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近年来应用广泛,尤其是在植物保护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植物保护的重要技术之一。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到植物保护领域中,可以较好地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利用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在植物细胞中导入目的基因,从而产生转基因植物。目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间接转移法和直接转移法。直接转移法是利用植物细胞特性,在需要转移的植物细胞中直接转移基因;间接转移法是通过一种载体,如病原菌或植物病毒,利用载体的作用,将需要转移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中[1]。植物保护中应用的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植物抗病育种、抗除草剂育种等。在植物保护过程中,植物病害中最难预防和治理的就是植物病毒病,传统的防治方式是给植物打防疫针,即显微注射,但这种方式操作过程复杂且效率较低,因此便出现了植物抗病育种的方式,将病毒的部分基因通过基因转移的方式转移到植物中,转移后的植物从而获得了抗病毒的功能,进而使该植物对该病毒产生免疫。同时,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还包括抗除草剂育种,目前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抗草甘膦烟草等。植物保护领域采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通过转基因使植物增加抗病虫害能力,这种方式不仅能降低保护成本,而且不污染环境,应用效果显著。 2 微生物农药技术 微生物农药技术应用在植物保护中,主要是通过利用部分具有抑制病虫害作用的微生物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保护植物不受虫害和病原菌的干扰。同时,植物中的有益微生物还与病原菌争夺营养,这也有效地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进而能够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微生物农药技术属于无害农药技术,该项技术可以提高植物产量。该技术目前在国际上是公认的无毒无害农药技术,微生物农药技术既可以提高植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并且不同于其他农药会使植物产生抗药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植物[2]。植物保护中应用微生物农药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不同,微生物农药应依据不同植物的特点进行选择。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微生物除草剂、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杀虫剂,通过选择科学的微生物农药,有针对性地对植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和除草。二是微生物具有个体微小、生长速度快、代谢类型多、活性强的特点,可以利用农副产品代谢产物或工业废水的代谢产物进行微生物培养,进而生产出微生物农药,这种方式生产效率高,更加有助于植物保护。 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该技术主要依据植物细胞全能性特点,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技术———无性繁殖。植物组织培养也叫做离体培养,主要是指植物分离出符合要求的离体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该培养基需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及植物激素,从而再生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或者再生出完整的植株。组织培养从狭义上来说,是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形成叶肉组织、胚乳等再继续培养以产出再生植株,同时也指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的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经历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这种技术目前在植物保护领域十分常用[3]。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保护中应用广泛。通常情况下,不能够人工培养植物病毒或类病毒,但可以在细胞内繁殖生长,植物保护应合理地利用类病毒和植物病毒特性。一是以植物培养技术为基础,研究病毒和类病毒的关系,培养出不含病毒的植株。二是培养无病毒植株花粉,进而培养植物的抗病毒能力,实现保护植物的目的,促进植物的稳定生长[4]。 4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通过研究发现,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生长成完整的植株。植物细胞具有遗传性,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对植物细胞核物质进行基因重组,改变原有植物的遗传特点,从而培养出满足自身需要的植物种类,最终实现保护植物的目标[5]。例如,在植物育种过程中,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能够培养出抗病虫害较强的植物,比如说抗虫棉、抗病虫害水稻等,可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种苗品质[6]。同时,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方面,如植物病原物研究等,研究出科学的植物防治技术,保护好植物。
相关知识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研究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花卉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花卉中的应用
病虫害防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兰花产业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分子育种技术在花卉育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种植业中的应用与实践-4
网址: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2页)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43904.html
上一篇: 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 |
下一篇: 使用化学保鲜方法,即保鲜剂,可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