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

说明分类:科学技术史日期:2016年4月15日点击数:8766

《中国科技史杂志》文献与注释撰稿说明及格式要求(20121月修订)

    发布时间:2014-10-23

本刊学术论文的文献与注释分三类,撰稿格式和要求如下:

1.     参考文献

作者阅读的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文献出处的材料,除公开出版物外,还包括档案和内部文献,但是不包括手稿、通信、网络等资料。

参考文献表应直接列于正文之后,而不应采用尾注的形式。

1.     文献编码

1.     采用顺序编码制,序号写在方括号内,置于上角

2.     某一处同时引用多篇文献时,标注形式为:[3,4,9]或[3—9]。

3.     多次引用同一文献:

(1)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文献著录;

(2)如全文所引用的该文献均出自同一页,则只需重复使用首次出现的序号(上角标);

(3)页码不同时,应改用随文注,格式为:([1],12页)。

1.     参考文献表

1.     正文之后的参考文献表的序号必须与正文中的序号相对应;文献不能重复。

2.     每条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应齐全,各项目间用下角点(.)分开。

3.     文献著、译者

1.     个人著作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外文名,用缩写(但不加缩写“.”);

2.     多著(译)者须提供前3位的作(译)者姓名,其余用“等”或“etc”代表。

文献类型及标识

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内部资料/档案 其他 析出文献

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Z A 

注:(1)析出文献指论文集/专著/档案等文献中的文章;出自同一文献的不同析出文献,应视为不同文献.

(2)“Z”主要指资料、辞典等。

(三)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项目间用下脚点;译者置于书报刊名称之后)

● 图书 [序号作者书名[M]. 版次(初版不注). 译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

方一兵. 汉冶萍公司与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移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5.

(荷)戴闻达. 中国人对非洲的发现[M]. 胡国强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25~28.

Singer C,Holmyard E J,Hall A R,Williams T I.A History of Technology[M].vol. V.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610~611.

● 丛书、文集序号作者.子目名[A]. 主编者.丛书(文集)[C].册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数.

葛能全, 黄胜年[A]. 钱三强.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M].第2册.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187~201.

Shryock R H. American Indifference to Basic Science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A]. Barber B, Hirsh W (eds).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C]. New York: Free Press,1962.98~110.

·         期刊 [序号作者篇名[J].报刊名() : 起迄页.

王扬宗.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5,(6):5~22.

·         报纸 [序号]作者题目[N.报纸名,--:版次.

樊洪业.院士制度七辨[N].科学时报,2005-06-06:6.

·         古籍 [序号] (朝代)作者书名[M]·篇名卷数版本.出版年(古代纪年). 

(清)梅文鼎. 梅氏丛书辑要·几何通解[M].石印本.上海:博文书局,1896 (光绪丙申).

注:《二十五史》和《十三经注疏》等类文献可用随文注。

·         内部文献 [序号作者文章的题目[A]. 文献名称[R]. 编印地点:编印单位,编印年起迄页.

张效祥. 我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中国科学院计算所[A].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45周年[R].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1.37~41.

·         档案序号 作者档案题目[A].编制者卷宗名称[R]. 时间收藏地点:收藏单位,档案号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考察团总结[A].中国科学院联络局. 中科院出席苏联磁现象物理会议和组团考察计算技术[R].1956年12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56-4-17.

1.     注释(下脚注):用圈码,每页重新编序号

1 注释性语言:对正文某些内容所作的必要解释和说明。语言应尽可能简捷,重点是与论题相关的内容。极为简短的注释可用随文注。

1.     人物:生卒年,籍贯,最重要教育背景、任职、学术贡献等

张文裕(1910—1992年),福建惠安人,中国宇宙线物理与高能物理的开创者之一,学部委员(1957年)。1938年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其最大贡献是1946年在普林斯顿发现μ原子。1972年,以他为首的18位科学家写信给周总理,促成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建立,任第一任所长。第一(1979年)、二届(1980年)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的中方主席。1981年7月,当选为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王晓义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的初步提出与确立》,《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4期)

戈弗雷(J. G. H. Godfrey,1841~?),出生于德国的英国地质学者,于1871年9月至1877年6月任明治政府的首席地质学家和采矿工程师。(方一兵:《试析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向东亚转移的开端》,《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4期)

1.     机构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是该院最早成立的四个研究单位之一,1928年正式在上海挂牌,1932年9月迁往南京,李四光一直担任所长。(杨小明等:《1912—1937年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的建制化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2期)

壬申制造厂前身为太原修械所,下设三科三股。第一科管辖火炮、炮弹、水压机和炸弹4个分厂。(孙烈,《晚清民国时期的水压机及其对兵器工业的影响》,《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3期)

1.     其他解释和说明

1932年10月13日,教育部长朱家骅回复李书田他由部据情转咨财政部,从财政部年度临时费优先拨发北洋工学院35000元。详见《北洋周刊》第50期第270页。(贾晓慧:《中国工程教育家李书田与北洋大学》,《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3期)

当时称人工放射性物质为人工镭或人造镭。(刘广定:《中国完成的第一个核反应》,《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2期)

例如:郭世余《中国针灸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等。(廖育群:《“杯吸”与“蛭吸”的中外比较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3期)

2 通信、回忆、采访笔录、手稿、网络资料,以及作者未阅读的公开出版物

李次耕:《我和我的父亲——李书田》,天津大学校友通信,2008年3月12日。

吴滋霖:《关于“523任务”起因及会议经过的回忆》,2009年10月7日

《兰轩遗稿》卷下,手稿本。

陈建立:《重庆市丰都炼锌遗址群的综合研究》, http://kj.sach.gov.cn/kykt_detail.asp?t_id=8553。

D. E. Edmuns, W.D.Evans. Spectral Theory and Differential Operato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     随文注:对正文某些内容所作极为简短的注释与说明;置于注释内容之后的圆括号内。

1.     所有外文名必须译成中文,并在首次出现时加注外文原名

荷兰人阿道夫(Ypey Adoplhus)撰写的《实用化学手册》(Bladwizer der Voornaamste Zaken, Voorkomende in het Systematisch Handboek der Beschovwende en Werkdaadige Scheikunde,1812)。(方一兵:《试析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向东亚转移的开端》,2011年4期)

1.     极为简短的注释

沈钦裴《四元细草》不分卷[2](1829年自序,1830年又自序)。(李兆华:《〈四元玉鉴〉校改札记》,2006年1期)

1.     图表的序号。

四川彭县太平出土的汉画像砖“舂捣图”(封三①)。(王星光等:《中国古代足踏式风扇车考释与复原端》,2011年4期)

1.     《二十五史》和《十三经注疏》等类文献的出处

绍兴五年十月庚辰,(月)犯南斗。(《宋史•天文志第七》)

说明作者: Super User分类:科学技术史日期:2016年4月15日点击数:8375

《中国科技史杂志》稿约(2014年10月修订)

    发布时间:2014-10-23

  一、本刊是中国惟一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为核心、研究性与资料性并重的国家级学术刊物。1980年5月创刊,原名《中国科技史料》,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2005年变更现名。现为季刊,逢3、6、9、12月出版。 

  二、本刊的宗旨是搜集、抢救、整理和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近1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史料;通过对学科史、科研机构、人物以及科技发展与文化、社会、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揭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服务。 

  三、本刊主要发表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性与史料性文章、书评和学术信息,要求史料翔实,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字洗练。文章应有新发现、新材料、新见解或新方法。来稿字数(含注释和参考文献)至多为1.5万字,尤其欢迎短小精悍的文稿。 

  四、主要栏目 

  研 究 科学史的研究论文。 

  综 述 有关学科史、某一研究专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以及科学史的研究与教学机构历程的概述。 

  自述与回忆 科学家、发明家、工程技术专家、实业家和科技教育家的回忆录、自述和自传等。 

  访 谈 科学技术专家与管理者以及他们的同事、学生、亲友和其他相关人士等的访谈录;某一学科、学派或某一事件的专题采访等。强调史料的新颖与细致。 

  资 料 未公开发表的手稿、档案、内部资料等原始文献以及罕见的出版物,全文或节选,可增加必要的注释和评述。 

  图 像 以图片为中心的图文结合的科技史论述。图片以稀见者为贵。 

  书 评 对国内外公开出版的与科学技术史相关书籍进行评介。 

  信 息 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简报和纪要等。 

  五、撰稿要求与格式 请遵循本刊《征稿简则》,不必寄送纸质本。  

  六、版权:(1)本刊只接受专投本刊且未公开发表的稿件,不接受任何已公开发表(含网络)的稿件,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2)本栏采用的稿件将同时以纸、网络和光盘三种形式发表。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性给付,并赠当期刊物一册和抽印本若干。(3)来稿一经本刊发表,版权即归本刊所有,作者享有非专有权。 

  七、处理时限:编委会收到稿件后,将立即回信确认。稿件将送专家审阅,一般需3个月作者才能收到录用与否的通知。作者收到修改意见通知后,须20天内将修改稿及电子文本寄回编辑部。若稿件寄到4个月后没有收到编辑部处理意见,作者可另行处理。  

  六、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技史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100190。电话:(010)57552528 传真:(010)57552567;电子信箱:shiliao@263.net

说明作者: Super User分类:科学技术史日期:2016年4月15日点击数:8435

《中国科技史杂志》征稿简则(2014年10月修订)

    发布时间:2009-06-03

  一、本刊是中国惟一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为核心、研究性与资料性并重的国家级学术刊物。1980年5月创刊,原名《中国科技史料》,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2005年变更现名。现为季刊,逢3、6、9、12月出版。

  二、本刊的宗旨是搜集、抢救、整理和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近1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史料;通过对学科史、科研机构、人物以及科技发展与文化、社会、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揭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服务。

  三、本刊主要发表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性与史料性文章、书评和学术信息等,要求史料翔实,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字洗练。

  文章应有新发现、新材料、新见解或新方法。欢迎短小精悍的论文,每篇包括必要的图、表、参考文献与注释在内,最多不超过1 5000字。

  四、主要栏目

  1 研究 科学史的研究论文。

  2 综述 有关学科史、某一研究专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以及科学史的研究与教学机构历程的概述。

  3 自述与回忆 科学家、发明家、工程技术专家、实业家和科技教育家的回忆录、自述和自传等。

  4 访谈 科学技术专家与管理者以及他们的同事、学生、亲友和其他相关人士等的访谈录;某一学科、学派或某一事件的专题采访等。强调史料的新颖与细致。

  5 资料 未公开发表的手稿、档案、内部资料等原始文献以及罕见的出版物,全文或节选,可增加必要的注释和评述。

  6 图像 以图片为中心的图文结合的科技史论述。图片以稀见者为贵。

  7 书评 对国内外公开出版的与科学技术史相关书籍进行评介。

  8 信息 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简报和纪要等。

  五、征稿要求 每篇论文按顺序必须包括的项目和要求为:

  1 文题 要言简意赅。文题和各级标题限20个字以下,避免使用缩写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2 作者署名和简介 署名不超过4人, 其余在题注中标明。如为团体署名,则须注明执笔者。作者简介写在首页脚注第一行, 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籍贯,学位,任职单位、称职,研究方向等。

  3 作者单位 应写明标准全称、地址和邮政编码。

  4 中文摘要 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200—300字,是用第三人称对全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论等),应避免使用引文、图表、公式和缩写词。

  5 关键词 选择2 —6个能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单词和术语。

  6 分类号 按论文所属学科类别, 从《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选出相应的分类号码。

  7 正文 行文应用标准简化汉字书写, 必要时可用古体字或繁体字。名词、术语、数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外文人名和地名须译为中文,并在首次出现时加括号注明外文原名;中外古地名,在首次出现时尽可能加注今地名。注意外文字母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等。

  7.1 标题 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即一级标题的编号为1,2,…; 二级标题的编号为1.1, 1.2, …

  7.2 图 全文插图以阿拉伯数字按出现顺序统一编号,先见文字后见图。图的序号、图题及图注居中写在图的下方。

  7.3 表 文中表格应避免和插图及正文内容重复,先见文字后见表格。表的设计要简洁,尽量减少线条,提倡使用三线表。表的序号、表题居中写在表的上方。表注按出现顺序编号写在表的下方。

  8 注释与参考文献 详见《文献与注释撰稿说明及格式要求》

  9 英文摘要 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名(汉语拼音),单位、地址和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摘要内容可允许与中文摘要有所差别,并稍长(同时需附与之对应的中文摘要,以便审查),但是不宜超过350个实词。

  10 来稿请另附个人简历一份,并写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手机等。

  六、基金项目 凡属基金项目、国家及部委重点项目及其它重大课题的论文需在首页脚注“基金项目”中写明项目全称、编号。

  七、版权 (1)本刊只接受专投本刊且未公开发表的稿件,不接受任何已公开发表(含网络)的稿件,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2)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重大修改当与作者协商。(3)本刊发表的稿件将同时以纸、网络和光盘三种形式发表。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性给付,并赠当期刊物一册和抽印本若干。(4)来稿一经本刊发表,版权即归本刊所有,作者享有非专有权。

  八、处理时限 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将回信确认。稿件将送专家匿名审阅和本刊主编会议成员讨论,一般需3个月才能收到稿件处理的通知。作者收到修改意见通知后,须30天内将修改稿传回编辑部。若稿件寄到4个月后没有收到编辑部处理意见,作者可另行处理。

  六、通讯地址及信箱: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技史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100190。电话:(010)57552528 传真:(010)57552567;电子信箱:shiliao@263.net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如有收入数据库、获奖、评介、转载等,敬请函告。

相关知识

北京植物学史 图鉴即将面世
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模板(10篇)
《花卉克隆与栽培》农业科学技术
植物史
史国安
花木修剪基础全书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花史
关于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
史拉力66
盆栽花卉四季养护全书 科学技术文学

网址: 科学技术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4821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刘小朦评《药之为物》|辨草识药:
下一篇: 《中国艺术设计史》978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