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
以花祭祖和互赠花枝的风俗
玩赏花木的风气甚浓
从宫廷到民间
采花、折枝的兴致历久不衰
更有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我国的插花艺术
融诗、书、画、花于一体
富含浓郁文人气息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
我国插花史的发展
先秦
约公元前200多年
中国民间早已有
花祭扫、惜花传情
插花装饰仪容
这时期
孔子的儒家学说已形成
儒学对中国文化影响极深
对花文化也起主导作用
讲究花的形色香德
如孔子所说的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以植物的甚至习性特点
寓意人的品行
这种既重自然之美
有兼人文之善的观念
主导了中国近三千年花艺文化观
汉魏南北朝
汉朝开始
人们的爱花之念才萌生
汉人以圆形的陶盘拟作大地
内置陶的树、楼、鸭
这种精舍象征沿袭至六朝
与佛教供花相结合
而形成插花艺术
汉代花树陶盆
到了魏晋南北朝
有了用器皿盛水养花
以保持其不萎的记载
“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花枝的摆放也略有安设计
插的花种类也很丰富
人们还以花枝枯荣来预兆凶吉
使花文化兼具教化、伦理功能
隋唐五代
政局稳定国泰民安
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辉煌
插花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
爱花之风可谓盛极一时
每年六月二十五定为“华朝”
就是百花的生日
为此举行大规模的盛会
程序严格 排场豪华
人们竞相买花、赏花
这已然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白居易作的《买花》这样描写道
“帝城春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浅浅五束素。
……
家家习为常,人人迷不悟。”
可以看出牡丹当时的国花地位
且人们对于花的追求已成日常
到了五代十国 政局动荡
文人雅士隐居避乱
民间插花风格发生了大转变
不讲排场 就地取材 不拘一格
不管是名花佳卉还是山花野草
均可使用
插花容器也甚为广泛
还出现了吊挂、壁挂的形式
宋元
宋人多喜欢梅花
而且高雅韵致
觉得清雅素淡最美
插花艺术进入精雅期
宋代蓝花盛行
宋人以花拟人 重花德
所以到中期“理念花”盛行
多以松、柏、竹、兰、梅、桂等
素雅花材为主,结构清、疏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称为“四艺”
插花进入社交礼仪活动
到了元代
则出现“心象花”“自由花”形式
从个人的感性出发 借花传情
善用花材的谐音来表达主题
明代
明代的插花在宋的基础上完善
在插花时借鉴书法、绘画美学法则
当时瓶花为主流
在瓶花放置注重与环境的搭配
厅堂花与书斋花有区分
不同的花型搭配不同的花器
幻化出迥然不同的风格
插花风格一为隆盛理念花
一为清雅文人花
隆盛理念花重理性意念
以花的自然美表现人格哲理
以枝条曲折迂回
表现中国书法的线条美
是典型的中国古典插花
这种形式传入日本
对日本的立华定型
起到了促进作用
文人花则是清韵脱俗
不尚奢华
最求一种虚灵与飘洒的美感
清代
到了清代 花市仍十分兴旺
对花的鉴赏不逊于明代
当时流行着现代商业形式的“花券”
插花技艺提高开现代插花先河
沈复提出“起把宜紧”、“瓶口宜清”
并自创最早的“剑山”
写景花和谐音花很是流行
每逢腊月
京城就有沿袭明代赶年花的习俗
宫中插花的器具极为华丽
紧守春冬用铜
夏秋用瓷的原则
在民间凡有特殊节日
便与宗教寺院合办展览比赛
可惜自鸦片战争之后
人们对于花事就渐渐减少
好了 说了一些关于插花
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对于插花你有想更进一步吗?
听说
近期我们的花课就要开班了呢
你还不赶紧来报名吗?
与花为伴,收获芬芳的灵魂
- 完 -
(此文原创。图片来源网络。责任编辑:兮浅)
参考资料:
《中国插花史研究》,黄永川
《中华花艺概览讲义》,中华花艺编辑委员会
作者:兮浅/ 弘益茶道美学编辑
流光最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最下方可以留言
▼点这里,找茶找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西华镇:绿化植物“理剪吹” 剪出苗木“精气神”
中国插花艺术简史
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普及版)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
盆景起源发展简史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插花简史》:瓶中花事,四时流光,最是动人
中国插花简史
插花艺术发展研究简史.ppt
网址: 花草洗剪吹简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27426.html
上一篇: 中国科研团队揭示花椰菜分步驯化历 |
下一篇: 探索早期人类驯化植物与动物: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