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生冠腐病病原,花生茎腐病的发病规律有哪些?

花生冠腐病病原,花生茎腐病的发病规律有哪些?

据观察在5-6月份,5厘米土温稳定在23-25℃,相对湿度60-70%,旬雨量10-40毫米,有利于病害发生。据中国陕西调查,阳光过强造成花生幼苗热灼伤的有利于病害发生。如花生苗期(5月上旬)遇绝对温度超过33℃的天气,沙壤土种植花生幼苗易受热灼伤,造成病害严重发生。

花生茎腐病近些年在花生种植区普遍都又发生,正常年份发病率大约在15-30%左右,重发年份的发病率可以高达60-70%以上,发病较轻的地块会造成花生苗株茎枝枯干、腐烂,发病较重的地块会导致花生地中出现大面积的死棵和荚果干瘪、疪粒、腐烂,更严重者花生苗棵连片死亡甚至颗粒无收。

花生茎腐病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成为明年发病的来源。如果病株作为饮料或荚果壳饲养牲畜后粪便,以及混有病残株所积造的土杂肥也能传播蔓延。在田间传播,主要是靠田间雨水径流,其次是大风,不过农事操作过程中携带病菌也能传播。在多雨潮湿年份,特别是收获季节遇雨,收获的种子带菌率较高,因此,不仅是病害的主要传播者,而且通过引种还可以远距离的传播。

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成为明年发病的来源。如果病株作为饮料或荚果壳饲养牲畜后粪便,以及混有病残株所积造的*杂肥也能传播蔓延。在田间传播,主要是靠田间雨水径流,其次是大风,不过农事操作过程中携带病菌也能传播。在多雨潮湿年份,特别是收获季节遇雨,收获的种子带菌率较高,因此,不仅是病害的主要传播者,而且通过引种还可以远距离的传播。

病菌从子叶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颈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变黑褐色,引起根基组织腐烂。当潮湿环境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突起),病部表皮易剥落,纤维组织外露。当环境干燥时,病部表皮凹陷,紧贴茎上,成株期感病后,约10~30天全株枯死,发病部位多在茎基部贴地面,有时也出现主茎和侧枝分期枯死现象。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成为病害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的种仁、荚果及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施肥或农事操作而传播。初侵接种体主要是厚垣孢子,再侵接种体为大、小分生孢子,能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蔓延。通常植地连作、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或大雨骤晴、或少雨干旱的不良天气发病较重。

花生苗期降雨较多,土壤湿度大,病害发生重,尤其雨后骤睛,气温回升快,即能出现大批死株。但下雨过多,温度较低,不利于病害发生。据观察在5-6月份,5厘米土温稳定在23-25℃,相对湿度60-70%,旬雨量10-40毫米,有利于病害发生。据中国陕西调查,阳光过强造成花生幼苗热灼伤的有利于病害发生。如花生苗期(5月上旬)遇绝对温度超过33℃的天气,沙壤土种植花生幼苗易受热灼伤,造成病害严重发生。

花生茎腐病在气温较高的年份和季节,如经常大雨骤晴,土温变化剧烈,或天气干旱,土表温度高,植株易受灼伤的发病重;基肥不足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发病重;整地粗放,苗期生长不良,成株生长中后期多易发病;种英晒藏管理不善,荚果有发霉的,发病较重。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来源。如果病株作为饮料或荚果壳饲养牲畜后粪便,以及混有病残株所积造的土杂肥也能传播蔓延。在田间传播,主要是靠田间雨水径流,其次是大风,不过农事操作过程中携带病菌也能传播。在多雨潮湿年份,特别是收获季节遇雨,收获的种子带菌率较高,因此,不仅是病害的主要传播者,而且通过引种还可以远距离的传播。

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来源。如果病株作为饮料或荚果壳饲养牲畜后粪便,以及混有病残株所积造的土杂肥也能传播蔓延。在田间传播,主要是靠田间雨水径流,其次是大风,不过农事操作过程中携带病菌也能传播。在多雨潮湿年份,特别是收获季节遇雨,收获的种子带菌率较高,因此,不仅是病害的主要传播者,而且通过引种还可以远距离的传播。

相关知识

花生茎腐病识别与防治技术
花生茎腐病如何防治
花生病虫害防治方法,常见病害有茎腐病、根腐病等
花生茎腐病的防治
花生得了根腐病怎么办?花生根腐病防治措施!
花生遇到根腐病怎么办?花生根腐病发生规律、危害症状、防治办法详解!
花生病害有哪些 花病原因 花生病害防治措施
花生根腐病的发病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怎么防治玉米茎腐病,与大豆、花生进行轮作可明显减轻发病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网址: 花生冠腐病病原,花生茎腐病的发病规律有哪些?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2317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植物病害讲义PPT.ppt
下一篇: 实用!看看你的花为什么会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