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多年来,我认认真真地与植物打交道。干这行,也苦,也累,我觉得有无穷的乐趣。
——范善华
【嘉宾名片】
范善华, 1983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教授级高工,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科研中心主任,从事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工作30多年。
近十年来,范善华主持和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科研项目《城镇绿地生态建设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医院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研究示范工程》各一项、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新江湾城保育与恢复技术研究》,《城镇绿地生态建设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科研成果获得2015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新江湾城保育与恢复技术研究》2009年国际风景园林师(IFLA)土地管理类主席奖(金奖),上海建工集团科技进步特别奖等国内外多项大奖。主持和承担新(修)编本市行业标准规范《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新编)等六部,都已颁布执行。
展开剩余90%
范善华充分发挥植物方面的专长,先后完成了上海市和外省市数十项重大项目建设,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一项,全国和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多项。获得国家专利三项,发表获奖科研论文三篇,参编出版了三部专业类书籍。
访谈金句
● 园林是一个动态过程。现在绿化的面积不多了,建议种慢长树、长寿树。
● 为什么要设计呢?设计就是既要考虑到初次效果、也要预见到5年、10年甚至是百年后的景观效果。
● 植物也是“通人情”的,你对它好,它就给你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 园林系的学生应该像植物一样,默默无闻的,给你一块土地、给你一缕阳光,就能茁壮的成长,不争不抢。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让范老师受益终身的,便无疑是他对植物的几乎痴迷的执着了。
在范老师看来,把玩植物“很有乐趣”。
真正的高手或许都是低调的、安静的吧。虽然范善华老师是上海园林界为大家所熟知的园林植物集大成者,但是,他一向低调沉稳,言语不多但平易近人。无论是植物识别大赛还是上海“园林杯”优质工程项目评审现场,我们见到的范老师都是那么亲切如故。
对于项目中的一棵树、一株苗,他也是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仔细观察着她的长势、颜色、枝叶等等,似乎要努力读懂眼前这位朋友。
一桌,一椅,一茶。范老师的范儿就是这样简单、利落。
数十年如一日,范老师是如何用心“对话”植物的呢?
读懂植物
匠心大咖的植物小卡
在范老师看来,园林这个专业入门不难、容易上手,但要学精吃透并不容易。
那么,我们眼前的范老师,又是如何走近园林植物世界的呢?
谈及自己的学习习惯,范老师兴致盎然地说起他的书橱里那些散发着书香味儿的珍藏版植物卡片。
这样的植物卡片,在范老师家里还有一大箱,将近10摞。这些都是学生时代的范老师认识植物时候做的读书笔记。
“有什么心得、新的体会,我就会写上”。范老师说。
日积月累,卡片越来越多,年轻的范老师掌握的植物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不建议过多依赖植物识别软件,从书本学植物学是永远学不好的,要从大自然中学习辨认植物。”范老师说,“植物识别关键是要认识植物的本,比如植物的形态特征、科属种的专业、系统知识等等。”
除了勤记勤练,范老师认为,园林系的学生还要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建议做设计的学生多去工地现场跑跑,亲自去体会空间比例、整体设计和植物搭配是否合理,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景观效果等等。”
毕业于1983年,从十年坚守三尺讲台的园丁到如今的行业大咖,入行35年来,范老师认认真真与植物打交道,个中甘苦,沉淀成一句话:“干这行,也苦,也累,但我觉得与植物打交道有无穷乐趣,植物也是‘通人情’的。”
范老师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事园林工作这么多年,他深刻体会到两点——
首先就是苗木的基础性作用。“苗木是园林的命根子,这是程绪珂老局长常说的话,这几年园林绿化大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年来苗木的大发展。”
作为课题负责人,范老师也曾参与审查了上海植物园"玫瑰春"和"小粉玉"2个茶花新品种。结合该课题,范老师谈到了他对植物新品种的见解。
据了解,新品种茶花具有开花繁密、观花和观叶期长等区别于父母本及现有茶花品种的特异性,是极具应用前景的优良景观绿化资源;同时,繁殖苗木表现出很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好不容易育成了,但是新品种推广却碰到了困难,极大地影响了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我们现在的设计水平、苗木供应商的水平、施工水平更多的只谈到植物的‘种’,没有触及到品种;另外一点,有些新品种的价格要比一般的品种高”,范老师认为,“造成新品推广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对于新品种的支持力度尚欠火候,资金主要用于新品种研发,而推广费用少之又少。”“新品种推广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扶持与推广”,范老师有些忧虑,“新品种推广任重道远。”
二是专业人才储备的重要性。
“没有当时园林学校培养的一大批园林人才,那就谈不上上世纪90年代直至本世纪初的园林行业的跨越式发展的,” 范老师如是说,“他们参与到今天园林绿化建设的项目中,在园林行业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看到很多自己当年的学生在园林行业找到了合适的位置,逐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中也不乏颇有成就的创业者,范老师觉得很欣慰。
植物运用
我们的设计前瞻性能打多少分?
作为园林行业从业者,从外形上认识数以万计的植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读懂它们的根茎叶,并将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景观实践中、使其在园林产业链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才是范老师更关心的。
“苗木规划是一项很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专业性的理性思维。为什么要设计呢?目的就是要控制景观的初次效果、5年后的效果、甚至10年后的效果。”范老师说,“一个好的设计可以预判到10年甚至百年后的景观效果是怎么样的,这才叫经典、永恒。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庭院,它们其中最长的都有500多年的历史,这些都是很好的案例。”
而具体到植物配置上,基于近年来园林绿化建设面积增量逐步降低,为了保证景观品质的持续性,范老师建议项目中要更多地种植慢长树、长寿树,慢长树和长寿树,从某种角度来说,往往观赏价值比较大。而且其汇碳能力比较强,可以吸收环境中多余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改善环境。
谈到植物配置,就不得不提范老师的《上海新江湾城生态源保护原则与植物群落的修复配置》研究课题。
据介绍,江湾城生态修复项目占地面积7hm2,晚清时期为蚕桑习技所。日军侵华占领上海后,该地区被划为机场弹药库。为了隐蔽起见,除保留原有的生态植被外,当时还人工种植了许多乔灌木。
经过几十年的自然生长,加之多年无人养护管理,修复之前,此处已然成为了一处茂密的“森林”,但其本身也因此构成了一个生态链较完善的“绿岛”。
“我认为园林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建设过程。我觉得做的真正好的绿地都是在尊重原来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改造出来的。” 范老师强调。
如何修复“绿岛”让其焕发新生?
范老师介绍说,在经过大量的研讨和现场踏查后,项目组对该项目的改造修复采用自然恢复和生态恢复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部分原有植物予以保护,仅对入侵性植物进行人工干预,为乡土植物生长留出生态位。与此同时,对撂荒地采取生态恢复的方法。
“从一定意义上说,上海新江湾城生态源保护项目是当时城市园林人对‘生态修复’概念的一个实践雏形。”范老师如是总结说。
何为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重新创造、构建、缔结、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的过程,以达到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的目标,对照生态恢复概念,江湾城如今的面貌或许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植物保养
有所为,有所不为,
像放养孩子一样养花种树?
有所为,有所不为,像放养孩子一样养花种树?
对于当前工程养护中存在的一些难点,范老师认为,很多问题都是建设不当的“后遗症”。
不容否认的是,为了追求速成景观效果,近年来,有些项目使用大规格的苗木,甚至全树冠的树苗。而为了抢工期,成活率较低,也因此为后期的养护埋下了很多的隐患。同时,项目施工中大量密植导致植物生长不良,也容易传播病虫害,使得后期养护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养护成本也随之被推高,企业压力日趋增大。
在范老师看来,“园林是一个过程。我觉得一块绿地刚建成时的景观效果不是最好的。需要通过五年、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会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近年来,城市绿化养护工作也逐渐由纯粹的“为了养护而养护”转变为“以抚育为目的的养护”:即让植物与其他生物、非生物环境间形成具有合理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且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系统。
除了转变理念,与之相适应,范老师建议,无论是建设还是养护,我们关注的视角要适当“下移”:是时候改变以往我们比较重地上部分而忽视了地下部分的做法了。
“土壤的问题改善了,可能绿化景观就会有质的飞跃。”范老师补充说,“上海迪士尼带了个好头,从控制种植土壤的微量元素以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对土壤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更换和改良,景观效果也因此让人眼前一亮。”
范老师提到的土壤重要性,不仅是针对项目中的各种苗木,在受邀参加上海古猗园举办《家庭(盆栽)养花知识讲座》以及在“百姓大学堂”上,范老师就一再向花友们强调,“要想绿植长得好,土壤是关键”。
到底如何伺候好自己的爱花呢?范老师笑着一言以蔽之:你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键时候管管它,平时就随它们自由发展。
看来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咯?
“养花其实没有难与不难,关键是顺不顺。没有养花经验的应该选择容易养活的、入门级的花卉。关键时候管管,平时不要去管它,很多时候,花养不好,是因为你太‘关心’它。温度在5-10度的情况下,花放在室外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如果降温了,那你是不是考虑应该把这些花放到家里来,就做点这个事情就可以了,放在露天的花草,水要浇浇足,水浇足了,上面结层冰以后,底下就保温了。而且上面结冰体积膨胀后,把土顶出去了,对土壤来说其实也是一个松土的过程。到秋天了,水和肥料尽量少给点,徒长枝不要太多,那么就冻不死了。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把花养死也是很难的。”(完)
信息来源:微信号“绿色伙伴服务号”
联系方式
www.shlandsca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