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在查阅大量古典文献资料与绘画作品的基础上,对我国梅花盆景的产生、发展与变化进行了考证研究,探明了我国梅花盆景流行地区的变化,梅花盆景制作技艺的发展以及各发展时期梅花盆景使用的梅花品种。
【关键词】梅花,盆景,花木文化史,园林植物
梅花以其色、香、姿、韵,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深得我国历代文人与大众的喜爱。宋代范成大(1126— 1139)在其《梅谱》中开首便说“梅,天下尤物,无问智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之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
梅花在被大量栽植于庭园中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盆栽与盆景材料之一,被栽植于盆盎之中进行观赏。明代王鏊(1475进士)所著《姑苏记》载曰:“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可见,松类与梅花不仅成为我国盆景最主要的两个代表树种,而且盘松与古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盆景的代名词。
笔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与绘画资料,对我国梅花盆景的产生、流行、发展与变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旨在探明我国梅花盆景的发展规律,为梅花在我国现代盆景与园林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盆景形成于我国秦汉时期,唐时宫廷盆景与宗教盆景开始流行,宋代时,文人盆景开始盛行。而直至宋代,才有了记载关于梅花盆景的文献资料。
1 梅花盆景在宋代的产生与流行
1.1 宋代园林中梅花的大量应用为梅花盆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观赏娱乐服务的花卉栽培产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当时,赏花成为一种时尚,花木栽培盛行,栽培技术发展,花木种类与品种增加。同样,梅花亦不例外。
宋代园林中栽梅与赏梅的盛况表现在以下方面:宋代陈景沂的《全芳备祖》中,著录花部植物120种左右,以梅为首;宋代文人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咏梅诗文与画梅作品,成为我国园艺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梅花专著有南宋范成大的《梅谱》(约1186)与南宋张(功甫)的《梅品》,其中《梅品》中的“宜称,憎疾,荣宠与屈辱”的内容,对梅花专类园的造园具有参考价值;北宋林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放鹤艺梅,至今仍有“梅妻鹤子”的美妙传说;周密(1232— 1308)在《齐老野语》中记载了南宋临安马塍的“堂花法”[3],其中梅花为最主要的植物材料之一。正是梅花在园林中的大量应用,为宋代梅花盆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2 梅花盆景在宋代的产生与发展
秦观(1049— 1101),高邮(江苏省)人,字少游、太虚,号邗沟居士,世称秦淮海。人品贤良方正,巧于文词。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馆。著有《淮海集》、《梅花百咏》。《梅花百咏》中有《盆梅》诗一首。
盆 梅
花发圆盆妙入神,静观意思一团真。
素华的的盘中玉,皓质盈盈月里人。
窗户有香熏醉梦,庭阶无地著闲尘。
客来笑谓无多景,那悟满腔都是春。
该诗的开始两句描写盆梅的姿、韵;第三、四句描写盆梅的白花之美,即色;第五、六句描写盆梅的香;最后两句描写盆梅早春开放,宛如春天的信使。全诗从整体上描绘了盆梅的色、香、姿、韵的无穷魅力,是我国记载梅花盆景最早的文献资料。
吕胜乙,宋代建阳人,字季克,号渭川居士,为朱熹(1130— 1200)之门人,巧于隶书,官至朝请大夫,曾作《江城子·盆中梅》词一首。另外,毛翊所撰《吾竹小藁》中有《南山有梅花》五言诗一首[4]。该词与诗都是研究我国宋代梅花盆景的重要史料。
1.3 梅花盆景的整形技术与盆梅作为商品出售
花翁为宋代孙惟信之号。何应龙的《橘潭诗橐》中有《和花翁盆梅》诗一首。诗共八句,其中的前四句为“绝涧移来近市园,又还移入卖花盆。体蟠一簇皆心匠,肤裂千梢尚手痕。”诗文中的“体蟠”指对盆
梅的枝干利用人工绑扎的方法作了蟠曲整形;“肤裂”指人工整形后留下的痕迹;“一簇”和“千梢”指盆梅经修剪后形成具有多数枝条的树姿。“皆心匠”和“尚手痕”则指盆梅的树形不是自然的,而是人工整
形而来的。此外,后两句描述了当时梅花盆景的整形技术以及经整形后形成的姿态。“绝涧移来近市园”诗句说明该盆梅的素材采挖于山野,“又还移入卖花盆”诗句说明了梅花盆景已经被当作商品出售。
2 元代的梅花盆景与整形技术
在元代,汉族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低下,仕途暗淡,促使了其中的一部分人隐居于山野与乡村。隐居生活为他们栽培与鉴赏花木、盆景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因此,宋代兴起的鉴赏盆梅之风在进入元代后并没有中断,而是被继承了下来,并在整形技术和小型化方面有所发展。
2.1 文人书斋中摆饰的盆梅
冯子振(1257— 1302),字海粟,号赢洲客、怪怪道人,攸州(今湖南省茶陵县西北)人,官承事郎集贤待制,以博学英词著名于时。释明本(1263— 1323),元代之高僧,钱塘(今杭州市)人,号中锋,得法于天目山高峰妙禅师,仁宗(1285— 1320)赐予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之号。冯子振与释明本采用一唱一和形式写成了《梅花百咏》诗集,其中《盆梅》诗如下:
盆 梅
冯子振
新陶瓦缶胜琼壶,分的春风玉一株。
最爱寒窗闲读处,夜深灯影雪模糊。
和 盆 梅
释明本
月团香雪翠盆中,小枝能偷造化工。
长伴玉山颓锦帐,不知门外有霜风。
2.2 小型梅花盆景
孙蕙兰为元代女诗人,她虽能作诗,但所作不多。卒后,其夫孙汝砾将其遗诗编集为《绿窗遗集》,中有咏梅诗一首如下:
几点梅花发小盆,冰肌玉骨伴黄昏。
隔窗久坐怜清影,闲划金钗记月痕。
从“几点梅花发小盆”诗句可知,此盆梅为微型或者小型盆景,并在“小盆”中开了“几点梅花”,说明当时盆梅的制作技术与养护管理已达较高水平。全诗描绘了女诗人怜爱小型盆梅的幽寂情景。
2.3 整形技术
宋代时已采用绑扎和修剪方法对盆梅进行整形,到了元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对盆梅的干、枝分别进行“屈”“回”整形,来改变树形,提高观赏价值。上述2.1部分中的释明本《和盆梅》诗中的“小枝能偷造化工”一句,说明盆梅经过了人为整形而呈现“造化工”。同样,冯子振、释明本的《梅花百咏》中的《蟠梅》与《和蟠梅》二诗,也记述了对盆梅进行整形的情况。
蟠 梅
冯子振
屈干回枝制作新,强施工巧媚阳春。
逋仙纵有心如铁,奈尔求奇揉矫人。
和蟠梅
释明本
铁石芳条谁矫揉,纵教曲折抱天姿。
龙蛇影碎玲珑月,交错难分南北枝。
诗句中的“逋仙”,指林逋(林和靖,967— 1028)。诗句中的“屈干”、“回枝”、“矫揉”与“强施工巧”,说明梅花的枝干皆已经过人工的绑扎整形。
3 明代盆梅的盛行
明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汉族文化的复兴,大大促进了我国花卉园艺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数量众多的花木专著和盆景专论也应运而生。植物盆景进入了它的成熟前期,盆梅开始盛行。
3.1 梅花盆景以古为贵
宋代的赏梅标准是:“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到了明代,赏梅的标准被具体地总结为“四贵”:“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对于梅花
盆景来讲则尤以古为贵。
文震亨在其《长物志》中对梅花盆景赞赏道:“梅,更有虬枝屈曲,置盆盎中者,极奇。”以及“又有古梅,苍藓鳞皴,苔须垂满,含花吐叶,历经不败者,亦古。”可见当时的梅花盆景是以古为美。
3.2 盆梅的品种与绑扎整形技术
《二如亭群芳谱》载曰:“长干之南七里许,曰华岩寺,寺僧莳花为业,而梅尤富,白与红植相若,惟绿萼、玉蝶植倍之。率以丝缚虬枝,盘屈可爱。桃木者三四年辄胶矣,不善缚。”另外,王世懋在《花疏》中载:“曾于京师许千岁家,见盆中一绿萼玉蝶梅,梅之极品。”从以上文献可知,明代用于盆景制作的梅花品种有`绿萼'、`玉蝶'、`绿萼玉蝶'和`红梅'等,并对这些品种的梅花用棕丝进行绑扎整形,形成虬曲老态,进行观赏。
3.3 北京的梅花盆景栽培
《帝京景物略》由明代刘侗与于奕正编撰,详细记录了当时北京的风光景物。书中也对北京草桥一带的花木栽培情况进行了如下的记载:“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 …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以种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九英、绿萼、红白缃),… …。”这说明北京从明代起开始培植梅花与梅花盆景(及蜡梅)。
3.4 明代绘画中的梅花盆景
明代小说《青楼韵语》插图中,有一盆梅花盆景被摆饰于窗前的石几之上。此梅花枝干虬屈自然,枝条斜下伸展,悬根露爪,并配以奇石,月下赏之,香风徐徐,大增庭园春色。现存故宫博物院、由明代吴伟所作的《武陵春图卷》中,有一老干古梅被植于长方形盆盎之左侧,右侧盛水,这说明我国在明代时已经出现了梅花的水旱盆景。此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由仇英(﹖— 1552年)所绘的《汉宫春晓图》中的庭园中石制莲瓣形几座之上摆放一高2 m左右的巨型梅花盆景,古干玲珑,枯木逢春,成为庭园中的主景。明代僧侣画家陈洪绶(1598— 1652)曾绘《松竹梅石盆景图》,图中以青松为主景,怒放的梅花为配景,竹子与片石作点缀,合栽于冰裂纹圆盆之内
4 清代的盆梅
清代,我国出版了数部重要的花卉园艺巨著,如陈子所著的《花镜》(1688),汪灏根据明代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改编而成的《广群芳谱》(1708)以及吴其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1848)等,还出版了近30部花卉园艺著作。同时,南北方出现了多个花卉园艺产地。盆梅的制作与栽培也较明代有所发展。
4.1 宫廷中的盆梅摆饰与北京丰台花乡的盆梅栽培
4.1.1 宫廷中的盆梅摆饰
清代高士其所著的《金鳌退食笔记》一书对宫廷
中盆梅与其他盆景的摆饰情况作了详细的记载:“本朝改为南花园,杂植花木,凡江宁、苏松、杭州织造所进盆景,皆付浇灌培植。每岁元夕赐宴之时,安放乾清宫,陈列庭前,以为胜于剪彩。… …五月进菖蒲、艾叶、茉莉、黄杨盆景;… …十月进小盆景,松、竹、冬青、虎须草、金丝荷叶及橘树、金橙;十一月、十二月进早梅、探春、迎春、蜡瓣梅,又有香片梅,古干槎牙,开红白两色,安放懋勤殿。”
对于此古干香片梅,还留诗一首:
上林春色暗相催,一树新开殿里梅。
素艳欲欺琼圃雪,红芳疑泛紫霞杯。
欣逢暖律吹嘘早,渐识东风次第来。
古干独当霜霰侯,岂同凡卉点莓苔。
由于盆梅是百花凋零的晚冬早春时节的宫廷主要摆饰花木,同时它也是康熙与乾隆等皇帝的喜爱之物。康熙曾作有《御制咏盆中梅》。
御制咏盆中梅
琼枝遗玉骨,粉蕊趁冰姿。
香透芙蓉帐,诗成度御墀。
乾隆四年御制养性殿古干梅诗
为报阳和到九重,一楼红绽暗香浓。
亚盆漫忆辞东峤,作友何须倩老松?
鼻观参来谙断续,心机忘处树春容。
林桩妙笔林逋句,却喜今朝次第来。
乾隆三十三年御制静怡轩摘梅诗
盆梅开太盛,摘使枝头稀。
已喜香盈嗅,兼资色绽肥。
诗中的“盆梅开太盛,摘使枝头稀”诗句,足以说明乾隆皇帝非常懂得如何鉴赏梅花,即是四贵四不贵中的“贵疏不贵密”。
正是由于宫廷中摆饰盆梅的需要,促进了北京丰台花乡对盆梅的从南方的大量导入与在当地的生产栽培。
4.1.2 丰台花乡的盆梅栽培
在丰台花乡中培植的盆梅中,一部分从南方引入,另一部分则在当地繁殖生产
1)从南方引入的盆梅《日下旧闻考》第八册记载:“燕地苦寒,江南群芳不可易得,即有携种至者,仅可置盆盎中为几席玩。”“京师鬻花者以丰台芍药为最,南中所产惟梅、桂、建兰、茉莉、栀子之属。”另外,高士其的《金鳌退食笔记》也记载到:“本朝改为南花园,杂植花木,凡江宁、苏松、杭州织造所进盆景,皆付浇灌培植。”
2)丰台花乡生产的盆梅
清代蔡绳格所著的《燕城花木志》是一本记载北京花木的书籍。书中记载道:“丰台以山桃核论斗调畦种之,三种,接各种花木,如梅、杏、桃、李之相类者,多桃本也。但可盆玩,置于地则桃本不能长耳。”该文说明当时的丰台花乡已经开始利用播种山桃幼苗嫁接梅花等李属(Prunus)的花木,进行盆栽与盆景的生产。
3)盆梅的促成栽培
《日下旧闻考》是由乾隆帝敕撰,于敏中完成,对朱彝尊著《日下旧闻》的删繁补缺所成的,对北京的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风俗、物产、园囿以及官署进行详细记述的一部书籍。该书中有数处关于北京对花木进行促成栽培的记载。例如:“今京师腊月即卖牡丹、梅花、绯桃、探春诸花,皆贮暖室,以火烘之,所谓堂花。”“腊月束梅于盎,匿地下五尺许,更深三尺,用马通燃之,使地微温,梅渐放白,用之笼之,鬻于市。”上文详细记载了盆梅促成栽培的方法。另外,当时日本编撰的《北京志》也对盆梅的繁殖、栽培、品种等记载道:“梅花盆景,冬季在温窖中进行栽培,多用嫁接法进行繁殖,有红白诸品。枝干蟠曲。”
4.2 苏州盆梅的制作技术与促成栽培
4.2.1 制作技术与品种
《光福志》中记载:“潭山东西麓,村落数余里,居民习种树,… … ,闲时接梅桩。”《虎邱山志》记载:“梅,虎邱人取江梅以佳本接之,开花数腴,名玉蝶梅,间有一枝作两色三色者,亦取他本栽接,离奇盘
曲,古意可观。”[13]从上文可知,苏州以`江梅'为嫁接砧木,接穗为`玉蝶'梅,并在一株之上嫁接二、三种品种的梅花,绑扎后古干盘曲,进行欣赏。
4.2.2 梅花丛林盆景
除了古桩盆梅外,用梅花做成的丛林盆景也在苏州流行。《花镜》中有:“近日吴下出一种,仿云林山树画意,用长大白石盆,或紫砂宜兴盆,将最小柏桧或枫、榆、六月雪或虎刺、黄杨、梅桩等,择取十余株,细视其体态,参差高下,倚山靠石而栽之。或用昆山白石,或用广东英石,随意叠成山林佳景。置数盆于高轩书室之前,诚雅人清供也。”[14]在苏州,梅花成为普通百姓与文人雅士爱好的庭园与书斋的装饰品。
4.2.3 促成栽培
当时,为了观赏与销售的需要,在苏州也对梅花等进行促成栽培。如“冬末春初,虎丘花肆能发非时之品,如牡丹、碧桃、玉兰、梅花、水仙之类,供居人新年陈设,谓之`窖花'。
4.3 扬州盆梅的发展
4.3.1 扬州盆景的制作手法
《扬州画舫录》由清代李艾塘(李斗)于乾隆六十年(1795)撰写而成,共十八卷,详细记述了乾隆年间扬州的繁华景象。卷二中描写了扬州花匠制作与培养包括梅花在内的多种植物材料的盆景的情形。“湖上园亭皆有花园,为莳花之地。桃花庵花园在大门大殿阶下,养花人谓之花匠。莳养盆景,蓄短松、矮杨、杉、柏、梅、柳之属,海桐、黄杨、虎刺以小为最,花则月季、丛菊为最。冬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以备正月园亭之用。盆以景德窑、宜兴土、高资石为上等,种树多寄生,剪丫除隶根,枝盘曲而有环抱之势,其下养苔如针,点以小石,谓之花树点景。又江南石工以高资盆增土叠小山数寸,多黄石、宣石、太湖、灵璧之属,有扎有(两山),有罅有杠,蓄水作小瀑布倾泻危溜其下,空处有沼蓄小鱼游泳。谓之山水点景。”文中的“花树点景”与“山水点景”,分别为现在的树木盆景与山水盆景
4.3.2 “百花会”与“三股梅花剪”
扬州每家多有种植花木的庭院,花木盆景爱好者们常常相聚切磋技艺而出现了“百花会”,并且因修剪与制作梅花盆景而出现了名噪一时的“三股梅花剪”。例如,《扬州画舫录》卷四中载:“今年梅花岭傍、花村堡城、小茅山雷塘,皆有花院。每旦入城聚卖于市,每花朝于对门张秀才家作百花会,四乡名花聚焉。秀才名遂字饮源,精刀式谓之张刀。善莳花、梅树盆景,与姚志同秀才、耿天保刺史齐名,谓之三股梅花剪。”可见扬州盆梅的普及与盛行。
4.3.3 盆梅的品种与长年培植
谢坤著《花木小志》载有:“内设盆盎数十,植冰梅、墨梅、红绿梅花于案头几上,参差错落,香盈满室。”文中的`冰梅'、`墨梅'、`红绿梅'分别为盆中栽培梅花的原来品种名称(现在品种名称不详)。
《扬州画舫录》卷十二桥东录中记载到:“吴履黄,徽州人,方伯之戚,善培植花木,能于寸土小盆中养梅数十年,而花繁如锦。”咫尺盆钵中的梅花可以培植观赏数十年,可见其栽培技术的高超与梅花强健的生命力。
4.4 杭州盆景
宣统年间刊行的《杭州府志》中记载:“新城县志:(梅)邑中所种皆单叶,若千叶而种于盆盎者,多来自杭城。”[16]光绪年间刊行的《杭州府志》中记载:“梅,邑中所种皆单叶,若千叶而种于盆盎者,多来杭城昌定乡。有梅树湾,前邑令张瓒改五马庵为梅庵。”[17]以上二文献说明杭州为盆梅的著名产地,并且以生产重瓣盆梅为主。
4.5 绘画作品中的梅花盆景
清代以梅花盆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较多,比较著名的有关贞的《富贵图》、黄慎的《观梅图》、郑板桥的《盆梅》和邹一桂的《古干梅花》。《富贵图》由关贞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构图前方为一火盆,其后为一盆养水仙,在左后角,圆形盆中栽种一虬干老梅,主干迎风劲立,枝条顺风而生,实为一颇具力感的风吹式盆景。现存南京博物馆的《观梅图》,描绘了老少二者正在玩赏古干苍梅的情景。郑板桥的《盆梅》中,两盆古朴自然的老桩梅花,横伸数枝苍劲曲折的花枝,枯荣对比鲜明,表现了当时梅花盆景的技艺水平。邹一桂的“古干梅花”为一仅剩树皮的古梅桩,自树皮萌发一枝条,怒放吐香,表现了梅花枯木逢春的生命力与梅的苍古之美。另外,还有冯宁的《吉庆图》中蓝釉盆中迎风盛开的红梅,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王图炳(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的《梅花盆景》,费而奇的《盆梅图》。
5 梅花盆景的地方传统树形的形成与现代的自然式树形
梅花盆景经过数百年到近千年的发展,在梅花栽培集中地与盆景发展地区形成了几种传统的盆梅树形,它们分别是,以歙县卖花渔村为代表的游龙梅:游龙梅桩的“S”弯均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扭曲,极为规整壮观;扬州的疙瘩梅:在梅树幼小时将其主干基部打一死结或绕一圆圈,成疙瘩形状,从而显得苍老和奇特,分单疙瘩、双疙瘩和三疙瘩,还有梅树形似花篮的提篮梅;苏州(光福)的屏风式、垂枝式与辟干式梅桩以及北京丰台花乡的屏风梅等。这些传统的地方盆梅,是我国梅花栽培技艺与盆景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盆梅树形的欣赏观点朝自然方向发展,对梅花盆景有所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6 结 论
通过以上对我国梅花盆景历史发展的考证,可以总结如下:
6.1 梅花盆景流行地区的变化
梅花盆景最早出现于宋代。宋、元两代梅花盆景的生产与鉴赏地区主要集中在以苏、杭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明代起,北京的丰台一带开始从南方引入梅花盆景;清代在从南方引入的同时,利用山桃嫁接的方法开始生产梅花盆景。至清代,长江流域梅花盆景得到普及与盛行。
6.2 梅花盆景制作技艺的发展与树形
宋代时开始利用山野挖掘老桩的方法制作梅花盆景;绑扎与修剪技艺被应用于梅花盆景整形中。元代出现小型梅花盆景。明代“以古为贵”的梅花盆景树形受到重视。明、清代,北京出现促成栽培的梅花盆景。清代,苏州利用一本嫁接2~ 3种不同花色梅花的方式提高盆景的观赏价值,并用十数株梅花制作丛林盆景;扬州出现了擅长修剪梅花盆景的“三股梅花剪”。
梅花盆景在我国经过数百年到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几种传统的盆梅树形:歙县卖花渔村的游龙梅、扬州的疙瘩梅与提篮梅、苏州(光福)的屏风式、垂枝式与辟干式梅桩以及北京丰台花乡的屏风梅等。
6.3 盆梅的品种
宋、元两代盆梅的花色为白色(秦观《盆梅》诗:“素华的的盘中玉,皓质盈盈月里人”。冯子振《盆梅》诗:“分的春风玉一株”。释明本《和盆梅》诗:“月团香雪翠盆中”);明代盆梅的品种为`绿萼'、`玉蝶'、`绿萼玉蝶'以及`红梅'等;清代盆梅的品种为`江梅'、`玉蝶'梅(《虎邱山志》)、`冰梅'、`墨梅'、`红绿梅'等(《花木小志》)。以上为当时的梅花品种名称之一部分,现在的名称不详
6.4 梅花盆景的历史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可以对梅花盆景的历史发展特点概括为:宋、元代为梅花盆景的发展期,明代为成熟前期,清代为成熟期。
相关知识
梅花盆景的制作造型技法
秋霞圃展出梅花盆景,快来一饱眼福
地栽不难,梅花盆景养护不易 丨 小叶子有“花”招㊷
花草盆景
隅园盆景之——春花篇
盆景植物,盆景植物图片大全
腊梅盆景的养护方法
浅谈“梅花”的繁殖
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川派盆景艺术展
一组优雅的开花微型盆景,懂得取和舍,小盆景也玩出大气势
网址: 【盆景浅谈】中国梅花盆景史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5237.html
上一篇: 一种具有色纹层次微妙变化的大提花 |
下一篇: 【生生分享】史上最全园林植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