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Biological contro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sect natural enemies has an incalculable role in biocontrol. The rearing and releasing of insect natural enemi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 Literature was reviewed to summarize the production of the main insect natural enemy species and its problems in China. The insect natural enemy species were limited, small in production scale, low in mechanization level and poor in support service, and farmers were poor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biocontrol. In this context a countermeasure was suggested based on the review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sect natural enemies. The countermeasure include promotion of the publicity and guidance of biocontrol, introduction of more insect natural enemy species, improvement of rearing and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technical facilities, enhancement of packaging, transport and services of the insect natural enemies, boosting of quality inspection and test, reducing of production cost for the insect natural enemies, strengthening of researches on necessary techniqu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sect natural enemies in the field.
HU Zunrui, LI Zhiqiang, WU Xiaoyun, JIANG Yuan, YIN Zhe, ZHANG Yinan, HAN Zhenqi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f insect natural enemy sector in China[J]. Journal of Tropical Biology, 2022, 13(5): 532-53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5.016
Citation:HU Zunrui, LI Zhiqiang, WU Xiaoyun, JIANG Yuan, YIN Zhe, ZHANG Yinan, HAN Zhenqi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f insect natural enemy sector in China[J]. Journal of Tropical Biology, 2022, 13(5): 532-53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5.016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投入,公众对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视,生物防治和可持续治理的深入人心。天敌昆虫的繁育和应用是害虫可持续治理的重要手段[1]。党在“十八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加大生物防治宣传的同时,倡导“两减一增”绿色防控措施[2]。在减少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同时,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采取更多的生物防治技术和手段,天敌昆虫则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天敌昆虫作为生防产品,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如赤眼蜂、捕食螨、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等应用到设施温室或大田中进行生物防治,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每年运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进行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生物防治面积就达到400万hm2[3],虽然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但与国外相比,我国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为此,笔者总结了当前我国在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天敌种类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天敌昆虫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借鉴。
1. 我国天敌昆虫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面对市场对生物天敌产品需求,国家逐步放开对天敌昆虫的商品管控,允许部分天敌昆虫作为农药产品进行登记。2010年,“松毛虫赤眼蜂·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卡”获得了原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审定和登记,成为我国首个获得登记的天敌生物类农药产品[4]。
1.1. 我国天敌昆虫产业发展现状虽然我国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天敌昆虫种类有370种之多[5] ,但我国天敌昆虫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5]。2010年,在中国进行害虫生物防治的只占5%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构建以天敌昆虫为核心的生物防治体系,应用生物防治规模约占60 %。2010年中国天敌昆虫年产值为1 100万美元,仅为Koppet公司年产值的1/7 [6]。为此,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农业发展规划目标是生物防治占30 %[1]。我国已能成功饲养的天敌详见表1。
天敌种类防治对象 赤眼蜂属(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黏虫Mythimna separata、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等[7-13] 肿腿蜂属(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白蜡吉丁肿腿峰Sclerodermus pupariae) 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sinoauster Gressitt、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咖啡虎天牛Xylotrechus grayii、中华锯花天牛Apatophysis sinica、菊天牛Phytoecia rufiventris、玫瑰多带天牛Polyzonusf asciatus、梨眼天牛Bacchisa fortunei、桑天牛Apriona germari、杉棕天牛Callidium villosulum、柏肤小蠹Phloeosinus perlatus、梳角窃蠹Ptilinus fuscus、二齿茎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杨黄星象Lepyrus japonicus、六星吉丁虫Chrysobothris succedanea、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杨大透翅蛾Aegeria apiformis等[14-24]据统计,世界上重要的天敌生产公司约有250家,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公司规模较大的有荷兰的Koppet、比利时的Biobest、德国的Sautter&Stepper、英国的Syngema Bioline和Biological Crop Protection(BCP)天敌公司、以色列的Bio-Bee公司[79]。亚洲地区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
我国天敌生产企业分布较为集中,以京津冀为中心辐射全国,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吉林、山东、广东、浙江等省份,代表企业及其生产天敌: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防治中心(管氏肿腿蜂S. guani、白蜡吉丁肿腿峰S. pupariae、周氏啮小蜂C. cunea、花绒寄甲D. helophoroides)北京市天敌繁育中心(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周氏啮小蜂C. cunea、异色瓢虫H. axyridis、捕食螨)、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周氏啮小蜂C. cunea、花绒寄甲D. helophoroides)、吉林农业大学天敌繁育中心(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青岛市天敌繁育中心(管氏肿腿蜂S. guani、花绒寄甲D. helophoroides)、广东林科院昆虫研究所(管氏肿腿蜂S. guani、平腹小蜂A. japonicus),这些天敌中真正实现工厂化繁育的只有赤眼蜂。
1.2. 天敌产业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在天敌昆虫方面做了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国内天敌产业与国外先进国家的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80-82],没有在科研−生产−推广−应用链条形成闭环结构,相互脱节,信息沟通不畅。我国的研究工作主要依托国内的科研院所、高校进行,生产则由公司进行,推广应用则由全国农技推广部门进行。由于研究、生产和推广的脱节,造成中国昆虫天敌产业化进程发展缓慢,单纯从事生物防治技术服务公司少之又少。此外,科研成果转化难,据统计科研成果孵化率不足5 %。生产中仍延续传统养殖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生产效率低下,造成人力和资源浪费。有的研究项目虽已实验室阶段取得成功,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造成田间应用效果不理想;抑或某些天敌研发项目在田间应用效果很好,但缺乏进一步的研发投入,而处于产业化待开发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2.1. 天敌现状1) 生物天敌种类非常丰富,但实际应用种类比较单一,一些潜力品种停留在实验室或试验阶段,未进行产业开发和应用,覆盖靶标范围面窄。生产上常用的天敌昆虫主要分3大类:① 防治鳞翅目昆虫的卵寄生蜂,如赤眼蜂、周氏啮小蜂;② 防治鞘翅目蛀干害虫天牛、吉丁虫的肿腿蜂,花绒寄甲;③ 防治果树、蔬菜的蚜虫、红蜘蛛的瓢虫和捕食螨。2) 商品性不足,产量、包装等不适合大批量、多用途的需要、货架期短。3) 市场上没有相关的质量标准。与化学农药相比,天敌昆虫往往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天敌昆虫产品特性存在弱点,防治效果不稳定,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天敌昆虫也会有天敌,释放到环境中,如果存在其天敌,会被捕食或寄生,影响其使用效果。与化学农药的速效相比,生物天敌在使用中存在作用效果慢的特点,即使在害虫防治阶段,作物仍会受到轻度为害,农民难以接受。4) 天敌价格相对较高,由于天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使用时效,繁殖成本相对偏高,造成其销售价格高。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农技推广人员、经销商在推广和销售中积极性不高。
1.2.2. 生产企业现状1) 不重视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天敌生产企业是生物天敌推广的原动力,重视产品开发,但与其他措施协调配套研究较少。2) 天敌生产企业多,规模相对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少;天敌品种相对集中,容易形成竞争和内耗。3) 市场培育和开发不足,对应用技术开发不重视。4) 技术服务较弱,宣传推广不够。5) 夸大产品防治效果和应用范围,导致产品使用效果不好。6) 规模化的天敌工厂极少,没有按应用区分布的区域性天敌工厂,规模小,品种单一,按需定产。
1.2.3. 农民需求现状1) 缺乏生物防治理念,意识淡薄,现行政策法规约束能力弱。2) 对使用生物天敌生产优质农产品缺乏动力(价格、技术、成本等因素)。3) 部分农户希望使用(水果、茶叶、中草药等),但缺乏必要知识、信息、技术。
1.2.4. 合作社、高端农产品农户和生产企业1) 短期利益驱动,重视高新设备投入,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策略和技术体系;不重视植保新技术更新和应用。2) 有需求,但信息不通畅,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应用技术。3) 对生物天敌缺乏信心,怀疑效果。更多的是对防治技术具有传统理念,缺乏可持续发展、宏观、生态的理念,以化学农药应急防治为主,并以此构建防治体系。
1.2.5. 政府层面没有健全的产业化支撑体系。政策上缺乏激励措施,国外天敌产业化进程,离不开政府或跨国公司资金投入。而国内,在全国范围内除上海[1]、北京[83]外,对生物防治和天敌昆虫推广应用没有激励政策,植保技术人员示范推广生物天敌缺乏必要的手段和经费[1]。采用生物防治和天敌昆虫生产的农产品在价格上没有竞争力,反而因为品相不好影响销售,打击农民使用积极性,影响天敌的市场推广工作。目前,由于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导致其对天敌昆虫需求大,而在大宗作物上,天敌昆虫没有明显的优势。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成熟技术不能有效进行转化,服务生产。此外,面对生物防治技术难题,需要国家组织大型的技术攻关,需要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法律法规加大生物防治的宣传与普及,协调各部门发挥最大的优势,进行大范围的合作[83]。
总体上讲,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天敌昆虫产品种类单一,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低,配套服务技术滞后,生物防治思想意识淡薄等。
2. 发展建议 2.1. 增加天敌昆虫品种/品系,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只有增加天敌昆虫的种类/品系,才能增加企业竞争力和资源的整合利用,如筛选耐高温、耐寒品系,抗药性品系等。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改进生产工艺,丰富繁育技术,解决由于季节交替造成天敌昆虫中的周期性。如冬春季节利用柞蚕卵赤眼蜂蛹繁育瓢虫、草蛉等捕食性天敌,解决厂房、设备、人力闲置;以及技术性工人的流失的问题,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提高机械化水平。天敌昆虫寿命短,存活温度范围相对较窄,这就导致天敌使用的时间比较紧迫,基本上是订单式生产,需提前预定,面对一些年份的害虫大爆发,天敌企业应激能力较差,无力提供足够的天敌昆虫以应对害虫爆发防治的需求。目前为止,我国天敌产业化进程中,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只有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2种天敌昆虫。此外,有些天敌昆虫虽然实现了产业化,如松毛虫赤眼蜂[83]、捕食螨[84-85]、异色瓢虫等[86],但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尚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高机械化水平,扩增天敌昆虫种类,以促使更多种类、更多数量天敌昆虫应用到生物防治中。
2.2. 加强对天敌的包装、运输和服务技术的研究天敌昆虫作为活体商品,时效性很强,不耐贮存,更难以库存。此外,天敌昆虫由于其特殊性涉及检疫和生物安全性等,很多天敌经不起长途运输。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保存介质或自相残杀习性的原因,造成天敌昆虫损伤,死亡率极高。所以快递公司不愿寄送,使天敌昆虫的应用地域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草蛉幼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幼虫都具有很强的自相残杀的习性,加大了其在运输、贮存当中的难度[87-88],影响天敌产品质量和应用效果。
此外,还应改进包装、运输方式。产品包装应包括:商品名(包装的天敌数量、天敌的生育期、填充物介质成分等)、靶标害虫、释放数量和频次、释放方法及对温湿度的要求、贮藏方法和时间、天敌作用机理和注意事项等[4, 86]。
天敌昆虫作为活体商品,使用的技术性很强,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中应用,由于温湿度不能人为控制,技术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客户对接,解决使用中的疑难问题,保证防治效果。在害虫得到控制后,指导客户让天敌昆虫在当地建立种群,持续控制害虫发生。
2.3. 加强质量检测天敌昆虫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就要符合其包装所规定的质量标准。在包装前要检测天敌的活性、纯度、数量是否达到包装要求,确保没有被污染。天敌昆虫对寄主具有很强选择性,在自然界中跟随靶标害虫可自然发生,而一旦人工繁育,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气候室温湿度相对的稳定性,特别容易滋生病虫害,造成天敌昆虫免疫力下降而发生群体死亡。此外,由于采用人工饲料饲养,造成天敌产卵量降低,甚至有些种群不产卵的现象。天敌昆虫出现种性退化,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控制效果差,特别是一些天敌昆虫运用人工饲料进行繁育数代以后,其仔代生理性状、寄生/捕食能力会出现骤降的现象,这就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具备优良性状的天敌应用到生物防治中。质量控制包括:寄生率、雌雄性比,羽化率、畸形率等,控制这些质量参数[89],可以使天敌昆虫在田间应用中表现出稳定的防效,只有满足质量标准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流通和田间应用。其中的佼佼者当属以色列的Bio-Bee天敌公司,其是世界上第1个获得ISO 9002和ISO 9001:2000认证的公司[90]。
2.4. 降低天敌昆虫生产成本相对于农药,天敌的价格以及控制效果是制约天敌昆虫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所以就要从生产、销售环节入手解决。
生产上研究替代寄主或利用人工饲料繁育天敌昆虫技术,解决工厂化和商品化生产天敌与昆虫利用自然寄主难以采集的矛盾[91-93],降低生产成本。如利用赤眼蜂蛹繁育异色瓢虫[91],已被证实是完全可行的,繁育出的瓢虫捕食性和生殖潜能都不受影响;同样获得成功还有草蛉[63]和肿腿蜂[92-93]的替代寄主繁育。当然,使用替代寄主或人工饲料繁育会引起天敌昆虫寄生品性的下降,如长期使用替代寄主繁育天敌昆虫,其对自然寄主的的选择性会随着繁育世代增多而下降,导致防效降低;所以要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把与寄生蜂生理性状数据和寄生指标关联量化,及时对天敌昆虫室内种群与采集野外种群杂交、复壮[89、92-93]。
在销售流通方面,天敌昆虫是活体生物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储存难度大的特点。天敌昆虫都是营寄生/捕食行为,而他们寄生/捕食的对象都需要活体养殖,天敌昆虫的生命活动受多因素影响,这都增加了饲养难度。如果生产出来不能马上投入使用或销售出去,就会增加成本,其次,天敌昆虫在生产、运输和贮存过程中都会出现死亡情况,这都增加天敌生产成本;而在使用过程中的非正常死亡,或者因贮存、运输等原因造成的控制效果低甚至没有效果,则给天敌昆虫的市场推广和应用造成负面影响。为应对贮存和运输难题,应加强研究天敌昆虫休眠和滞育技术,利用昆虫自然习性提高贮存期天敌的存活率,缩短天敌扩繁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天敌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
2.5. 加强田间应用配套技术研究探索新型的天敌释放技术,如无人机搭配不同器具在玉米田和水稻田释放赤眼蜂防治钻蛀性害虫,提高了天敌的释放效率和精度。此外,当害虫被成功控制以后,如何让天敌昆虫在自然环境中增殖,建立起有效的种群密度。这需要人为的在田间增加害虫密度或在田间种植蜜源植物,帮助天敌进行过渡。此外,还要加强田间应用天敌昆虫的配套技术研究,在释放天敌控制靶标害虫的时候,需要精准的预测预报,以确定天敌昆虫的适宜释放时间和释放量。此外,还应兼顾农田其他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研究多种防治措施协调运用,并在区域中施行联防联治。对于一些害虫引起的损失远超经济阈值,那么以释放天敌昆虫为防治手段的生防技术就要配合物理、化学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多措并举防治害虫,做到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2.6. 加大生物防治宣传力度和思想引导中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可用耕地面积小,土地是中国农民的主要收入甚至是全部收入来源,这就导致在害虫的防治策略或选择上,构建的是传统防治模式,采取的是保守的、风险最小的化学防治措施,这给生物防治带来不小的阻力。虽然天敌昆虫控制效果是可持续的,但是这种可持续的防效由于其作用方式,不管是寄生还是捕食,都需要在使用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防治效果。相对于化学农药,天敌昆虫在短期内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使是不计成本的淹没式释放天敌昆虫进行防治,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控制效果,对于广大用户其实是一种考验。具体就需要在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指导,应用层面(农民)进行思想转变两方面开展工作。
2.6.1. 政府部门1) 政策引导,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制定符合国情的生物防治决策、目标。2) 资金支持,对生物防治技术、项目或生物天敌生产、应用实施政策补贴。3) 对化学农药增税以补贴生物天敌防治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减轻用户的生防投入。4) 通过技术产业体系带动,实施天敌昆虫示范推广项目。5) 对生物天敌登记管理,税收政策,生产、流通施行优惠政策。6) 对农田环境的化学农药使用施行严格限制政策,鼓励农户选择非农药措施,对农残超标产品绝不姑息。7) 鼓励农户成立社团组织,提高生物天敌规模化应用和种植效益。
引导对天敌昆虫防效的科学评价,特别是在开放农田生态系统中释放易扩散飞行的天敌昆虫。要立足长远利益,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看生态效益以及天敌的后续的可持续控制作用。这将促进应用天敌昆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基层中能够推广应用。由于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不同,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效果差别巨大。优秀天敌昆虫的控制效果大约只有40 %~50 %,比较好的能达到70 %以上;而使用农药可达到95 %以上防效[90]。但天敌昆虫在释放的自然环境中建立种群后,其持续控制效果将会显现。如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5年后天敌寄生率仍达92 %,中红侧沟茧蜂对二代棉铃虫控制在76 %以上[6, 94]。要加强思想引导和政策扶持,给予生物防治用户一些补贴,让使用者在此后的生产中尝到生防的红利。
2.6.2. 应用层面(农民)1) 技术示范,培训农民掌握天敌的使用方法和技术。2) 加强思想引导,转变传统理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
天敌昆虫产业化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既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又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需要全民共同参与,这其中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科研院所和天敌企业生产优质天敌昆虫,农技推广部门落实天敌昆虫的示范推广和农民应用的技术支持,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防治效果,其应用天敌昆虫生产的农产品能体现出优质优价。生防技术才能在人们心中扎根落户,促进以应用天敌昆虫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
3. 展 望随着食品安全和生态环保意识提高,我国天敌昆虫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且我国天敌昆虫的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不仅要加强天敌的人工繁育与释放,更要构建以生态控制技术为主的生防技术体系,从生态的角度进行害虫调控。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天敌昆虫应用范围。推动我国生物防治技术和天敌昆虫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生物防治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重点,需要政府和科研部门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技术推广部门和生产企业合作,多措并举,把控技术推广、产品质量,为农户提供优质的天敌和技术服务,将生物防治和绿色植保践行起来。采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策略,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解决由化学农药滥用导致的农药残留、害虫的抗药性及再猖獗问题。生物防治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对自然的尊重和解决害虫抗药性发生的对策。随着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扶持政策,以及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将越来越多利用天敌昆虫进行害虫防治理,天敌昆虫的使用面积和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天敌昆虫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必将迎来美好的春天。
Reference (94)相关知识
Evaluation of insect pollination and service value in China's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Application of wildflower strips for agricultural landscaping
基于草图的花开建模与动画
吴青君
科学网—博物馆与古植物学专题 (Museum & Palaeobotany, 4th ed.)
科学网—古植物学基金会工作目录Foundation of Palaeobotany Catalogue
胡光万
刘红梅
China Daily Website
成功设计大赛
网址: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f insect natural enemy sector in China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3333.html
上一篇: 蛴螬应该怎么防治? |
下一篇: 关于印发《2022年青浦区“两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