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治理中生物修复技术的运用分析
引言
现阶段,我国部分土壤污染形势严重,存在一定危害,也使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得到普遍运用。随着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进步,促使其在土壤污染物的吸收、代谢以及降解作用下,通过自然和人为方式,对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以及毒性进行控制和降低,减少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危害效果。由于土壤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益高、操作简单等特点优势,使其成为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微生物修复技术
由于土壤中所含有的微生物具有体积小、繁殖快、代谢能力强以及适应性强等特点优势,因此,土壤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修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般情况下,微生物修复激励主要包括吸附、富集、降解以及溶解等多方面内容。吸附的本质是通过微生物表面的电荷对带电离子进行吸收,或者利用微生物摄取必要的营养元素,以此对污染物中的有用物质进行吸附:降解主要是在细菌或真菌的生物降解作用下,对有机物或重金属的络合物进行剔除;溶解、沉淀主要是在土壤生物代谢活动产生的有机酸作用下,对重金属进行溶解或去除沉淀。而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类型。原位修复包括投菌法、生物通缝、生物搅拌以及农耕法等,异位修复主要包括土地填埋法、土壤耕作法、预备床法以及泥浆生物反应器法等等。土著微生物本身具有活性高、降解污染物的特点优势,因此,致使其在原位修复技术中得到普遍运用。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土壤污染物,需要通过人为方式进行微生物投放,以此提升去除效率。微生物修复技术不仅成本能源消耗低,同时见效极快。除此之外,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养分循环调控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近些年来,微生物成为社会大众培养和筛选的重要研究对象,例如,通过镉污染土壤筛选出具有较强耐镉能力的蜡样芽孢杆菌,以此对菌体上的吸附、积累以及生物矿化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在种植苋菜的土壤中添加适量的木霉菌以及AB菌,不仅能够促使苋菜快速生长,还能提升ZN的吸收量。通过实践操作分析得出,在污染土壤中填加石油烃等一些物质对微生物修复技术进行强化,结合实验情况,对投放方式和条件进行确认,确保去除率得到有效提升。
2 植物修复技术
土壤中会生长大量植物,并且大部分植物具有忍耐和富集化学物质的功能,因此,合理利用绿色植物的生理或生长特性,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容纳或者转化,真正实现土壤精华的目标。植物修复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成本低、环境影响小等特点,促使其得到广泛运用。但由于植物修复的对象范围小、修复周期长等因素影响,对修复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除此之外,修复植物在最终处置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旦无法得到妥善处理,其修复植物的残留物极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现阶段,植物对重金属濡染土壤的修复方式主要包括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植物稳定、植物过滤四种方式。植物提取主要是通过富集能力较强的植物对污染物进行吸取,然后利用人工方式或机械方式对植物的地上部分进行收获,以此去除土壤污染物。植物发挥主要是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的特殊物质,对土壤巾的污染物进行吸收,然后将吸收植物体内的污染物进行转化,形成一种可挥发态物质,且挥发至大气中,进而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植物稳定主要是利用绿色植物吸收有污染物,然后将其转化成相对无害的物质。植物过滤主要是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吸附或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过滤的一种方法。修复植物的筛选直接影响生物修复效果,现阶段,常用的修复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草类以及农作物、水生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修复植物,尤其是一些生长速度快、根系深、易收割的植物修复效果最佳。例如,芦苇、沙枣等绿色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根据相关调查分析得出,经过80d的修复作用,石油烃的去除率有所降低。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而言,可以选择超富集植物进行修复,如芥菜、龙葵、蜈蚣草以及东南景天等植物。
3 动物修复技术
土壤环境中不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还含有丰富的动物物种,这些动物的生长、活动与土体具有紧密接触,并与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因此,结合生理特征,将动物作为指示动物或者修复动物加以利用。原生动物、环节动物、无脊椎动物可以对环境污染进行评价和修复。
蚯蚓作为土壤中最为常见和分布极广的一种环节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到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蚯蚓对土壤污染的修复作用主要表现如下:首先,直接作用。蚯蚓对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具有一定的忍耐和富集能力,通过被动扩散方式和摄食方式等,达到重金属富集效果。其次,间接作用。蚯蚓在取食、作穴以及代谢活动过程中,对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行提升,以此促进植物大量吸收重金属。同时,蚯蚓在日常活动过程中,可以对土壤条件进行有效改善,促使其他修复植物快速生长。
4 其他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极其鲜明的优势特点,但是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制约,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致使修复过程缓慢,吸收的污染物比较单一。一旦吸收量过大,则会出现中毒现象,最终导致植物修复技术无法得到广泛运用。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取得卓越成就。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本身具有提供生存场所和氧气的特点,而植物根系可以释放出一定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多种物质,促使根系微生物快速生长,以此提升联合修复技术的效果。根据相关实验分析得出,植物—微生物联合技术可以对土壤中的高浓度游离重金属离子进行修复,例如,利用巴士芽孢菌矿化物质对游离的镉离子进行修复,然后种植一些吸附性较强的植物进行符合修复,确保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负荷国标要求标准。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筛选菌株。例如,从石油污染土壤、汽修厂污泥、污水厂活性污泥中可以筛选出具有降解能力的菌株,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混合菌株对石油污染具有明显的讲解效果;合理利用种植黑麦草联合修复方式以及添加复合菌株方式,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处理,通过分析得出,该处理方式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去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
5 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
目前,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早已被业内人士所认可,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力度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进而促使生物修复技术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前景。
5.1农田土壤的生态恢复
虽然我国疆土辽阔,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耕地占有量却相对比较低。长期以来,由于工业污染源排放,污灌农药以及化肥的过量使用,致使农田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现阶段,我国农田污染面积与日俱增,造成粮食年产量逐渐递减。大部分污灌地区因农田中长期积累一些污染物,致使污染物严重超标,造成产品整体质量下降,大部分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迫使大量农用耕地变成荒地或用作他用。例如,某市灌溉区的有机污染就是最典型的案例。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些污染年限比较长、污染物积累严重面积比较广的农田土壤,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利用运用生物修复技术对土壤进行原位修复。
5.2点源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我国针对点源污染土壤问题虽然未作出全面统计分析,但是土壤被工业电源污染的问题现象却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老工业化城区极为严重。该问题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污染源的下风向地区、污水排放企业的管网泄露、工业固体废弃物乱堆乱放与贮存场地等诸多场所。对于油田而言,快速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成为生物修复技术中的重要幺九对象,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
5.3难降解有毒有机物及环境积累污染物的生物修复
对于土壤中常年积累的难降解有毒污染物而言,环境持久性污染物的污染问题和消除问题被国际社会所关注。由于我国即将加入国际限制和消除这些污染物的有关公约,在污染物污染土壤治理和生态恢复过程中,将生物技术与化学、物理相关措施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保证污染物去除取得卓越成就。由此可见,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修复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结语
综上所述,土壤污染修复其实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程项目,其主要包括生态学、微生物学、土壤学、环境化学以及工程学等诸多学科内容,是整个环境科学以及技术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单一的修复技术无法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彻底去除,随着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普遍应用,尤其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菌根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降解有机物污染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冈此,将生物修复技术与物理技术和化学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以此弥补单一修复技术方面的缺陷,为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自:《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年12期
相关知识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治理中植物修复技术应用
生物修复在治理土壤污染中的应用
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实验技术
生物治理土壤污染的五大前沿动态
浅析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环保应用策略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标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体系
网址: 土壤污染治理中生物修复技术的运用分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36259.html
上一篇: 土壤修复技术之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 |
下一篇: 土壤修复的潜力与挑战:打开绿色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