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Ⅰ号”沉船上,植物考古学家发掘、鉴定了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31粒胡椒遗存,它们为这艘瓜果飘香的南宋福船平添了一丝热带风情。
胡椒起源于南亚和东南亚,是世界广泛使用的香料之一。它在中国的身影最早见于唐代志怪小说《酉阳杂俎》,但实物证据一直阙如。此次在“南海Ⅰ号”发现的胡椒遗存表明:至迟在13世纪中早期,中国人已经利用它烹调食物。
壹
舌尖上的航海史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实验室中,工作人员通过显微镜对一堆堆颜色灰暗、外壳脆弱的植物遗存样本进行了种属鉴定。这需要“火眼金睛”:比如,同是直径仅约4毫米的“圆球”,就有花椒和胡椒之分。
鉴定结果显示,“南海Ⅰ号”上有多达19类植物种属。其中,水果类和坚果类的出土数量最丰富,种类最多。赵志军说,考虑到沉船海域远离陆地,出土的植物遗存很可能是原本属于船员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它们讲述着舌尖上的航海史”。
在“南海Ⅰ号”上,水果有梅、槟榔、橄榄、荔枝、葡萄、枣、南酸枣和滇刺枣等,坚果有锥栗、银杏、香榧子和松子等。其中,锥栗最多,达1974粒,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63.6%;梅核次之,占25.7%。
以今人的眼光看来,船上出土的大多数水果是更宜腌制成凉果和蜜饯的品种。例如,梅子的酸度过重,很少被鲜食,一般都是用盐、甘草和糖腌制成凉果,称之为“话梅”,含在嘴里,酸咸可口,生津止渴。“这不是巧合,应是采购者特意为之。”赵志军说,在远洋航行中,腌制果品和坚果更易于保存,营养和口感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