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文化+”持续赋能 新业态异军突起

“文化+”持续赋能 新业态异军突起

  “文化+”持续赋能 新业态异军突起

  2013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展示10周年摄影墙。

  “文化+”持续赋能 新业态异军突起

  2017年,刚刚落成不久的南方影视中心迎来了“功夫电影周”。

  “文化+”持续赋能 新业态异军突起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举行2018年全国“两会”记者出发仪式。

  “文化+”持续赋能 新业态异军突起

  2004年,首届深圳文博会大芬分会场开幕,大芬村千人现场作画。

  “文化+”持续赋能 新业态异军突起

  1980年初,全国首家音乐茶座——广州东方宾馆翠园宫音乐茶座诞生。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数字出版产值占全国的20%,动漫业产值占全国三成,游戏业收入占全国七成,网络音乐产值占全国近八成……在文化产业的多个领域,广东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在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上,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汕尾等21个地级市组成的广东文化产业军团,秀出了约占全国1/7文化产业总量、连续15年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的广东文化产业答卷。

  回望过去40年,因得改革开放之先机,广东文化产业起步较早,随着产业实力的不断壮大,外向型发展也实现了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通过健全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推动跨界融合和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类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如今,广东文化产业已经走出了一条重创意、造品牌、促融合的“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新路。

  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10月16日,随着广东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4K超高清频道的正式开播,广东有望率先成为全国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创新高地。新的征程,新的起点。展望未来,广东正砥砺奋进,以更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以文化业态的融合、创新,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传播力、影响力,努力奏响中国文化产业时代发展的强音。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不久前,伴随全国首个省级电视4K超高清频道在广东的落地,广东综艺4K超高清正式开启了完整的4K频道运营。这意味着,频道储备的近1500小时全4K节目将以首播时长4小时、6次滚动播出的形式全天候超高清播出。

  近两年,广东加快发展4K超高清电视应用与产业,“广东4K电视节目创作中心”和“广东4K电影创作中心”相继成立,以加快4K内容创作生产。今年上半年,广东4K电视产量猛增,约占全国一半,截至8月,全省可提供4K节目时长已达10086小时。

  “推动4K电视网络应用与产业发展,这是广东深化广电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和消费升级,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群众获得感的一项重要举措。”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白洁说。

  4K超高清视频不仅对拉动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效果显著,其产业集聚的背后更是上千亿级的市场。据统计,到2020年,4K电视网络应用与产业发展有望带动全省相关产业实现产值6000亿元以上。

  回望过去,不论是1980年代的灿烂辉煌,还是1990年代初的市场低迷,影视“粤军”一向敢为人先、踏实前行,而包容务实的观众和政府部门更让广东电影市场具备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受众基础:从1993年的《蒋筑英》开始,主旋律电影在广东首次通过营销走向市场;上世纪,广州市一宫影城成为全国第一家超大银幕影城;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电影人更是推动广东成为全国最大票仓,48条商业院线中,有24条在广东经营。

  2017年,广东电影票房收入为79.98亿元,占全国总票房收入的14.30%,连续16年蝉联全国榜首。“广东电影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和广东省经济大省的地位相匹配。”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会长陈长兵说。然而,在上扬的消费曲线背后,却隐藏着创作缺位的危机——“不缺受众群,但缺少本土好作品”一度成为广东从“影视大省”向“影视强省”迈进的绊脚石。

  这一问题也得到了相关管理部门和整个文化界的重视。近年来,广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累计投入9810万元奖励重点制片基地、重点电影作品、电影技术研发等方面,吸引产业资本聚焦广东,落户佛山的南方影视中心目前也在加速建设,它的出现无疑为广东的影视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可为空间。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粤产电影《南哥》不仅入围专场展映,更与美国一家公司签约全球发行。业内人士认为,这部讲述中国扶贫模范人物故事的电影能在国际上获得青睐,为“粤产”电影走向世界积累了成功经验。

  跨界融合“文化+”成产业发展新引擎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来自江西的陈小姐一家在深圳华侨城集团旗下的锦绣中华·民俗村体验了一次浓浓的草原文化风情。作为一家文化旅游集团,华侨城近年来以“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模式,加速全国布局。今年国庆节期间,华侨城旗下旅游企业累计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华侨城仅是无数正在寻求“文化+”跨界发展的广东文化企业的一个代表。2017年,广东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加值达505亿元,增长35%以上,涌现了腾讯、UC、YY等行业巨头,全国APP总榜安装量前三名微信、QQ、酷狗音乐均为广东企业。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信息服务、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成为了广东文化产业的新引擎。全省文化企业积极创新生产、传播方式,提高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也开始崭露头角。珠江钢琴、珠江灯光、锐丰音响科技、浩洋电子、励丰文化……一大批传统文化企业正插上科技的翅膀,成为行业的“领头雁”。

  广东是音乐产业的先行者。上世纪80年代,广州音乐茶座的出现,不仅唱响了广东内地流行音乐的先声,也是中国文化产业诞生的一个里程碑。2017年,广东省网络音乐总体市场规模为95亿元,已占全国市场规模的79.2%。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权护航下,科技创新和融合正在引领广东音乐企业的生产力发展,酷狗音乐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早在2015年,酷狗就在全国落成了首家产业基地,由此打响音乐孵化基地布局的“第一枪”。最近,酷狗又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为“音乐智造”争了口气。拥有超过40万首专业伴奏和1700万首正版歌曲的超级K歌机,充分发挥了酷狗在音乐版权方面的优势,让不少市民体验到“嗨唱”感觉,玩不释手。

  正是这些洋溢着创意与活力的动作,加速着企业在文化与科技、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它们赋能各类文化新业态,也推动着“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迈进。

  集群发展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实质启动之年,众多“国字号”节展在广东的落户,让广东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纵向对接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中国文化产品以更优美的姿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文博会诞生于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同样,文博会也成了中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最为重要的窗口和平台。回望首届文博会,国外参展商为数不多。14年过去了,五大洲42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家海外机构参展商来了,众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在这里重获生机,那些“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迈向产业化、国际化的契机。

  尽管今天的文博会已经不再突出强调成交量,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曲线与文博会不断攀高的成交量数字一直是比翼齐飞的。在参展商眼里,“点石成金”的传奇随时有可能在这里发生。

  目前,广东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四成。广东文化贸易出口市场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大批国家级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文化品牌正通过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落户广东的“国字号”节展输送到世界各地。

  除了引进重量级的行业节展,广东也在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示范基地,创新开展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认定工作。通过“筑巢引凤”、改善营商环境、有机结合等新方式,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规模效应。

  目前,广东总收入过百亿元的园区和基地有3家,过十亿元的已有9家。今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联盟在深圳的成立,无疑又给泛珠区域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增添了一股强劲的合力。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联盟一方面聚合社会资源,推动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互相赋能,另一方面将为大湾区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方式转变献计献策,推动湾区城市文化事业发展。”联盟副秘书长彭建林希望,未来联盟能被打造成集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咨询服务、文化项目投融资、文化地产配套建设、文化商业化运营项目推广等领域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国文化向全球展示、推广提供服务。

  眼下,广东文化产业已展现出其在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可以有更大作为的潜力。进入新征程,广东应继续争当全国文化产业龙头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兴盛的最佳平台,这也是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礼物。

  大事记

  诞生全国首家音乐茶座培育流行音乐市场

  1980年3月

  ◎东方宾馆的花园餐厅开始出现小规模音乐演出,多是外面的歌手来客场献唱。1981年,宾馆招考了歌手、伴奏,专门成立乐队,在翠园宫餐厅正式推出音乐茶座,听众花钱买上一张票,就可以进来坐在饭桌前听歌,票价内包括了茶座提供的饮料、小食。

  音乐茶座甫一推出,即在那个年代引起轰动:每晚,全市各处的年轻人把前厅挤得水泄不通,走廊上经常加位。之后,全市乃至全国纷纷模仿兴建这种娱乐场所。以音乐茶座为基础,广州逐渐形成了发展流行音乐的舞台,涌现大批歌手,广州的唱片公司给这些歌手录了专辑,音乐市场被培育起来。

  首创主旋律电影营销首次尝试贴片广告

  1993年

  ◎以我国著名光学科学家为原型拍摄的主旋律电影《蒋筑英》准备上映,虽然没有商业片元素,但时任广东省电影公司宣传科副科长的赵军决心在广东力推这部感人的影片。看片会结束后,《蒋筑英》在全国只卖了40个拷贝,广东买了2个。恰逢广东省委组织召开广东农村工作会议,会上播放了这部影片,大受欢迎。最终,通过电影公司的商业化操作,《蒋筑英》走向市场并取得成功,从此以后,主旋律电影也有了“电影营销”的概念。

  1998年

  ◎广东省电影公司首次举办贴片广告公开招标会,用距离正片最近的“倒一”位,吸引公司竞标,最后由一家BP机公司以30万元高价获得。当年,《泰坦尼克号》全国票房为3.6亿元,而广东的总票房就超过3000万元。同年,广州市一宫影院成为全国第一家超大银幕影院,大约两年后,全国各地多家影院才开始进行影厅改造。

  设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2003年

  ◎广州首开国内先河,举办了首届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国际研讨会和中外优秀纪录片展播活动,后更名“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并成为当时国内唯一具备纪录片投融资、交易功能的国家级专业平台。

  如今,历经15载发展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是中国纪录片产业脉动风向标,作为国际八大纪录片专业节展之一,现已与30多个国际上著名纪录片专业电影节与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国际纪录片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国家将纪录片定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文化战略之一,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连续两届获得由中宣部、商务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颁发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举办深圳文博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2004年

  ◎首届文博会在深圳举行,7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包括来自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2家企业,展览总面积达43130平方米,7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中合同成交额和意向成交额达到356.9亿元人民币。首届文博会也被评为“2004年中国文化十件大事”之一。发展到2010年第六届文博会,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首次实现政府组团“满堂红”。

  有着“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盛誉的深圳文博会也一直紧跟时代步伐,按照国家的发展战略,不断创新、阔步前行。

  设全国首家全媒体集团推动媒体转型融合发展

  2016年

  ◎广东省组建了全国首家全媒体集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发展“媒体、数据、交易”三大核心业务,打造实力和传播力、影响力强大的财经媒体集团与金融资讯综合服务商。

  近年来,广东又相继组建3支百亿元量级的广东省新媒体产业基金、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和全媒体文化产业基金以及总规模50亿元的珠影越秀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图表:彭雳

相关知识

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从深圳文博会看“数字赋能 文化四川”新气象
蜀这五年:新业态赋能天府文化 文旅融合发展生机盎然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向阳:以金融投资赋能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部:扩大文化演出市场供给 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
新业态新技术激发经济新活力——湖南湘潭花卉苗木产业转型升级观察
“牡丹+园区”新业态!让“花经济”绽放“新活力”
山东惠民“巾帼之花”赋能文化传承新动能
全省大花园建设最佳实践|天台县文旅融合赋能 再绘诗画新卷
多地布局“美丽经济”新赛道:加快区域产业晋级城市文化IP

网址: “文化+”持续赋能 新业态异军突起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209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王者荣耀7周年:从网游到中国文化
下一篇: 河北:宜居宜业日子甜 美丽乡村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