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将看荣茂时,莫嗤寒园梅"——浅论中国的茶花文化

"将看荣茂时,莫嗤寒园梅"——浅论中国的茶花文化

中国是茶花的故乡,这种山茶科山茶属的观赏植物包括了云南山茶、四川山茶和两广山茶等亚种,是一种常绿灌木。它姿态优美,花朵硕大,富贵娇艳,被公认为花中名品,是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在上世纪末举办的中国"十大名花"中评比中排名第八。

茶花又名海榴花,以云南出产的最为出名,有云南茶花冠天下之说。三国时期张翊的《花经》曾对天下的花卉进行过品评,以"九品九命"对四百多种花卉进行评级,茶花位列"七品三命",这说明至少在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就已经广泛的种植这种观赏植物了。

茶花有红、紫、白、黄各色花种,花期较长,形姿优美,叶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是古代王公贵族庭院里最喜爱栽种的花卉之一,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爱茶花、种茶花、咏茶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花文化"。

《中国茶花文化》一书将中国的茶花文化分成了"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茶花文化"指茶花在文学艺术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广义的则包括茶花的物质形态和相关的意识形态。

一、早期的茶花诗

中国最早的茶花诗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陈朝,作者是陈朝尚书令江总。他在《山庭春日》一诗中有"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野花宁待晦,山虫讵识秋"之句,其中的"海榴"就是茶花的别称。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北朝时的南朝首都建康的春天,河岸上的柳树已经发芽,池边的茶花竞相开放,倒映在河水之中,将河水都映红了。

茶花原是我国南方的品种,但至少在魏晋时期,中国人民已掌握了人工栽培技术,将原产云南、四川的茶花引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广为种植。极爱赏花的隋炀帝杨广在扬州期间,也将茶花与琼花一道引入到他的花园中,并写下了《宴东堂》一诗,赞美茶花的美丽:"雨罢春光润,日落螟霞辉。海榴舒欲尽,山樱开未飞",用诗句将春日雨后茶花与晚霞争辉的美景记录下来,让人仿佛看到了茶花舒展盛开、满堂红艳的宫廷美景。

到了唐代,人工栽植茶花的技术不断进步,许多茶花新品种被培育出来。这时的茶花,已经出现了浅红、深红、紫色等多种颜色,"花大盈寸,色如绯",喜爱茶花的文人墨客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茶花文化"。

据唐代《滇茶记》记载,唐朝的茶花"高者丈许,红瓣黄蕊,四时常青,次第开放。历二三月,水养瓶中,十余日颜色不变"。有花簇如珠者,有花蒂青黄者,有粉红如串珠者,又有一捻红、千叶白等各品。它们是诗人作品中的常客,李白写过"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贯休写过"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红谬";卢肇写过"最恨柴门一树花,便随香远逐香车",在他们的诗中,茶花就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尚且天寒地冻的早春迫不及待的绽蕊吐蕾,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给生命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经过花农们的辛勤培育,唐朝的茶花"种类七十有二,冬末春初盛开,大于牡丹,望若火齐云锦,烁日蒸蔚",能够傲风雪、耐霜寒,艳若桃花而不妖,大如牡丹而不俗,润赛羊脂,增醉酡红,在唐代文人心中,它是"一种皆称美,群芳谁与争"的王者,极尽世间之美色。

二、茶花文化的发展

宋代之后,咏茶花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苏辙、杨万里、刘克庄等著名大诗人的作品里都出现过咏茶花的组诗,咏茶花的作品甚至超过了咏荷花和桂花的,充分说明了宋代文人们对茶花的喜爱。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荷花、梅花和牡丹有着各自的寓意,她们或出淤泥而不染,或顶风雪而盛开,或雍容富贵,历来受到文人们的喜爱,咏叹这些花卉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茶花虽然出现得较晚,她却在无意中符合了宋代之后理学渐兴,即物穷理的宋代儒学精神,吻合了宋代文人对客观事物的体会不止于感性直觉的特性,吻合了宋代儒学内敛、含蓄的内在精神,所以成为文人们咏叹的新宠。

宋代的美学对咏物的要求已从最开始的形似和形神兼备发展为"以貌取神",要求在咏物时能将蕴藏于事物中的内在精神发掘出来,可以忽略物体的某些外部形态,以突出内在精神为主。我们可以以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山茶花赠李延老》为例,来品味这种宋代的美学。

"南国有嘉树,花若赤玉杯。曾无冬春改,常冒霰雪开。客从天目来,移比琼与瑰。赠我居大梁,蓬门方尘埃。举武尚有碍,何地可以栽。每游平棘侯,大第夹青槐。朱栏植奇卉,靡碧为壅台。於此岂不宜,亟致勿徘徊。将看荣茂时,莫嗤寒园梅。"


梅尧臣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的是茶花的美丽和不畏寒冷的特性,用"赤玉杯"形容茶花的颜色,用"霰雪开"来突出茶花的耐寒特性。接下来的六句也自己得到了茶花种子,但是我却找不到一个好地方栽植,因为茶花高雅,岂能随便栽种?所以我要把这茶花种子转赠给你,只有你家花园那种"夹青槐"的高门大院,才能配得上茶花的高贵。最后几句是说等将来茶花盛开时,它的美艳一定冠绝你的花园,那时你可不要笑园中的梅花不好看了!

梅尧臣这首诗结尾处的"寒园梅",其实就是诗人自己。他用梅花来比喻清贫的自己,将茶花与仕途得意的朋友相联系,祝愿朋友生活美满,富贵万年。全诗含蓄有致,淡而有味,是宋代咏茶花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们是最擅长通过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类人,他们往往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借物言志,"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出于自然"。


苏轼

有一年冬天,苏轼在冰雪未融、天空飘着细雨的早晨,独自来到了梵行寺游玩。由于天冷,平常热闹的寺院此时空无一人,空寂的院内只有两株茶花在雪中盛开着,显得那么的妖娆。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梵行寺茶花》:"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

在苏轼的心里,这两株傲雪而开的茶花与自己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自己与美丽的茶花同样都是上天的杰作,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在今天这个细雨时节,又有谁能来欣赏呢?"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这是苏轼怀才不遇,借茶花一吐心扉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但是苏轼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与茶花一样不会被恶劣的环境所击倒,所以他放下那些烦恼,将注意力转向美丽的茶花之上。这两株茶花是这么的美丽,以致于你不去细品无法体会她的妙处,你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我就是告诉你们她美丽,你们也欣赏不了。所以苏轼才有"说似与君君不会"的感叹。但是不管你懂不懂,茶花还是那么光华四射,"烂红如火雪中开",用它的美丽和高洁,给世间带来美好。苏轼没有一句写茶花如何美,如何动人,但他把茶花内在的精神和自己相结合,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茶花的内丰神韵。

三、中国画中的茶花

在中国花鸟画中,茶花题材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为茶花冬季开花,在万物肃杀、白雪皑皑的季节里,素色的背景能将茶花的红艳和俏丽烘托得更加热烈。它经寒仍茂的高贵品质正符合中国文人不屈的精神,所以得到文人们的钟爱。

宋人陈珙在他的《山茶居笔记》中说松竹梅虽为岁寒三友,但松、竹有叶无花,梅有花无叶,唯有茶花绿叶萋萋,花枝繁茂,一点红艳与雪争春,故而茶花远胜松竹梅。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的特征是从"写形"发展为"写神",然后再到"写意"的,对于花鸟写意画来说,最高境界是"妙而不真"。所谓"妙而不真"重点烛"妙",不一定要求形似,所以在一幅幅古人的花鸟画中,茶花以其独有的"色、姿、韵"和品格,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是中国民族蓬勃向上民族精神的写照。

徐文长是画茶花的高手之一,他性格狂放,傲世不群,与茶花有着共通之处。他的写意茶花,借物托情,纵横捭阖,随手挥洒,一气呵成。在他的茶花代表《花卉图卷·山茶花》、《墨花图卷·山茶花》中,茶花在他的笔下于轻重刚柔之间,体现了徐文长内心追求个性解放的豪情,以及这种解放的个性与世俗之间的争斗的矛盾。

近代的吴昌硕开创了雄浑苍劲、色酣墨饱的中国花鸟画风,他的《茶花山石图》、《茶花》、《茶花图》等以茶花为题材的作品,重整体,尚气势,富有金石气,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他的《茶花山石图》以大笔墨线为主,雄健刚直,凝练老辣,茶花在他的笔下,呈现雄润奇崛、朴质高华的独特风格,表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

中国茶花画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茶花在中国花鸟画中,艳丽如锦,光彩夺目,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祝愿,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它是我们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人精神的文化表达。

四、中国的茶花文化

自从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后,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一个相对的稳定繁荣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文化之外,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宋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喜欢栽植、观赏茶花。这时的茶花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茶花的园艺技术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茶花文化向多样化、艺术化拓展,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大观园行酒令

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过贾府女眷们在饮酒时会行酒令,而"百花令"是宋代至明清时期在文人阶层最为流行的洒令。在"百花令"中,茶花与梅花、兰花、桃花、牡丹等十二种花卉一起构成了"十二花筹",上写"酬年长者三杯"、"酬自饮一杯"等简单的字样,抽到哪种花卉的酒令,须吟育一首与该花卉有关的诗歌或者短句。这种酒令比划拳投骰子更加文雅,寓教于乐,深受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喜爱。而茶花在酒令中的地位为"一品令",抽到者主"红顶饮",也就是在坐的官职最高者自饮一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明清时期茶花在中国百花中的地位已经高于一些常见的花卉,是"一品"的花卉,是受人尊重和喜爱的。

从南宋开始,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茶花生产基地,茶花做为一种商品进入了花市。据《梦梁录》记载,南宋时的杭州街头"四时有扑带朵花,沿街扑卖。秋则扑茉莉、木樨、茶花",同时代的洛阳、扬州等大城市的花市中,茶花也是最受喜爱的几个种类之一。

南宋时期,茶花最得人推崇。因为茶花相对比较耐寒,在寒冬腊月百花不开之际,茶花能"腊月冒寒开,楚梅犹不奈",并且花期较长,能够笑对朔风和霜雪等严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将茶花与南宋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起来。南宋建国之后,面对的形势一直比较严峻,有识之士一直呼吁政策北伐,恢复故土,但是统治者安于享乐,不思进取,朝廷内奸臣当道,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耐霜而又高洁的茶花被文人们视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春天的使者,能让人们在那个严峻的环境中看到春天的希望,所以得到了整个社会的喜爱。

五、品读茶花

茶花是一种非常娇美的花卉,它花红似火,娇艳不妖。即使是在空寂无人的山谷,她也能"零落空山烟雨中",悄然绽放。试想一下,在皑皑白雪之中,一丛火红的茶花傲然屹立,能给人带来多大的美的享受,给人带来春天就要来了的信心,更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

茶花的内在美很符合中国人的特征。杨万里有《山茶》诗云:"春早横招桃李妒,岁寒不受雪霜侵。题诗毕竟轮坡老,叶厚有棱花色深",歌颂了茶花不怕桃、李妒忌,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保护美丽的容貌和坚贞的本性。而这正是中国读书人孜孜以求的精神,娇贵、高洁、不怕妒忌、不同流合污,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


陆游

在中国文化中,很多花卉都被人格化了。莲花是出污泥不染的君子,梅花是顶风傲雪的烈士,而茶花则是不屈不挠的读书人的人格象征。它既朴实又娇美,最大的特点是耐久,被引申为有恒心,保持一生气节,正如陆游诗中"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谁如君"写的一样,是士人高贵品质的物化。

茶花还有与梅兰竹菊等名花又一不同之处,就是它是内敛的,不张扬的,符合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明朝把茶花归纳有"十德",包括可凭可依,四时常青,次第开放,日久色不变等等,是"愈开愈盛,戴雪而荣",一贯保护高贵品格的士大夫精神的完美体现。因此,茶花文化能成为中国花卉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久不衰。

六、今天的茶花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在清朝后期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茶花文化也陷入了低谷。这是目前中国茶花事业落后于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根本原因。中国茶花事业和茶花文化的振兴,任重道远。

目前世界上茶花品种与栽植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如原产于中国的金茶花的培育技术,如今是美国遥遥领先于中国;而七色茶花的培育技术上,中国也远远落后于日本。我们应该认清这个事实,将传统的茶花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建立一个振兴中国茶花的宏伟目标和体系,加速新品种的开发,借鉴国外技术,在中国茶花的色彩、香型、花型和开放时间上实现突破,努力技术先进中国茶花的品牌和美誉度,提升中国茶花的影响力,让原产于中国的茶花在她的故乡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彩。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花文化与我们的生活.doc
"凋谢"花博园变莘村花卉城 打造佛山莫奈花园
2013年南宁青秀区新年迎春花会绚丽"绽放"12天
扬州首建"空中花园式"街区 3年后在花局里全面呈现
第八届花博专题花卉展 看点在"稀有植物"身上
蜡梅的花语含义及文化背景介绍
常州检验检疫局把关花卉 为花博会开通"绿色通道"
从《鸟·兽·花》看劳伦斯诗歌中的生态意识
中国花鸟画的发展简史
早冬茶花五首:春色初回垄上茶,嫩容白玉沁梨花

网址: "将看荣茂时,莫嗤寒园梅"——浅论中国的茶花文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4203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茶花的象征意义和含义(探寻茶花的
下一篇: 茶花的象征意义与含义(探寻茶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