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广州市水稻作物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广州市水稻作物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广州市水稻作物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摘要】:为研究广州市水稻作物生态系统对大气CO2的交换是碳源还是碳汇,依据广州市水稻作物系统的相关资料和实地观测数据,通过试验分析,并建立水稻作物系统固碳估算模型,估算了2005年广州市水稻作物生态系统的CO2吸收量和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年广州市水稻作物生态系统净生产力吸收CO2量为1 621 649 t/年,固定CO2能力为19.98 t/(hm2.年),其土壤CO2排放量(含CH4中的排C量)为1 168 625 t/年,单位面积CO2排放量为14.40 t/(hm2.年),吸收大于排放,系统净吸收CO2总量为453024 t/年。表明广州市水稻作物生态系统具有碳汇功能,其值为5.58 t/(hm2.年),是一个弱的碳汇。


1234187246572142592

1 刘惠;赵平;孙谷畴;林永标;饶兴权;王跃思;华南丘陵区冬闲稻田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1期 2 朱咏莉;童成立;吴金水;王克林;王勤学;任秀娥;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2007年02期 3 赵荣钦;秦明周;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4 郝庆菊;王跃思;宋长春;江长胜;三江平原农田生态系统CO_2收支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5 朱咏莉;吴金水;陈微微;童成立;韩建刚;稻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9期 6 刘惠;赵平;王跃思;林永标;饶兴权;华南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稻田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06年05期 7 韩冰,王效科,欧阳志云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J];农村生态环境;2005年04期 8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J];地理科学;2003年01期 9 邹建文,黄耀,宗良纲,郑循华,王跃思稻田CO_2、CH_4和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1289887145204383744

1289887717202591744

相关知识

植物功能性状与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汇功能
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报】固碳新技术支撑有机水稻额外碳汇“第一拍”
基于森林碳汇的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分析
生态系统恢复的碳汇效应
碳汇及森林的碳汇功能
农业碳汇及低碳农业技术运用对策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其在“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新闻—科学网
中国农业系统碳汇功能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发布

网址: 广州市水稻作物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3083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一村民花2万元买碳汇的背后
下一篇: 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是重要“碳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