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观察记者张遂旺张龙飞
2016年,由镇政府牵线,村里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艾草,不仅农户增收,村里每年还有3.2万元集体收入。
王素清 西水磨湾村党支部书记
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这是汤阴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课题。他们把产业发展与农业扶贫对接起来,给全县人民交上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
如何依托地域优势、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怎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汤阴县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艾草”,把“产业发展+特色扶贫=共赢”的课题做得格外精彩。
1 千年“仙草”点草成金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中就可见到艾草的踪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艾以叶入药,宋时以汤阴伏道者为佳,近代谓之北艾。”
相传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常在汤阴用艾草给人治病,后被刺客“伏于道旁杀之”,便葬在了由此而得名的伏道镇,墓前设庙,庙旁广植艾草。
8月26日,记者走进扁鹊庙,只见院内垂柳环绕、绿树成荫。沿路跨过一座青石小桥来到扁鹊庙东侧,“艾园”碧绿。园子约有半个足球场大小,大部分艾草已经收割,又新长出20厘米左右,作为观赏的部分长得齐腰深。
记者掐下一片艾叶,只见其形状有点像菊花的叶子,表面深绿色,背面有灰白色蛛丝状绒毛。放到鼻子边,一股药草独有的清香钻进肺腑,感觉身体和大脑一阵清爽。
汤阴种艾历史悠久,但多年来种植未能成规模、形成产业链。
作为传统农业县的汤阴,近年培育壮大食品、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招商。艾草也是在招商中被挖掘出来。
安阳九头仙艾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柳志强原来从事金融行业,经汤阴县招商人员介绍,汤阴北艾的独特药性及其千年文化历史,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他。
“艾草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大健康产业。”经过周密分析和调研,柳志强认为,“艾草产业绝对能干。”
九头仙艾业销售部经理邓成勇介绍,公司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以艾为原料,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目前公司产品已面向全国进行销售,让汤阴艾草“点草成金”。
2小艾草带动大产业
在邓成勇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了位于汤阴县产业集聚区的安阳九头仙艾业有限公司。
迈入厂区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5层高的办公楼,外墙装饰是艾草的图形,厂区绿地里种的也是艾草。走进艾草原料仓库,“艾”的气息更浓,近万平方米的库房中,2米多高的艾草垛整齐排列,每个垛前都标明了艾草产地、收割时间等信息。
“有句话叫‘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厂区工作人员说,通俗地讲,艾叶燃烧热量很高,当年收割上来的艾草需要储存1至3年,去其“燥”,不仅能使艾草功效最大发挥,也避免人们在艾疗过程中出现烫伤。
艾草在制绒车间完成第一次转化。艾叶和杆在机器中分离,以叶入药,经低温低速捶打、揉搓和风力筛选、脉冲除尘工艺“抽丝剥茧”,艾叶中的脉络被提取出来,这就是“艾绒”。
记者随手捏起一小撮,只见艾绒成棉絮状,有点像肉松,草药味很浓。在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坐在气动卷条机前,有条不紊地将艾绒称重、压实、卷条。车间一侧的产品展示架上,艾条、艾贴、艾饼、艾草枕头、护肤露、精油等各式各样的艾制品让人不禁感叹:小小艾草还能“玩”出这么多花样儿。
“这仅仅是一个起步,未来我们要做得更多。”邓成勇说,他们与汤阴县共同打造的“九头仙艾国际艾文化产业园”项目,被列入“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推荐项目。
原来,我们看到的只是项目的第一期。目前,万吨级艾草日化品加工厂区、九头仙艾科技研发中心、艾文化体验中心、艾灸理疗中心等综合配套设施正在兴建。2018年,该公司重点方向在艾草种植带动扶贫、扩大日化生产线、中医药康养游等项目,形成集艾草种植、生产、研发、销售,艾草养生、艾草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要想实现远大目标,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支持。汤阴县政府出资2500万元,设立风险资金池,撬动银行资金1.5亿元,用于支持北艾产业发展,出资500万元进行分类奖补,重点支持艾草种植。
邓成勇介绍,老百姓刚刚接触艾草规范化种植的时候都不是很了解,汤阴县县长就带着技术员,整天蹲在田间地头,给农民讲政策、传技术,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目前,汤阴县艾草种植面积已达15000亩,通过土地流转、优先就业、技术培训、产品收购等多种途径,直接扶贫人数3000多人。
3 艾草长成农民的“摇钱树”
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小小一株艾草经过了“神奇之旅”后,正在成长为农民的“摇钱树”。
记者来到汤阴县伏道镇西水磨湾村,沿着水泥路进村,路右侧是一排排二层带院子的“小洋楼”。道路左侧的艾田里,艾草涨势正旺,放眼望去,仿佛一块厚厚的绿色绒毯向着远方铺展开来。
“以前村里基本没有集体收入,想干点啥都干不成。”得知记者来了解艾草产业,西水磨湾村党支部书记王素清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们村是贫困村,村里基础条件比较落后,2016年,由镇政府牵线,村里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艾草,不仅农户增收,村里每年还有3.2万元集体收入。
村里的会计郝燕东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以前农民种小麦,年景好的时候亩产千斤左右,按照市价每斤1.2元,减去种子、肥料成本,收入也就千把块。土地流转给艾草企业后,农民每亩地能拿到1500元流转资金,艾草一年收三茬,每亩产量在600公斤,企业按照每公斤3元统一收购,就是5400元,加上县里的艾草种植补贴,一般农户收入上万元。
“这好日子说来就来了。”63岁的张改花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年前,她患上了食道癌,虽然手术成功,但从那时起便干不了重活,老伴去世后,家境每况愈下,家里最小的姑娘还在上大学,生活的重压让她苦不堪言。
王素清带着记者来到张改花本家嫂子家,张改花正准备做饭,她个子不高,头发花白。说话时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
“家里的4亩地流转给艾草企业后,每年都有万元以上的固定收入,也不用天天忙在地里了。”张改花告诉记者,腾出时间后,她料理大嫂的生活,每月还能多一份进项。
王素清打开手机上的扶贫专用软件,点选“未脱贫户”,找到张改花的收支情况。记者看到,张改花的年纯收入有13531.97元,人均纯收入6765.99元。
“年底我就申请退出贫困户。”张改花乐呵呵地说,“国家政策好,让俺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了。”
当下,西水磨湾村依托艾草产业和扶贫政策,村年集体收入超过了5万元。“村里软件和硬件都上去了,脱贫目标一定能完成。”王素清信心满满地说。
“我们已经申报‘北艾’国家地理标志,汤阴将再添一个极具含金量的品牌。”汤阴县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龙头、保护品牌,壮大艾草产业。
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相关知识
精准发力 高标准打造“南阳艾”品牌南阳市召开艾草产业发展座谈会
普定县花卉产业与精准扶贫分析
湖南大学“花瑶花”文化创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
党建引领“兴产业” 鲜花经济“促增收”
兰州七里河:“小百合”撬动精准扶贫“大产业”
以花为媒 推动滇闽花卉产业共赢发展
花卉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研修班到兴义百合花种球基地观摩
红塔区花卉产业如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园艺产业,如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月季、艾草、石榴都能上“保险” 中原农险推动南阳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网址: 产业发展+特色扶贫=共赢——探寻汤阴县精准发展艾草产业之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63609.html
上一篇: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中国花 |
下一篇: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