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如何搭配花卉和地被植物来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如何搭配花卉和地被植物来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花卉和地被植物的搭配种植比例并没有严格固定的标准,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绿道的具体功能、设计风格、场地大小和周边环境等。

景观搭配方式

色彩搭配

对比色搭配:例如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等,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类似色搭配:如粉色和浅紫色、橙色和黄色等,营造和谐、柔和的氛围。

多色彩组合:选择多种颜色的花卉和地被植物,创造出缤纷热闹的效果,但要注意颜色的比例和分布,避免过于杂乱。

花期搭配

选择不同花期的植物,确保在不同季节都有花朵开放,实现四季有景。例如春季的郁金香、夏季的萱草、秋季的菊花、冬季的羽衣甘蓝等。

搭配早花、中花和晚花品种,延长整体的观赏期。

如何搭配花卉和地被植物来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图1)

图为大花澳洲黄金月季

高度层次搭配

高杆花卉搭配低矮的地被植物,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感。比如将蜀葵与矮牵牛搭配,或者将鸢尾与福禄考搭配。

利用地被植物填充花卉之间的空隙,使景观更加丰满。

形态搭配

选择不同形态的植物,如直立型、匍匐型、丛生型等。例如将直立的一串红与匍匐的过路黄搭配,增加景观的丰富度。

圆形花朵的植物与细长花瓣的植物相互组合,形成对比和互补。

质感搭配

搭配具有不同叶片质感的植物,如粗糙叶片的植物与细腻叶片的植物,增加视觉和触觉的变化。

光滑叶片的植物与毛茸茸质感的植物组合,丰富景观的细节。

图案和组团搭配

设计几何图案或自然组团的种植方式。可以是规则的圆形、方形花坛,也可以是自然流畅的曲线形组团。

重复使用相同的花卉和地被植物组团,营造节奏感和韵律感。

背景搭配

考虑周边环境的背景,选择与之相协调或形成对比的植物组合。例如在深色的建筑背景前种植明亮色彩的花卉,或者在绿色的树林背景下种植白色、粉色的花卉。

生态适应性搭配

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花卉和地被植物,确保它们能够良好生长,共同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通过综合运用以上搭配方法,可以营造出丰富多彩、富有层次感和季相变化的景观效果,使交通型绿道成为美丽而吸引人的空间。

图为藤本安吉拉月季

搭配比例参考

花卉:地被植物 = 1:2 至 1:3

这种比例中,地被植物占据较大面积,花卉作为点缀和突出的元素,形成相对简洁、自然的景观效果。适用于强调生态和自然感的绿道。

花卉:地被植物 = 1:1

花卉和地被植物的面积大致相等,两者相互映衬,景观较为均衡和丰富。常用于追求视觉平衡和多样化的绿道区域。

花卉:地被植物 = 2:1 至 3:1

花卉的比例较高,营造出较为鲜艳、热烈和富有活力的氛围。可能适用于重点展示区域、入口或节点位置。

植物选择要求

植物的生长特性

了解植物成年后的大小和生长速度。生长迅速、扩展能力强的植物(如一些蔓生的地被植物)可以种植得相对稀疏些;而生长较慢、株型紧凑的植物则需要较紧密的种植间距。

考虑植物的根系类型和扩展范围,以避免相互竞争和拥挤。

景观效果需求

如果希望尽快形成密集、连续的覆盖效果,可以适当缩小种植间距。

对于需要展现个体美感或突出花卉特色的情况,种植间距可以适当加大。

功能需求

若是用于防止水土流失或抑制杂草生长,种植间距应较小,以形成紧密的植被覆盖。

如果是在行人频繁通过的区域,要保证足够的空间,避免植物过于拥挤影响通行。

养护管理便利性

较宽的种植间距便于进行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养护操作。

一般来说,常见花卉和地被植物的种植间距大致范围如下:

小型花卉(如矮牵牛、三色堇等):10-30厘米

中型花卉(如萱草、鸢尾等):30-50厘米

蔓生地被植物(如常春藤、过路黄等):20-40厘米

丛生型地被植物(如麦冬、吉祥草等):15-30厘米

图为藤本红木香月季

植物搭配原则

生态适应性原则

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光照环境的花卉和地被植物,确保它们能够良好生长,减少养护成本和提高成活率。

观赏性原则

考虑植物的花色、花形、叶色、叶形等观赏特性,通过巧妙搭配创造出丰富多样、美观协调的景观效果。

注重季相变化,使不同季节都有特色景观可赏。

功能需求原则

根据绿道的功能需求,如遮荫、护坡、降噪等,选择相应的植物进行搭配种植。

层次分明原则

利用植物的高低差异,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结构,增加景观的立体感和丰富度。

比例协调原则

合理控制花卉和地被植物在种植区域中的比例,避免某一类植物过于突出或稀少,保持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色彩搭配原则

运用色彩学原理,选择色彩互补或协调的植物进行组合,营造出令人愉悦的视觉感受。

避免色彩过于繁杂或冲突,保持一定的色彩主题和韵律。

生长特性协调原则

了解植物的生长速度、生长习性和生命周期,确保搭配种植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适应,不会产生竞争或抑制。

空间利用原则

充分利用种植区域的空间,包括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使植物能够充分生长,不造成浪费。

易养护管理原则

优先选择病虫害少、养护要求相对较低的植物,便于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

可持续性原则

选择具有生态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植物组合,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常用植物推荐

地被植物

麦冬:四季常绿,耐阴,管理简单。

沿阶草:适应性强,能营造自然的景观效果。

葱兰:白色花朵素雅,与各种花卉搭配都较为和谐。

酢浆草:花色丰富,小巧可爱。

佛甲草:耐旱,绿色期长,可作为衬托花卉的良好地被。

过路黄:黄色小花密集,蔓延性强,能增加景观的丰富度。

吉祥草:叶形优美,耐阴湿。

白三叶:叶片美观,能为花卉提供绿色的背景。

马蹄金:生长迅速,适应性好。

铺地柏:可用于打造不同的景观层次。

蔓长春花:四季常绿,有一定的观赏性。

美女樱:花色多样,花期长,可与花卉相互映衬。

花卉品种

月季:花色丰富,花型多样,花期长。

郁金香:花朵艳丽,高贵典雅,是春季重要的花卉。

雏菊:清新可爱,花朵小巧,成片种植效果佳。

向日葵:花朵大而明亮,充满活力。

虞美人:姿态优美,花色丰富,如红、粉、白等。

波斯菊:色彩缤纷,适应性强,容易形成花海。

风信子:花形独特,香气浓郁。

百合:花朵大而美丽,寓意美好。

紫薇:花期长,花色艳丽,有红、粉、白等颜色。

锦葵:花朵大而鲜艳,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瓜叶菊:花色丰富,叶片大而形似瓜叶。

大丽花:花形硕大,品种繁多。

植物选择考虑因素

光照条件

全日照环境:适合选择喜光的花卉如向日葵、鸡冠花、月季等;地被植物可选佛甲草、天人菊等。

半日照或部分遮阴环境:可以种植绣球花、玉簪、落新妇等花卉;地被植物如麦冬、活血丹等。

阴蔽环境:耐阴的花卉如荷包牡丹、铃兰等;地被植物像蜘蛛抱蛋、虎耳草等比较合适。

土壤条件

酸性土壤:适合杜鹃花、山茶花、蓝莓等花卉;地被植物如红花酢浆草等。

碱性土壤:可选择石竹、蜀葵、紫茉莉等花卉;地被植物有马蔺、二月兰等。

贫瘠土壤:选择生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高的花卉,如波斯菊、金鸡菊等;地被植物如狗牙根、结缕草等。

湿润土壤:适合水生花卉如荷花、睡莲,以及鸢尾、黄菖蒲等;地被植物像菖蒲、千屈菜等。

气候条件

寒冷地区:选择耐寒的花卉如梅花、腊梅、羽衣甘蓝等;地被植物如萱草、丛生福禄考等。

炎热地区:耐热的花卉有茉莉花、扶桑花、长春花等;地被植物如马齿苋、太阳花等。

水分条件

干旱地区:选择耐旱的花卉如仙人掌类、沙漠玫瑰等;地被植物有景天类植物、百里香等。

湿润多雨地区:适应湿润环境的花卉如荷花、美人蕉等;地被植物如薄荷、鱼腥草等。

功能需求

护坡固土:选择根系发达、抓地力强的植物,如紫穗槐、狗牙根等。

抑制杂草:植株密集、生长迅速的地被植物,如麦冬、白三叶等。

观赏需求

色彩搭配:根据整体景观设计的色彩主题,选择相应颜色的花卉和地被植物。

花期搭配:确保不同季节都有花卉开放,实现四季有景,如春季的郁金香、夏季的荷花、秋季的菊花、冬季的茶梅等。

根据植物的特点、颜色以及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搭配,营造出美丽的景观效果。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以选择出适合特定环境的地被植物和花卉,打造出美观、稳定且功能良好的植物景观。

来源:必全

标签:花卉植物地被

相关知识

不同植物类型花境营造的景观效果
园林植物如何搭配,才能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如何利用园艺展馆设计来展示植物的景观设计和造景效果
试论婚纱摄影外景基地植物景观营造
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营造
庭院植物景观如何营造?
什么是地被花卉
园林绿化设计中,常用的地被植物有哪些?
园林绿化设计中有哪些常用的地被植物?这篇文章很详细
花境营造:植物色彩搭配要点

网址: 如何搭配花卉和地被植物来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4958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探索植物花卉色彩搭配的奥秘
下一篇: 花博园标志性建筑——世纪馆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