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1251束冬奥之花诞生的背后:她们手工编织的5万小时

1251束冬奥之花诞生的背后:她们手工编织的5万小时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

  此前,在北京时间1月1日凌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正式揭晓,由玫瑰、月季、铃兰、绣球、月桂、橄榄6种绒线花组成。其中,玫瑰象征友谊、月季象征坚韧、铃兰象征幸福、绣球象征团结、月桂象征胜利、橄榄象征和平。此外,北京冬残奥会颁奖花束则在此基础上还多了波斯菊——象征着坚强。

  这些“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由全国各地上千名“织女”手工编织而成。据悉,颁奖花束总计1251束、16731支。一束完整的花束,需编结197朵大大小小的花瓣、枝叶,而手工编织、装束一把完整的花束需耗时长达35小时,这意味着,制作所有花束耗时近5万个小时。

  亲手制作这些花束的“织女”们,她们当中,有的是孩子尚在襁褓中的全职妈妈,有的是留守在农村中的女性,有的是残障人士,她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她们甚至互不相识、素未谋面,但在编织花束的2个多月时间里,却拥有了一致的目标——亲手赶制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以便能及时交付到奥运健儿们手中。

  一个共同的目标

  此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花束在2021至2022的跨年之夜正式发布。

  随后的1月1日上午,关超发了一条朋友圈“解密”——“终于不用保密了!永不凋谢的花束登上奥运会,在过去的2个月,我们和百位‘织女’一起,编织了绣球、月季、月桂……”

  去年10月,关超收到当地相关部门的委托,希望天津市潮汐济困中心能承接1000多枝绒线花花束的编织。据介绍,天津市潮汐济困中心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针对困难群众,提供编织等手工技能帮扶、生活救助服务的慈善组织。受天津妇联的委托,潮汐中心为“津帼家庭手工坊”的困难女性进行手工培训,有200多个线上课程,培训人次超过万人,帮助困难女性居家获得收入。

  经过筛选后,来自天津、四川、山东等地的200多名“织女”们在线上或在线下聚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2021年12月底前赶织一定数量的绒线花。另外,出于保密原则,“织女”们都不知道自己编织的这些花有何用途。

  “负责线上授课培训的老师、验收的老师、数据报表收集的团员……大家有着各自的压力,但都有一致的目标。”不过,关超也坦言,在承接任务的前期自己也有着较大的压力——必须在合理的时间内将承接的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疫情、“双十一” “双十二”物流的紧张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对任务进程造成影响。

  为此,在去年10月份收到第一批编织绣球花的绒线之前,关超和其团队已做好多项前置的“预设准备”。

  在收到绣球花的样品、绒线和文字解说后,关超按照文字解说的步骤钩编出来,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把每一个步骤拆解。另外,为保证编织任务及时而高质量地完成,关超她们将编织图解拆解成图片版并配上详细的文字后,再发到“织女”群里。对于编织的标准,关超会多次强调,因保质保量极为重量——作为手工艺品,验收标准的误差为0.5厘米左右。


  “织女”们在赶织冬奥会颁奖花束。 受访者供图

  “所有的培训和学习几乎都在线上进行,我们给‘织女’们培训时意识到有的是听障人士,便决定改为文字交流。”关超表示,初期的材料发放和成品回收是同步进行的,10月上旬,中心寄出部分绒线让“织女”试着编织,10月下旬收到成品后,再经过两三次修改,“织女”们钩编的质量也愈来愈高。

  截至今年1月5日,潮汐中心共承接并完成1600支绣球花、800支月季花,以及26000多片月桂叶的编织任务。

  一针一线的力量

  来自山东聊城的张晓敏今年32岁,也是此次奥运会颁奖花束的“织女”之一,直到跨年夜凌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正式揭晓后,她和“织女”们一样,才得知亲手编织的绒线花的意义和分量。

  张晓敏在2岁时,因发烧致聋,听不见外部声音的她也曾陷入焦虑中,但她一直试图与焦虑做无声的抗争,而重拾针线、学习编织便是其中的一种抗争方式。


  此前,在生完二胎后,她得了轻度产后抑郁症,当时在网上偶尔逛到编织小屋中新奇有趣的织物,她才知道原来编织也能如此有趣,便重新在空闲之余尝试着做。“一开始编织是觉着好玩,之后又发觉可以成为一项生活技能。”2019年,她认识了关超,便加入潮汐济困中心。

  去年10月份,张晓敏收到绒线后,便开始钩织月季花和月季花叶片,她共钩织了近一百朵。

  在她看来,每一枝绒线花作品都是自己向外部世界表达的方式,编织一朵月季花需半小时左右,“叶子有点难钩织,必须按照标准尺寸来钩织,长度在6厘米左右。”


  而由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20多位女性共同编织的600多片月桂叶片,在经过10天的赶织后,也及时发往2022北京冬奥会的现场。这20多位“织女”来自青神县苏母艺术工坊, 工坊负责人冯燕霞今年48岁,她除了组织当地女性参与编织外,自己也参与编织。

  月桂叶片的制成还需在绒线中装进铁丝定型,这需要“织女”全神贯注地制作,容不得一点马虎。“铁丝在穿进叶尖处时,还要弯折过去,如果没穿插好,铁丝很容易会从绒线里钻出来,这较难把握。”冯燕霞说。

  “这些‘织女’大多为当地农村妇女、残障人士甚至是留守女性。”在青神县老家,冯燕霞和其丈夫共同经营着一个小卖部,为充实生活,她和当地女性一块学习编织。在这20位“织女”中,年纪最大的已70余岁,也有刚年满18岁的女孩。

  晓珊便是那位刚成年的“织女”,她的父母已离世,自己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冯燕霞眼中,晓珊沉默寡言,但却在编织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姐妹们坐在一块编织、聊天,慢慢融入集体中,我们是一个团体。”这些女性有着各自的人生经历,但她们有了共同的言语和志趣,在一针一线中,寻找和表达属于自己的力量。


  一次对奥运精神的表达

  不少人在得知潮汐中心的“织女”们参与制作了奥运会颁奖花束后,希望中心能售卖款式相近的花束。但关超表示,奥运会获奖花束是没有定价的,也不是商品,它蕴含着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如果说你真想要一个颁奖花束的话,请大家到奥运会的会场上拼搏、努力,这也是颁奖花束的价值体现,这也是我们都应该尊重的,对吧?”关超反问道。

  对于参与编织的“织女”们而言,今年度过了一个特殊的跨年夜。来自全国各地的“织女”,彼时共享这份惊喜与荣耀。“我们都是在官方发布后,才第一次看到完整花束的最终模样。”关超说。

  对于张晓敏而言,小时候的自己除了在医院治疗耳疾之余,下午跟着母亲学习编织的记忆仍清晰深刻。“并不是女孩子一定要学编织,只是自己学会了,多了一份技艺和乐趣。”时间一晃20余年,母亲手把手教给她的编织技艺,让她“意外”的与体育盛会有了更多的联系。

  而在四周被青山绿林围绕的青神县,这个距离北京近2000公里的小县城里,冯燕霞和其他“织女”坐在小板凳上,围在电视机前,看着中国奥运健儿在颁奖台上手捧花束领奖的时刻,她们为其骄傲,也为自己的一份付出而自豪,尽管她们只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不过的女性,但也收获了意外的惊喜与感动,“像做梦一样,但梦也会成真。”

  (文中晓珊为化名)

  【记者】杨琼

  【作者】 杨琼

  南方探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相关知识

【一起向未来】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独一无二的中国式浪漫
背后
融入非遗!这届北京冬奥的颁奖花束大有来头
甘肃文化丨“绒线编织花束” 永不凋零的非遗之花
文化产业评论:融入非遗!这届北京冬奥的颁奖花束大有来头
北京2022年冬奥会“绒耀之花”诞生记
北京冬奥会“绒耀之花”出自上海!恒源祥编结师励美丽:让花束以最佳姿态亮相颁奖台
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里的桂花出自她们之手
分享|守护非遗:这束绒线花,有鲜花的亮丽,更有编结人的温度
永不凋谢的“绒耀之花” 冬残奥会颁奖花束出自她们的巧手

网址: 1251束冬奥之花诞生的背后:她们手工编织的5万小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4032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缂丝花卉册
下一篇: 由刻镂之丝到刻镂之绘:缂织的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