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 陈斌 通讯员 熊晓明 胡祥玉 报道:
30年,他坚守着最基层的农村文化阵地,尽最大努力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成为他心之所归,梦之所依;他根植农村,潜心学习,从一名电影放映员成长为基层文化骨干宣传员、民间文艺行家里手;他不遗余力,深入挖掘传统民间文化传承,让草把龙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即将消失的边缘抢救回来,成为这一文化遗产传承的“活化石”;他与时间赛跑,走村串户,抢救性收藏民俗“老物件”,只为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他就是张湾区柏林镇文化站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官守华。
还原“草把龙灯”文化遗产
历经多年努力终成一代省级“非遗”传承人
在柏林镇民间,草把龙灯从清朝流传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每缝春节和遭遇瘟疫流行,民间便有舞龙活动,百姓以龙为信仰祈求平安,新春贺岁,驱除邪魔。正月十五和二月二,更是民间草把龙灯的主要活动日。草把龙灯因其显著的民俗特征、特有的民间造型,兼有民舞和民乐的艺术性,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和传承价值。近年来,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消亡,这一民间文化传承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为了把草把龙灯这一优秀文化传承下来,官守华自带“干粮”,深入柏林村村寨寨,走访老艺人,听取草把龙灯历史渊源、制作方法和舞龙技巧,并一一熟记于心。通过老艺人的讲述,加上查阅相关资料和考察学习,他基本掌握了草把龙灯的制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官守华按照他掌握的技法开始尝试制作草把龙灯,还原这个在当地已失传了数十年的民间传承。经过近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一个由12节组成,长约24米的草把龙灯成型了。由于对初次制作的草把龙灯并不十分满意,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摸索,他再次买来稻草,开始了第二次的制作。整整7个月的努力,一条更加完美精致、更富神韵的草把龙灯再次展现于世。官守华说,做这条龙,仅稻草就用了500多斤,14人才能舞起这条龙。通过系统掌握草把龙灯的制作工艺和舞龙技法,官守华成为这一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
2012年,由他牵头普查、挖掘、整理申报的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入选市级代表项目名录,其中草把龙灯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抢救性收藏民俗“老物件”
200多件“文化宝贝”留下珍贵历史记忆
官守华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农村,“那个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明创造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是老一辈劳动人民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见证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如不及时收藏保护,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为此,每逢下村演出或走访,官守华都对老房子、老人更加留意。哪里有老房子、老人,他都要去认真走访,遇到珍贵的老物件就收回来,带回文化站。有一次,为了找一个老纺线车,他花了两个多月,连续走访了4个乡镇近百户人家,最终如愿以偿。当时他带着收到的纺车,欣喜万分,急切地向镇文化站赶,由于村级公路弯多路窄,加上不熟悉路况,在遇到一个急转弯时,刹车不及时,摔出好几米远,差点连人带车掉到深沟里,幸好有一根电线杆挡住,才躲过一劫。
在官守华的努力下,柏林镇农耕文化展示馆已初步成型。连枷、蓑衣、草碗、马灯等一大批反映时代记忆的“老物件”成为展示馆的“宝贝”。看着从民间淘回来的200多件老物件,官守华仍心有遗憾地说:“这些东西还远远不够,退休后,我可以一门心思做一名民俗文化义务收集员,为基层文化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潜心钻研民间文艺
30年筑起一方群众精神文化新家园
今年已59岁的官守华在当地群众眼中俨然一位“大明星”,这不仅因为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而且还因为他独到的舞龙技艺和深厚的民间文艺功底,为方圆十里八乡的群众筑起一片精神文化的新家园。
1986年,他从一名电影放映员招聘为柏林镇文化站长,对他来说,放电影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但作为一名文化站长,就意味着要担负起丰富全镇群众文化生活的重任。当地群众喜爱地方传统小戏和剧目,可是编排节目、组织演出都需要一个完整团队,而整个文化站只有他一个专职文化干部,这让他怎么干?
经过深思熟虑,官守华决定从组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农民文艺宣传队入手。那段时间,他上山下乡,走村串户,寻访老艺人,深挖民间文艺潜力。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郭贵恩、姜天顺等一批民间老艺人被他请了出来,成立了柏林镇首支农民文艺宣传队。从此,他一边潜心跟老艺人学习,一边研究宣传队运作方案。围绕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他为宣传队自创、自编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并灵活运用地方戏曲、小品等多种形式配合舞龙舞狮,深入各村进行巡回演出。“只要宣传队在村里一开演,立马就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有时节目演完了,群众还不愿离开”。通俗易懂的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浓厚的乡土气息使柏林民间文艺宣传队深得群众喜爱。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他探索了一条以文养文的路子,民间文艺宣传队不仅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公益任务,还通过商业庆典、文艺演出活动增加收入,维持宣传队日常开支。
短短几年,柏林文艺宣传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最初的10余个队员发展壮大到目前近百人的柏林镇民间艺术团,其影响力也从最初的柏林镇十里八村扩大到整个张湾辖区。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官守华参与自创、自编的节目达120多个,送戏下乡演出累计近2000场次,平均每年演出近百场次,其中《双喜临门》、《洞房变牢房》等节目还先后走上了全市各类文艺调演舞台;先后完成了白马山、青龙山两部近10万字民间故事专集,收集整理民歌百余种达800余首,成为名符其实的民间文化“活化石”。
(编辑:叶航 编审:陈斌)
链接:
“张湾人 好样的”系列典型报道之一:以梦为马的车城文化创客先锋
-记十堰亚新文化集团董事长张辉
“张湾人 好样的”系列典型报道之二:企业转型发展的好“舵手”
-记十堰秀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熊楚斌
“张湾人 好样的”系列典型报道之三:以“精诚”打造模具行业新标杆
-记湖北凸凹模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子卫
“张湾人 好样的”系列典型报道之四:汽车发动机核心零部件攻关突击手
-记十堰宏兆汽配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善华
“张湾人 好样的”系列典型报道之五:汽车塑料零部件“工艺师”
-记天雄科技十堰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焦海林
相关知识
民间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活化石物种有哪些?为什么把它们称作活化石?
盘点世界上的植物活化石你认识几个
惠州博罗:“植物界的活化石”龙虾花为何“心水”麻陂?
传承文化促增收,指尖飞花 “绣”出美好新生活
【文化传承】景谷:非遗在保护传承利用中绽放璀璨之花
【花儿文化】浅议临夏州花儿传承与保护
植物科普 植物活化石——半日花
【虎丘三花】虎丘山下忆三花 文化传承青力量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植物活化石”资源冷杉结数百颗硕果
网址: 民间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3793.html
上一篇: 科学网—植物中的“灯笼”花! |
下一篇: 春未到,花已开——炮仗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