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10-27 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系统详尽地描述了水稻在我国的驯化和发展历史,从史前驯化到现代栽培技术的发展,细致展现了水稻从野生稻到栽培稻的演变。文章通过考古和历史记载,证明我国在水稻驯化上领先世界。文章强调育种和栽培技术的重要性,表扬了先民的智慧和现代科学家的贡献。最终,文章延伸到稻作文化,展示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且通过具体例子体现出稻作文化在人文精神上的内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稻在我国的耕种和食用历史相当悠久。早在1万多年前,野生稻就出现在我国大地上。我国先民发现了它独特的食用价值,并开始驯化它。我国野生稻的驯化过程是漫长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野生稻驯化的国家,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在1万多年前,野生稻和杂草没什么不同。野生稻植株瘦小、易倒伏,稻粒干扁。在我国先民看来,野生稻并不能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经过一代代的驯化,野生稻才变成栽培稻。特别是在6000年前的马家浜时期,栽培稻种植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水稻种植成为我国先民的主要生产活动之一。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历朝历代万分重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历史上,黍、稷、稻、麦、菽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要粮食作物的呢?
水稻的“登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上山遗址中发现的古稻,证实了1万多年前水稻已经具有不脱落性;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简易镰刀、犁头等工具,证实了7000年前我国先民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培育水稻;宋代从国外引进占城稻,这牢牢奠定了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从作为替补食物到成为主食,水稻逐渐从历史舞台的角落走向中央。
水稻的驯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距今1.5万年到1万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先民已经开始对水稻进行原始的采集和栽培。第二阶段为距今1万年到6600年。在这一阶段,水稻的不掉粒性增强,水稻种植在我国得到快速推广。第三阶段为距今6600年到4000年。在这一阶段,籼稻和粳稻分化,我国先民把水稻传播至世界各地。
我们现在吃的水稻是栽培稻,栽培稻可分为粳稻和籼稻两大类。最早出现的栽培稻是粳稻。粳稻稻粒圆圆胖胖的,稻米黏性强。籼稻由粳稻与古印度的原始籼稻杂交而成,其稻粒细细的、长长的,稻米黏性弱。
植物驯化是将野生植物变成栽培植物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驯化者辨认出某种可用的植物,把它带回去种植,在一代代的种子中选择形体更饱满、性能更优越的进行种植。
事实上,水稻的驯化过程中充满了偶然性和随机性。一个优质水稻品种的发现往往能让水稻的发展进程实现阶梯式跨越。
经历漫长的种子选育和栽培过程,野生植物才慢慢地演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作物。我国先民很早就注意到选种和育种的重要性,创造出了众多的育种方法。《诗经》记载:“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可见,西周时期的先民已经有了培育良种的意识。汉代出现了田间穗选技术,《氾胜之书》记载:“取禾种,择高大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良种选育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水稻的品种也大大增多。《广志》记载:“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在水稻育种方面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稻种资源。
在水稻的驯化过程中,良种良法起到了重要作用。良种之法是改变作物性状、使作物满足人类需求的主要手段,通俗地说,就是“年年选种,以积累优良性状;经常换种,以防止退化”。良法技术即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使良种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了水稻产量。
育种是使野生稻向栽培稻转化的重要方式。我国先民通过育种,选出符合目标性状的优良种子,然后经过几代的培育,不断选优除劣,提纯复壮,最后培育出符合目标性状的新品种。西汉的穗选法、北魏的混合选择法、明代的良种选育技术、清代的单株选择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间在对抗饥荒的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凝聚了先民的智慧。
明代耿荫楼的“养种”技术和清代杨双山的“择种法”都对育种理论和育种技术进行了革新。除此之外,清代文献记载过单株选择法,这种方法又名“一穗传”。这种方法通过选择优良的单株或单穗,让其连续繁殖,从而培育出新品种。用此方法,清代康熙皇帝培育出著名的早熟御稻,并将其作为早稻种在种植双季稻的江浙一带推广。
良法技术是促进栽培稻发展的重要技术。“火耕水耨”是我国先民早期采用的一种水稻种植方法。这种耕作方式可以除草肥地,对病虫害的治理也有一定作用,但本质上是一种粗放落后的耕作方式。东汉时期,水稻的栽培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新型生产工具“短辕一牛挽犁”。到了唐代,曲辕犁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耕地质量,也使水稻的栽培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水稻发展至今,已经发生彻底改变。在自然变异和人类驯化的共同作用下,水稻具有了直立状、大粒形、不散落、短休眠期等性状。水稻由不起眼的杂草变成千家万户的主食,水稻的驯化史不仅是一部人类主食演变史,也是一段人类文明史。基于水稻栽培而形成的稻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稻因其重要性而在我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也自然而然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偷鸡不成蚀把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米做成熟饭”等俗语融入我们日常对话和文学作品中;用糯米粉做成的汤圆、用糯米做成的粽子等稻米制品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稻凭借其重要的食用价值,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稻作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而稻种的研发和传播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天下为公”的仁爱精神。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在水稻研究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先民对稻种的选择,还是当代农业科学家对杂交水稻的培育,都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孙越、姚豆豆《栽培稻:中国先民艰辛探索之作》)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生稻具有植株瘦小、易倒伏,稻粒干扁等不良性状,野生稻在经过驯化变成栽培稻后,才具有了植株直立、稻粒大而不散落等良性性状。B.6600年前,我国的水稻品种只有粳稻这一类,到水稻驯化的第三阶段,由粳稻与古印度的原始籼稻杂交而成的籼稻才在我国出现。C.清代有单株选择法、杨双山的“择种法”、康熙皇帝的早稻择种法等水稻育种方法,康熙皇帝的早稻择种法继承、发展了单株选择法。D.我国古代水稻驯化和传播为对抗饥荒做出了贡献,改变了人类的主食结构,丰富了世界文明,也为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1万多年前,我国先民就发现野生稻具有食用价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对野生稻进行驯化的国家,且在水稻研究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B.相关考古发现表明:1万多年前,我国水稻稻粒已不易脱落;7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培育水稻;宋代时,水稻成为我国首要粮食作物。C.水稻驯化是在栽培的一代代的水稻中不断选择优质稻种进行栽培的过程,由于驯化过程历时久,新的优良水稻品种的出现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D.我国先民通过年年选择性状优良的稻种、经常更换稻种、使用新型生产工具等方法提高水稻产量,展现出勤劳的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四段阐述我国水稻在三个时期的发展情况,粗略展现出“水稻逐渐从历史舞台的角落走向中央”的过程,说明这个过程是漫长的。B.文章引用《诗经》《氾胜之书》《广志》中的内容,论证我国先民栽培水稻重视选种、育种,创造出众多育种方法,并培育出诸多水稻新品种。C.文章在阐述“良种良法”时,先阐明良种之法和良法技术的内涵,再按时间顺序行文,对历代良种之法进行阐述,接着阐述古代良法技术。D.文章引用俗语,列举稻米制品,有力地论证水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水稻凭借其食用价值,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24-10-2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整体分析:《采薇》是鲁迅对伯夷叔齐故事的改编,传统上被视为忠义典范的两兄弟,在鲁迅的笔下展现了人性和生活困境。小说通过详细描写首阳山的艰难生活,尤其是薇菜的多种吃法,体现了魄力和坚持的讽刺。伯夷叔齐的高尚情操在实际生活中显得苍白无力,村人的评论和阿金姐的冷漠讽刺,反映社会的冷酷和看客心理。结尾的想象则揭示道德坚持的悲剧性命运,富有鲁迅式的批判和反思。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采 薇
鲁 迅
伯夷叔齐转身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
这确是理想的幽栖之所。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满心高兴,用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的挨上去,找到上面突出一片石头,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
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在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首阳村,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叔齐只能用松针做了松针面,端到伯夷的面前。
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终于拗下一角来,连忙塞进嘴里去。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的看着叔齐道:“苦……粗……”
叔齐抖抖的也拗了一角,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的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他想起自己还是孤竹君的世子时,保姆给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他记得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
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伯夷焦急的问。
“鲜的!”
两人就笑嘻嘻的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
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伯夷的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孤竹君的儿子。因父亲要传位给他们,逃了出来,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
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叔齐的预料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您吃饭吗?”她问。
叔齐仰起脸来,连忙赔笑,点点头。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
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现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老羊皮袍却没有垫着,不知道弄到那里去了。
消息传到村子,哄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一直闹到夜。夏夜纳凉的时候,还有人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说阿金姐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不过这仅仅是玩笑。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可是那贱骨头不识抬举,喝着鹿奶,想着鹿肉。鹿是通灵的东西,知道了人的心思,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那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惚惚,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伯夷叔齐“薇菜”的丰富做法:做汤、做羹等,写出了艰难生活中的一些诗意,赋予采薇生活审美意义。B.小说多处描写了伯夷叔齐在首阳山的“吃”,将这二人从传统道德的神坛上拉下,还原了他们作为凡人无法回避的生活窘境。C.小说中那些讨论伯夷叔齐死因的村里人,和《祝福》中特意找祥林嫂听她讲故事的女人们一样,都是鲁迅笔下的“看客”群体。D.小说结尾,村人们想象伯夷叔齐张开“大口”,“拼命”吃鹿肉的场景,这是村民们在自我安慰,找到让自己轻松的理由。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中,描写了首阳山的秀丽幽静之景,既烘托了伯夷叔齐二人此时的愉悦心情,又和下文的悲剧结局形成反差。B.“挣扎的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运用比喻,描写了叔齐在没有食物吃的情况下,极力寻找解决办法的迫切心情。C.鲁迅善用闲笔,看似随意,实有深意。比如“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这里暗含了鲁迅对儒家传统伦理的态度。D.文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多次提到“不食周粟”,从正面肯定了作为儒家道德典范的伯夷叔齐身上的高风亮节——坚守道义。6.鲁迅曾介绍自己创作《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就是说“故事新编”是对历史神话等故事的改造创新。《采薇》这篇小说的“新”,表现在哪里?
2024-10-27更新 | 2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整体分析: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记叙了李斯的生平及其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主要活动。文章展现了李斯的政治手腕和功业,包括在秦始皇指引下推行文化控制、统一制度及文字等重大改革。然而,亲历秦始皇崩逝后权力斗争时,李斯忙于维持自身地位,隐瞒皇帝之死。文章通过李斯的复杂性,揭示了他在功业与私欲之间的斗争,以及他在历史中的作用与结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尊称。B.会稽: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C.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去世。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D.太子:我国封建时代,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指称太子。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并焚烧《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夷等,他都出了力。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献物,祝他长寿,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所以要保密,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10.始皇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协助参与了哪些事务?
2024-10-2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①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①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为官数十载,因主战被排斥,此词作于词人请辞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沉累:指屈原。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由自身遭际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水、湘水两岸的草木呈现葱绿,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B.“西风千里”两句,承接上意,写湖海倦游的自己经过长途的江面漂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运用比喻手法,于苍凉中给人以安慰。C.“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反问的手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词气跌宕飞动。D.结尾“回首”两句,引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离骚》文辞,抒发深沉的情怀。“杜若满芳洲”,以景结情,意味深长。12.这首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3-06-20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卷还有4题,您当前为普通用户,升级为尊享会员后可精彩继续并且免费使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