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强化农业韧性,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发展

强化农业韧性,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发展

图片

关键词·农业强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保供固安全”的原则,建立风险评估及应对机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图片

原文 :《强化农业韧性,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发展》

作者 |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赵晓飞/教授

图片 | 网络

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提升是实现农产品保供稳价能力的基础,也是防范化解农业产业重大风险挑战的战略支撑。

农业产业稳定安全关乎国家安全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已发展到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呈现出“从单个成员各自为战向高度协同转变、从单纯追求成本效率向追求韧性和安全转变”的新特征。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不仅有助于弱化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保障农业产业稳定和安全,而且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这对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理念,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着力点,以农业的科技化、融合化、绿色化和智能化为标志、以产业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为落脚点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维持自身稳定、自我修复、自我完善、防止断裂的能力。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本质上要求要将农业产业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统一起来,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通过打造一个能够有效防范、应对风险冲击,且恢复力较强的自主可控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抗逆性,筑牢农业安全底线,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从实践上看,部分涉农企业立足覆盖国内外的农粮全产业链布局,将粮食产业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统一起来,一方面深耕并扩大全球贸易朋友圈,搭建横跨东西半球的国际粮食走廊,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产品贸易,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建设,有效降低了粮食供应链外部冲击风险。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赋能,将“产购储加销”等环节全链路贯通起来,抓牢事前、事中、事后3个重点环节,极大地提升了对全球粮食供应链的风险预见能力和对全球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的掌控能力,有效保障了产供双链安全稳定,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韧性强劲、安全水平高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不仅能够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主体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精准开展市场营销,推动农业产业向高产、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有效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而且能够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间产业互动合作,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贡献力量。

实践领域,部分涉农企业通过构建“农地云拼”模式,将时空上高度分散的需求和小规模果园供给在云端精准匹配,打造一条“乡村果园直连家庭果篮”的产销对接通道,实现了需求端需求变化的快速感知与精准把握、供应端供应链条结构的解构与重组,既提升了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又推动了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图片

完善制度体系和建立长效机制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重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建设。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存在着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不完整,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间利益分配不均衡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不稳,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体系完善和长效机制建设。当前应依据新发展理念,围绕“保供固安全”,把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评估及应对机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以及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机制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的研究,并根据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规律和风险传导特点,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评价,识别关键节点、关键企业和关键链路上的风险,建立健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评估及应对机制,探索构建冲击前的预警机制、冲击下的动态调整机制、冲击后的统筹恢复机制,以及“平时-危时-战时”供应链协调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评估机制;二是建立基于事件的农业供应链预警体系;三是健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应急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应急队伍、应急平台和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探索构建“平时—危时—战时”供应链协调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保障市场供应和社会稳定。

其次,涉农企业应依据多样化、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供应链建设原则,尽快建立健全应对农业供应链短期冲击和中长期风险的防范机制,通过建立供应链备份、构建韧性供应链体系、推进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以及完善供应链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建立重要农产品供应链备份制度。供应链备份的核心理念是,在当前的主供应网络内“隐藏”一个或多个隐形辅助供应网络,一旦出现危机,备份供应网络能够帮助企业平稳度过危机。农业企业可通过整体网络备份、关键节点备份、关键能力备份来提升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增强供应链韧性。二是构建韧性供应链体系。农业企业可通过整合协同和补链强链,从业务韧性、结构韧性、管理韧性、供给能力韧性等方面构建韧性供应链,从而提升供应链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保证供应链安全。三是推进供应链数智化转型。农业企业要积极应用新兴技术对农业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数智化改造,探索推进农业田间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构建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农产品智能交易网络,加速供应链上下游主体的数据互通,依托数据要素打通供应链的堵点、断点,实现产—供—销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供应链核心企业应从长远角度出发,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并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为农户等供应链成员提供信用担保,一旦成员出现问题,核心企业要主动让出部分利益给利益受损的成员,以维持供应链整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最后,链主企业要发挥“链长+链主+链创”机制作用,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在更高层面谋划产业发展链条,完善农业产业链集群建设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网络,保障极端情况下的农产品市场供应,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抵抗力。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推行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推行链长制,一方面要加大“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个性化扶持,推动“主导产业建链、加工流通延链、科技创新补链、园区集群壮链、融合发展优链”建设,实施“一链一图、一链一制、一链一策”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并举,将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农业企业、科创中心等各类主体纳入到产业链供应链中,针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人才、技术创新等关键要素投入不足之短板,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农业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根植性和竞争力。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要通过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农业企业担任链主企业,带动链上企业共同固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图片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既需要政府制度安排,又需要产业链供应链主体基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有为政府引导方向,有效市场配置资源。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是健全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的关键要点。就政府而言,要以提高政策支持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为主旨,既要聚焦重点,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加速打通堵点,又要把握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演进趋势,着力加强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测预警平台、健全法律法规等,持续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就市场作用而言,要顺应市场规律,通过塑造公平竞争环境,积极培育更多具有领头雁效应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特别是要围绕制约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智能化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做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头部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等方面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力、持久力和适应力,维护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就政府和市场二者关系而言,要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法规制定、服务保障来发挥作用,市场通过技术创新、需求驱动和企业自身的努力来提升供应链的管理能力,确保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有效协同。

相关知识

中物联发布《中国供应链发展报告(2023
三部门力推绿色供应链设计!多措并举提升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破局绿金难题 供应链金融强化科技属性
增强保供韧性 推动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行动纪实
施耐德电气熊宜:精益、韧性、绿色、数字化,四大趋势打造一流供应链
央视报道:我国正加快构建供应链国家标准体系
央视报道:国际市场话语权上升 我国加快构建供应链国家标准体系
韧性中国“链” 惠享全世界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农经杂志产业观察 培育特色优势 拉长西兰花高效产业链
携手合作伙伴,构建“啤酒新世界”供应链生态圈

网址: 强化农业韧性,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发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5389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杨正安
下一篇: 浅谈园林树木病虫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