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后,青岛市恢复群众植树活动,每年植树保持在40万~50万株左右,主要是补植缺株行道树以及街道游园、绿地恢复建设和街道绿地建设。同时,加大园林绿地管理力度,推行街道门前“三包”制度(包种植、包管理、包成活),提高绿地质量。收回“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占用的绿地。到1980年,基本完成绿地收回和恢复,城市绿化建设进入发展阶段。1982年,青岛市开展创建“花园式单位”、“绿化先进单位”等多项绿化评比活动,推动各区、市(县)积极开展城市绿化和机关、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建设。1986年4月,对市区公共绿地、行道树、专用绿地及山林、生产绿地等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起完整的档案资料。1990年后,改变传统的绿化观念,确立按“生态城市”要求发展园林绿化的新思路,青岛的园林绿化建设从此步入新的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后,大力开展市区道路、公路两侧可视山体的治理改造。
2005年,青岛市道路绿化覆盖面积达到368.56万平方米。图为市南区一街道绿化景观。
图10-1 1982~2005年青岛市市区全民义务植树情况统计示意图
第一节 道路绿化
70年代末,青岛市道路绿化主要是种植行道树以及在行道树间建花坛式绿带。1986年,首次在立交桥下建大面积公路绿地,同时在铁路两侧种植小乔木和灌木。到2005年,城区1180多条街道全部栽植行道树,公路两侧绿化水平不断提高,铁路两侧环境得到改善。
街道绿化
70年代末,青岛市在行道树间建花坛式绿带,初见于胶州路、热河路,后发展到威海路、四流南路等路段。由于个别植物选择不当,对行人造成不便。至80年代中期,行道树之间的绿带逐渐淘汰,多为嵌草砖铺装替代。随着城市道路建设加快,行道树随之增加,种植树种、规格质量不断提高,有法国棕榈、银杏、黑松、合欢、樱花、水杉、女贞、白蜡、国槐、柳树等多个品种。1986年,市区453条道路有行道树30个品种56559株,比1949年增加49559株。到1990年年底,市区市管道路470条,行道树总数为80494株,道路绿化覆盖面积68.87万平方米,基本解决有路无树或有树残缺的状况。
1995年,市内5区道路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37.03万平方米。其后,随着市区道路拓宽和新建高等级道路增加,行道树品种、规格标准逐步提高。在行道树种的选用上,多采用冠幅大、利于遮阴和有观赏价值的树种,规格多在胸径10厘米~15厘米左右。2005年,青岛市各区市建成区道路1559条,栽植行道树道路1180条,行道树品种35个,行道树47.75万株。其中市区道路1363条,栽植行道树道路1004条,行道树品种35个,行道树33.37万株,道路绿化覆盖面积达到368.56万平方米。
敦化路街道绿化景观。
公路绿化
80年代,青岛市公路绿化与公路新建、改建同步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公路绿化逐年增加。1986年,在济青高速公路流亭立交桥下,首建大面积公路绿地。90年代初,小白干路、308国道划为市区迎宾路范围,对沿线绿化进行多次改造。1998年胶州湾环海公路建成,在青岛发电厂至双埠立交桥段种植树木10万株,在出入口处兴建花坛、铺栽草坪。绿地总面积达14.7万平方米。2000年,在青银高速公路青岛市区段公路两侧及可视山头,种植黑松、黄山栾、樱花及花灌木60余万株,建成绿地面积240万平方米。
铁路绿化
70年代后期,铁路两侧市区段恢复绿地建设,在两侧路基下空闲地种植悬铃木或槐树。1986年,市政府组织力量清除铁路两侧垃圾,有条件绿化的地方种植小乔木和灌木。沧口区段结合住宅区改造,种植部分树木,进行绿地建设。1991年7月,四方区政府组织驻地各单位在四方至沙岭庄站铁路两侧,植树3.77万株,建绿地4.5万余平方米。1999年,市政府对铁路两侧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整治,组织有关区政府和铁路部门清除沿途垃圾污物4.26万立方米,种植乔木、灌木、攀缘植物、宿根花卉等11.3万株,增加绿地面积36万平方米。其中李沧区段长5990米,清运垃圾6200立方米,回填土方3.3万立方米、种植土1.7万立方米。种植乔木1.76万株、灌木1.27万株、地被植物4.7万余平方米,其中草坪9623平方米,绿化面积12.72万平方米。城阳区段长26千米,有条件绿化的12千米,建成绿地36万平方米。
沙岭庄段铁路绿化带。
第二节 路桥绿地
1979年后,青岛市加强对绿地的恢复建设和管理,补植死树、缺株,修剪整理花木,整修游览路,恢复原有游园、绿地面貌,并新建一批街道绿地。从1982年开始,各区充分利用空闲地发展街道绿化,“见缝插绿”,发展街道“邮票绿地”。1986年,投资改造延安一路、文登路三角绿地,种植小龙柏、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组成植物模纹,提高绿地内在质量和街道绿化美化效果。1991年,在迎宾路改造中,一次增加街道绿地11.8万平方米。到1994年,市区街道绿地发展到658个,占地72.7万平方米。同年,结合市区区划调整、旧城改造和拆除违章建筑,调整绿地规划布局,个别住宅建设用地调整为绿化用地。在东海路、香港路等新建道路中,投入大量资金,建成大面积街道绿地。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各区大力发展街道游园、绿地。到2005年年底,市区街道游园绿地由2000年的633.4万平方米,发展到1537万平方米,5年增加绿地面积903.6万平方米。
1986年,青岛市首次在立交桥下建大面积公路绿地。图为福辽立交桥绿化带。
山东路绿地
山东路南起东海路,北至重庆南路,全长5.12千米,宽40米,三块板道路,两条分车带各宽1米。1983年9月建成。1984年3月开工建设绿地,当年完成分车带绿化、鞍山路绿地和江西路中心花坛及两侧绿地。绿地面积1万平方米。行道树以悬铃木为主,个别地段间植樱花。种植悬铃木、雪松、樱花、碧桃及花灌木5700余株,分车带种植绿篱8000米。1988~1989年取消两条分车带绿地,东海路至江西路段进行绿地调整,取消中心花坛。2002年,道路东侧(靠香港路段)种植水杉成林。2005年,在山东路(东海路—海伦路)4.75千米路段改造中,相应更新行道树,种植胸径20厘米左右白蜡800株,部分地段恢复中央分车带绿地,宽3米。四方区段增加绿地5400平方米。
杭州路立交桥绿地
1985年完成立交桥下和桥上绿化任务,种植雪松、樱花及各种花灌木,铺栽草坪7000余平方米,护墙与桥墩种植攀缘植物。1993年6月进行绿地改造,更换种植土6000余立方米,补植雪松等乔木2344株,丰花月季1.28万株,地锦1500株,改造草坪7800平方米,绿地面积达到1.27万平方米。1995年,增建自动喷灌设备。
迎宾路绿地
1990年,市政府决定从流亭机场至轮渡码头沿线进行绿化、美化,建设迎宾路。1991年3月动工,5月完成市区段,共投资340万元。新建和改建沿途11条道路的绿化,种植乔木2423株,花灌木4.77万株;种植攀缘植物1.88万株,栽植绿篱1206平方米,铺栽草坪9万平方米。建11块街道绿地,绿化4座立交桥、3处交通转盘花坛,共新建绿地11.8万平方米。哈尔滨路两侧种植雪松和大面积丰花月季,突出市树、市花。1996年,迎宾路路线调整为:起自流亭国际机场,沿308国道、海尔路、湛流干路(今香港东路、中路)至市级机关大楼,全长36.6千米。绿化工程长度36千米,绿化带设计宽度20米~50米。该工程共开挖土石方94.7万立方米,回填种植土24万立方米,拆除沿途广告牌254个(占地6200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9905平方米,种植悬铃木、樱花等乔木(包括补植)6.82万株,各种花灌木68.58万株(丛),铺栽草坪39.37万平方米。该工程3月12日动工,10月竣工,11月5日通过验收。累计投资7000万元,建成绿地121.59万平方米,为市区最长的一条景观道路。
东海路绿地
东海路始建于1980年,西起太平角,东至燕儿岛,沙土路面。行道树以黑松为主,无绿地。1996年,沿前海海滨向东拓展至石老人景区,全长12.8千米,路宽44米。1997年3月开工建设绿化工程。全线征地12万平方米,拆除各类建筑1万余平方米。两侧各建宽10米绿化带,沿途建游园4个;以中华文明和海之情为主题,建6个雕塑园区,共23组48个含义不同的雕塑;配石条凳74条。整条道路绿化配置以常绿草坪为底色,种植雪松、黑松、龙柏、合欢、水杉、马褂木、杜仲、广玉兰、红枫、西府海棠、樱花、紫叶李、碧桃、法国冬青、龟甲冬青等共70余种4.5万株。有月季、锦熟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龙柏球等组成的花坛、植物模纹和绿篱共1.28万余平方米,铺栽常绿草坪8.3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43万平方米。该工程于1998年1月竣工。东海路绿化环境工程荣获“鲁班奖”,是全国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绿化环境工程。
福州路绿地
福州路始建于1994年,1998年全线贯通。南起东海路,北与308国道相接。全长1967米,宽度35米。1999年实施道路绿化。宁夏路以南建有长1188米的分车绿带,种植行道树及路边小型绿带。宁夏路以北,道路两侧山体挂网草坪和种植攀缘植物,下植高大龙柏;沿人行道内侧建绿带、绿地。福辽立交桥绿地占地1万平方米,以草坪为底色,种植雪松、黑松、龙柏163株,樱花、紫叶李等316株,花灌木76株。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组成的植物模纹7930平方米。
重庆中路绿地
重庆中路原名小白干路,建于1958年。2000年更名重庆路,中段为重庆中路。沿路种植杨树、悬铃木等行道树,生长一般,别无绿地。2002年,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580万元,进行道路绿地改造。当年4月开工,6月30日竣工。道路两侧新建绿地22.5万平方米(包括4个游园),种植乔木1.9万株,灌木11万株,竹子6040墩,时令花卉1.3万株。石沟游园位于路东石沟村外,占地3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1.16万株,铺栽草坪2.4万平方米,建水面4300平方米,中间建灯光喷泉。沿途建设较大规模游园3个,其中文昌阁游园位于路东文昌阁村外,占地2万平方米,建有水榭、花廊、拱桥等园林设施。南岭游园位于路西南岭村附近,占地7000平方米,水面占地3000平方米,建园林式景墙120米。刘家游园位于路北端与遵义路交会处,占地5500平方米。
崂山区海尔路绿地
海尔路南起香港东路,北至308国道,全长6.4千米,是迎宾路的组成部分,建于1996年4月。人行道东侧绿地宽50米,西侧绿地宽20米。绿地外缘种植大叶黄杨篱,内植雪松2000株,杨树、樱花、紫薇等3000株,火棘、龙柏等灌木球6000余株,行道树种植悬铃木1052株。为崂山区增加街道绿地面积44.48万平方米。
城阳区正阳路绿地
正阳路位于城阳区政府南侧,是城区北部东西向主要干道。建于1996年11月,长6.6千米,以悬铃木为行道树,人行道旁建有绿带。其后逐年增加植物品种和园林小品,形成一定规模的道路绿地。2004年,道路延长为34.37千米,其中三沙路至双元路段长14.2千米,分车带宽2米,栽植小龙柏、金叶女贞、火棘、蜀桧、月季等季相树种;人行道两旁各建宽5米~25米绿带,以10米为主,种植乔、灌木32.5万余株,绿篱14.7万平方米,铺栽草坪10.2万平方米。绿地面积达到34万平方米。道路两旁种植悬铃木2815株。2005年,种植高大挺拔的榉树、楸树300余株。
香港路绿地
香港路原以山东路为界,西段为湛山大路,东段为湛流干路,全长4.1千米。1997年更名为香港路。香港路西起文登路,东至崂山区松岭路,全长16.6千米,分香港西路、中路、东路。1999年9月28日完成拓宽、延长和改造任务,同时完成全部绿化施工,建成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根据不同区域环境特点,道路两侧绿化带宽度2米~15米不等,以10米为主。植物种植品种多样,自然式复层种植与规则式种植相结合,乔木、灌木、草坪、植物模纹、时令花卉相搭配。以雪松、黑松、龙柏为主调,间植广玉兰、栾树、合欢、青朴、马褂木、五角枫、樱花、碧桃、紫荆、月季、石岩杜鹃等64个品种1.56万余株,其中乔木1.06万株,铺栽草坪16.24万平方米。分车带以小龙柏等灌木组成的植物模纹为主,配有一串红、矮牵牛、三色堇、鸢尾等时令花卉。行道树种植保留西段胸径在30厘米~50厘米的大量悬铃木,中、东段种植榉树、银杏、悬铃木,胸径在12厘米~15厘米之间。行道树之间分别铺设嵌草砖和渗水砖,以增加绿量,美化道路。保留西段水杉等风景林地3处,1.22万平方米;建三角绿地9块1.65万平方米,建“观星”绿地广场2400平方米。沿途共设置13组25处,由花岗岩、铸钢、青钢、不锈钢等材料制作的雕塑小品,构成独特景观。2005年,道路绿线范围划定为30万平方米。
2000年9月,青岛市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图为香港东路绿化。
黄岛区江山路绿地
江山路南起滨海大道,北至淮河路,全长15千米。1998年建成通车。绿地植物配置体现“人、城市、自然”共存主题。人行道两侧各建宽10米绿地,以乡土树种为主,展示层次、色彩、季相和图案的美化效果。中央分车带宽2米,绿地面积3万平方米,以常绿草坪为底色,间植龙柏等乔木,小龙柏、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多品种花灌木组成飘带式植物模纹;道路两旁行道种植悬铃木2500株。整条道路绿地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是黄岛区主要的生态景观大道。
第三节 广场绿地
青岛市广场绿地自80年代逐步兴起。1979年,市园林处收回用来晒海带的汇泉北广场,改造土壤种植草坪,变集会广场为绿地广场。1981年,国家提倡在城市大面积裸露地面建广场绿地,以清新空气,美化环境。1992年,市政府投资对汇泉南、北广场统一规划改造,建成新的汇泉广场,成为海滨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1995年1月,山东省政府批转省建委《关于加快我省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报告》,明确要求设市城市建设大型广场绿地。青岛市各区市在居住区和繁华地段相继建成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广场绿地。至2005年,市内7区有广场绿地19个,90.9万平方米。
汇泉广场草坪共计4万平方米,时为青岛市区最大的草坪。
当代广场绿地
位于市北区威海路、台东一路交会处繁华地段,占地面积6618平方米。1999年6月,市北区政府投资2500万元兴建。包括搬迁市北区职工业余大学等单位4个,居民141户。9月26日竣工,建国50周年前夕开放。青岛市台东房地产开发公司出资50万元,冠名“当代广场”。广场为敞开式,中心抛光花岗岩地坪,周边绿地花岗岩围边和压顶,绿地面积3200平方米,铺栽常绿草坪,种植雪松、樱花、千首兰等植物,沿路一侧间植绿篱。靠姜沟路一侧建南北长40米、高4米“生活之歌”大型铜质浮雕,北部绿地内建高8米、宽9米,铝合金质“飞翔”主体雕塑。
湛山小区广场绿地
位于市南区湛山小区中心地带,为大湛山村改造时配套用地,占地1.94万平方米,建于1999年5月。广场布局为古典自然式园林,全开放空间,视线畅通。广场铺装及甬道与自然式曲线绿地相结合,大理石地坪中镶嵌多种拼装图案,占地5346平方米。绿地采用异形垛斧石围边和压顶,以常绿草坪为基调,散置园林景石,种植雪松、白皮松、樱花、红枫等乔木327株,火棘、丰花月季等花灌木1.93万株,小龙柏、金叶女贞、石岩杜鹃等植物组成自然式模纹。绿地面积1.4万平方米。广场绿地自南向北呈缓升态势,建有村志碑、月牙池、叠泉120平方米,木质曲廊2处,休闲亭2个及多种儿童活动设施。
湛山小区广场绿地位于市南区湛山小区中心地带,建于1999年5月。
四方文化广场绿地
位于洛阳路小区,以商丘路为界分为东、西广场,规划面积4.05万平方米,拟分两期建成。西广场原为停车场,1998年10月开工建设,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广场中央建有大理石地坪圆形舞台,直径36米,靠商丘路建有旱地喷泉。广场周围种植雪松、龙柏、蜀桧、五针松、广玉兰、红枫、紫叶李、樱花、紫薇、桂花、龙爪槐、红瑞木等乔木15种354株,大规格龙柏球、紫叶小檗、石楠、日本女贞等球状植物125株,杜鹃、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小龙柏、龟甲冬青、法国冬青等植物模纹1000余平方米,造型龙柏9株。广场地下人防工程,改建为海琴地下购物广场。1999年完成一期工程开放,定名海琴广场。后改称“四方文化广场”。东广场为二期工程,原为菜地,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
李沧广场绿地
位于李村向阳路、夏庄路、京口路交会处,是李村城区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集散地,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1999年7月开工,当年9月30日竣工。地面广场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拆迁费1400万元,绿化费110万元。广场铺装面积1.76万平方米,中央建大型音乐喷泉,占地面积804平方米,中部建铝合金材质“希望”雕塑,高21.8米。广场四周绿地面积1.64万平方米,花岗岩围边、压顶。铺栽草坪1.43余万平方米,种植雪松、黑松、广玉兰、龙爪槐、紫薇、樱花、桂花、龟甲冬青、小龙柏球、金叶女贞、石岩杜鹃等乔、灌木及攀缘植物共42种近3万株。
崂山区行政广场绿地
位于崂山区政府大楼周边,建于1999年,总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广场以区政府大楼为中心对称布置。广场场地铺装面积2.73万平方米;南侧建有欧式喷泉水景,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东北角建活动场地,配有健身设施。广场绿化以雪松为主调,种植银杏、玉兰、樱花、女贞、紫叶李、紫薇、桂花等4800余株,铺栽大面积常绿草坪,配置石楠、海桐、连翘等多种灌木数万株。建成绿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崂山行政广场北依金岭山,与风格各异的世纪广场、文化博览广场、国际会展广场相邻,整体场面宏大、景色壮观。2001年,被评为“青岛新十景”之一,誉为“金岭缀珠”。
城阳区人民广场绿地
位于城阳区政府办公大楼正南,地处城区中心繁华地段,占地面积6.56万平方米。采用混合园林的自然手法,全开放绿化空间布局。沿南北纵向轴线,自北向南依次建有航船式表演广场、环形旱地喷泉和叠水广场;轴线两侧建有老年、儿童活动场地,配有多种娱乐设施和园林小品。广场绿化以常绿草坪为底色,种植各种乔、灌木40种6万余株。配置草皮灯、照明灯、景灯等410盏,及多组雕塑及音响设备。大理石板游览路贯穿其中,绿化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1999年9月15日建成开放,总投资1700万元。为“山东省十大文化广场”之一。
黄岛区创业广场绿地
位于黄岛区行政中心大楼门前,分南北两部分,广场总占地面积11.4万平方米,其中广场占地7.2万平方米。路北广场两侧种植双排高大蜀桧,中部为集会广场;路南广场微向大海倾斜,视野开阔。东西两侧植水杉、蜀桧成行。中心建直径50米的大型音乐声控喷泉,南北各建1万平方米的绿地,大面积草坪中主要种植雪松、蜀桧、水杉、樱花、紫叶李、紫薇、女贞等乔木1170株。四个方形花坛种植火棘及多种花灌木组成的植物模纹,时令花卉遍布。绿化面积4.2万平方米。
1979~2005年青岛市区绿地建设情况一览表
表10-1
年份
园林绿地面积(万平方米)
公共绿地面积(万平方米)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年份
园林绿地面积(万平方米)
公共绿地面积(万平方米)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1979
488
173
1.8
1993
2495
543
3.88
1980
625
206
2.1
1994
2777.3
572
4
1981
631
179
1.8
1995
2409
772.5
5.19
1982
793
217
2
1996
3036.4
825.2
5.57
1983
952
217
2
1997
3129.5
913
6.04
1984
1072
220
2
1998
3622.4
1036.7
6.6
1985
1072
255
2.3
1999
3789.6
1174.9
7.35
1986
1153
477
4.1
2000
4039.8
1412.4
8.5
1987
1790
427
3.6
2001
4216.5
1509.8
9.32
1988
1861
442
3.6
2002
4414.4
1646.5
9.32
1989
1941
459
3.5
2003
5022.8
1845.2
9.34
1990
2120
492
3.7
2004
5647.2
2418.6
11.27
1991
2318
500
3.7
2005
6374.1
3131.9
11.82
1992
2471
515
3.7
—
—
—
—
第四节 其他绿地
青岛市重视绿地养植工作,2001年,在全市开展“我为浮山献片绿”募捐活动,接受社会捐款20多万元,完成浮山后新区绿地建设。2003年,在全市开展居民庭院增绿活动和“绿地认建认养”活动,运用冠名权、标识牌等市场化手段,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绿地认建和认养,共与107个单位签订绿地认建认养协议,认建绿地3000平方米,认养绿地312.7万平方米。
居住区绿地
青岛市居住区绿地在1979年专项普查时,仅存各种乔木、灌木9.3万株。1980年后,结合旧城改造,新建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小区绿化纳入规划,一般绿化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25%以上,绿化种植以观赏树为主。1982年,青岛市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庭院绿化推向高潮。新建住宅“建一片、绿一片、美一片”。至1985年,市区新建浮山所、洛阳路、辛家庄等居住区,绿地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种植各种乔、灌木1.5万株,藤本植物2.9万株,各种宿根花卉5.4万余株,铺栽草坪1.5万平方米,绿篱6100余米。由于后期管理责任不落实,造成个别小区树木病虫害泛滥和树木花草非正常死亡现象。1987年,市园林局与各区共同落实管护责任,并开始每年组织居住区绿化评比活动,绿地管理有所好转。同时,大力倡导庭院绿化,发动居民在住宅空间地种植花草树木和攀缘植物,利用阳台绿化环境,形成了城市住宅绿化的一大特点。1988年,市政府发布《青岛市市区绿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新建居住区和旧城改造绿化用地应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住宅建设投资中,必须包括相应的绿化建设资金,保证了绿地与住宅同步发展。1990年后,随着旧区改造、住宅建设的速度加快和商品房的不断开发,一批立意新、质量好,为居民所欢迎的居住区绿地应运而生。1995年,市区居住区绿地达到122万平方米。在量大、面广的居住区中,按照一定比例,利用空间发展绿化,绿地面积逐年增加,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5年,发展到822.75万平方米。
1988年,青岛市明确规定新建居住区和旧城改造绿化用地应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至2005年,市区居住区绿地达到822.75万平方米。图为四方区住宅小区绿化。
浮山后新区绿地
位于市区东北部,东接劲松路,西临劲松三路,南靠银川路,北至合肥路,辽阳西路横贯其中。绿化工程于1997年3月开工,由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市城市绿化总公司总承包施工。绿化设计,以大绿量为基础,大型乔木为主调,多种植物相结合。1999年年底完工。各小区楼体之间,用少量的路面铺装与大比例复合种植的绿地相连接,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林空间。常绿草坪中配置樱花、紫薇、碧桃、连翘、千首兰等花灌木和多种植物组成的植物模纹;雪松、黑松、龙柏等常绿乔木以不影响居室采光为原则孤植或群植,并适当种植银杏、杨树等乔木。各小区开阔地或建小游园,或建小型绿地广场,供居民晨练、休闲。区内主要道路树种各异,以合欢、国槐、银杏、马褂木及速生杨树为主,形成林荫大道。新区东北部条型空间建富源广场,广场入口位于劲松三路,以旱地喷泉与舞台为中心,铺装精致。绿树成荫,草坪连片。为居民提供自娱自乐活动场地。环湖公园位于浮山后六小区中心地段,占地3.46万平方米,园内建有人工湖和阶梯状喷水平台及便民设施。绿地布局采用中西结合的造园手法,以规则绿化结合自然式配置,明快、幽静、别致。园西段入口以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小龙柏等组成标志性植物模纹,湖边种植垂柳,多块绿地分布于周围,以草坪与乔、灌木配置。高大的雪松、笔直的水杉、金黄的连翘与常绿草坪浑然一体。
浮山后新区环境绿化,大量种植乔木,多种植物植于大面积草坪之内,为建设生态园林做出了示范。2005年,新区有雪松、黑松、龙柏、银杏、国槐、马褂木、悬铃木、合欢、樱花、碧桃、紫薇、紫荆、千首兰、月季等乔、灌木2.27万株,其中乔木1.68万余株,草坪30万平方米,绿篱1.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42万平方米。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绿地
80年代,青岛港积极开展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90年代起,制定《青岛港绿化管理办法》。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绿化港口。2002年,拆除27处旧楼房进行绿化、美化,增加绿地面积5万平方米;2003年外贸集装箱西移,将腾出的货场建成绿地7万平方米。在新港区职工宿舍一次种植雪松4800株,在港区主干道、办公楼周围种植龙柏球20万株。至2003年年底,全港区累计投入绿化资金2000万元,种植常绿乔木等1000多万株,花灌木28万株,铺栽草坪70万平方米,绿篱6万平方米,建游园50处,绿地面积达到95万平方米。
青岛果树园艺总场
青岛果树园艺总场以生产果品为主,隶属于崂山县政府管理。1982年,总场土地面积2594亩,包括平原土地834亩,山地760亩。有果树2.4万余株,以苹果栽种为主,其中结果树1.02万株、幼龄树1.4万株,另有桃树3485株。同年3月,市政府决定将青岛果树园艺总场划归青岛市园林管理局,加强城市苗木生产。12月,从一分场划出187亩留作李村公园、市公交公司站场及崂山县苗圃用地;二分场的崂山县颗粒加工厂移交崂山县政府,并划出104亩土地归加工厂使用;五分场划出土地40亩,为青岛第二啤酒厂仓库用地。
1998年,市园林环卫局调整总场结构,保留园艺总场成立城市经营开发、万通绿化和艺华绿化3个总公司,全部划归青岛市城市绿化总公司管理。2000~2003年,青岛果树园艺总场苗木生产以自繁自育为主,出圃苗木适应性强,成活率高,且成本低。在圃苗木达到200余种,年出圃30万株,存圃90万株。2005年,青岛果树园艺总场实有国有土地总面积1505亩,实际育苗面积1000亩,是青岛市最大的国有苗圃。
单位附属绿地
1979年后,在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工厂活动中,单位绿化逐渐恢复,开始纳入基本建设规划中。1983年,市园林局每年确定一部分重点绿化单位,在苗木和技术上予以支持,全市单位附属绿地总量有所增加。但是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市区中心地带的工厂转产、转让,在局部范围内绿地减少;有些单位挤占绿地建房,因而出现附属绿地老单位减少,新单位增加的现象。
青岛市区大多数单位空地较少,在发展绿地过程中,许多单位因地制宜,挖掘潜力,逐步形成绿地面积虽少,但覆盖面广、设计精巧和专人养护管理质量高的特点。个别单位制定绿化管理办法。1982年,全市开展绿化先进单位评比活动后,进一步调动各系统、各部门绿化工作的积极性。涌现出不少市级绿化先进单位,当年全市评出绿化先进单位10个。1990年,单位附属绿地面积达到993.87万平方米。2005年,达到1245万平方米,已拥有绿化先进单位1206个。
工厂、企业绿地
青岛既有大型企业,又有小型工厂,既有精密仪器单位,又有环境污染较重单位。因而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绿化的格局。90年代后,许多厂企单位把发展绿化作为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企业形象,吸引外资的重点工作来抓,发展了大量厂企绿地。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青岛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石化总厂、红星化工厂、青岛发电厂在青岛市花园式单位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80年代后,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推动下,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狠抓基层单位绿化。90年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把“一流的码头必须有一流的港容、港貌”作为建港的指导方针之一。成立绿化领导小组,专设绿化管理机构,基层单位配备专(兼)职绿化工作人员,并制定《青岛港绿化管理办法》。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绿化港口。2002年,随着港口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港区绿化中提出“老港区看规模、新港区看发展”的口号。对老港区的绿化、美化提出整体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当年拆除27处旧楼房进行绿化、美化,增加绿地面积5万平方米。2003年把空出的货场建成绿地7万平方米,两年净增绿地12万平方米。建成体现港口“诚纳四海”企业品牌的迎宾广场、花园广场、蝴蝶园,园内建亭、坛、楼、榭等园林建筑。在新港区职工宿舍一次种植雪松4800株,在港区主干道、办公楼周围种植龙柏球20万株。
1979年后,单位绿化开始纳入基本建设规划中。至2005年,青岛市单位附属绿地面积达到1245万平方米。图为企业绿地。
第五节 风景林地
青岛市风景林地主要有海泊河防护绿地、李村河防护绿地、浮山风景林地、河南庄山风景林地、凤山(坊子街山)风景林地等10处。最大的为浮山风景林地,总占地面积675万平方米,植物128万株。
海泊河防护绿地
海泊河全长6千米,属季节性河流。1999年,市政府投资2000万元,对海泊河进行综合整治。园林绿地建设主要为沿河两岸种植树木,恢复防护林带。建成绿地总面积7.7万平方米,其中沿岸游园、绿地2.31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50余种2万余株。铺栽草坪20万平方米。
张村河防护林地
张村河源于崂山西麓,属季节性河流。由东向西经中韩镇,在阎家山村东北与李村河汇合注于胶州湾,全长18千米。2001年,崂山区政府投资对牟家村至308国道段,长9.5千米进行一期综合治理,2002年完成园林绿地建设。
李村河防护绿地
李村河源于崂山西麓,全长167千米,属季节性河流。1999年,市区两级政府两期投资1054万元,对毕家上流至重庆中路段进行综合治理。其中建成防护林地7.84万平方米,新建游园、绿地30.6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40余种1.96万株,竹林7000余株,植物模纹2500平方米,铺栽草坪2.5万平方米。投资1300万元,拆迁重庆路与李村河中下游交界处的青岛板簧厂等8家企业(占地2.1万平方米),覆盖支河河道3.5万平方米。投资400万元实施绿化,种植各类乔、灌木40余种1.96万余株,植物模纹2500平方米,竹林700平方米,铺栽草坪2.5万平方米,建广场6000平方米,建成绿地面积3.5万平方米。
楼山河防护绿地
位于遵义路南侧,全长6100米。沿河两岸部分地段各建宽20米绿化带,总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2003年4~6月,先期投资426万元,拆除违章建筑2万平方米,清除钢渣、垃圾2.6万立方米,回填种植土6.2万立方米;铺栽草坪3万余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2.01万株,建成绿地3.1万平方米。
大村河防护绿地
大村河源于卧龙山东麓,全长7.4千米。2004年开工治理大村河,东起金水路,西至胜利桥,长约6千米(含支流)。大村河定位为城市景观河,以步行系统为主导,可视效果为主体,蓄水和水资源保护为目的。河底采用透水嵌草砖铺装约7万平方米,种植各种水生植物,建荷花湾,放养各种鱼类,形成一条自然的生物链。河道两岸陡坡地段采用先进的喷草技术,防止水土流失。沿河岸结合各自特点形成8个自然景观节点。围绕全长9700米的滨河步行道,新建廊、亭、花架19组、景石6组、生物模块1座。种植各种乔、灌木112种12万株,新建绿地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
浮山风景林地
位于东部市区。东邻海尔路,西毗福州路,南临香港东路,北靠银川路。总占地面积675万平方米。
浮山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种植物品种200个左右,是本地植物与引进树种的混合植被主体,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绿肺”。1991年,《青岛市城市园林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2000)》确定,“八五”期间在市南区部分地段建设7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到2000年建成浮山森林公园。1994年,植树35万株。先期在市南区规划范围内,开发浮山游乐园,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2001年,市政府决定实施浮山保护绿化建设,确定封山界限,禁止在界线范围内采石取土、砍伐树木、上坟烧纸、放牧、网鸟、耕种及饲养牲畜等违法行为,用3年多的时间把浮山建设成生态公园。2002年9月,市政府确定浮山绿线的保护范围面积为745公顷。到2005年年底,完成采石坑治理41处,回填土方330余万立方米,采用岩石挂网喷播技术绿化裸露山体3万余平方米,采用镁格网封山围挡12.8万平方米,平坟3.99万个,拆除临时房屋9.13万平方米,退耕还林约85.59公顷。种植黑松、银杏、合欢、苦楝、栾树、火炬、国槐、刺槐、紫穗槐、香花槐、连翘、锦带等128万株。恢复绿地200万平方米。
浮山总面积722.3公顷,跨市南、市北、崂山三区,是青岛市区面积最大的山林绿地,被称为城市的“绿肺”。
丁家庄南山风景林地
位于市南区,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2003年8月改造,修建环山路200米,建休闲广场500平方米。在原栽植黑松、刺槐的基础上,增植合欢、五角枫、垂柳、紫叶李、樱花等16个品种6000余株,铺栽三叶草草坪3500平方米。可供群众活动的绿地面积5000平方米。
水清沟东山风景林地
位于四方区九江路,总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1994年初步进行治理,增植树木。2003年进行生态建设,建部分环山游览路、活动场地。种植雪松、黑松、合欢、栾树、五角枫、火棘、樱花、紫叶李、木槿、连翘、竹子等。
河南庄山风景林地
位于李沧、四方两区交界处。重庆中路可视山头范围内,占地面积20.75万平方米。2003~2005年,李沧区政府分期分批投资400万元,恢复山体植被,改善环境。回填采石坑土方3.5万立方米;种植雪松、龙柏、黑松、火炬等乔木及各种花灌木3.5万株;修建环山管理路1000米,游览路800米,山顶部建双层亭1座。
凤山(坊子街山)风景林地
位于李沧区北部,重庆中路西侧,北靠唐山路小区,占地29.8万平方米。2004年5月,李沧区政府投资270万元进行整治。回填种植土10万立方米,种植雪松、黑松、黄栌、火炬等乔、灌木2.3万株;修建环山管理路2100米(其中块石铺装600米),修建游览路300米;山顶部建六角亭1座,在与唐山路小区交界处,铺装活动小广场400平方米,与上山石阶路相接。2005年12月投资100万元,建设通往山顶主环路905米和完善绿化种植。
第六节 绿化常用树种
青岛地区植被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生长暖温带植物。除华北地区植物种类占优外,另有部分东北地区植物南下及亚热带植物北上,青岛成为同纬度线上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植物资源种类共计146科1650种(包括亚种与变种)。青岛地区植物资源最具代表性的是崂山,2001年,生长在崂山地区多种植物群落中,有各种植物1650种(包括亚种及变种)。
园林绿化常用树种
常绿乔木有雪松、黑松、龙柏(圆柏)。
落叶乔木有悬铃木、槐树、银杏、青朴、榉树(光叶榉)、合欢、黄连木、五角枫、泡桐、垂柳、水杉。
常绿灌木有耐冬山茶、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龟甲冬青、海桐、日本女贞、构骨、鹿角桧等。
观花树种有樱花、紫薇、玉兰、黄山栾、碧桃、海棠、榆叶梅、丁香、月季、迎春、连翘、紫荆、木槿、锦带、锦鸡儿、绣线菊、珍珠梅、美丽胡枝子、棣棠及蔷薇类等。
观叶树种有金钱松、红枫、紫叶李、火炬树、盐肤木、枫香、紫叶桃、紫叶小檗、金叶女贞、金边水蜡等。
观果树种有毛山楂、柿树、火棘、小檗、石楠、天目琼花、灯台、枸杞、臭椿、卫矛、金银木、女贞等。
地被植物有铺地柏、常春藤、石血等。
草坪植物有中华结缕草、瓦巴斯草、五色草等。
悬铃木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是青岛主要的行道树种。
不同园林用途树种
行道树种有悬铃木、刺槐、黑松、银杏、青朴、五角枫、臭椿、黄连木、合欢、构树、国槐、白蜡、杨树、七叶树等。
常绿树种有雪松、华山松、白皮松、龙柏、圆柱桧、垂花柏、冷杉类、云杉类、花柏、扁柏、鹿角桧、广玉兰、耐冬、桂花、石楠、海桐、法国冬青、日本女贞、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凤尾兰、铺地柏、常春藤等。
落叶树种有樱花、玉兰、黄山栾、流苏、垂枝碧桃、海棠、梅花、山桃、银杏、水杉、金钱松、椴树、厚朴、紫叶李、合欢、灯台树、龙爪槐、江南槐、榉树、法桐、青朴、木香、垂丝海棠、紫薇、木槿、丁香、石榴、月季、绣线菊类、珍珠梅、棣棠、蜡梅、紫叶小檗、紫荆、锦鸡儿、锦带花、榆叶梅、金钟花、连翘、美丽胡枝子、八仙花、太平花、玫瑰、蔷薇、紫藤、凌霄等。
游园、道路绿地树种有雪松、龙柏、圆柏、白皮松、广玉兰、黑松、耐冬、大叶黄杨、日本女贞、海桐、法国冬青、石榴、凤尾兰、银杏、青朴、黄连木、合欢、榉树、樱花、紫薇、海棠、垂枝碧桃、紫叶李、五角枫、龙爪槐、木槿、石榴、紫荆、榆叶梅、锦带、红瑞木、紫叶小檗、蜡梅、月季、蔷薇、凌霄、紫藤、地锦等。
风景林地树种有黑松、白皮松、杜松、华山松、龙柏、栎类、小叶朴、青朴、黄连木、刺槐、杜梨、合欢、樱花、五角枫、卫矛、盐肤木、火炬树、臭椿、流苏、金银木等。
居住区绿化树种有雪松、龙柏、黑松、广玉兰、耐冬、桂花、大叶黄杨、竹类、法国冬青、石楠、五角枫、青朴、泡桐、黄连木、加杨、垂柳、杏、樱桃、紫叶李、日本樱花、桃、核桃、柿树、苹果、无花果、玉兰、山楂、银杏、枣、板栗、花椒、香椿、紫薇、蜡梅、紫荆、石榴、丁香、月季、牡丹、凌霄、紫藤、葡萄、金银花、地锦等。
青岛市园林绿化骨干树种类丰富多样。图为八大关银杏景观道。
麻栎产于中国辽宁南部、华北各省及陕西、甘肃以南,常与枫香、栓皮栎、马尾松、柏树等混交成小面积树林。图为华严寺麻栎群。
单位附属绿地树种
经济作物有柿、山楂、梨、杏、桃、李、苹果、樱桃、枣、核桃、无花果、板栗、文冠果、黄连木、桑、玫瑰、葡萄、猕猴桃等。
放射杀菌素树木有广玉兰、圆柏、龙柏、雪松、白皮松、铅笔柏、女贞、日本女贞、石楠、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垂柳、合欢、槐树、黄栌、核桃、桑树、盐肤木、紫薇、沙枣、石榴、木槿、麻叶绣球、枸橘、蔷薇等。
药用树种有女贞、桂花、构骨、十大功劳、八角金盘、杜仲、厚朴、喜树、黄柏、无患子、黄栌、黄连木、榔榆、木瓜、五角枫、核桃、花椒、石榴、紫荆、阴绣球、牡丹、连翘、月季花、金银花、木香、凌霄、迎春、锦鸡儿、无花果、白丁香、鹅掌楸、合欢、盐肤木、文冠果、天目琼花、胡颓子、扁担木、小檗、南蛇藤等。
厂区吸、抗二氧化硫树种有侧柏、圆柏、白皮松、女贞、大叶黄杨、榆树、刺槐、臭椿、银杏、加杨、垂柳、桑树、合欢、槐树、君迁子、泡桐、核桃、构树、枸橘、紫穗槐、紫藤、地锦等。
抗海风、海潮树种有黑松、龙柏、杜松、圆柏、钢笔柏、女贞、大叶黄杨、千首兰、青朴、构树、黄连木、核桃、柽柳、紫穗槐、木槿、锦带、枸杞、地锦等。
耐盐碱树种有黑松、铅笔柏、小叶黄杨、胡杨、火炬树、合欢、白蜡、柽柳、石榴、枸杞等。
垂直绿化树种有蔷薇、常春藤、大叶胡颓子、紫藤、地锦、五叶地锦、凌霄、葡萄、金银花、胶东卫矛、蛇葡萄等。
木本地被树种有铺地柏、鹿角桧、常春藤、南蛇藤、枸杞、地锦、紫藤等。
相关知识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作物病虫害防治课件.ppt
2第二章
第二章花卉繁殖
园林植物保护第二章共36张课件.ppt
第二章—园林植物虫害综合治理PPT课件
第二章 花卉的分类1
第二章花卉栽培与环境
(项目二)第二章 花卉的繁殖解读
第二章花卉的分类
第二章 花卉种质资源及其分布
网址: 第二章 绿 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49993.html
上一篇: 临夏积石山介绍 |
下一篇: 佛坪县植物资源介绍(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