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果树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论文

果树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论文

果树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论文

病虫害是指由于病原菌入侵或环境条件影响而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物出现叶片坏死,嫩枝,叶片上有斑块或出现枯梢,枯叶以及根部腐烂死亡,整株枯黄等现象,虫害是指由于昆虫对植物的咬食或吸食而形成的影响植物生长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植物叶片或幼茎被咬破,出现缺损,或叶片由于吸食性昆虫的刺吸出现叶片黄化,卷曲的现象. 病害和虫害往往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虫害会使植物的长势减弱,抵抗力下降而容易遭受病害,虫咬的伤口往往是病原菌入侵的窗口,而且有些昆虫还可以传播病害,如蚜虫由于其口器中带有病毒,在吸食植物汁液时会将病毒传染给植物,另一方面,病害使植物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也易遭受虫害,所以往往生虫的植物也有病,生病的植物上也有虫.

。。。。。。 苹小食心虫 发生与为害 又名东北小食心虫,简称苹小、东小。主要为害苹果、梨、山植、桃等。常产卵于果面,以幼虫在果实皮下浅处食害果肉,蛀孔周围呈褐色干疤. 习性及发生规律 此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和果筐等缝隙内结茧越冬。越冬代成虫卵和第1代卵发生在6月至7月中旬。第2代成虫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末,产卵盛期为8月上旬,第2代幼虫蛀果为害20多天后老熟,脱果越冬。 防治措施 (1)早春刮皮;妥善处理支竿和吊绳,消灭越冬幼虫。(2)越冬幼虫脱果前,树干束草诱杀,或在采收果堆上铺盖麻袋片诱杀越冬幼虫。(3)及时摘除虫果和清理落地果。(4)卵盛期及幼虫孵化期喷洒50%杀螟松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500倍液。 还有一边的资料: 这个相当的详细。 苹小卷叶蛾 以低龄幼虫在枝干、干叶下、剪锯口、枝叉粗皮裂缝处吐丝越冬。次春花露红期至花后陆续出蛰为害叶、花芽及花。5月中旬陆续羽化成虫,5月底至6月初为越冬代成虫发生盛期,第一代幼虫以后,随着果实成熟将贴近果面的叶片吐丝沾在果面上,幼早在叶下啃果皮和表层果肉。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7月中旬,第二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9月底至10月初。 化学防治关键是越冬幼虫出蜇为害期(花前花后)花前用10%烟碱乳油或5%卡死克乳油,花后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倍。5月底6月初越冬成虫高峰期,用20%杀铃脲悬浮剂8000~10000倍或津绿宝1000倍、边疆防治两次。 桃潜叶蛾 桃潜叶蛾以幼虫在叶肉内串食为害,致使叶片破碎,提早脱落。 该虫以冬型成虫在杂草落叶下小石坎缝中粗皮裂缝处越冬。越冬代成虫3月下旬陆续出蜇,第一代幼虫为害在花前至花期,1~3代的成虫发生高峰在5~7月的下旬,幼虫为害严重时8月份大量落叶。 化学防治的重点在5月下旬,用25%灭幼脲3号1500倍,6月下旬用爱福丁1500倍。如果发生严重,7月下旬世代重叠,用25%灭幼脲3号1000倍多或少 另一边也有详细的,还有图片,所以我发网址吧: 苹果全爪螨,很详细: 资料在百度上很好找,但是在GOOGLE上找的多是论文数据库的,看不了。学校一般会买论文数据库之类的(全文数据库,万方之类的),你在学校用电脑查图书馆的试试,应该会有链接,里面的论文很多,而且都是钱买的。如果有输入账户和密码的框的话,在学校图书馆的网站里面应该会有登出来,这样自己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就都可以用。 在家里的电脑上是查不了的,原因是没有付钱。。。登陆界面不会出来。 我记得下载的CAJ格式的话里面有的是可以复制的,嘿嘿。 交作业的论文你弄了3篇合合就差不多了。找到一篇文献之后你可以看看他的参考文献,有类似的文章。 如果想在百度直接找到全文的话几乎是不可能,最多看看摘要,不够的。

1.植物病原真菌学方向:先后承担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十五”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真菌学和植物真菌病害特别是疫霉菌遗传及其变异机制研究方面成果显著,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1项;参与编著专著1本(副主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2.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向:主要研究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等病虫害的分布、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办法,致力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及IPM理论应用于生产实际方面均有显著的成绩,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编著专著、教材3部。3. 农药环境毒理学方向: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子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和“农药残留标准方法制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2002年受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国家质检总局委托,主办“农药残留分析关键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农药残留分析》以及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毒理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4. 植病流行学方向:根据我省不同农业生态条件着重研究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作物重大病害流行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综合治理对策与方法、植物病害专家系统和数据信息化。承担国家及省级攻关项目4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编著专著、教材4部。5. 昆虫分类与生态方向:研究内容涉及昆虫分类鉴定、农林作物重大害虫的种群动态和灾变规律,昆虫(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和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及其对害虫和天敌的影响等,在稻田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对主要害虫的数量调控及其生态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主持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5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编著专著、教材3部。

大连园林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论文

植物保护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 要 :生态社会构建过程中,植物保护是基础性工作。我国生态环境较为复杂,地形特点多种多样,决定我国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而这却给植物保护工作带来较为复杂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在复杂性的基础上又面临新问题。基于此,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关键词: 植物保护; 生态环境; 物种类别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活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在我国多样化生态环境中,植物保护工作较为复杂。现对我国在植物保护工作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达到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目的。

1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植被植物可以减少地表水流量、减缓水流速、防风固沙。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植物开始在原有防风固沙的基础上,上升到具有美化、绿化环境,遮阳、降热、防尘、净化空气等功能。但植物本身会受到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如果没有及时进行保护,会使得植物丧失一定的功能,且会给人的生存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2 植物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重视不足 相关部门重视度不足是导致植物保护工程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因重视度不足,会直接导致植物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人员投入不足,自然而然植物保护工作就做不到位。此外,对植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不足,广大市民意识不到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的植物绿化工作多采用承包管理形式,各个承包者独立进行绿地的维护及养护工作。当遇到植物病虫害发生时,无法做到统一防治,缺少防治技术指导,防治效果不理想。

粮食要增产致使病虫害发生 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前提下,为提高粮食产量,选择优良品种、先进种植技术。为粮食增产,大量使用封闭农药,除草剂,而这些产品有时候并没有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安全监测,致使药物残留。另外,开荒地是近几年农村地区的发展趋势,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植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困难。

气候异常导致病虫害发病更加复杂 近年来,全球经济变暖,很多地方均出现一些极端的气候条件,这些地区植物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病虫害因气候的变化也发生相应的变异。如,小麦的赤霉病及水稻的稻瘟病发生较为频繁,且愈发严重。一些高原地区的小麦也发生条锈病等危害。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农作物保护的难度。此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农作物的耕种技术发生较大变化,这一耕种方式改变了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可能使之前危害较小的病虫害严重化,这些都大大增加病虫害监测防控的难度。

农产品的质量隐患 现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并且,因农产品竞争激励,许多国家纷纷提高农产品进口的门槛,对农药残留的标准进行新的制定,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较大阻力。今后要更加科学地对农作物进行保护,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同时,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对植物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3 植物保护的对策

提高重视,加强宣传 首先,相关部门应当给予植物保护足够的重视,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归属,加强统一管理。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制定相应地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病虫害的防护机制。此外,加强宣传,定期组织植物保护的宣传讲座,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加强植物保护科研工作 植物保护过程中,需要结合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还需要结合天气、土壤、植物等生长情况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此外,加强植物保护研究实验室的建设,对较为常见的病虫害进行试验研究,提高防治技术和策略。

生态治理有害生物 在我国,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普遍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但是这一传统的防治方法在防治某一病虫害的同时,也会毒死有害生物的天敌,且对环境易造成污染。另外,化学药物防治会使得植物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不仅影响防治效果,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都造成影响。

倡导绿色植保防治技术 为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切实推进植物保护工作的深度改革,把生产绿色健康食品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目的。围绕生产绿色健康食品开展各项农业生产活动,保证植物绿色保护技术广泛开展。这样,不仅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保证植物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因素被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南中益. 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科学之友,2012(4).

[2] 高俊峰. 我国植物保护的问题与展望. 生物技术世界,2012,5(11).

一般成长速度比较快,蔓延速度比较快,病虫害的种类比较多,会影响农作物,也会影响土壤。

园林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一直饱受病虫害的侵袭,以往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经常使用农药,却没有严格管控农药质量和用量,综合防治的意识相对匮乏,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不甚理想,有些病虫害反复出现,还会污染大气、土壤和水环境,危害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1.病虫害呈现多样化

现阶段,部分城市过于追求美观性,忽视植物生长习性,盲目地引入外来品种,将不同种类的植物肆意搭配,使病虫害的种类明显增加,交叉感染的现象频频出现,很难有针对性地治理病虫害问题,所用技术手段无法见效。一旦病虫害爆发在短时间内蔓延开来,会迅速侵染周围健康植物,使植物的根、茎、叶出现病症, 植物群落衰败,观赏价值大幅下降。

2.危害持续时间长

将植物移植到城市街道和公园中,运用人工手段干预植物生长,导致这些园林植物的抵抗力比自然生长的植物弱,再加上高层建筑遮挡、汽车尾气污染等,会使园林植物的长势缓慢,病虫害发生概率较高。而病虫害的突发性和隐蔽性特征决定当园林植物遭受病虫害侵蚀以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被发现,错过最佳处理时机,园林植物持续受到危害,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则是大面积的植物罹患病虫害,对植物生长产生巨大影响。

3.病虫害的顽固性

病虫害问题能否被根除主要视其严重情况而定,实际上有些顽固性的病虫害很难被彻底清除,园林植物生长期间频繁受到病虫害侵袭,生长状态不良,死亡率偏高。这就需要园林工程养护人员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植物生长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早发现病虫害,否则顽固性病虫害的反复发生,会造成植物生长系统的破坏,引起植物的患病和死亡,影响植物功能的发挥,削减园林工程的整体效益。

楼主你好,看到您的帖子,我也是在网上帮您搜集过滤了一下,最后给您带来这篇文章,望您自己斟酌,发现还可以,请给分。==========================================================================论文摘要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强,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致使城市园林绿化中出现不少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1存在的问题(1)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无长远规划,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2)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一些城市绿化树种虽然较多,但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如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仅占全树种的15%,不能实现季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目标。另外,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树木多以单种成片的形式出现,缺乏运用多种植物来造景,如大片的牡丹、桃林、国槐林、杨树林等,色彩单一,给人枯寂无味的感觉,绿化美化效果不尽人意。园林树种配置形式上,所采用的植物模式以丛植、片植、孤植为主,而列植、垂直绿化等其他植物应用模式少。(3)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倾向性。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和树木生物学特性,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和重名贵品种轻乡土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造成引种失败和病虫害大发生。(4)管理水平低。忽视了“三分建,七分管”的园林绿化建设原则,无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粗放养护管理,技术含量低。该修剪而长期无人修剪、该除草而长期无人除草,致使花园、绿地杂乱无章,病虫害无人防治,并且许多该间苗的苗木因没有及时间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树木严重生长不良。单位、居民法制观念淡薄,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还存在着如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景观造景技术,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5)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经过引种,外来物种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程度。如今,蛀干害虫、食叶害虫(如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已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另外,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害虫与寄主、天敌在长期进化中,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打破了这一比例关系,破坏了生态平衡,外来生物无天敌,致使病虫害严重发生和蔓延。(6)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异常等促进了病虫害的发生。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而地上部分城市空气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足以及人为破坏严重;地下部分往往是填埋的建筑垃圾,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树木生长势减弱、抗逆性降低,为有害生物的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养护管理又长期跟不上,园林植物病虫害容易暴发成灾。此外,气候异常导致的冻害、抽条、旱灾、涝灾、烟尘、酸雨等自然灾害,会使林木生长势减弱,导致病虫害暴发成灾。据国家林业局报道,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2003长春大面积树木死亡以及2008年发生在云南省、贵州省等地的冻害,都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的。(7)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害猖獗。随着国际、国内植物的频繁交流,由于进货方式不同,园林植物检疫不能照顾到方方面面,致使侵入型病虫害不断传入我国的不同地区。这些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如近年从国外传入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严重危害我国100余种花卉植物,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黄斑星天牛原先发生在华中地区,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蔓延到我国十几个省份,对我国杨树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这些都是由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和引种不当引起的。2发展对策(1)城市园林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不同城市因气候、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植物种类也不同。因此,依据城市类型,对各城市植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探索树木、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性、生存、生长发育规律,提出科学决策,选用合适树种。(2)规划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3)在城市建设设计上采用多种类型,不仅可以植树、种草、种花、种果、种药,还可利用江、河、湖、海等水面养鱼、养鸭,在林中养鸟,并引进天敌,使人、动物、植物、鸟类、鱼类、微生物和谐相处,形成良性循环的能量、物质的转换。园林规划设计不仅限于观赏为主,不能只顾眼前的效果,还要有长远发展目标,要从城市长期发展考虑,留出基础设施用地,避免栽了砍、砍了栽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因此,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有所转变,要以建筑为主转变为以防护功能和观赏并重、植物造景为主的新的观念上来。(4)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选择的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植物种类,包括有花植物近30 000种、树木近8 000种,可扩充造景材料。树种配置时要采取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合配置绿化模式。还要通过垂直绿化实现阳台、屋顶、院墙、围栏的全面绿化,并鼓励巿民养花、植树。为增加“绿量”,应多种叶大浓荫的大乔木,增加乔木比例,乔木下面种草皮,并适当点缀灌木,搞复层立体绿化。此外,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5)加强宣传教育和园林绿化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创建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保证,特别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开展广泛的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实行单位评比和考核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惩侵占绿地、乱砍滥伐等破坏绿地的行为,依法维护和巩固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6)抓好园林队伍建设,提高园林队伍素质,推动全民养护管理水平。为把绿化工作抓到实处,真正实现绿化目标要求,一是配备高素质绿化专业队伍。按城市园林绿化三级管理办法规定,市、区、街道等三级都应配备、完善绿化设计、管理人员。对现有的人员,要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校联系,抓紧对城市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培训,特别是既懂园林设计又懂建筑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二是各街道组建护绿小组,督促行人爱护绿草、树木。三是加强养护工培训。要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校联系,抓紧对城市园林护绿人才培训,特别是既能修剪又能造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养护的需要。 四是推动全民养护管理。实行包干分区,把绿地管护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实行奖罚制度,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奖励在养护管理工作中做得好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而对在养护管理工作中不问不管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处罚。(7)加强抚育措施,提高园林植物抗逆性。由于绿化工作一般都是在基础建设完成后进行,质量良好的土壤在建设过程中被回填和运走,绿化的土壤是贫瘠土壤,并已被建筑垃圾污染,因此,在建筑设计时,必须将清除建筑污染规划进去。在建筑完成后,建筑垃圾由施工队清除运走,禁止将其埋在地下或堆在绿地上,同时禁止在绿地排放污水、垃圾等。在栽植前充分考虑土壤肥力,贫瘠土壤种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后再用于绿化;选择树种时最大限度地满足适地适树的要求,可通过除草、灌水、施肥、修剪、控水、控肥、挂设鸟箱、引进有益的昆虫和微生物等措施,提高林木生长势,增加林木抗逆性(抗旱、抗涝、抗寒、抗病、抗虫等)。同时,还要对林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林木生长动态,制定相应应急预案,来防止隐患。(8)加强植物苗木和林木检疫的力度,控制盲目引种。特别要加强对毁灭性病虫害检疫对象及容易造成危害的病虫害的检疫力度,对于有毁灭性病虫害危害的苗木,就地销毁;对于容易造成危害病虫害的苗木,进行药物处理后栽植;对于发现有毁灭性病虫害危害的林木,进行就地砍伐销毁;对于发现容易造成危害重病虫害的林木,立即进行化学药物防治,做到“防早、防小、防了”;对于危害较轻的林木,尽量不要采用化学防治,而应采用生物防治,避免城市污染。严格控制引种,只有在引种试验、驯化成功后,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苹果树病虫害研究现状论文

十月份晚熟苹果品种应加强、黑点病、红点病的防治,苹果摘袋后喷一遍500倍液的新高脂膜+消毒剂,达到杀菌、抗冻保温,增加果实光洁度的目的。摘袋后遇到较强降雨等自然灾害袭击,要及时补喷新高脂膜,补救元气恢复,防止病菌感染,以减少果实贮藏期病害的发生。果实采收后要及时整形修剪、清除病树上病虫果、落地病虫果,深埋或远离果园,以防病虫传播和蔓延。清理完成后整园喷洒护树将军,保护树体防冻,防虫害着落于树体繁衍。防治气传性病害,果树消毒。(袋子)

苹果树缺钙会造成果树免疫力下降,易受各种细菌侵害而得病,使果品质量下降,来年还会减产。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夏季苹果树的病虫害吧。

1、桃小食心虫以幼虫蛀果为害,造成果实发育畸形,形成“猴头果”、“豆沙馅”等。常用药剂为功夫、1500倍液,或毒死蜱(进口药名为乐斯本)1000倍液。

2、轮纹病和炭疽病轮纹病发病初期在果面上形成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很快向四周扩展呈褐色大病斑。炭疽病发病初期在果面上出现褐色小圆点,扩大后病斑呈圆锥状陷入果肉。可用50%硫悬浮剂200倍液或轮腐净300-500倍液或施钠宁300倍液喷雾。

3、害螨7月份后,平均每叶有活动螨7-8头时应喷药防治,常用药剂为高效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加蛛螨绝。

4、腐烂病7-8月份腐烂病菌在果树的落皮层中开始扩展,形成表面溃疡。为此,要坚持经常性刮治和消毒,将刮落的病残物清理出园,深埋,并在病斑处涂药(一般腐必清原液或2倍液涂抹效果最好),同时在主干、主枝和大侧枝上涂药,以除掉初侵染的病菌。注意不要使药液触及叶片,以免产生药害。

5、金纹细蛾7月上旬和8月上旬分别是防治金纹细蛾第二、第三代幼虫的关键时期,用功夫1500倍液效果较好,同时还可防治桃小食心虫。

如果这些病害同时发生,也可用杀菌剂杀虫杀螨剂同时防治,即多菌灵800倍液或必得利800倍液或菌立灭800倍液,加功夫1500倍液或毒死蜱1000倍液或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加蛛螨绝,再加2000倍液加倍威。

1、晚上不能吃苹果

很多人晚上饿了习惯吃苹果,早上的苹果是金,晚上的则是垃圾。对身体没有益处的。

2、刚刚吃晚饭不能吃苹果

吃晚饭1个小时后吃苹果可以促进消化。可是刚刚吃完饭就吃苹果不利于消化。

3、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不能吃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不宜生食苹果,特别是急性发作期,由于肠壁溃疡变薄,苹果质地较硬,又加上含有粗纤维和有机酸的刺激,不利于肠壁溃疡面的愈合,且因机械性地作用肠壁易诱发肠穿孔、肠扩张、肠梗阻等并发症。

1、钾

苹果含有充足的钾,可与体内过剩的钠结合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压。同时,钾离子能有效保护血管,并降低高血压、中风的发生率。

2、黄酮类化合物

苹果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芬兰的研究工作者1999年10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苹果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是降低癌症发病率的有效物质。

3、锌

苹果中的锌对儿童的记忆有益,能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提高智能。

4、番茄红素

苹果中所含的富含番茄红素和花青素,够预防心脏病、泌尿系统疾病和前列腺癌。

5、 叶酸

苹果富含叶酸,叶酸是维生素B的主要成分,它有助于防止心脏病的发生。

6、Resveraltrol

1/96【题名】苹果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技术【作者】周俊英【刊名】果农之友.2007(8).-33-332/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作者】梁翠玲【刊名】河北果树.2007(4).-42-423/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作者】孙凤珍[1] 马利红[1] 徐丽娜[1] 李珊珊[2] 田杰[2]【刊名】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6).-63-644/96【题名】渭北黄土高原无公害苹果病虫害周年优化控制历【作者】张立功[1] 李丙智[2]【刊名】果农之友.2007(4).-31-325/96【题名】苹果病虫害IPM药剂示范园技术方案【作者】无【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7(2).-33-336/96【题名】基于GIS的苹果病虫害管理信息系统【作者】赵朋 刘刚 李民赞 李道亮【刊名】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150-1547/96【题名】苹果休眠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无害化防治技术【作者】高九思【刊名】果农之友.2006(12).-25-258/96【题名】西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周年优化管理历【作者】张立功【刊名】果农之友.2006(11).-26-279/96【题名】苹果病虫害越冬状态及场所【作者】张立功[1] 李丙智[2]【刊名】烟台果树.2006(4).-31-3210/96【题名】苹果园病虫害系统管理规范刍议【作者】刘俊生 张战利【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6,26(10).-27-2911/96【题名】苹果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的构建【作者】王媛【刊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9).-10-12,1512/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无【刊名】果农之友.2006(10).-51-5213/96【题名】苹果套袋后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作者】张建芳 铁春晓【刊名】果农之友.2006(9).-30-3014/96【题名】黄土高坡草果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治理策略【作者】高九思[1] 张继敏[2] 李卫东[3] 王永臻[4] 王洁[4] 曲海亮[5]【刊名】现代种业.2006(4).-41-4415/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实施与成效【作者】陈战锋[1] 吕国强[1] 史跃强[2] 刘发科[3]【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6,26(8).-23-2416/96【题名】成熟期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无害化治理技术【作者】高九思【刊名】果农之友.2006(8).-27-2717/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作者】杨阳 陈战锋【刊名】河南农业.2006(7).-52-5218/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措施【作者】崔永恩 郝宪智【刊名】河北果树.2006(4).-41-4219/96【题名】2006年陕西苹果病虫害发生趋势【作者】无【刊名】西北园艺:果树.2006(2).-5-520/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王信祥【刊名】农村实用科技.2006(2).-20-2121/96【题名】当前陕西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作者】史大卫 高建国【刊名】西北园艺:果树.2006(1).-21-2222/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管理【作者】王秋丰 马淑玲【刊名】林业实用技术.2006(1).-26-2723/96【题名】2006年无公害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作者】孙庆田 张福兴 刘美英 刘万好【刊名】烟台果树.2006(1).-34-3524/96【题名】嵩明县苹果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其防治【作者】潘秀娟【刊名】中国南方果树.2005,34(6).-69-7225/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赵伟【刊名】农村科技开发.2005(11).-26-2626/96【题名】绿色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李素荣【刊名】河北农业科技.2005(9).-17-1727/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高华君[1] 李俊霞[2]【刊名】农业知识:瓜果菜.2005(5).-20-2028/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牛玉堂【刊名】河北果树.2005(4).-38-3829/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作者】张子维 林静【刊名】中国果树.2005(2).-45-47,i00230/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作者】桑伟巍【刊名】河北果树.2005(2).-37-3831/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绿色管理体系的组建【作者】杜志辉【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5,25(1).-34-3532/96【题名】2004年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对策【作者】房道亮[1] 姜丽芝[1] 王忠跃[2] 刘景顺[3] 闫永勃[4]【刊名】烟台果树.2005(1).-21-2233/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作者】高九思[1] 许创照[2] 史跃强[2] 韩立新[1] 王婕[1] 赵双锁[1]【刊名】河北果树.2005(1).-18-19,2234/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草案)【作者】李东鸿[1] 赵政阳[2] 赵惠燕[1] 李鑫[1] 梁俊[2] 胡想顺[1]【刊名】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13-11535/96【题名】豫西地区苹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规程【作者】高九思[1] 韩立新[1] 万素香[1] 上官建宗[2]【刊名】河北果树.2004(5).-13-1536/96【题名】寒地苹果病虫害及防治【作者】龙兆春 郭春华 魏达【刊名】北方园艺.2004(4).-87-8737/96【题名】三门峡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种类及种群演变【作者】陈玮[1] 代彦满[1] 高九思[2] 王婕[1]【刊名】河南农业.2004(1).-21-2238/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无【刊名】果树学报.2004,21(2).-112-11239/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谌有光【刊名】果农之友.2004(2).-42-4240/96【题名】2004年无公害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2004(1).-36-3741/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王春华【刊名】昆虫知识.2003,40(3).-272-27242/96【题名】2003年优质高档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2003(1).-37-3843/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2003(4).-8-844/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书评【作者】陈策【刊名】中国果树.2003(4).-60-6045/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作者】田瑞冬【刊名】北方果树.2003(3).-25-2546/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要点【作者】孙宗明[1] 郑红民[2]【刊名】农业新技术.2003(1).-10-1047/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周年防治历【作者】郝淑英【刊名】果农之友.2003(7).-32-3248/96【题名】按物候期防治苹果病虫害益处多【作者】郭学军【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3(6).-33-3349/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物候期防治措施【作者】郭学军【刊名】农友.2002(10).-16-1650/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房道亮[1] 宫冰[2] 等【刊名】烟台果树.2002(2).-43-4351/96【题名】2002年优质高档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杨奉才【刊名】烟台果树.2002(1).-37-3852/96【题名】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无【刊名】北京农业.2002(5).-19-1953/96【题名】苹果病虫害防治月历【作者】薛勇【刊名】西南园艺.2002,30(3).-16-1654/96【题名】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欣 李俊霞 等【刊名】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3).-26-27,2955/96【题名】夏季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柴玉花【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2(13).-24-24,2756/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董建新[1] 王江柱[2]【刊名】河北果树.2001(2).-54-5557/96【题名】2001年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作者】王高民[1] 郜朝峰[2]【刊名】山西农业.2001(7).-25-2558/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孟彦合【刊名】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6).-27-2759/96【题名】辽宁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作者】孟威[1] 翁永军[2] 等【刊名】辽宁农业科学.2001(4).-38-3960/96【题名】豫东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作者】金新富[1] 聂合乡[2] 等【刊名】中国果树.2001(2).-33-3561/96【题名】河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危害及防治现状【作者】王海燕 孔建 等【刊名】河南农业科学.2001(4).-25-2662/96【题名】鲁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作者】刘春杰 曾现春【刊名】林业科技通讯.2001(8).-38-3863/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一)【作者】路绍杰【刊名】农村百事通.2001(4).-28-2964/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无【刊名】农药通讯.2001(12).-24-2565/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作者】王少敏 高华君 等【刊名】果农之友.2001(5).-32-3366/96【题名】烟台苹果病虫害的演变与防治【作者】孙庆田 张福兴【刊名】烟台果树.2000(2).-12-1267/96【题名】全套袋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北京农业.2000(3).-21-2168/96【题名】陕西渭北苹果病虫害综合治理政策和研究的建议【作者】杨玲环[1] Stew.,M[2]【刊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2).-47-5769/96【题名】2000年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无【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0(5).-24-2470/96【题名】几种重要苹果病虫害大发生原因初探【作者】顾耘 张迎春【刊名】烟台果树.1999(1).-3-571/96【题名】根据物候期防治苹果病虫害【作者】柴全喜 张彦武【刊名】烟台果树.1999(1).-44-4472/96【题名】苹困无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作者】杨奉才 毛学明 等【刊名】植保技术与推广.1999,19(3).-24-2673/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作者】冯建国 陶训【刊名】山东农业科学.1999(4).-8-1274/96【题名】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刘志坚【刊名】中国果菜.1999(3).-23-2375/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传统方法十改进【作者】塔玛拉【刊名】新疆林业.1998(3).-34-3476/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河北果树.1998(2).-34-3577/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8(5).-16-1778/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传统方法十改进【作者】梁俊民【刊名】西北园艺:果树.1998(1).-39-4079/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1998(4).-19-1980/96【题名】根据年生长发育动态防治苹果病虫害【作者】柴全喜 张彦武【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7(7).-34-3581/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7(5).-8-1082/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1997(1).-3-483/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1997(4).-21-2184/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的常用药剂【作者】柴全喜【刊名】农家参谋.1997(7).-28-2885/96【题名】八种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刘静堂 米建仓【刊名】陕西农业.1997(5).-12-1286/96【题名】浅议苹果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作者】钟宁【刊名】四川林业科技.1997,18(4).-66-6687/96【题名】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作者】刘玉华【刊名】河南科技.1997(9).-10-1188/96【题名】加强秋季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王金友【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6(8).-27-2889/96【题名】西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作者】谌有光 王春华【刊名】西北园艺:果树.1996(2).-42-4390/96【题名】休眠期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作者】张海【刊名】农技服务.1996(1).-37-3891/96【题名】苹果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作者】李会宁 马永【刊名】计算机农业应用.1995(2).-19-20,3392/96【题名】黄河故道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对策【作者】赵忠仁 刘建业【刊名】落叶果树.1994,26(4).-26-2793/96【题名】苹果病虫害防治要点【作者】无【刊名】林业调查规划参考资料.1993(4).-65-6794/96【题名】河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作者】郭艳春 王志民【刊名】河南科技.1992(1).-13-1495/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姚桂兰 郭艳春【刊名】河南农业科学.1990(2).-18-1996/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作者】张慈仁 李腾友【刊名】植物保护学报.1990,17(1).-59-66

河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策略 来源:中国植保导刊 作者:温素卿 发布时间:2008-09-16 河北省是我国苹果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2005年苹果栽培面积达 万hm2, 产量 万t, 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 位和第4 位。近10 余年来, 随着苹果品种结构、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的不断改进, 苹果园主要病虫害的结构和发生特点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为进一步提高苹果园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 促进苹果无公害生产, 我们从2002 年起对河北省苹果产区苹果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1 苹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主要病虫害基本得到控制 老果园更新改造, 苹果树腐烂病为害减轻, 病情相对平稳。苹果树腐烂病是威胁苹果生产的一种毁灭性枝干病害。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全省腐烂病发病率普遍较高, 平均可达30%, 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高达50%, 严重果园100%患病, 给苹果生产造成严重为害。近年来随着对老果园的更新改造和加强栽培管理等综合防治技术的运用, 苹果树腐烂病病株率逐渐下降, 病情相对平稳。 2006 年调查, 中南部果区腐烂病平均病株率在10%左右, 管理水平高、树势强壮的果园在5%左右。但是, 随着树龄的增长, 进入盛果期后, 树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若遇低温冻害或栽培管理不善, 苹果树腐烂病大发生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不容忽视。 研究和推广新的防治策略, 桃小食心虫为害得到控制。长期以来, 桃小食心虫一直是本省苹果产区的主要标靶害虫。虫果率曾达30%以上,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虫果率仍在10%以上, 为害损失大。经过“六五”、“七五”攻关和长期生产实践, 推广了以地面防治为主, 地面防治与树上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取得了明显效果。90 年代中期开始, 为害逐渐减轻。目前, 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果园, 一般不造成为害。但疏于防治, 就很容易造成经济损失, 一些多品种混栽园, 未套袋的品种虫果率仍可达3%~5%。 重视科学选药、用药, 蚜虫、叶螨类一般可控制到不造成为害。蚜虫和叶螨是为害苹果的常发性害虫。一般春季雨水少, 5 月以后气温升温快, 出现高温、干旱天气的年份叶螨、蚜虫常发生为害重。20世纪90 年代以前, 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性杀虫剂, 打破了害虫与天敌间的平衡制约关系, 致使叶螨类( 苹果全爪螨、山楂叶螨) 、蚜虫类为害猖獗, 叶片受害率一般在50%以上, 高温、干旱年份, 6 月份即开始落叶, 8、9 月份落叶率可在70%以上, 严重削弱树势。 90 年代后, 通过对其种群变动关键因素的研究, 注重保护和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以及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和原则选用农药, 目前, 苹果叶螨类( 除新发现的二斑叶螨为害有所加重外) 及蚜虫( 主要是苹果瘤蚜和绣线菊蚜) 的种群数量一般被控制在不致明显为害的水平。 推广果实套袋技术, 苹果轮纹病烂果率下降。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 随着新红星、红富士等优良品种进入大量结果期, 加之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致使轮纹病大流行, 一般果园果率30%~40%, 重者达50%~70%, 造成大量烂果,损失严重, 成为导致河北省苹果腐烂的最主要病害。近年来, 通过加强对苹果轮纹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特别是大力推广果实套袋技术, 有效地阻断了病菌孢子对果实的侵染, 果实烂果率大大降低[1]。目前, 套袋苹果轮纹烂果病的发病率一般在1%以下, 已由主要病害演变成次要病害。 次生性病虫害和偶发性病虫害的暴发和为害日趋严重 以斑点落叶病、褐斑病为主的苹果早期落叶病上升为苹果产区的主要病害。苹果早期落叶病目前在本省普遍发生。叶片受害率一般30%~40%,大流行年份感病品种病叶率达90%以上, 少数果园的几个品种还出现二次发芽、开花的现象。此病在套袋果上发病率较高, 已是影响套袋果商品率的一个主要病害。目前及今后的若干年内将是苹果园重点防治的病害之一。 康氏粉蚧在套袋苹果园为害严重。由于套袋苹果经济效益高, 果农从思想上比较重视苹果套袋。但苹果套袋后, 由于袋内环境趋暗、潮湿, 为喜阴的康氏粉蚧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因此, 近年来, 康氏粉蚧对苹果的为害愈来愈重, 受害果实商品率降低, 并伴发煤污病, 严重影响苹果外观质量。此外, 球坚蚧和草履蚧的虫株率亦呈上升趋势,偶尔成灾。 金纹细蛾的发生为害明显加重。过去不作为防治对象的金纹细蛾, 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发生范围几乎遍及每个果园, 已成为苹果生产的主要害虫。主要是因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果园广泛使用, 大量杀伤天敌, 致使金纹细蛾暴发成灾。一般果园叶片受害率已达60%左右, 而且为害程度还在逐年加重。 苹果红点病、黑点病和苦痘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在部分苹果园发生严重。近年来苹果园普遍存在树冠郁闭、枝量过大的问题, 不但影响果实着色度, 而且通风差, 园内的微域环境湿度大, 给果实黑点病的发生提供了适宜条件。特别是果实套袋后, 袋内湿度大, 温度升高, 果实表面细嫩, 极易致病。而大多数果农对此缺乏认识, 用药缺乏针对性, 致使苹果红点病、黑点病发病率大大提高。据调查, 部分果园70%左右的果实有黑点病]。以富士为主栽品种的产区, 因缺钙而引发的苦痘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为害严重, 应引起高度重视。 苹果锈病在大部分果区发生普遍, 为害较重。锈病孢子以桧柏为中间寄主。由于近年来全省各地绿化步伐的加快和设计规划上的失误, 中间寄主桧柏在公路2 侧等地被大量使用以及空气湿度较大、多风等原因造成该病的严重发生。 霉心病难以控制。苹果霉心病是主要为害元帅系品种的一种重要果实病害。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该病目前仍难以控制, 个别果园霉心病果率高达60%]。 潜在的危险性害虫在苹果园蔓延 二斑叶螨为害日趋严重, 个别地、县成灾。自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在我国发现该螨以来,传播蔓延很快。目前, 在本省东部和南部果园已逐步形成较大的种群, 且有向本省苹果主产区的唐山、秦皇岛、承德扩散的趋势, 形势十分严峻。由于二斑叶螨寄主复杂, 发育期短、世代多、繁育力强, 耐药性、抗药性强, 发展蔓延快, 在个别果园已上升为优势种群, 应引起高度重视。 苹果绵蚜为害面积逐步扩大。苹果绵蚜为国内检疫对象, 也是为害苹果树的主要害虫之一。1993年在秦皇岛市发现, 现已波及近10 个县、市, 虽然各地多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 但为害发生范围仍在扩大, 新疫点不断增加。要严格采取检疫措施, 防止疫区扩大。 美国白蛾不容忽视。美国白蛾为世界性检疫害虫, 1989 年首次在我省秦皇岛市发现后, 1990 年又在唐山市发现, 现已波及本省4 市16 县5 区。2004 年林果发生面积达13 300 hm2, 同比上升。尽管目前该虫在上述地区的果树上表现为零星为害, 但其繁殖量大, 扩散蔓延快, 不可忽视。 棉铃虫陆续迁入苹果园, 有可能成为苹果园最难防治的害虫。棉铃虫过去是棉花上为害最重、也是最难防治的害虫。近10 年来, 由于本省棉花种植面积减少, 而果树面积大幅度增加, 从而促使棉铃虫逐渐转移到果树上为害。该虫有转果为害习性, 且抗性强, 一般药物难以防治, 尤其进入2 龄以后更是如此。由于其向果树上迁移, 即将成为蛀果最严重的害虫之一。2 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 加强农业生态措施的基础地位主要措施: ①加强肥水管理, 提高寄主的抗病虫和耐害能力。特别是增施优质有机肥, 控氮增磷, 可以明显提高树体抗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白粉病等病害侵染的能力, 恶化叶螨类、蚜虫类、蚧类等刺吸性害虫的营养条件。重视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结合秋施基肥, 加入钙肥如硝酸钙、美林钙等, 果实套袋前喷施2~3次钙肥, 除袋5 d 后连续喷2 次钙肥, 可减轻苦痘病的发生。②精细修剪, 疏花、疏果, 合理负担, 增强树势。③实行果实套袋。不仅可以提高果品质量, 而且可以预防轮纹病、食心虫、卷叶虫等多种病虫的为害。④结合修剪, 去掉病虫枝, 压低病虫基数。出蛰前刮除树干上的老翘皮及各种病斑, 结合清园集中烧毁或深埋。⑤清除苹果园周围5 km 范围内的桧柏等转主寄主, 或于早春剪除桧柏树上的菌瘿, 集中烧毁, 控制或减轻苹果锈病的为害。 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保护与利用天敌。苹果园天敌资源十分丰富, 尤其是草蛉、瓢虫、食虫蝽和捕食螨类天敌种群量大, 控制害虫作用明显, 应积极保护、利用。一是避免采取对天敌有伤害的病虫防治措施, 特别是减少广谱性有机合成农药的使用, 大力推广应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药剂防治金纹细峨、桃小食心虫及鳞翅目多种害虫; 用阿维菌素防治苹果叶螨; 二是提倡果园种植大豆或绿肥植物, 为天敌提供转换寄主和良好的繁衍场所, 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保护昆虫种群的多样性, 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三是人工释放天敌, 增加果园天敌数量, 如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和梨小食心虫, 释放捕食螨防治果树害螨等。 利用性诱剂诱杀害虫[5]。利用性诱剂是果树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如桃小、梨小、苹果小卷叶蛾、金纹细峨性诱剂等, 可于果园中设置相应的诱捕装置诱杀害虫。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 按经济阈值施药。在搞好病虫情监测的基础上, 按经济阈值进行防治, 避免盲目用药, 减少农药用量和次数。目前, 桃小食心虫、叶螨类已有了防治指标, 并在生产上应用。 根据生理、生态原理,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一是合理选择化学农药。最大限度的选用对人、畜安全, 不伤害天敌, 对环境无污染, 对目标害虫有高效的农药品种。苹果园常用的选择性农药品种, 有昆虫生长调节剂类灭幼脲、氟虫脲等; 生物制剂类如青虫菌、苏云金杆菌、多抗霉素、阿维菌素; 选择性杀螨剂类如四螨嗪、噻螨酮等; 选择性杀蚜、蚧剂类吡虫啉等; 人工合成性激素如桃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金纹细蛾等昆虫信息素等。二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春季果树发芽前, 果园天敌尚未大量出蛰前, 喷洒广谱性杀虫剂, 杀死在树上越冬的蚜虫卵和害螨卵及成虫; 喷洒高浓度铲除性杀菌剂, 铲除树上越冬的腐烂病、轮纹病及斑点落叶病菌。生长季节侧重使用选择性杀虫杀螨剂, 如防治潜叶峨的除虫脲类、防治蚜虫的吡虫琳、防治山楂叶螨的螨死净等。此外, 还要注意根据害虫生物学习性改进施药方法, 如采用地面施药、树干涂药等, 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轮换使用农药, 合理混用农药,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苹果病虫害论文参考文献

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套袋苹果果实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套袋苹果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 苹果病虫害防治以上参考文献在中国知网上找的

***苹果产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位于甘肃东部,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黄陵,南临彬县、旬邑,西连长武,北壤本省宁县。全县共辖10乡镇、111个行政村、695个村民小组,万户,万人,总面积万亩,耕地43万亩。全县平均海拔1460米,平均气温℃,年均降雨量630毫米,无霜期180天左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旱塬农业县,是苹果栽植的最佳适宜区域,苹果栽培历史悠久。一、苹果生产现状近年来,***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兴果、富民、强县”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狠抓栽植上规模,强化管理增效益,使苹果生产成为本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苹果万亩,占总面积的。由于管理水平和苹果质量的逐年提高,果品优质率和户销率也大大提高,分别达到了60%和75%。所产红富士苹果1996、1997连续两年在全省林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秦冠苹果1998年又获得全国苹果鉴评“葫芦岛杯”金奖,长富2号2000年又在国家优质产品博览会上获得第一名。以“陇蜜”牌商标命名的正宁苹果,在全省乃止全国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全县苹果产量达到2400万公斤,产值21万元,果品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8%。全县已建成集体、个体私营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各类果品150吨,加工增值250万元,实现利税75万元,建成50吨以上果库20座,30吨果库30座,10吨果库86座,小果窖1460孔,年贮藏能力达到400万公斤,增值70多万元。组建果行21个,果品运销队39个,年运销果品600万公斤,创税210多万元。二、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正宁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部分果农收入有限,对果园投入明显不足,经营管理不到位,大部分果园果树生长缓慢,结果少或不结果,商品果数量较少,直接影响了果园效益。如经过调查,部分未结果果园粗放的果园户,至今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更谈不上对果园的投入和管理了。永和镇果农李岁虎,1999年建园6亩,至今未见1分钱的收入,生活十分困难。2、高新技术推广滞后。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名优新品种及高新技术不能及时引进,科研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正宁苹果生产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如果实套瓶、生物防虫等高新技术,仍未全面推广到所有果园中去。3、产业化步伐亟待加快。正宁苹果内在品质在国内属上乘水平,与国际市场差距也不大,但外观、包装质量与山东、辽宁主产区及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优质商品率偏低,不到国外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产后处理和加工贮藏环节薄弱,果品产后消毒、清洁、分级、打蜡、包装、冷藏到销售等一系列产后处理技术还处于空白,严重影响着果品的贮藏寿命、货架期和增值效率。如***至今还未建成一家大型现代化的果品加工厂和果品保鲜贮藏库,果品产后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4、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正宁以晚熟红富士为主要品种,其它早、中熟品种较少,鲜果和加工品种比例失调,不适应市场四季需要和多品种发展的要求,更新换代品种少,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如经过调查,全县70%的果园品种以长富2、秋富1为主,秦冠、新红星也占有一定比例。早熟品种皇家嘎拉,加工品种澳洲青苹占的比例很少,不足5%。5、***财力较弱,资金到位困难。对苹果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科研经费缺乏,物资投入不足,影响和制约全县果业的快速发展。经调查,县乡财政对苹果产业的投入很少,每年不足10万元,基本发挥不了作用。三、 发展苹果生产的主要对策和措施(一)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黄土高原苹果种植区域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培育品牌,主抓果园科学管理,推行无公害和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标准,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运用多种经营模式,建立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加工、贮藏、运销大户,加快苹果生产的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种苗无毒化,品种优良化,布局合理化,技术标准化,果品安全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便利化”。(二)发展目标全县苹果在现有10万亩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每年新发展2万亩,力争5年内苹果面积再新增10万亩,累计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900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亿元。(三)发展措施***苹果生产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新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及时调整布局,加快发展速度,致力于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增长率,努力建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供、销一条龙的苹果产业建设新格局。为此,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点: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建设合力。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苹果产业化的领导,苹果作为***的主要支柱产业,从栽、管、销、加各个环节,必须加强领导力量,由政府牵头,加强苹果产业的战略研究,在发展上要长远规划,加快产业化进程。要广开渠道、多设窗口,开拓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改坐等客为招商引客,互惠互利,讲求信誉,全县上下同唱兴果、富民、强县“一台戏”的建设新格局。2、合理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要根据正宁自然条件,选择适宜品种,继续按照“三带一片一区”的发展格局,北塬以重点村、规模片建设为重点,南塬果带要不断扩大规模,力争在“十五”期末迅速建成具有区域规模优势的1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与此同时,要瞄准市场搞调整,要稳定现有红富士面积,发展其它名优特新品种基地。品种的适宜与否,对苹果以后的产量、质量、效益都起着长远的、决定性的作用。从目前和今后市场行情分析,早、中、晚熟品种以1:5:14为理想的搭配比例。这个比例有利于苹果授粉完全,能保证优质苹果的多样性,又可延长上市时间,充分保证市场需求。对缺乏竞争力、病虫害严重、经济效益差的老品种苹果园,下大决心改劣换优,首选品种应为皇家嘎拉、烟富1、烟富2、新世界等。其特点是树势强健、易成花、早结果、座果率高、丰产、稳产、果实色泽鲜艳,味香、成熟期正是瓜果淡季,且售价高于红富士,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千方百计引进推广优质苹果新品种,在时间上要争取主动,在品种上要领先,在意识上要超前,坚持引、选、育并重的方针,不断增加新品种资源,做到生产一代,贮备一代,选育一代,更新一代,确保所产苹果能以优取胜,以优扩大销路,以优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3、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实施优果战略。我县是旱作农业区,干旱是制约果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通过抗旱耕作措施,调节并满足苹果树对水分的需求。一般可采取三种措施:(1)园土保墒。通过初春耙磨、夏季中耕、秋末冬初深翻等措施保住土壤墒情。也可采取覆盖地膜、杂草、秸杆、绿草等方式保墒。(2)通过合理施肥、调整树体结构、调整果树负载量等途径提高树体自身吸水力和抗旱性。(3)针对果树不同生长季节对水分需求量的大小及自然降水量的多少,进行合理灌溉,满足果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实施优果战略,必须采取五方面措施:(1)合理负载。根据果树树龄、生长势、品种特性等相关因素,合理调整结果量,以达到稳产、丰产、优质的目的。(2)疏花疏果。按照“人工先疏蕾、后疏花、再定果”的原则落实疏花疏果措施,经克服“大小年”,提高座果率和果实品质。(3)摘叶转果。在9月上旬,通过适度摘除果实周围遮光叶片,转动果实方向来促进果实全面着色,增进果实品质,提高商品价值。(4)果实套袋。在疏花疏果工作结束之后,及时实施果实套袋,可预防病虫、鸟害,减少农药残留,促进果实着色,增加含糖量,提高商品价值。(5)喷施微量元素。通过叶面喷布钙、铁、硼、锌、铜等微量元素,促进果树正常生长发育,全面提高果实品质。4、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体系。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尽快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要优化提高县一级,重点健全乡一级,普及村一级,兴办各种形式的果农协会,构建一个上下联动和左右贯通的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强各级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全面推广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果园管理制度,落实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果园生草、疏花疏果,单果管理、限产增质,摘叶转果,分期采收,化学调节,生物防虫等先进技术。5、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构造龙型经济是产业化的关键,但龙型经济必须通过龙头企业来牵引。为此,要着眼于市场,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果品产业化经济链。一是建立以果品销售为龙头的流通企业。组建***苹果开发集团公司,做到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果农签订产销合同,及时将果农生产的果品打入市场,适时组织供给果农急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与果农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合体,彻底解决果品销售问题。二是建立以果品贮藏加工为龙头的开发企业。要着力建立以千吨气调库为主体,简易窖、小土窖为补充的果品贮藏体系,贮果能力达到1500万公斤,实现旺季贮存,淡季销售,调剂余缺,保鲜增值。同时,要考察论证果品清洗、分级、上蜡生产线和果汁、果酒、果茶、果脯等加工生产线,做到多条腿走路,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全方位增收创收。6、培育市场体系,促进果品流通。构造龙型经济必须把产品带入市场经济的大循环,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开辟有形市场。要随着果品产业的大开发,在***永和乡、湫头乡、周家乡等主要果品生产区,建立一批批发销售市场,为外地客商提供交易场所,扩大产品销路;二是开拓无形市场。主要是要求企业或联合体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讲求信誉,以产品和服务质量占领市场。三是扩大经营网络。在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经营主渠道的同进,正确引导果农进入流通领域,兴办各种购销组织,发动有能力、有特长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购销联合体,千军万马搞运销,推动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7、借鉴先进经验,制定激励政策。一要用足用活用好关于西部大开发、老区建设、扶贫开发等优惠政策,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鼓励农民增收的有关政策,切实制定***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为苹果产业的开发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要充分抓住国家关于取消农林特产税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果农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果园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栽果的积极性。三要解决果树科研经费短缺问题,县财政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引种、育苗、试验、推广、培育、奖励等,以促进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①用白酒 兑水,比例为1:2 。治虫时浇透盆土的表层。介壳虫在春季室温7 ℃ 时,便开始活动。可在4 月中浇一次,此后每隔半个月左右浇一次,连续4 次见效。②用食醋(米醋)50 毫升,将小棉球放入醋中浸湿后,用湿棉球在受害的花木茎、叶上轻轻的揩擦,即可将介壳虫揩掉杀灭。此法方便、安全,既能达到除虫目的,又可使被害的叶片重新返绿发亮。 ③用洒精轻轻地反复擦拭病株,就能把介壳虫除掉,且能除得十分干净、彻底。如用洒精擦拭兰花病叶时,不但能把介壳虫除掉,就是肉眼看不清楚的幼虫,也都彻底杀灭掉,第二年很少发现有介壳虫的为害,此法简便、安全,效果良好。④用柴油、洗衣粉、水按 10::6 的比例调成母液,此时母液含60% ,呈牛奶状,用水稀释含油30% 药液后,对米兰、金桔、苏铁上介壳虫仔细喷洒。一周后,介壳虫大部分由原来新鲜橙色变成干瘪状态,说明此法对介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河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策略 来源:中国植保导刊 作者:温素卿 发布时间:2008-09-16 河北省是我国苹果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2005年苹果栽培面积达 万hm2, 产量 万t, 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 位和第4 位。近10 余年来, 随着苹果品种结构、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的不断改进, 苹果园主要病虫害的结构和发生特点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为进一步提高苹果园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 促进苹果无公害生产, 我们从2002 年起对河北省苹果产区苹果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1 苹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主要病虫害基本得到控制 老果园更新改造, 苹果树腐烂病为害减轻, 病情相对平稳。苹果树腐烂病是威胁苹果生产的一种毁灭性枝干病害。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全省腐烂病发病率普遍较高, 平均可达30%, 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高达50%, 严重果园100%患病, 给苹果生产造成严重为害。近年来随着对老果园的更新改造和加强栽培管理等综合防治技术的运用, 苹果树腐烂病病株率逐渐下降, 病情相对平稳。 2006 年调查, 中南部果区腐烂病平均病株率在10%左右, 管理水平高、树势强壮的果园在5%左右。但是, 随着树龄的增长, 进入盛果期后, 树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若遇低温冻害或栽培管理不善, 苹果树腐烂病大发生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不容忽视。 研究和推广新的防治策略, 桃小食心虫为害得到控制。长期以来, 桃小食心虫一直是本省苹果产区的主要标靶害虫。虫果率曾达30%以上,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虫果率仍在10%以上, 为害损失大。经过“六五”、“七五”攻关和长期生产实践, 推广了以地面防治为主, 地面防治与树上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取得了明显效果。90 年代中期开始, 为害逐渐减轻。目前, 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果园, 一般不造成为害。但疏于防治, 就很容易造成经济损失, 一些多品种混栽园, 未套袋的品种虫果率仍可达3%~5%。 重视科学选药、用药, 蚜虫、叶螨类一般可控制到不造成为害。蚜虫和叶螨是为害苹果的常发性害虫。一般春季雨水少, 5 月以后气温升温快, 出现高温、干旱天气的年份叶螨、蚜虫常发生为害重。20世纪90 年代以前, 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性杀虫剂, 打破了害虫与天敌间的平衡制约关系, 致使叶螨类( 苹果全爪螨、山楂叶螨) 、蚜虫类为害猖獗, 叶片受害率一般在50%以上, 高温、干旱年份, 6 月份即开始落叶, 8、9 月份落叶率可在70%以上, 严重削弱树势。 90 年代后, 通过对其种群变动关键因素的研究, 注重保护和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以及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和原则选用农药, 目前, 苹果叶螨类( 除新发现的二斑叶螨为害有所加重外) 及蚜虫( 主要是苹果瘤蚜和绣线菊蚜) 的种群数量一般被控制在不致明显为害的水平。 推广果实套袋技术, 苹果轮纹病烂果率下降。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 随着新红星、红富士等优良品种进入大量结果期, 加之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致使轮纹病大流行, 一般果园果率30%~40%, 重者达50%~70%, 造成大量烂果,损失严重, 成为导致河北省苹果腐烂的最主要病害。近年来, 通过加强对苹果轮纹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特别是大力推广果实套袋技术, 有效地阻断了病菌孢子对果实的侵染, 果实烂果率大大降低[1]。目前, 套袋苹果轮纹烂果病的发病率一般在1%以下, 已由主要病害演变成次要病害。 次生性病虫害和偶发性病虫害的暴发和为害日趋严重 以斑点落叶病、褐斑病为主的苹果早期落叶病上升为苹果产区的主要病害。苹果早期落叶病目前在本省普遍发生。叶片受害率一般30%~40%,大流行年份感病品种病叶率达90%以上, 少数果园的几个品种还出现二次发芽、开花的现象。此病在套袋果上发病率较高, 已是影响套袋果商品率的一个主要病害。目前及今后的若干年内将是苹果园重点防治的病害之一。 康氏粉蚧在套袋苹果园为害严重。由于套袋苹果经济效益高, 果农从思想上比较重视苹果套袋。但苹果套袋后, 由于袋内环境趋暗、潮湿, 为喜阴的康氏粉蚧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因此, 近年来, 康氏粉蚧对苹果的为害愈来愈重, 受害果实商品率降低, 并伴发煤污病, 严重影响苹果外观质量。此外, 球坚蚧和草履蚧的虫株率亦呈上升趋势,偶尔成灾。 金纹细蛾的发生为害明显加重。过去不作为防治对象的金纹细蛾, 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发生范围几乎遍及每个果园, 已成为苹果生产的主要害虫。主要是因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果园广泛使用, 大量杀伤天敌, 致使金纹细蛾暴发成灾。一般果园叶片受害率已达60%左右, 而且为害程度还在逐年加重。 苹果红点病、黑点病和苦痘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在部分苹果园发生严重。近年来苹果园普遍存在树冠郁闭、枝量过大的问题, 不但影响果实着色度, 而且通风差, 园内的微域环境湿度大, 给果实黑点病的发生提供了适宜条件。特别是果实套袋后, 袋内湿度大, 温度升高, 果实表面细嫩, 极易致病。而大多数果农对此缺乏认识, 用药缺乏针对性, 致使苹果红点病、黑点病发病率大大提高。据调查, 部分果园70%左右的果实有黑点病]。以富士为主栽品种的产区, 因缺钙而引发的苦痘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为害严重, 应引起高度重视。 苹果锈病在大部分果区发生普遍, 为害较重。锈病孢子以桧柏为中间寄主。由于近年来全省各地绿化步伐的加快和设计规划上的失误, 中间寄主桧柏在公路2 侧等地被大量使用以及空气湿度较大、多风等原因造成该病的严重发生。 霉心病难以控制。苹果霉心病是主要为害元帅系品种的一种重要果实病害。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该病目前仍难以控制, 个别果园霉心病果率高达60%]。 潜在的危险性害虫在苹果园蔓延 二斑叶螨为害日趋严重, 个别地、县成灾。自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在我国发现该螨以来,传播蔓延很快。目前, 在本省东部和南部果园已逐步形成较大的种群, 且有向本省苹果主产区的唐山、秦皇岛、承德扩散的趋势, 形势十分严峻。由于二斑叶螨寄主复杂, 发育期短、世代多、繁育力强, 耐药性、抗药性强, 发展蔓延快, 在个别果园已上升为优势种群, 应引起高度重视。 苹果绵蚜为害面积逐步扩大。苹果绵蚜为国内检疫对象, 也是为害苹果树的主要害虫之一。1993年在秦皇岛市发现, 现已波及近10 个县、市, 虽然各地多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 但为害发生范围仍在扩大, 新疫点不断增加。要严格采取检疫措施, 防止疫区扩大。 美国白蛾不容忽视。美国白蛾为世界性检疫害虫, 1989 年首次在我省秦皇岛市发现后, 1990 年又在唐山市发现, 现已波及本省4 市16 县5 区。2004 年林果发生面积达13 300 hm2, 同比上升。尽管目前该虫在上述地区的果树上表现为零星为害, 但其繁殖量大, 扩散蔓延快, 不可忽视。 棉铃虫陆续迁入苹果园, 有可能成为苹果园最难防治的害虫。棉铃虫过去是棉花上为害最重、也是最难防治的害虫。近10 年来, 由于本省棉花种植面积减少, 而果树面积大幅度增加, 从而促使棉铃虫逐渐转移到果树上为害。该虫有转果为害习性, 且抗性强, 一般药物难以防治, 尤其进入2 龄以后更是如此。由于其向果树上迁移, 即将成为蛀果最严重的害虫之一。2 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 加强农业生态措施的基础地位主要措施: ①加强肥水管理, 提高寄主的抗病虫和耐害能力。特别是增施优质有机肥, 控氮增磷, 可以明显提高树体抗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白粉病等病害侵染的能力, 恶化叶螨类、蚜虫类、蚧类等刺吸性害虫的营养条件。重视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结合秋施基肥, 加入钙肥如硝酸钙、美林钙等, 果实套袋前喷施2~3次钙肥, 除袋5 d 后连续喷2 次钙肥, 可减轻苦痘病的发生。②精细修剪, 疏花、疏果, 合理负担, 增强树势。③实行果实套袋。不仅可以提高果品质量, 而且可以预防轮纹病、食心虫、卷叶虫等多种病虫的为害。④结合修剪, 去掉病虫枝, 压低病虫基数。出蛰前刮除树干上的老翘皮及各种病斑, 结合清园集中烧毁或深埋。⑤清除苹果园周围5 km 范围内的桧柏等转主寄主, 或于早春剪除桧柏树上的菌瘿, 集中烧毁, 控制或减轻苹果锈病的为害。 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保护与利用天敌。苹果园天敌资源十分丰富, 尤其是草蛉、瓢虫、食虫蝽和捕食螨类天敌种群量大, 控制害虫作用明显, 应积极保护、利用。一是避免采取对天敌有伤害的病虫防治措施, 特别是减少广谱性有机合成农药的使用, 大力推广应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药剂防治金纹细峨、桃小食心虫及鳞翅目多种害虫; 用阿维菌素防治苹果叶螨; 二是提倡果园种植大豆或绿肥植物, 为天敌提供转换寄主和良好的繁衍场所, 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保护昆虫种群的多样性, 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三是人工释放天敌, 增加果园天敌数量, 如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和梨小食心虫, 释放捕食螨防治果树害螨等。 利用性诱剂诱杀害虫[5]。利用性诱剂是果树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如桃小、梨小、苹果小卷叶蛾、金纹细峨性诱剂等, 可于果园中设置相应的诱捕装置诱杀害虫。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 按经济阈值施药。在搞好病虫情监测的基础上, 按经济阈值进行防治, 避免盲目用药, 减少农药用量和次数。目前, 桃小食心虫、叶螨类已有了防治指标, 并在生产上应用。 根据生理、生态原理,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一是合理选择化学农药。最大限度的选用对人、畜安全, 不伤害天敌, 对环境无污染, 对目标害虫有高效的农药品种。苹果园常用的选择性农药品种, 有昆虫生长调节剂类灭幼脲、氟虫脲等; 生物制剂类如青虫菌、苏云金杆菌、多抗霉素、阿维菌素; 选择性杀螨剂类如四螨嗪、噻螨酮等; 选择性杀蚜、蚧剂类吡虫啉等; 人工合成性激素如桃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金纹细蛾等昆虫信息素等。二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春季果树发芽前, 果园天敌尚未大量出蛰前, 喷洒广谱性杀虫剂, 杀死在树上越冬的蚜虫卵和害螨卵及成虫; 喷洒高浓度铲除性杀菌剂, 铲除树上越冬的腐烂病、轮纹病及斑点落叶病菌。生长季节侧重使用选择性杀虫杀螨剂, 如防治潜叶峨的除虫脲类、防治蚜虫的吡虫琳、防治山楂叶螨的螨死净等。此外, 还要注意根据害虫生物学习性改进施药方法, 如采用地面施药、树干涂药等, 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轮换使用农药, 合理混用农药,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苹果病虫害防治毕业论文

1/96【题名】苹果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技术【作者】周俊英【刊名】果农之友.2007(8).-33-332/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作者】梁翠玲【刊名】河北果树.2007(4).-42-423/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作者】孙凤珍[1] 马利红[1] 徐丽娜[1] 李珊珊[2] 田杰[2]【刊名】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6).-63-644/96【题名】渭北黄土高原无公害苹果病虫害周年优化控制历【作者】张立功[1] 李丙智[2]【刊名】果农之友.2007(4).-31-325/96【题名】苹果病虫害IPM药剂示范园技术方案【作者】无【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7(2).-33-336/96【题名】基于GIS的苹果病虫害管理信息系统【作者】赵朋 刘刚 李民赞 李道亮【刊名】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150-1547/96【题名】苹果休眠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无害化防治技术【作者】高九思【刊名】果农之友.2006(12).-25-258/96【题名】西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周年优化管理历【作者】张立功【刊名】果农之友.2006(11).-26-279/96【题名】苹果病虫害越冬状态及场所【作者】张立功[1] 李丙智[2]【刊名】烟台果树.2006(4).-31-3210/96【题名】苹果园病虫害系统管理规范刍议【作者】刘俊生 张战利【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6,26(10).-27-2911/96【题名】苹果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的构建【作者】王媛【刊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9).-10-12,1512/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无【刊名】果农之友.2006(10).-51-5213/96【题名】苹果套袋后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作者】张建芳 铁春晓【刊名】果农之友.2006(9).-30-3014/96【题名】黄土高坡草果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治理策略【作者】高九思[1] 张继敏[2] 李卫东[3] 王永臻[4] 王洁[4] 曲海亮[5]【刊名】现代种业.2006(4).-41-4415/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实施与成效【作者】陈战锋[1] 吕国强[1] 史跃强[2] 刘发科[3]【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6,26(8).-23-2416/96【题名】成熟期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无害化治理技术【作者】高九思【刊名】果农之友.2006(8).-27-2717/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作者】杨阳 陈战锋【刊名】河南农业.2006(7).-52-5218/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措施【作者】崔永恩 郝宪智【刊名】河北果树.2006(4).-41-4219/96【题名】2006年陕西苹果病虫害发生趋势【作者】无【刊名】西北园艺:果树.2006(2).-5-520/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王信祥【刊名】农村实用科技.2006(2).-20-2121/96【题名】当前陕西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作者】史大卫 高建国【刊名】西北园艺:果树.2006(1).-21-2222/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管理【作者】王秋丰 马淑玲【刊名】林业实用技术.2006(1).-26-2723/96【题名】2006年无公害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作者】孙庆田 张福兴 刘美英 刘万好【刊名】烟台果树.2006(1).-34-3524/96【题名】嵩明县苹果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其防治【作者】潘秀娟【刊名】中国南方果树.2005,34(6).-69-7225/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赵伟【刊名】农村科技开发.2005(11).-26-2626/96【题名】绿色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李素荣【刊名】河北农业科技.2005(9).-17-1727/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高华君[1] 李俊霞[2]【刊名】农业知识:瓜果菜.2005(5).-20-2028/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牛玉堂【刊名】河北果树.2005(4).-38-3829/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作者】张子维 林静【刊名】中国果树.2005(2).-45-47,i00230/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作者】桑伟巍【刊名】河北果树.2005(2).-37-3831/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绿色管理体系的组建【作者】杜志辉【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5,25(1).-34-3532/96【题名】2004年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对策【作者】房道亮[1] 姜丽芝[1] 王忠跃[2] 刘景顺[3] 闫永勃[4]【刊名】烟台果树.2005(1).-21-2233/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作者】高九思[1] 许创照[2] 史跃强[2] 韩立新[1] 王婕[1] 赵双锁[1]【刊名】河北果树.2005(1).-18-19,2234/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草案)【作者】李东鸿[1] 赵政阳[2] 赵惠燕[1] 李鑫[1] 梁俊[2] 胡想顺[1]【刊名】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13-11535/96【题名】豫西地区苹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规程【作者】高九思[1] 韩立新[1] 万素香[1] 上官建宗[2]【刊名】河北果树.2004(5).-13-1536/96【题名】寒地苹果病虫害及防治【作者】龙兆春 郭春华 魏达【刊名】北方园艺.2004(4).-87-8737/96【题名】三门峡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种类及种群演变【作者】陈玮[1] 代彦满[1] 高九思[2] 王婕[1]【刊名】河南农业.2004(1).-21-2238/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无【刊名】果树学报.2004,21(2).-112-11239/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谌有光【刊名】果农之友.2004(2).-42-4240/96【题名】2004年无公害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2004(1).-36-3741/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王春华【刊名】昆虫知识.2003,40(3).-272-27242/96【题名】2003年优质高档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2003(1).-37-3843/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2003(4).-8-844/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书评【作者】陈策【刊名】中国果树.2003(4).-60-6045/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作者】田瑞冬【刊名】北方果树.2003(3).-25-2546/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要点【作者】孙宗明[1] 郑红民[2]【刊名】农业新技术.2003(1).-10-1047/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周年防治历【作者】郝淑英【刊名】果农之友.2003(7).-32-3248/96【题名】按物候期防治苹果病虫害益处多【作者】郭学军【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3(6).-33-3349/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物候期防治措施【作者】郭学军【刊名】农友.2002(10).-16-1650/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房道亮[1] 宫冰[2] 等【刊名】烟台果树.2002(2).-43-4351/96【题名】2002年优质高档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杨奉才【刊名】烟台果树.2002(1).-37-3852/96【题名】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无【刊名】北京农业.2002(5).-19-1953/96【题名】苹果病虫害防治月历【作者】薛勇【刊名】西南园艺.2002,30(3).-16-1654/96【题名】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欣 李俊霞 等【刊名】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3).-26-27,2955/96【题名】夏季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柴玉花【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2(13).-24-24,2756/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董建新[1] 王江柱[2]【刊名】河北果树.2001(2).-54-5557/96【题名】2001年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作者】王高民[1] 郜朝峰[2]【刊名】山西农业.2001(7).-25-2558/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孟彦合【刊名】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6).-27-2759/96【题名】辽宁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作者】孟威[1] 翁永军[2] 等【刊名】辽宁农业科学.2001(4).-38-3960/96【题名】豫东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作者】金新富[1] 聂合乡[2] 等【刊名】中国果树.2001(2).-33-3561/96【题名】河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危害及防治现状【作者】王海燕 孔建 等【刊名】河南农业科学.2001(4).-25-2662/96【题名】鲁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作者】刘春杰 曾现春【刊名】林业科技通讯.2001(8).-38-3863/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一)【作者】路绍杰【刊名】农村百事通.2001(4).-28-2964/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无【刊名】农药通讯.2001(12).-24-2565/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作者】王少敏 高华君 等【刊名】果农之友.2001(5).-32-3366/96【题名】烟台苹果病虫害的演变与防治【作者】孙庆田 张福兴【刊名】烟台果树.2000(2).-12-1267/96【题名】全套袋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北京农业.2000(3).-21-2168/96【题名】陕西渭北苹果病虫害综合治理政策和研究的建议【作者】杨玲环[1] Stew.,M[2]【刊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2).-47-5769/96【题名】2000年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无【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0(5).-24-2470/96【题名】几种重要苹果病虫害大发生原因初探【作者】顾耘 张迎春【刊名】烟台果树.1999(1).-3-571/96【题名】根据物候期防治苹果病虫害【作者】柴全喜 张彦武【刊名】烟台果树.1999(1).-44-4472/96【题名】苹困无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作者】杨奉才 毛学明 等【刊名】植保技术与推广.1999,19(3).-24-2673/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作者】冯建国 陶训【刊名】山东农业科学.1999(4).-8-1274/96【题名】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刘志坚【刊名】中国果菜.1999(3).-23-2375/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传统方法十改进【作者】塔玛拉【刊名】新疆林业.1998(3).-34-3476/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河北果树.1998(2).-34-3577/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8(5).-16-1778/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传统方法十改进【作者】梁俊民【刊名】西北园艺:果树.1998(1).-39-4079/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1998(4).-19-1980/96【题名】根据年生长发育动态防治苹果病虫害【作者】柴全喜 张彦武【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7(7).-34-3581/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7(5).-8-1082/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1997(1).-3-483/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1997(4).-21-2184/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的常用药剂【作者】柴全喜【刊名】农家参谋.1997(7).-28-2885/96【题名】八种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刘静堂 米建仓【刊名】陕西农业.1997(5).-12-1286/96【题名】浅议苹果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作者】钟宁【刊名】四川林业科技.1997,18(4).-66-6687/96【题名】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作者】刘玉华【刊名】河南科技.1997(9).-10-1188/96【题名】加强秋季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王金友【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6(8).-27-2889/96【题名】西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作者】谌有光 王春华【刊名】西北园艺:果树.1996(2).-42-4390/96【题名】休眠期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作者】张海【刊名】农技服务.1996(1).-37-3891/96【题名】苹果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作者】李会宁 马永【刊名】计算机农业应用.1995(2).-19-20,3392/96【题名】黄河故道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对策【作者】赵忠仁 刘建业【刊名】落叶果树.1994,26(4).-26-2793/96【题名】苹果病虫害防治要点【作者】无【刊名】林业调查规划参考资料.1993(4).-65-6794/96【题名】河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作者】郭艳春 王志民【刊名】河南科技.1992(1).-13-1495/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姚桂兰 郭艳春【刊名】河南农业科学.1990(2).-18-1996/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作者】张慈仁 李腾友【刊名】植物保护学报.1990,17(1).-59-66

四、学术及科研项目、成果情况主持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陕北红枣食心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渭北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分别达国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主持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渭北无公害精品苹果生产配套技术推广”大面积地推广了先进的苹果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达国内领先水平。主持的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已圆满完成,并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验收。发表专业论文60多篇,著作10部,其中获奖论文5篇,获奖著作2部。主要著作有《苹果药肥使用技术》、《苹果病虫害防治》、《枣树病虫害》、《梨树矮化密植丰产技术》、《梨树病虫害防治》、《无公害果品病虫害防治技术》、《苹果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关键技术》等。毕业于原西北农学院植保系。 1985 — 1986 年赴联邦德国留学。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从事《园艺植物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的教学及果树病虫的无公害化防治研究、示范与推广。 1987 年曾主持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陕北红枣食心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他对枣树上的桃小食心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它和苹果的桃小食心虫在发生规律、酯酶同工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结合对酸枣、杏上桃小食心虫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这一多寄主蛀果害虫“寄主生物型” (hostbio-types) 分化的理论。获多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主编《枣树病虫害》等 5 部著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为我国落叶果树病虫害防治研究作出了贡献。

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套袋苹果果实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套袋苹果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 苹果病虫害防治以上参考文献在中国知网上找的

相关知识

山楂白粉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研究
浅谈设施栽培草莓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咸阳市园林花灌木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苹果树螨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新疆啤酒花病虫害发生、危害及防治研究
石榴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病虫害发生论文10篇
临海城郊甜菜夜蛾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三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
关岭县秋延晚番茄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

网址: 果树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论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2196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钻叶紫菀
下一篇: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