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江西的母亲湖。
曾经,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竞发,万鸟翱翔。然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进入2000年以来,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已成为鄱阳湖的常态,导致湿地锐减、湖面萎缩、生态受威胁,沿湖居民生产生活受困,渔业受损。
鄱阳湖的现状正考验着赣鄱儿女的意志。为了不再让母亲湖受到伤害,呵护“一湖清水”时不我待。近年来,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鄱阳湖生态,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1月中旬,本报记者深入湖区,探访鄱阳湖的现状,触摸鄱阳湖的脉动,感受保护者的努力,形成“走读鄱阳湖”系列报道,今起刊登,敬请关注。
8.06米!12月1日15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再度逼近8米的极枯水位线。
“高水是湖,低水是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这是对鄱阳湖洪枯期的形象描写。近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并延长,历史最低水位不断被刷新、洲滩提前显露、植被衰退、鱼类和鸟类资源锐减、人鸟争食窘境出现……中国最大淡水湖年复一年发出危机信号。
提前并延长的枯水期
深秋的鄱阳湖已严重干枯,放眼望去,俨如一片北方大草原。湖中心,那些粉红色的小花儿开得正艳,引来游人观赏。干裂的滩涂随处可见死亡的小鱼、小虾和螺蛳、蚌壳。
鄱阳湖周边的渔民却无意观赏湖中美景。相反,干旱让他们忧心忡忡。
永修县吴城镇是个千年古镇,渔业资源丰富,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守望着鄱阳湖。他们经历过鄱阳湖草长水丰,也见证了鄱阳湖水落滩出。
此时的吴城,一条连接外界的湖底公路正在进行水泥路面施工。公路两旁,疯长的野草足有人头高;远处,十几条船停留在苔草茂盛的湖滩上,雁鸭类候鸟正在浅滩嬉戏。
鄱阳湖丰水期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到冬季枯水期却“瘦身”至几百平方公里,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相差几十倍。正是这种时令性的水陆交替的特殊景观,为鄱阳湖的湖滩草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但是,近10年来,这种看似有序的湖水涨落变更,却显现出异常起来,最明显的变化是鄱阳湖的枯水期多次被拉长并提前。水文监测显示,从2003年以来,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月份由以往的12月提前至11月甚至10月,在个别枯水年份,最低水位来临日期提前了165天。
相关知识
江西都昌启动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栖息地恢复项目
美炸!鄱阳湖蓼子花进入最佳观赏期,这份攻略请收好!
江西裕民银行云端音乐诗会:奏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华美乐章
气候变化从哪些方面影响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 300多种珍稀动植物野外种群恢复增长
南昌出台方案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AI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精准监测与科学管理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策略
江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丰硕
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47)
网址: 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并延长 生物多样性临挑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45355.html
上一篇: 环境DNA技术在淡水底栖大型无脊 |
下一篇: 生态环境部:首次将生物多样性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