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利用的绿色发展是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高质量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切实贯穿于当代水资源利用的挑战中,以更高的层次和更长远的目标,构建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是新时代推进水资源利用的必然选择。
以水定需,节水优先是水资源利用绿色发展的出发点
绿色发展是以生态环境因素作为刚性约束的发展。2014年我国提出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节水优先”寓意深远,必须让全社会树立“节水优先”的用水共识与习惯。无论是缺水地区,还是丰水区,对水资源的使用都应具备忧患意识。水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在人类的友好利用下才能保值和增值。建立起“节水优先”的科学技术与评价体系。具体地说,包括了节水技术、节水标准、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和节水评价等工作的全面展开。
系统治理,优势互补是水资源利用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从合乎自然规律的站位对水资源的长远利用和保护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以全局系统的思路,统筹兼顾水资源的适度利用和整体保护。同时,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需要与其他自然资源协同发展。比如国土空间规划上的多规合一就是将水资源的相关规划(流域、跨流域、地区、专项以及水资源综合规划等)融入“一张图”,充分考虑在国土空间利用修复的同时,水资源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涉及生态修复的问题,更应该进行系统的考虑。
另外从优势互补来说,水资源自身具有良好生态优势,生态旅游中秀美的山水风光正是水资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体现。自古以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水乡、“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富饶,都为我们描绘出水资源、水文化建构的“人水和谐”之乐。如今日将水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保护水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起来,同样印证了绿色发展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建章立规,依法治水是水资源利用绿色发展的落脚点
厘清技术利用与法治保障的关系,在两者的融合中共同促进水资源利用的绿色发展。强调坚持以正确理论指导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建立和完善各项法治制度,保证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稳定的配合与支持;走依法治水的法治化道路,才能保证水资源持续和健康的绿色发展。
技术需要法治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与引导,同时法治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水资源利用中涉及具体取水量的计量准确性、具体水质的鉴定是否合格以及用水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等问题,都有赖于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对技术与法治这两种因素需要研究相互间的融合与匹配。技术的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力,而法治则为其搭建良性的发展平台。
全方位构建与完善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法律制度,推动水资源利用的绿色发展。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产权归属与利用制度。水资源是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财产。在所有权主体唯一且清晰的基础上,水资源利用权主体却呈现多元,对应的权利边界不清晰,易导致激励、约束的困难和水资源管理上责、权、利界定的复杂。不利于以产权制度促进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
推动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坚决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空间规划体系中考虑镶嵌入水资源的规划利用,科学布局;从更高站位出发打造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整体性与系统性兼备的管理规则体系。水资源利用的真正实现迫切需要高效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切实保证水资源利用中的生态义务的履行,保证权利运行中必要限制的落实,才能抵制在发展中无序开发、过度开发的问题重演。
开拓和创新水资源利用的市场流转机制。新时期治水方针中提出“两手发力”的科学论断,就是指要充分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配置资源的作用。由此可知,以市场机制,价格信号去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供需格局,能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政府宏观层面的技术标准、总量控制、用途管制、产业新政又是激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生态环境重要推手。2016年6月中国水权交易所正式开业运营,标志着我国水资源利用交易“盘活存量、增产提效”的新阶段的到来。
统一并夯实水生态环境治理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态保护优先,生态效益提升。水资源的绿色发展必须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因此,对施政者的绩效评价考核上就需要解决发展绩效评价片面化、落实责任缺位、损害责任追究不力等问题。一方面追究破坏环境的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强化行政问责、终身追责,落实各级政府或部门的监管责任。从完善评价考核办法,落实纵向与横向问责制度入手,为水资源利用的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监管保障。
水资源利用要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以丰富的经济财富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财富作为共同的追求目标,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共赢。始终以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指引。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 蔡健晖,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绿色发展理念下自然资源利用权体系研究》[编号:8BFX183]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