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芳香疗法作为一种安全、经济、易操作的补充替代疗法,目前已被用于生理、心理及精神健康管理中,主要以芳香精油的形式发挥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芳香疗法在治疗情绪障碍、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妇产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综述芳香疗法的起源、发展、使用方法、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芳香疗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芳香疗法是将气味芳香的植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使用恰当的方法作用于全身或局部,防治疾病的医疗方法。目前,芳香疗法主要以精油形式发挥作用,具有安全、经济、简便、易操作等优点。随着临床中芳香疗法的广泛应用,其疗效也逐渐为大众认可。本研究综述芳香疗法的起源、发展、使用方法、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芳香疗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1、起源与发展
早在古埃及时期即有关于芳香疗法的记载,古埃及人将气味芳香的树脂、香辛料、酒类等用于防治疾病[1]。法国化学家Rene Maurice Gattefosse发现,精油用于感染的烧伤伤口可以根除感染,发现了精油抗菌特性,于1928年首创“芳香疗法”一词[2]。1964年,Jean Valnet在《芳香疗法》中指出,芳香精油可以治疗失眠、抑郁、咳嗽、湿疹、牛皮癣等疾病,此后芳香疗法更为世人关注[3]。国际芳香疗法治疗师学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romatherapists, IFA)制定了专业芳香疗法师的培训标准,规范了芳香疗法的应用[4]。目前,芳香疗法扩展至医学、保健、美容、香料等领域[5]。
2、使用方法
芳香疗法主要通过嗅觉、触觉和味觉,即吸入、透皮吸收、口服等途径作用于人体。吸入性芳香疗法常以香薰法、手帕吸入法、香佩法、香枕法、喷剂等形式,通过嗅觉作用于人体。芳香分子经鼻腔吸嗅后到达大脑边缘系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使芳香疗法发挥作用[6,7]。透皮吸收芳香疗法常通过按摩、局部涂抹、香浴等方法使芳香物质经皮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8]。芳香疗法主要有效物质是挥发性脂溶性成分,利用其脂溶性特性发挥细胞通道转运作用,一些亲水性芳香物质则通过细胞旁路通道转运[9]。口服芳香疗法常以香汤、香丸、香茶、香饼等形式,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起作用。
3、临床应用现状
3.1治疗情绪障碍
芳香疗法因其安全、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成为部分医师治疗情绪障碍的选择。CUI Y等[10]研究发现,三氯化铝诱导焦虑模型大鼠吸嗅佛手柑精油后,其进入中心区域频率增加、行走距离增长,开放臂时间和频率增加,海马区(Hippocampus, HP)和额叶皮质(Frontal cortex, FC)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水平和抗氧化物活性增强,HP和FC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醇(Malondialdehyde, MDA)和炎性因子水平下降。这表明佛手柑精油可通过抗氧化、抗炎和调节GABA来缓解焦虑。张凯[11]研究证明,嗅闻和腹腔注射弗吉尼亚柏木精油能对小鼠产生抗焦虑作用,指出柏木醇为弗吉尼亚柏木精油发挥抗焦虑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其作用与多巴胺(Dopamine, DA),尤其是与D1信号通路有关。CHEN B等[12]研究表明,吸嗅仓艾挥发油可以调节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应激诱导大鼠大脑中DA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代谢,改善大鼠抑郁行为。
3.2治疗睡眠障碍
芳香疗法具有镇静、辅助睡眠的作用。HAMZEH S等[13]研究发现,吸嗅薰衣草精油和薄荷精油均能降低癌症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分,改善癌症患者的睡眠质量。MANOR R等[14]发现,吸入薰衣草精油能与标准的抗焦虑药物地西泮产生相类似的药物脑电图指纹图谱,可减少觉醒次数、减少快速眼动睡眠的潜伏期,提示薰衣草精油具有抗焦虑的作用,可用于改善睡眠。于佳慧等[15]研究发现,吸嗅复方宁神精油(以檀香、丁香、肉蔻精油配成)可缩短失眠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其作用可能与调节失眠大鼠下丘脑中GABA和谷氨酸(Glutamic acid, Glu)含量有关。5-HT、GABA和其他神经递质的功能障碍与失眠密切相关。ZHONG Y等[16]发现,吸入复方安神精油(由薰衣草、甜橙、檀香、乳香、橙花、玫瑰、沉香精油混合而成)可以降低自主神经活性,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增加大脑中的5-HT和GABA含量,可用于治疗失眠。
3.3治疗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语言、计算、执行、理解判断等认知功能受损,国内外已有研究证明,芳香疗法能改善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的发生与脑组织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和tau蛋白的异常有关。OKUDA M等[17]研究发现,通过干预痴呆模型小鼠,让其昼夜分别吸嗅柠檬和迷迭香精油的混合物、薰衣草和甜橙精油的混合物可以改善小鼠的认知功能,其作用可能与降低脑组织中的Aβ和异常磷酸化tau蛋白水平、升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有关。朱丽云等[18]研究发现,吸入薰衣草精油可以改善AD模型小鼠的空间记忆力,增加脑组织中抗氧化酶水平、降低MDA水平。这表明薰衣草精油可以减少脑组织氧化应激,具有改善记忆力的作用。孙凡等[19]研究表明,吸嗅薄荷复方精油(由薄荷醇、丁香酚和迷迭香精油组成),可通过降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患者血清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3.4缓解恶心呕吐
研究发现,吸嗅由生姜、柠檬、薄荷精油混合而成的精油,可以减少骨科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且其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清中5-HT和DA含量有关[20]。郭晓峰等[21]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化疗后吸嗅由生姜精油和薰衣草精油混合而成的复方精油,可以预防化疗后恶心、呕吐,减轻化疗后患者的痛苦感受。研究发现,吸嗅芳香药囊(藿香、佩兰、石菖蒲、砂仁各15 g),可以改善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程度,减轻失眠、胃脘痞满等症状,改善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22]。
3.5治疗妇产科疾病
芳香疗法能用于治疗痛经、阴道感染、分娩镇痛、妊娠呕吐等妇产科疾病。WONG J等[23]研究发现,丹参精油能抑制前列腺素F2α、催产素、乙酰胆碱、卡巴胆碱诱导的子宫收缩,具有镇痛作用。这表明丹参精油可用于治疗痛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细胞内Ga2+水平,下调催产素受体、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p38、环氧化酶-2(Cyclooxgenase-2,COX-2)和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20的蛋白表达有关。王振强[24]研究发现,广藿香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的主要成分百秋李醇、广藿香酮具有抗细菌和抗白色念珠菌的作用,能用于治疗阴道炎。TANVISUT R等[25]研究表明,产妇吸入薰衣草、天竺葵玫瑰、柑橘、茉莉花精油有助于减轻潜伏期和活动期的疼痛,可作为产痛控制的辅助手段,且具有缓解焦虑情绪、无严重副作用的优势。SAFAJOU F等[26]研究发现,妊娠恶心呕吐患者吸入柠檬薄荷混合精油,可减轻妊娠期恶心、呕吐的程度。
3.6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芳香疗法能用于治疗鼻炎、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CHOI S Y等[27]发现,吸入檀香、乳香、罗文莎叶混合精油可有效缓解鼻塞等过敏性鼻炎患者不适症状,减少疲劳并提高过患者的生活质量。单萜类存在于芳香草本植物精油中,具有抗炎作用;香茅醛、α-松油醇和香芹酚可调节卵清蛋白诱导小鼠胸腔内白细胞的迁移,降低胸腔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单萜类抗炎重要靶点COX、磷脂酶A2、H1受体来缓解过敏性炎症和哮喘[28]。研究发现,苍耳子挥发油可通过抑制上皮下纤维化、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气道重塑,从而防治哮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苍耳子挥发油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水平,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IMP-1)/Smad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内皮素-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有关[29]。刘慧娟等[30]研究表明,中药香囊(苍术、藿香、白芷、薄荷、艾叶、肉桂、丁香、石菖蒲等)可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道症状;芳香精油(薰衣草、玫瑰、佛手柑)可缓解新冠肺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疼痛;中药熏蒸(藿香、艾叶、苍术、香薷)可用于室内消毒,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防止病毒蔓延。
3.7治疗心血管疾病
芳香疗法可以通过降脂、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防治心血管疾病。李立志等[31]发现,评价宽胸气雾剂(檀香油、细辛油、高良姜油、荜茇油、冰片)能有效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其疗效不亚于硝酸甘油,且具有不良反应少的优势。HONG S J等[32]研究发现,吸入广藿香精油的SD大鼠可减少食物的摄入量,减轻体质量,升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瘦素水平,降低收缩压。这表明广藿香精油可调节血压、改善血脂水平。海风醛是一种从兔耳草中提取的芳香剂,国外研究发现,海风醛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斑块面积,改善降主动脉血管损伤和血管舒张,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1-磷酸鞘氨醇1(S1P1)的表达,降低MDA活性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水平。这表明芳香剂海风醛可以抑制AS斑块形成,改善内皮功能障碍,其作用可能与S1P1有关[33]。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没药精油给药可降低心脏与体质量比值,调节血压,限制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CK-MB、CPK、LDH、cTnT、cTnI)水平,降低MDA水平,改善抗氧化酶活性,上调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标志物(Caspase-3、Caspase-9)、炎症指标水平[34]。这提示没药精油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和Nrf2/HO-1途径发挥保护心脏的作用。
3.8护理皮肤
芳香疗法可通过抗氧化、美白、抗炎等作用护理皮肤。TSAI T H等[35]发现,迷迭香乙醇提取物(Ethanolic rosemary extract, ERE)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刺激的炎症因子分泌,减轻耳肿胀和肉芽肿性炎症,抑制NF-κB的激活和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2的mRNA表达。这提示ERE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和TLR2的表达以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刺激的炎症反应。RAI V K等[36]发现,薰衣草精油及其主要成分芳樟醇和芳樟酯能改善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皮肤,可用于银屑病皮肤治疗。研究证明,佛手柑精油外用可以减少银屑病斑块的面积,减轻银屑病严重程度,增加皮肤中胶原蛋白含量,有积极的皮肤护理作用[37]。CHOU S T等[38]发现,肉桂及其主要成分肉桂醛具有抗酪氨酸酶和抗黑色素生成的活性,具有抗氧化特性,可作为皮肤增白剂来源。
4、问题与展望
芳香疗法作为一种补充替代疗法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领域均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但部分芳香精油可引起神经性中毒、肝中毒,存在胃肠道刺激、光毒性和接触致敏等不良反应[2,39]。现阶段,芳香疗法在临床运用、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芳香疗法的研究以短期临床研究为主,缺乏长期的疗效观察;研究的样本量小,缺乏大样本临床试验;研究中干扰因素未能较好控制,影响实验结果;许多芳香植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使用方法、不良反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芳香疗法的实施者未接受专业培训等。今后应进行更深入的动物实验,开展大型、长期的芳香疗法临床研究,明确芳香植物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培训专业芳疗师,建立完备的中国芳香疗法培训体系亟须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芷悦,李峰,张煜,等.中西医""芳香疗法"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8):93-96.
[2]任澎,范宁,田淼,等.植物精油药物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6):2507-2511.
[4]徐金莲,成芳,张婷,等.芳香疗法在癌症病人症状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20,18(31):4272-4275.
[5]李芷悦.抗疲劳复方精油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6]向燕,龙宇,冯玲玲;等.芳香疗法抗疲劳机制及挥发油临床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8,41(12);2953-2957.
[7]彭孟凡,田硕,白明,等.基于“三微"探析配方精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7):2962-2965.
[8]戴维莉,张淑香,何瑞仙,等.芳香疗法防治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6):8-10.
[9]陈雪飞,叶涛.芳香疗法在疼痛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20,41(16):33-35.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60770);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90654);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02BBGL73008);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202310664);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JZYC22S29);
文章来源:丁桃,胥玉林,涂梦婷等.芳香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23,19(07):226-230.
相关知识
芳香疗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中医芳香疗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浅析
芳香疗法研究进展
产程中应用芳香疗法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心灵关怀》选修课程之:《芳香疗法》
芳香疗法配合穴位点按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芳香疗法的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Aromatherapy Research
中医芳香疗法及其实践应用
芳香疗法辅助治疗产后抑郁症的设想研究
芳香疗法在癌症领域的应用(上)
网址: 芳香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41494.html
上一篇: 中西医“芳香疗法”发展路径的比较 |
下一篇: 花香或可治疗结直肠癌?直肠癌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