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守护我们的乡土植物-在第三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分论坛上的发言

守护我们的乡土植物-在第三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分论坛上的发言

8月18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彭州市文联、成都明伦书院承办的第三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彭州白鹿音乐小镇上书院开幕。我有幸在分论坛上作了发言,发言的题目是守护我们的乡土植物——乡土植物研究的博物学实践,把文字资料在此分享给大家。

我们这一场分论坛由三蝶纪老师主持

01

乡土植物寄托着乡愁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故乡村口的那株大樟树,回家路上的那排枫杨树,承载了我们多少童年记忆,我们在树下嬉戏,和小伙伴们一起爬树掏鸟蛋,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村子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村子,幸亏树还是小时候的那株树,只要树还在,我们对于故乡的记忆就还在。那种味道,就像时间精酿出来的美酒,随着岁月的积累,历久弥香。无数次回望故乡的画面,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老井和井边湿滑的苔藓、井栏边草,院落、夕阳,在微风中摇曳的狗尾巴草和老屋顶上透出沧桑的瓦松,无不寄托着我们对故乡的思念。

我们要保护乡音乡味、阡陌桑田,更要追根溯源、守护“本草”,重视乡土植物,从认识我们身边的乡土植物开始,好好守住家乡的一草一木,让独具乡土特色的一草一木帮助我们记住乡愁,承载历史和文化。

02

乡土植物体现了博物学知识具有的本土性

刘华杰老师在《博物人生》第二版第一章中提到,博物学具有四性:博物学的自然性、博物学的本土性、博物学知识的意向性与价值非中立性。我在这里重点想讲一下博物学知识的本土性。就是我们普通人,如何成为那个对家乡某一方面最熟悉的人。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有外地的朋友来,问你当地有哪些好玩的,好吃的,当我们遇到一起刷植物的小伙伴的时候,也总是会问,你那里有什么?在什么地方?而你,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对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已经了然于心,可以成为这个地方某个方面的导游。

就象这个地方的农民,可能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你和他谈大道理他会说自己不懂,但是他知道在自己生活的这个地方,什么东西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可以治什么病,有什么偏方,在哪里可以采到,他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这些其实都是来源于他对自己生活环境的长期观察,而且超出了一定范围,这些知识可能就没有用了。但是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这些知识是有效而实用的。如果你对这些知识都知识,就会成为同乡眼中的博物学家。

关于本土知识的解释:

1、本土知识具有地域性特征。本土知识是特定地理区域内原住民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生存手段,获取生存条件的知识。

2、本土知识根植于原住民社区的社会理想和实践、制度、关系、习惯和器物文化之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本土知识特别与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管理以及教育和知识创新密切相关。

张永宏,本土知识概念的界定,

思想战线,

2009年2期,第1-5页。

奥勃鲁契夫在《研究自己的乡土》这本书中说,要成为本国真正的公民,就必须研究自己的国家。首先应当研究自己的乡土,研究乡土的自然、富源和历史,不仅要研究人们的劳动关系、本城或本乡的经济生活,并且除了人类居住地之外,还要研究本乡的田野和森林、平原和山岭的一切。这本书渗透的思想告诫有志于社会、历史、人文、地学研究的学子,并非一开始起步就把目标定得太高太远,其实从自己的家乡开始,深入调查,从一点一滴做起,倒是可以做出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03

乡土植物博物学研究的阿卡迪亚范式

已经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家门口,做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们的著作也成为经典的著作。例如吉尔伯特.怀特与《塞尔彭自然史》、《塞尔伯恩博物志》、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 法布尔的《昆虫记》、《 看不见的森林》、《夏日走过山间》、《 瓦尔登湖》、《听客溪的朝圣》、《我的花园、我的城市和我》、《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家门口的自然探索笔记》等等,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怀特,谬尔等。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自怀特起,博物学中就逐渐产生出一派人文形式的博物学,其特征是一批热爱大自然、仔细观察大自然的作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类作品,既有科学意义也有文化意义,它们真实记录了个人与自然的对话。这类作品以及和自然相处的方式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阿卡迪亚型(田园牧歌型)。阿卡迪亚型侧重观察、感受和欣赏,并不特别在乎新种的发现和自然珍宝的收罗。阿卡迪亚型博物学的代表人物怀特、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卡森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重要的思想资源,而他们实践的博物学门槛反而很低,甚至没有门槛。特别适合普通人。

04

当代中国普通人乡土植物研究的博物学实践

在博物学上要取得成就,未必一定要到远方去探险,我们身边有大量貌似熟悉的自然事物,实际上并未得到认真的观察、研究和理解。现在在我们的身边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本土植物的普通人,虽然他们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也许他们的专业与工作与植物毫无关系,但是共同的爱好,让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的目标就是记录家乡的一草一木,记录它们的成长历程,而且年复一年,他们记录的目的是纯粹的,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让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而且也有很多人有了成果。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重点介绍三本书

《早安!我的植物邻居》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爱意,满满的正能量。展敏作为一个母亲,她陪伴孩子的方式是带着孩子发现身边的美,不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不需要去专门的植物园,只需要在家门口,在小区的花圃中、在家里的阳台上、在马路的绿化带中都能找到美,不仅能够找到美,而且还可以带着孩子找到很多好玩的游戏。

女作家、媒体人潘小娴和供职于大学的丈夫朱苏权一道,带着儿子朱晴鹤,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爬白云山,最终捧出了图文并茂的《云山花事经眼录》。全书分为“春色、夏影、秋韵、冬彩”四册组成,记录了白云山上一年四季次第开放的花儿近130种。每一篇美文,都配有一幅甚至几幅精美的摄影图片,做到了声色并茂、立体直观呈现白云山的婀娜多姿、美丽芬芳。

我自己的一本书,记录了我在璜山这个乡镇工作期间,观察到的99种花。

05

结论

每一个普通人在自己的家门口都可以博物学的方式研究乡土植物。乡土植物研究的博物学实践分三个层次升华理论和实践意义:

1)乡土植物研究的博物学实践对于个人生活方式改变和情感连接的意义;

2)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以及全球环境保护和绿色革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对于博物学知识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意义。

希望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熟悉自己地方的人,普通人也能从感受、欣赏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越来越多的影响身边的人来关注身边的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去远方寻找诗意。关于自然观察的观察方式,我做了一张流程图。

(特别感谢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云鹏老师和北京大学刘华杰老师对我的报告的指导)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第三届佛前供花文化论坛在秦皇岛慈恩禅寺隆重举行
第五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博物文库:看博物学中的艺术—新闻—科学网
春天赏花,懂点博物学,丰饶诗意在心中
身边的博物学
王文和主委:在第七届百合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
英格兰的报春花:帝国博物学网络中的女性
花的博物学
第三届全国植物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交流论坛

网址: 守护我们的乡土植物-在第三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分论坛上的发言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4567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陇南地区礼县职业中专学校
下一篇: 濉溪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