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与防治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与防治

JOURNALOFCHANGJIANGVEGETABLES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与防治李宝聚朱辉石延霞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细菌性斑疹病或叶斑病,是严重危害番茄产量和品质的一种世界性病害。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该病在北美、南美、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发生流行。在美国、澳大利亚及意大利该病曾都严重发生,给当地的番茄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减产高达75%。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陆尚未发现该病,只在台湾省有记载。21世纪初,在我国东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天津等地陆续有该病发生的报道。近年来随着我国番茄保护地种植面积的增加,该病发生有上升的趋势,一般可造成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在50%以上,对我国的番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1症状在番茄苗期至收获期的整个生长季节均可造成危害,主要为害番茄叶、茎、花、叶柄和果实。叶片感染,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mm,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后期常穿孔。茎秆发病,初期先出现小而数量较多的圆形、水渍状、褐色病斑,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后期严重时可使一段茎部变黑。果柄受害症状与茎部相似,黑点密集而小,常造成落花,后期果柄部变黑。为害花蕾时,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萼片干枯。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2病原菌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pv.tomato(Okabe)Young,Dye&Wilkie,属薄壁菌门假单胞菌属。菌体呈短杆状,大小为(0.51.0)μm×(1.55.0)μm,有1至数根极生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该菌在KB培养基上培养48h后形成乳白色圆形菌落,菌落直径23mm,全缘不透明,表面光滑粘稠状,在紫外灯下观察有黄绿色荧光,在YDC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超过41℃时不能生长,耐盐性为5%,严格好氧,无冰核活性,能够产生果聚糖、液化明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均呈阳性,不能积累PHB、不产生H2S和吲哚,硝酸盐还原反应、氧化酶反应、葡萄糖酸氧化、苯丙氨酸脱氨酶、卵磷脂酶和精氨酸双水解均为阴性。除了番茄外,该菌还为害辣椒,人工接种可为害茄子、龙葵、毛曼陀罗和白花曼陀罗。3田间发生规律该病菌可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其中种子带菌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种子带菌后,幼苗即可发病。幼苗发病后传入大田,并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从而造成流行。潮湿、低温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通常叶面高湿24h以上有利于病情的扩展。从开花到直径3cm的幼果时期果实最易感病。由于25℃以下的温度和80%以上的相对湿度,有利发病,因此对冬、春保护地番茄往往造成严重的危害。高于30℃时,病害扩展受抑制。4病害控制①选用抗(耐)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因地制宜地选育和引用抗耐病高产良种。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17B07,2006BAD08A08,2006BAD07B00-2),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nyhyzx07-007),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李宝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100081朱辉,石延霞,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收稿日期6栽培与植保2008.93:2008-0-192--

相关知识

番茄常见细菌性病害识别与防治.doc
番茄常见细菌性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植保】番茄上多种斑点病高发!送上辨别方法及防治药方!
【作物病害】番茄常见细菌性病害的症状与防治
菜花细菌性黑腐病的识别与防治!
常见细菌性病害的识别、防治
植物细菌性病害的识别与详解,附常见细菌性病害录大全
植物细菌性病害的识别(附:细菌性病害录大全)
作物细菌性病害你知多少?细菌性病害发生与防治
如何识别细菌性病害?2种方法帮助你快速识别,科学用药巧防治

网址: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与防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4329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冷杉枯梢病菌研究进展及其检疫意义
下一篇: 大豆细菌斑点病抗性鉴定的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