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马关锁:春联窗花相映红

马关锁:春联窗花相映红

春联窗花相映红

儿时最亮丽的记忆,恐怕要数过年时的年画与对联了。过大年忙是忙些,有趣的事儿也不少。女孩子稀奇的是窗花,而年画则是男孩子过年时的热烈期盼。裱墙、糊窗、贴窗花、贴年画、粘春联……,听着都是极平凡的事情,对孩子们来说,却有许多神秘的趣味,现在回想起来,心都还一颤一颤的。我脑子里储存的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多一半是通过年画获得的,那是山里孩子了解过去、观望山外的一个窗口。

年画和窗花的张贴,一般都是在大扫除之后进行的,腊月二十三祭完灶后,从二十四开始,每家都会开始卫生大扫除活动,如扫尘、拆洗被褥、窗帘、门帘、擦洗家具、窗户等,让家里家外干净透亮,迎接新春。大扫除也叫扫房,意为“扫陈”,除旧迎新。每到这个时候,家里人都会拆洗被套、窗帘,擦洗家具、窗户等,让家里干净透亮,迎接新春。扫除完了之后,重点就是收拾屋内,糊墙纸是首当其冲的事情。在山里待过的人,都知道每一孔窑都有一盘很大的火炕,晚上是床,白天是沙发(那时候村里还没有沙发这个词)。客人来了,让上炕去,靠炕根坐着,说话吃饭都是这样。靠炕根的墙是要经过处理的,早先是糊纸,村里说法是“裱墙”。一般的家找些废旧报纸糊,讲究些的家买了麻纸糊。用报纸糊的墙,一年下不来,就撕了,破了。用麻纸糊的墙,不仅结实,而且蹭得锃亮,挂亮了许多。到了后来,有了专门糊墙的花纸,就更加漂亮了。糊墙纸是一件很讲究很细致的活儿,糊皱了不好看不说,还容易破,纸缝儿对不齐,纸用反了,花儿图案接不上茬都不行。有点办法的人家墙壁粉刷得雪白,请画匠沿炕一周画炕围画。用水彩画上山水花鸟,人物祥兽,一遍一遍油漆得明光灿烂,就更不是纸糊的墙壁可比的了。

比裱墙更麻烦的就是糊窗纸。由于大山阻隔,交通闭塞,玻璃是稀罕物,山里人家的窗户不大,基本不安装玻璃。一年下来,窗户纸破着补着,烟熏火燎得黑漆漆的,堵得窑洞里阴暗暗的。少有家舍得平时换,七拼八凑地都要挨到年根上。一年一次的换窗纸,费力费时也极需耐心。粘不牢,过几天便会掉了下来,纸绷不展,皱了,风一吹,便会扑沓扑沓地响。窗户之上,还有一层窗户,叫“天窗”。糊天窗,更困难,垫了两层凳子才够得上。天窗上留一小孔,曰“气眼”,但要排放做饭蒸馍腾腾的热气远远不够。更何况有时炉灶破了,或遇变天逆风,便会“倒烟”,熏得人睁不开眼睛。白白的窗纸一换,屋里便亮堂了许多,显得分外明媚。

糊上窗纸,就可贴窗花了。窗花又叫民间剪纸,是一种裁剪成各种颜色、镂空图案的民间艺术品,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图案多种多样,内容健康活泼,什么“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莲生贵子”等等。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小时候,剪、贴窗花在家乡妇女之间是一种非常盛行的民俗活动。村里的女人几乎都会做一些手工,例如剪窗花、绣鞋垫。春节期间,妇女们这家一群,那家一伙,围拢在一起,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明面上是交流图样,暗里却是较量技艺。剪窗花不仅能装饰家居,也是一种民间艺术的竞技,是展示技巧、才能的时刻。窗花剪好后,一些留给自家贴用,一些可以送给亲朋好友。 我家窗户上的窗花,都是母亲、姐姐妹妹们剪的。到了后来集市有卖现成裁好的,那内容丰富了许多,颜色不仅多,而且更亮丽。白白的窗纸,红红的窗花,远远看去,就像绽放的一朵朵红梅,鼻子贴上去嗅嗅,仿佛都有缕缕的香气。窗花开了,人心里也乐开了花,妈脸上总在笑,笑得也像一朵花儿。姐姐、妹妹们则跟了一帮女娃子,挨家挨户看窗花去了。女娃子爱笑,满村里都是她们的笑声,叽叽喳喳的.过年了,山村的女孩子们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儿,一个比一个开得漂亮,开得美丽。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中国传统中国画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一般采用工笔画技法,也有兼工带写的,当然也不乏大写意的传统画法。过去,山里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年画,把屋子里布置得色彩缤纷同时又充满情趣。条件好一点的家,在这点上往往肯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也许,大人们的心里也和孩子们一样的期盼。每年都是那两句话:“画又不能吃,要那么多干什么。”话是这么说,但每年窑壁两侧的墙上都贴得满满当当,比今天的画廊还要热闹。年画有单张的,有两连的,四连的。单张的人物花草飞鸟禽兽要大一些,有一个独立的内容,如革命样板戏里的《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杜鹃山》、《白蛇传》中的《断桥》啦,《水漫金山寺》啦,《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啦,《水浒传》中的《林冲雪夜上梁山》啦,《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啦,等等。一张年画藏着许多内容,稍有点知识或阅历的父母,耐了心总能牵引出许多的故事。两连四连的,虽一个个人物画面都小了些,但连起来往往就是一个压缩了的连环画册,一段一段地看过去,可过瘾了。虽然许多字还不能读出来,但知道了开头,看着画面就能不断地把故事演绎下去,当然,其中免不了许多臆想的胡编乱造,有时还会编的牛头不对马嘴。这点功力得益于看古戏和听瞎子说书,那时乡下电影都很少,更不要说电视了,碰上一个好说书的先生,这个村子说三天,那个队里说两夜,在周边的村里就可以一两个月地整本说下去,什么《包公案》、《狄公案》、《哈尔滨奇案》等等。但那只是听,人却是看不见的,小小的心里装了许多故事,许多仰慕的人物,到年画中间去寻找,去辨认。谁家如果贴了几张以往没见过的年画,你一拨他一伙,全村的孩子基本会看遍的。山里的窑洞很深,炉灶之后摆放着盆盆罐罐,看上去有些不太雅观,便在窑中间横了一根铁丝,悬挂四条屏,配上对联,既好看,又文雅。也正是这时候,我知道了梅兰竹菊四君子。除了这些之外,可以列入年画的还有灶王爷、财神爷、天地爷、门神。每一个神都有固定的模样,也有独自的故事,比如财神赵公明,门神秦琼和尉迟敬德,和他们有关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而这些神像多是民间木刻印刷的,色彩和规格比起那些绚烂的年画要差了许多。年三十,我们最大的事情就是一家一家地看年画,那种情景就像今天看吸引人的电视连续剧一样。有的家年画贴得太迟,也只好等正月初一欣赏了。后来历史传说的年画少了一些,多了一些现代的内容,也有故事,但总没有那些流传了几百年的东西吸引人。再到后来,除了领袖毛主席语录画之外,那些稍微有点生气的年画是一样也看不到了。但是即便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也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后来,在家乡周边众多煤矿、洗煤厂辗转打工的日子里,每到年底,全都停工了,呆在家里实在无聊,我迷上了中国画,便买了些水彩画颜料,广告颜料,涂涂抹抹。那些连学生图画都算不上的作品,多半是一些变了形的花草虫鸟,却成了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年画。这个羡慕地说:“画得真像!”那个翘起大拇指说:“你真了不起!”,亲友们也争先拿着纸张登门向我索画。这也算是那特殊岁月里的一段黑色幽默吧!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年画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变,主角由原先的财神、福禄寿三星、仙女、大胖小子、戏曲人物变为今天的开国领袖,过去年画里的金元宝、珠宝也改为今天的人民币甚至美元,从一定程度上年画也反映了社会心态与民情。如今,随着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室内装潢一新的人们自然不会在白白亮亮的墙壁上裱贴年画,可挂可取的挂历和随处可放的台历便成为装饰居室环境的新主角,使年画的实用性大大前进了一步。

家乡人过年是一定要贴对联的。记得在儿时的农村,不论是大门还是院子里的房门,都要在出息前全部贴上对联。如果说贴了窗花、年画,家里有了过年的气氛,对联一贴,村里红红的一片,那浓浓的年味就飘荡得到处都是了。听老辈人讲,他们小时候村里的识字少,十里八村没有一个能拿起笔的人,因此写对联就成了大问题,须提着礼品投亲靠友请人来写。有些人因找不到会写字的人,只好小碗口上涂上墨汁往红纸上扣。我记事时这种情况当然没有了,家家都有能写字的人,只是写得孬写得好程度不同罢了。对联的内容相对固定,什么地方贴什么大有讲究,错了别人会笑话。一般从大门口贴起。有门楼的写一幅大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没门楼的,只在墙头或者崖畔边的树上贴一幅“春光满园”或“大地回春”就算过去了。闲窑门上的春联内容大都空泛,沾个喜气就成,如:“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之类。看起来文雅高深,其实都是抄的。住人窑洞上的则不同,都是精心编的,为此主人不知要费多少脑筋。缺儿女的求子嗣,有病灾的盼吉祥;新结婚的多写鱼水情深,年纪大的爱个福寿无疆。如果有老人去世那就复杂了,不但内容不同,纸的颜色也有变化: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用绿纸,直到第四年才可恢复为红纸。贴完门上的就该贴院子里其它的祈福类或寄语类的各种红色条幅了。比如,财神爷两旁是“油盐深似海,米面堆成山”,有吃有喝就是好日子;灶王爷旁边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吉祥的好事,就是最大的期盼。土地爷神龛的两旁是“土地堂中坐,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福,人间得不到,只有渴求神的庇佑了。天地神两旁是:“天高悬日月,土厚载万物”,那却是对大自然最朴素的感恩和敬畏了。这些是约定俗成的,其它凡是能想到的地方,都会给一份新年的祝福。炕头上方贴的是“小心灯火,”大炕对面贴的是“抬头见喜”,院墙上贴一条“开门见喜”,粮囤上贴的是“五谷丰登”。石磨是白虎,贴的是“白虎大吉,”碾子是青龙,写的当然是“青龙大吉”了。牛圈门口贴的是“槽头兴旺”,大树上贴的是“根深叶茂”,水瓮上贴的是“清水满瓮”,就连离家较远的水井旁都有一小条“清泉长流”……小条子很多,贴起来麻烦极了,这些当年令人头痛的繁文缛节,却无不饱含着家人许许多的美好的期盼,盈盈的暖意,现在想起来,心里头依然涌动着一阵阵温热。过年是一种美好的寄托,最外在的流露就是对联,这种寄托处处都可以看到的。如今,这种贴春联的习俗依然保留着,但今天的人们大多数已经不再使用自己书写、制作的春联,而是在集市或商店里选购自己中意的印刷品春联,还有的直接贴商家、银行搞活动时赠送的贴标春联。

贴完春联,家家户户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今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今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关于倒贴“福”字,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如今,人们过年时张贴的“福”字,已经不再用毛笔书写,而是直接在市场、商店选购。这些由印刷社出版的“福”字印刷精美,还在背景图片上画着寿星、寿桃、五谷丰登、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等各种图案,可比自家书写的要漂亮、耀眼多了。

雅俗共赏的年画,镂空透亮的窗花,寄托希望的春联,头一年精心地贴上,第二年狠心地撕去,不经意间成为多少年后温馨的记忆。那是苍白的日子里最绚烂的一抹风采,是贫瘠而枯燥的生活中一份情意融融的温暖,是干涸的文化沙漠里一片激动人心的新绿。(晋能集团四通煤业 马关锁)

相关知识

年俗里品年味|今天,你家开始贴春联和窗花了吗?
春节前什么时候贴窗花 如何贴窗花
贴春联
剪窗花三年级作文4篇剪窗花三年级作文4篇1600字
春节贴窗花的禁忌 贴窗花要注意什么
二年级春节窗花剪纸 手工剪纸图片大全简单
8套好看又有趣的窗花剪纸教程
第二小学组织学生贴窗花、贴对联、蒸花糕一起感受过年的味道
连年有余的新年窗花剪纸怎么剪 手工剪纸图片大全简单
写春联、赠福字、送温暖……青山区迎新春文明实践活动年味十足

网址: 马关锁:春联窗花相映红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5472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新年贴窗花对联手抄报 对联手抄报
下一篇: 写春联 剪窗花 送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