斑,扩展迅速,逐渐变成肉桂色或褐色,并呈粉状,手指摩擦时,似滑石粉感觉。极易在空气中传播,一旦发生会造成大幅度减产。

(2)发生原因:培养料堆制过熟、含水量过高,发菌或覆土以后,菇房温度过高有利于病菌生长。

(3)防治方法

①老菇房的床架要消毒彻底;

②培养料堆制避免过度腐熟,并保持适宜的含水量;

③培养料二次发酵要彻底;

④发菌或覆土以后,防止菇房内温度过高;

⑤一旦发生,立即加强通风,并在菌斑上撒上石灰粉,以防菌斑扩大。

5、胡桃肉状菌

(1)现象  胡桃肉状菌在蘑菇栽培中是毁灭性杂菌,发生在第一茬出菇前覆土层与料之间,菇房内有漂白粉气味。发生时,培养料表面出现棉絮状奶油色的浓密菌丝体,抑制蘑菇菌丝生长,培养料呈暗褐色湿腐状。当病菌菌丝扩展至覆土层时,覆土表面出现潮湿的斑块,病菇床不能出菇。病菌菌丝在发病部位生长7-14天后,在覆土与培养料之间开始扭结成团块状子实体,当病菌子实体在覆土层下大量形成时,可将覆土顶起,使原来平整的床面变为凹凸不平。

(2)发生原因:菇房有患病史;培养料偏酸;菇房通风不良,长期高温(24℃以上)。

(3)防治方法 

①搞好菇房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生产结束后要及时清除废料,菇房和床架要冲洗消毒;

②检查播种的菌种,一旦发现菌种带菌,坚决剔除不用;

③做好培养料的发酵工作,防止发酵不彻底和培养料偏酸;

④控制菇房温度,播种后菇房温度要控制在27℃以下,出菇时,菇房温度要控制在18℃以下。

⑤菇床上发生病菌时,要及时清除,子实体要深埋,防止病菌孢子传播扩散。然后用0.2%~0.3%多菌灵溶液喷洒发病处。

6、疣孢霉病

(2)现象  因疣孢霉感染蘑菇子实体产生此病,蘑菇不同发育期的症状不同,发病处会渗出黄褐色水珠,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发病时先在覆土层上形成灰白色绒毛菌斑,有的从覆土层上隆起球状体,后期感染的子实体被白短绒毛菌丝覆盖,蘑菇子实体受到轻度感染时,菌柄肿大成泡状;严重感染时,子实体分化受阻,形成畸形菇。

(2)发生原因又称褐腐病。由于覆土材料消毒处理不到位或由潜伏在菇房内的病原菌引起。温度高、湿度大,可使该病菌迅速传播。

(3)防治方法  注意菇房环境卫生,覆土材料的消毒是关键;适时安排栽培季节,出菇期间经常通风换气,避免菇房湿度过高。发生病害时,首先应停止用水,降低菇房湿度,增大通气量,挖去病菇及病菇周围的泥土,将其深埋或者焚烧。随后在发病处喷500倍的多菌灵溶液2.25—4.5公斤/平方米,接着在整个菇房的床面上喷防霉宝800—1000倍0.9—1.35公斤/平方米。

二、食用菌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1、瘿蚊

(1)现象  在温度8-37℃、培养料湿度70%-90%和食料充足时,幼虫可连续进行无性繁殖。一般8-14天可繁殖一代。所有的食用菌均会收到瘿蚊危害,其中蘑菇受害最重,瘿蚊幼虫在培养料和覆土层间取食菌丝,钻蛀子实体,引起烂菇。

(2)防治方法  双孢蘑菇栽培时要做好二次发酵培养料,杀死虫卵;发菌和出菇期间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安装60目的纱门、纱窗减少虫源,采用灯光、黄板诱杀;出菇期间遇瘿蚊暴发时,采菇后喷雾1000倍的菇净。

2、螨虫

(1)现象  种源带螨是导致菇房螨害爆发的主要原因。螨虫取食食用菌菌丝体和子实体,危害菌丝造成培养料退菌,并携带病菌,导致菇床感染病害。

(2)防治方法  到有菌种生产资格的菌种厂购买优质菌种;注意菇房清洁;在出菇间歇期,使用克螨特浓度为30%的可湿性粉剂1000倍左右。

3、线虫

(1)现象  蘑菇、草菇菇床遭受线虫危害后,会造成播种后的菌丝生长不良或不发菌,或发菌后出现菌丝逐步消失的“退菌”现象,培养料变质腐烂,子实体停止生长或死亡。不同种类的线虫为害症状有差异,食用菌受线虫钻食后,往往为其它病原菌(细菌、真菌、病毒)创造入侵条件,从而诱发或加重各种病害的发生,造成交叉侵害。

(2)防治方法  选择无线虫污染的场地堆制培养料,防止受线虫的污染;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后,可有效杀死线虫;使用清洁的栽培用水,可加入适量硫酸铝净化水质;废料清出菇房,远离栽培区。

相关知识

绿色防控技术课件.ppt
食用菌蛞蝓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对策
金银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课件
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网址: 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1336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黄金梅盆栽养殖办法,及时浇水定期
下一篇: 如何种植、种植、播种和护理矮牵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