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物A的抗病对易感病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植物B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且两种显性基因均存在时为红花,否则为白花;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受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各项的描述中子代不会出现3:

植物A的抗病对易感病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植物B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且两种显性基因均存在时为红花,否则为白花;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受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各项的描述中子代不会出现3:

2.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猫的毛色奥秘

猫的毛色多样迷人,这些颜色的形成与基因密切相关。

第一类基因决定猫的基础颜色。有色猫可以简单地分为黑色系或红色系(即橘色系)。让猫呈现为黑色的物质叫做“真黑素”。真黑素的合成由三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b')控制。其中B基因决定纯黑色、b基因决定巧克力色,b'基因决定肉桂色。B相对与b、b'是显性,b相对于b'是显性。此外,因为酪氨酸是制造真黑素的必需物质,如果一只纯黑猫的饮食中没有摄入足够的酪氨酸,黑色皮毛可能会变成棕红色。

橘色系是通过棕黑素表现出来的,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控制合成。XRY、XRXR抑制真黑素的合成,合成褐黑素,表现为橘色;XrY、XrXr不抑制真黑素的合成。雌猫早期胚胎发育时每个细胞中的

X染色体会随机失活一条,另一条X染色体能表达。因此XRXr的猫部分细胞能合成褐黑素,部分细胞能合成真黑素,身上有橘色区域有黑色系颜色区域,表现为有斑块。

第二类基因的作用会影响色素的分布和形式,将基础颜色变为更浅的色调,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稀释”,故得名毛色稀释基因。具体而言,当猫携带两个隐性的稀释基因(dd)时,原本的基础颜色(黑色、巧克力色、肉桂色、橘色)会变成它们的浅色版本(蓝色、浅紫色、浅黄褐色、奶油色)。

能够让猫表现出白色的基因有两对,我们将第一对称为强力白(W和w),强力白属于突变基因,一旦出现显性突变(w→W),会阻止色素到达皮肤,整只猫为纯白色。第二对称为斑点白(S和s)。当猫的基因型是ss时,不会影响猫咪本身的颜色;Ss会让猫咪全身的50%以下出现白色;SS会让猫咪全身出现50%以上的白色。在这种基因的作用下,猫会出现各种不同白色块。

猫的毛色还受到其他一些基因控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猫的毛色多种多样。

相关知识

某植物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抗病和易染病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以红花抗病和白花易感病植株为亲本杂交,F1均为红花抗病,F1自交产生F
某植物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抗病和易染病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
某二倍体(2n=14)植物的红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该性状同时受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每对等位基因中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红花。利用甲、乙、丙三种纯合品系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一:甲×乙→F1(红花)→F2红花:白花=27
已知某种植物的花色同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为A
仙客来是一种适合室内种植的鲜花盆栽,其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和深红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为R和r,R对r为显性,另一对为复等位基因Ⅰ
假如水稻高秆为显性.抗病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与一个纯合抗病的高秆品种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比例为( ) A.18B.116C.316D.38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已知番茄为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抗病与感病、红果与黄果、子房少室与多室、单一花序与复状花序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4个番茄纯合品种,即红果子房多室、黄果子房少室
矮牵牛是很受人们喜爱的观赏花卉,其花色受三对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等位基因控制,花色色素合成途径如图甲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矮牵牛花色的遗传说明基因与性状
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R(r)和B(b)控制,用纯种蓝花rrBB和纯种红花杂交得到的F1为红花,F1自交的得到的F2中红花:蓝花:白花=12:3:1
玉米(2n=20)是遗传研究的模式植物。已知植株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上;糊粉层有色(C)对无色(c)为显性,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

网址: 植物A的抗病对易感病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植物B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且两种显性基因均存在时为红花,否则为白花;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受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各项的描述中子代不会出现3: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5934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草出租(花卉植物出租)
下一篇: 植物的抗病机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