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版纳植物园为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环境教育培训

版纳植物园为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环境教育培训

版纳植物园为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环境教育培训

3月1日至4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普工作者受邀为40多名来自全省各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进行环境教育培训,并以植物园为基地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以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应用。本次培训班由云南省林业厅和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主办、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支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管理局承办。在为期4天的培训中,来自多家单位或组织的环境教育工作人员做了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自上世纪末提出“科普旅游”这一概念至今,在科普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版纳园的科普教育组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壮大。多年的工作积累使科普旅游成为了版纳园一大特色,也使版纳园在环境教育方面有了较多的一手材料。科普工作者王西敏、赵文娅受邀在此次培训班中授课,介绍了环境解说、标识系统设计以及植物园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 在3月3日的版纳植物园实地实习中,版......阅读全文

绘画揭示影响前青春期儿童自然表征的因素

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自然表征,即通过感官获取信息并留存在大脑对自然的认知印象,在塑造个人环境态度和行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探讨人的自然表征,尤其是对言语叙述能力发展有限的儿童而言,面临方法上和技术上的挑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陈进带领的环境教育团队,利用绘画+书写的方法,对来自杭州、昆

绘画揭示影响前青春期儿童自然表征的因素

  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自然表征,即通过感官获取信息并留存在大脑对自然的认知印象,在塑造个人环境态度和行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探讨人的自然表征,尤其是对言语叙述能力发展有限的儿童而言,面临方法上和技术上的挑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陈进带领的环境教育团队,利用绘画+书写的方法,对来自杭州

我国学者揭示橡胶复合林间作植物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近30年来,东南亚部分地区及西双版纳最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就是大面积的原始热带森林被结构单一的纯橡胶林所替代。尽管橡胶种植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土壤板结、土壤侵蚀和质量退化等)也是不争的事实。间作植物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  为定量评价间作植物对纯橡胶林土壤物理化学性

雾时缩短影响季雨林生态系统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员刘文杰等对西双版纳石灰山季节性湿润林(季雨林)内主要树种的水分获取方式进行研究后发现,雾水对旱季林下幼苗正常生长极其重要。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生态水文学》。   石灰岩森林植物的叶片特征、进化适应和生长方式都与季节性水分的供应有关。“我们

森林土壤的“激发效应”与有机碳平衡

  由于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植物可能提高向地下土壤的碳输入,而这种输入的增加可能影响土壤中原来固持的有机碳释放,形成“激发效应”,但具体的变化规律并不十分清楚。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研究生乔娜和副研究员Douglas Allen Schaefer与中科院地理所、德国哥廷根大学相

石斛种子萌发还得借助“合作伙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976.shtm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与普洱学院的研究人员以具有重要观赏和药用价值的鼓槌石斛与胶膜菌GC-15(Tulasnella sp.)构建了共生萌发体系,通过形态解

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古近纪综合地层框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984.shtm古近纪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劫后复苏并逐渐接近其现代面貌的关键时期。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古近纪也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活动、亚洲气候重组、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时期。近年来,该区

版纳园榕树榕小蜂共存化学生态学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钝叶榕果实与榕小蜂  在最为典型的互惠共生体系植物-昆虫育幼传粉系统中,植物和昆虫的繁殖都直接依赖于对方,联系两者的“信号”是维持该系统稳定共存的关键。榕树与其专性传粉昆虫榕小蜂组成了高度专一的植物-昆虫育幼传粉系统,榕树依靠榕小蜂传粉产生种子,并为榕小蜂提供繁育场所。在该系统中,榕

版纳植园揭示传粉榕蜂从互惠共生向欺骗寄生演化的机制

   互惠共生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从相互合作中受益,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科学研究已经发现互惠共生从不同尺度上影响全球生态过程,然而物种间互惠关系的获得、维持或丢失的演化机制仍是重要的未解之谜。  互利是互惠共生系统的基石  榕树-传粉榕小蜂在繁殖上高度依赖,形成了最严密、最具代表性的互惠共生系统。榕属植

版纳园在气候变化对植物入侵性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

人工气候室控制实验   当前,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侵生态学尤其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相结合,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入侵生态学组以紫茎泽兰原产地(墨西哥)种群、入侵地(中国)种群,以及本地近缘种白头婆为材料

版纳园发现根压控制竹类植物最大生长高度新机制

  许多草本植物都产生根压,其它一些维管类植物也产生根压。主要的粮食植物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是禾本科植物,可能都产生根压。禾本科植物通过产生根压修复输导组织气栓、控制植物生长的机制发现,可能会对于禾本科粮食作物的耕作管理、旱作技术、良种选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植物叶片的蒸腾会导致植

生物防治入侵垂叶榕或有新方法

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垂叶榕的自然原生地西双版纳热带地区,有一新种瘿蚊寄生于垂叶榕的隐头果内,可严重影响垂叶榕种子及其传粉榕小蜂的互惠系统。  据介绍,该种瘿蚊在垂叶榕刚结的幼果上产卵,刺激雌花子房膨大成虫瘿,并完成发育。瘿蚊寄生导致垂叶榕的传粉榕小蜂大量死于发育

橡胶种植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生但也对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近30年来,东南亚部分地区及西双版纳最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就是大面积的原始热带森林被结构单一的纯橡胶林所替代。尽管橡胶种植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土壤板结、土壤侵蚀和质量退化等)也是不争的事实。 间作植物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   为定量评价间作植物对纯橡胶林土壤物理化

中药材“骨碎补”的DNA分子鉴定研究取得进展

  “骨碎补”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用于治疗骨折、关节炎、骨质增生等与骨相关的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骨碎补”为槲蕨(Drynaria roosii Nakaike)的干燥根状茎。由于大量不同物种干燥根状茎的形态相似,目前药材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混伪品,传统的鉴定方法准确度和效率均较低,导致“

我国启动本土植物物种全覆盖保护计划

  由中科院发起、国家林业局和住建部共同倡议的中国植物园联盟6月6日在京成立。联盟发起了一项“本土物种全覆盖保护计划”,旨在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对我国本土植物全覆盖的收集和安全保存。  中国植物园联盟理事长、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介绍,我国目前有200多家植物园,但现仅保存

研究揭示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维度的树种共存机制

  群落物种共存的生态学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群落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与植物系统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组,以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Swenson实验室等国内外研究团队合作,从系统发育和功能维度,对西双版纳20公顷热带季节雨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树种共存机制进行研究,取

云南发现一植物新种绿汁江吊灯花-已极度濒危

中新网昆明2月25日电 (记者 胡远航)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园林园艺中心工作人员在云南省绿汁江河谷调查时,发现吊灯花属一新种——绿汁江吊灯花。目前,该植物已被评定为极危物种。据介绍,吊灯花属隶属于夹竹桃科,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亚洲、大洋洲。传统上该属全世界约200种,最

云南半叶趾虎家族添“新成员”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国际研究生Ade Prasetyo Agung及其合作者,通过整合线粒体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发现被鉴定为云南半叶趾虎的标本中存在多个“隐存种”。其中,发现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和普洱市思茅区及宁洱县的半叶趾虎被确认为2

科研人员人工培育出发光真菌

  中新网昆明11月23日电 (记者 胡远航)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科研团队目前已成功分离获得了荧光类脐菇菌种,经腐殖质栽培发现,菌丝具有较强的荧光,可以制作科普产品满足大众观赏的需求。  据介绍,自然界约有700多种生物可以自身发光,主要包括微生物中的发光细菌种类,海洋

气生根黏液藏“心机”,微生物固氮控病有新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642.shtm植物的茎或叶上所发生的根叫气生根,它是一种很特别的根系类型与变态器官,而有些植物气生根上则会附着大量黏液,从而形成了一种神奇的微环境。最近,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

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1月21日至22日,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在版纳植物园昆明分部(园部视频)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植物园、云南大学、昆明动物所、昆明植物所、云南天文台的委员与嘉宾参会,另外参会的还有版纳园主任陈进、副主任曹敏、部分研究组长、科技人员和研究

版纳园热带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养分利用效率研究取得新进展

  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量及其分解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过程,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凋落物量及其分解过程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养分循环效率的指标,还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系统功能和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养分利用效率则是综合测

版纳园在热带雨林板根的生态功能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板根是热带雨林重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板根可以为高大乔木提供支撑,其发生通常是由单向的不均匀受力诱导的结果,同时热带雨林瘠薄的土壤和高湿度也可能是植物形成板根的原因之一。然而,这些诱导假说依然不能很好地解释许多与板根相关的现象,比如很多高大的乔木树种不形成板根,形成

云南省生态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红河举办

  云南省生态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于10月18日至21日在红河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云南省生态学会主办,红河学院承办。会议主题是“农业困境—生态学突围”,来自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大学、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曲靖师范学院、景东亚热带植物园、红河学院等的

植物园揭示WRKY蛋白通过赤霉素途径调控植物衰老进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余迪求团队在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题为Arabidopsis WRKY45 interacts with the DELLA protein RGL1 to positively regulate age-triggered leaf s

人工橡胶林总初级生产力与颜色指数的关系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数码相机监测植物物候成为可能,为理解林冠光合的季节变异与物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机会。而在引种的人工橡胶林中,由于其集中落叶和生长季林冠颜色变化不明显等特征导致在探究此关系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全球变化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周瑞伍在研究员张一平的

“橡胶林固碳增汇实验示范”2012年度研讨会召开

  11月2日,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性子课题“橡胶林固碳增汇实验示范”2012年度研讨会在景洪市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召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云南省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以及云南景泰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的22名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   版纳植物园经济技术推广站、热作

西双版纳建成人工橡胶林通量观测系统

着手人工橡胶林的碳收支长期连续监测  全球变化已经备受关注,森林的碳汇效应,特别是人工森林的固碳能力及其碳汇潜力,已经成为国家制定减排相关的重大战略决策时急需的科学数据。为了揭示西双版纳面积最大的人工橡胶林碳汇源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探讨在区域气候变暖情景下人工橡胶林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治沙治出的植物园

  上个世纪,新疆吐鲁番市风沙危害严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这里治理风沙,建设了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通过野外引种、繁育培植,植物园里的物种逐渐丰富。目前,植物园里生长着500多种耐盐、耐旱的荒漠植物,为防风治沙工作提供了支持。  暖阳下,新疆各地的梨花、杏花、桃花

西双版纳“望天神蛙”破纪录了!

栖息在望天树上的黑蹼树蛙  西双版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供图    世界上的蛙类能爬多高?此前栖息的最高纪录是由威斯康星州北美乔松20.5米高树干上发现的灰树蛙创造的。最近,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

相关知识

版纳植物园6名毕业生获云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
版纳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样板
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科普绩效自评
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诚邀青年英才依托申报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海外)项目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报春花科植物新种!
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版纳植物园2名博士生荣获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电话,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址

网址: 版纳植物园为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环境教育培训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700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东莞]共赴自然之约!2020·
下一篇: 幼儿园学校管理方案(精选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