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小文】歌德的自然哲学与植物形态学

【小文】歌德的自然哲学与植物形态学

城市形態學某一篇小論文。姑且看之。 歌德作为一位科学家诗人,对植物形态学进行了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研究。歌德用其“自然现象学”的自然哲学方法论,试图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经验直观和直接直观获得一切自然活动的普遍机制,并用这一整体论的机制解读植物形态的演变。歌德的这一思路与康德的“先天经验判断”具有哲学上的共通性,并对于自然的理性神性体现出崇敬,同时理性探究的态度。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歌德提出植物的“原型”是叶子,其他器官都是叶子的形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强化”和“极化”机制,而自然正是借助这样的机制,达到一种辩证的永恒延续。 一 歌德作为十八世纪德国的科学家诗人,在其科学理论上具有独特的气质。而歌德对形态学的研究也不仅仅是对形态本身的研究,也同时必须构建新的方法论 。与当时逐渐兴起的机械主义科学将“自然”看作“我”这一主体所研究的“客体”不同,歌德的科学研究对象与方法与其自然哲学与美学观点高度相关,从其本质就反对这种主客二分的关系。Seamon(1998)将歌德的自然哲学研究方法归结为“自然现象学“ 。 现象学是二十西方哲学才普遍使用术语,它可以看作是对康德哲学对现象和物自体之区分考察方法的一种发展。现象学的核心论题是直接直观与经验直观的关系,并试图消解二者的对立。现象学中,“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也是对意识的直接显现,而且意识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不再处于主客观两极:显现是意识的自我显现 。这可以看作对传统哲学中心物二分的一种新的调和方式。现象学强调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世界观,然而却也没有如传统唯心论者那样否认事物自身的存在。“现象学的最重要的收获, 莫过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主义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Merleau-Ponty, 1962) 而歌德虽然身处十八世纪,其自然哲学观却有与现象学类似的观念。“自然现象学”并非歌德的术语,但精妙的总结的歌德的自然哲学。事实上,在现象学这一术语出现之前,将自我与外部世界统摄在一个框架下的努力已经存在于哲学家的视域内。康德(1970)在《判断力批判》中通过对“目的因”的分析发展了一种试图调和主客二元对立的自然哲学的思想。康德区分了作用因与目的因。作为作用因的因果关系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且一件事情的原因必须在另一件事情中寻找;而作为目的因的因果律则不同,其中原因与结果是可逆的,这不是意味着果反过来导致因,而是由于人的表象能力或欲望能力,把因当做实现果的手段,即一种“技术性”的因 。比起近代机械论的力学性因果律,这种手段性的因果律与亚里士多德区分中的目的因含义相近。与用自然法则决定经验的”规定判断力“相对,康德把这种因果判断为称为“反思判断力”,它是在必然和自由之间的沟通桥梁6。 康德认为按照作用因的因果模式不能完全解释生命有机体,这是因为生命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交互的,而且不能用机械的因果进行清晰的解释。而目的因在本质上需要人的理性能力的参与,对于有机体的目的而言我们又不知道它是否是某种“意图”的产物,因此康德认为需要将此处的“有意”或“无意”悬置起来(正如现象学中对外部世界实在性的悬置),康德认为这样一来就只能在类比的意义上对有机体使用“目的因”这一词,而不是一个能构成我们经验之可能性的先验根据的概念。 因此,康德认为自然之目的,由于其缺乏可靠的先天原则,因而是不足够作为“规定判断力”的。那么这种自然目的论的合法性从何而来?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认为人的直观能力先于直观对象,人的纯粹直观能力和概念,都是先于、独立于外在对象的,也即“先天综合判断”。而目的论(目的因)和机械论(作用因)的“二律背反”不能用知性和理性解决,而只有把人看作目的本身和自然的目的才能判断世界万物的合目的性 。 作为诗人的歌德对世界的经验直观与直接直观的感受并不比哲学家在其理性传统下得到的要肤浅。歌德对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表示了高度赞同,而且在他之前已经完成的《植物形态学》中,也体现了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和“目的因”等观念十分类似的想法 。歌德的自然哲学观也是不同于机械论图景下自我、外部世界的切割。与当时逐渐“专业化”的科学家不同,歌德并不关注(事实上也不擅长)通过数量化的对外部世界的考察,他在1827年与艾克曼的谈话中对自己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的总结中提到,“我总是倾向于只注意身旁地理环境中一些可用感官接触的事物,因此我不曾从事天文学,因为天文学方面单凭感官不够,还必须求助于仪器、计算和力学,这些都需要毕生的精力,不是我分内的。” 这里,歌德的科学取向与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和日后的现象学体现了较强的一致性。歌德的科学研究从不是孤立于人的直观之外的。 二 歌德的自然美学与其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歌德否认定义性的美学,而认为“美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不出现,但它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表现中,是可以感受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4。 本原现象是歌德在其形态学观点基础上生发的概念,是他所信仰的一切事物都蕴含的,最本初、形态最为简朴的原型。本原现象之于歌德自然哲学的地位类似于本体论之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歌德在其自然现象学信念下,相信自然的一种内在规律,而这种内在规律同时也内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因而可以被感知。歌德认为自然界也存在如人工作品一样精心安排的模式,这是根植于它们内部的1。自然本原即自然内在机制的表象,通过一种哥德式的,意味深长的“象征”的方法可以探求自然机制本身的神秘美学 。 而歌德不仅信仰,并且崇敬这种自然美学。在其艺术理论著作中,歌德表明:“大自然是惟一的艺术家;从最质朴的材料创作出最巨大的对照物;看不到努力的表象就达到了最宏伟的完善—总是披上柔和的外衣就能达到最明确的坚定。她的每一件创作品都有自己的特性。她的每一种表象都有最孤立的概念,然而一切形成于一” 。于是,歌德的自然现象学在美学中的便体现为一种一与杂的辩证法,而二者的相互转换是基于一种迷人的,能够在表象中对人显现的内在规律,这一机制与其显现也便自然成为了歌德形态学研究的核心。 三 歌德的形态学研究开始于其对于脊椎动物上下颚间骨的研究 。与当时流行的观点不同,歌德并不认为成年人类并不如猿类那样具有上下颚间骨这一事实意味着人类与猿类并无联系。歌德在幼儿人类的上下颚间找到了上下颚间骨,并认为脊椎动物的谷歌形态具有高度相似性,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来“直观”,这是其自然哲学观的体现;另一方面,对幼儿骨骼的研究也体现了歌德在形态学中所采用的生长的、演化的视角以及广泛的自然机制观的萌芽。 歌德的形态学之核心特点即其对变化的强调,而这种变化又是基于一种整体的内在逻辑。歌德肯定了林奈的分类学工作,但他认为林奈的方法有一个本质上的问题,即分类永远无法穷尽植物器官的多样性——从一种植物的不同叶片到同一物种的不同植物。因此歌德认为分类的方法在探究植物生命的持续性本质方面是徒劳的。哲学上,这是因为仅仅在机械论科学视域下的外在经验层面永远无法洞悉自然的本质7。相对的,一种动态的“原型”理论才可以化解心物二元的困境,以解释千变万化而又遵循某些共同机制的植物形态。 歌德最著名的的植物形态学原型理论即“叶子理论”:植物是从最简单的叶子演变而成的,这种叶子逐步的多样化、减损、增加,并且在演进的过程中,它们总是变得更完美、更细、更轻、最后它们集中到最伟大的花之王国之中,以便它们或是把种子抖散开来,或是重新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历程 。 歌德的植物形态学理论在他去往意大利的旅程中“闪现”出来。在此之前,他试图寻找一种实际存在的“原型植物”作为一切植物的本源,因为只有存在这样的植物我们才能认定不同形态的植物都是“植物”。在西西里岛上,他得到了其植物形态学的核心洞见:未必是原型植物,而可以是植物的某一个器官作为一切植物的原型在无数的变化中形成各种植物。而这一器官,根据歌德长期细心的观察,就是叶子11。 而“叶子”这一原型的各种不同变化,都遵循同样的规则,歌德称之为“所有自然行为的两种强大的推动力”:强化(intensification)和极化(polarity)。强化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向更复杂的完善与可能性进发的状态,而极化指的是一种永久的吸引与排斥的状态,它是动态的、包含了对立面的转化。在植物形态的变化中,从种子到茎叶与从茎叶到花萼、花蕊的变化就属于这种极化,它是自然持续而稳定的通过两性而实现植物繁殖的过程。 Miller(2009)在英文版的歌德《植物形态学》中的前言中总结,歌德的植物形态学方法可以分为三个进程:具有丰富生产潜能的基本的核心成形动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这种潜力实体化的的有机形态(如植物器官),而这一形态的实现过程还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可以看到,这种论述与现代生物学的基因学说有很大相似性。不同的是,歌德的植物形态学并没有探讨那丰富潜力的物质特征,而是把它悬置了——这种不能直观到的知识,并不在歌德的考察范围内;而此外,在歌德的自然哲学与美学观下,即使是基因,也仍要继续追问其自然哲学意义下的“目的”,而最终还是要归于基因这一表象背后的自然的神秘机制。 四 歌德的植物形态学研究是一项”另类的“科学。自然现象学的科学观长久以来都不被主流科学界认可,自歌德用这种方法对光与植物形态的研究之后两百余年,二十世纪末才又有受到相对承认的现象学科学研究成果出现2。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论是康德的“先天经验判断“还是现象学的客体对主体意识的”显现“,都是高度依赖主体本身的。康德对”先天经验判断何以可能“做了极大量的论述,仍要把“关于目的的无条件立法”置于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之道德律之下,而自由与必然、理性世界与经验世界、人与自然的矛盾都需要在实现道德自律和至善时才能够和解;胡塞尔也承认其现象学的理论之中,现象学还原,即将被悬置的对象的实在性还原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工作,不慎便会陷入唯我论之中而偏离现象学的真正意图。 与之相对,把科学置于“外部”的研究方法虽然能够相对客观的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分离。我们需要认识到,歌德的形态学研究起源于对理解世界的巨大兴趣,而这种兴趣是源于,也同时促进了主体对自然的直观。无论“叶子”学说是否包含了太多玄想的成分而缺乏实在性,歌德在他的形态学理论中完成了他在自身自然哲学与美学框架下的目的,而除了带来智识上的长进,这项成就也以其真正动人的,自然的美学,督促我们反思“认识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 参考文献 Steigerwald, J. (2002). Goethe's morphology: Urphänomene and aesthetic apprais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Biology, 35(2), 291-328. Seamon, D., & Zajonc, A. (Eds.). (1998). Goethe's way of science: A phenomenology of nature. SUNY Press. 赵敦华. (2001).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Vol. 2). 北京大学出版社. 康德. 邓晓芒译. (2002). 判断力批判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邓南海. (2007). 目的因与目的性: 调节性与构造性——康德自然目的论思想与现代生物学中的目的论思想比较研究. 学术研究, (11), 27-31. 康德.. 邓晓芒, 译(2004). 纯粹理性批判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施锐. (2007). “形态学” 视域下的歌德文艺美学研究 (Master's thesis, 黑龙江大学). 爱克曼辑录. 朱光潜译.(1978). 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施锐. (2006). 歌德的 “形态学” 与 “原诗论”. 理论观察, (5), 43-44. 歌德. 高中甫编译.(2004). 大自然.歌德绘画.人民文学出版社. Lenoir, T. (1987). The eternal laws of form: morphotypes and the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in Goethe’s biological thought. In Goethe and the Sciences: A Reappraisal (pp. 17-28). Springer Netherlands. 格尔茨. 伊德等译(1997). 歌德传.商务印书馆 von Goethe, J. W., Marshall, A., & Grotzke, H. (2009). The metamorphosis of plants. MIT Press.

相关知识

歌德:植物谱写的抒情诗
花源于叶:达尔文与歌德失之交臂——中新网
抒情植物学:从卢梭、歌德到浪漫主义
植物变形记
抒情植物学:从卢梭、歌德到浪漫主义
植物形态学
《浮士德》中的植物学诗学
什么叫植物形态学
植物学大师?矿物学家?歌德到底有多爱花?
国产凤仙花属植物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网址: 【小文】歌德的自然哲学与植物形态学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5636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植物形态学课稿.ppt
下一篇: 花卉学课件: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