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2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学术指导、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策划执行的“城市精神:当代公共设计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24号楼小剧场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多位重量级嘉宾轮番登场,给现场观众以及五千多名网络直播的受众带来一场城市公共设计的思想盛宴。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书记卜希霆以“城市公共空间的创意营造”为主题展开演讲,现将演讲内容分享给各位读者。
城市公共空间的创意营造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书记卜希霆
城市公共空间:寻找金色、光辉的绿叶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呢?
这其实是大多数城市发展中共同面临的一个思考题,城市是我们大家共同居住和生活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对城市有着各种各样的期待,不同年龄的人、不同职业的人、不同性别的人、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都会对城市有着不一样的期待。在各种期待交织中,人与城市正产生着诸多矛盾和冲突。
因为每个人理解的公共空间定义各不相同,公共空间的使用矛盾便一直存在。大多时候我们谈论公共空间,会认为公共空间就是完全公众的、每个人都可以去参与的地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公共空间变成私有空间;城市原本可以拿出来给公众共同享用的空间被企业、事业单位、基础设施,甚至政府部门占用。其实空间就这么大,地球就那么大,我们城市拥有的土地就这么大。我们一直侵占的是什么样的空间?侵占的是越来越多城市之外的空间。这些地方本来是可以给我们用做呼吸、跟自然接近的一个空间。帕特里克•格迪斯在其《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曾经讲到“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辉间交替着绿叶。”这其实是我们对城市空间的一个美好的想象,也是我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应当抱有的态度。
我非常欣赏涂鸦艺术家班克西(Banksy),他在世界各地做了大量经典的街头创作,试图通过艺术更好地介入公共空间。当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介入城市,我们也在进一步思考,艺术设计应当如何更科学、更美好地介入城市并引领城市建设。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需要更新与改变的不是建筑,而是我们的习惯与态度,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城市与聚落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公共空间正从功能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从中国古代的市、坊、园林到当代的公园、绿地、步行街、广场......渐次转化。艺术设计对公共空间的关注尺度正逐渐从宏观的公园、广场等演变至微观甚至被忽略的“负空间”。很多时候其实是城市的诸多细节决定着公共空间带给我们每个人的真实体验与切身感受。
▲城市需要更新的是我们的习惯与态度
所以今天我们着眼的公共空间并非是巨大、具象或者是非常宏观的所在,它其实是微观的、小尺度的,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地方。就像今天来到现场的诸位伟大的设计师一样,他们其实正通过公共设计关心着我们的上厕所、买菜、吃大排档、洗澡、睡觉、读书、看报……留意着更多的生活细节,这些都是现代公共空间应该关注的问题。下面,我首先想说的是关于“墙”的公共设计问题。
▲比利时的丁丁街道
城市微观公共空间=生活细节
墙&美术馆
墙,本意是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认为墙与地板、天花板一样都是建筑空间的人为限定物。进入到现代社会,墙不仅仅用作隔离的屏障,有更多的艺术家通过各种创造方式去改变“墙”的单纯含义。更多艺术家以墙为媒潇洒作画,把墙作为一个传播艺术、彰显个性的载体。通过更多富有想象力的设计,让一个非常单纯的公共设施变得有趣、变得温馨,在城市的钢筋水泥包围之下带给我们一种创造与感知的力量。
比利时的丁丁形象,在布鲁塞尔街道各处闪现,丁丁漫画已成为这座城市一张特殊的名片。这些漫画墙据说是1992年一位漫画家与一家咖啡馆合作,将他的漫画故事场景浓缩在咖啡馆大墙上,从此漫画墙一炮而红。后来在布鲁塞尔市政府的鼓励下先后有40座漫画墙出现在了老城区里,沿着漫画墙行走不仅能领略到布鲁塞尔人的生活风貌,还能唤起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也给予布鲁塞尔一种独特的故事性漫画感知。
我认识的一位80后3D画艺术家齐兴华也是一位街头画艺术家,他曾经被迪拜王子请到迪拜作画。去年,齐先生在北京专门打造了一座阶梯美术馆,30多幅绘画都是他在墙上创作的。泼墨绘画、即兴挥洒,艺术形象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艺术家通过大量的艺术创作使我们的墙体功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齐兴华的作品
在中国传媒大学东街有一段长长的围墙,曾经有一批涂鸦爱好者信手涂抹,部分绘画作品非常漂亮、令人驻足,我曾经用手机把几副经典的涂鸦画拍摄下来印制成鼠标垫送给亲朋好友,大家都非常喜爱。
今年上半年,三间房乡政府结合北京城市街区再造的要求,对定福庄西街、中街、东街重新进行了梳理美化。我组织了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部分师生参与了该项目的讨论与研究,提出把这面墙做成一个永不落幕的户外美术馆,结合我们所在的大运河文化带的区域文化特色,广泛征集中国传媒大学设计各相关专业师生的优秀作品,利用现在已有的机器喷绘设备进行艺术创造的精彩呈现。目前正在展出的是我校动画学院同学创作的作品,在旁边有二维码可以用手机扫描直接观看相关动画作品。“东街墙美术馆”的展示墙可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更新,用心打理也可以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核心区的一个新的文化地标。
▲中国传媒大学西侧的“东街墙美术馆”
▲墙与美术的结合
井盖&装饰画
井盖最早可追溯至罗马时代,当时的井盖是用石头做成的。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井盖及其以下的世界承担着供水、排水、燃气、电力、供热、通讯等功能,它们像是一根根血管供养着一个城市的发展。井盖构成了城市文明的一部分。井盖曾经被很多人选择性忽视,但现在在很多国家,井盖却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公共设计新领域。它始于解决实际的细节问题,又因做工精致成为一门艺术,最后不断被普及发展成一种特殊文化。比如在日本,井盖已成为日一张富有特色的城市名片。日本95%的城市采用了设计独特的井盖。其中约一半以上都是采用植物、树木、官方花卉作为图案,同时动物、名胜美景、历史故事也常被作为设计题材。据说全日本目前有超过6000种不同的井盖设计,甚至建立了好几家井盖博物馆,还建立了一个半官方的“井盖协会”,由32个公司组成,专门负责保护及研究全日本的井盖。
以工匠精神著称的德国,其井盖除了严谨的功能价值外,还具有极强的地标性。这吸引了一群德国艺术家利用井盖甚至通风口排水道的纹路进行拓印,使那些本来默默无闻的公共设施蜕变成为城市文化的新标志。他们利用井盖纹路的沟壑,将印染颜料涂上去,选定打印区域,就能成功将这些简洁漂亮的纹路转移到作品上。受此启发,德国艺术家竟然印遍了世界各地的街道,如今已经收集了超过20个城市的标志。他们在德国柏林生产衬衫、T恤和布袋,去阿姆斯特丹、里斯本、巴黎等城市现场印染,每一件井盖拓印的衣服或其他衍生品都是一个城市独特的纹路,成为一个城市的记忆的延伸。
▲日本街头的井盖
▲与井盖“相关”的设计
巴黎的下水道均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了无踪影。由于巴黎下水道系统享誉世界,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曾经说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他说此话的彼时就反映了这样一种情境,当时的巴黎有很多流浪汉住在下水道里,下水道也成为那个时代城市的温暖所在。前些年很多“漂”在北京等大城市的青年人“蜗居”在城市的边缘,有这样一位设计师——戴海飞,他通过他自己的用心设计做了一个“蛋形蜗居”,空间酷似温暖的城市井下,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跟他的伙伴设计完成了这个实验空间作品,用这种富于爱心的设计关照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悲惨世界》中的那段文字让我们感慨,我们做公共设计的时候不是用我们设计行为去剥夺那些弱势群体的权利,而是应该用我们的有效参与,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
▲蛋形蜗居
24小时书店&城市灯塔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书不仅仅承载着信息,还联结着人们的记忆与往事。书店存在的价值就是成为“传承思想的场所”。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中写道:“图书承载着我们的思想和想象,使它们充实人间;一家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臻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在广州有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实体书店——1200Bookshop。店主刘二囍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在开店前,环台湾岛徒步行走了1200公里,这也是书店名称的来源。创办仅一年,不打烊书店就登上了“17家全球最酷书店”榜单。而这个收入微薄的实体书店之所以坚持24小时不打烊,有一个令人感动的原因就是在暗夜里收留那些城市中失眠流浪的人,通过一个书店去温暖一座城市。
一个书店温暖一座城
图书馆、书房、书店、书屋、阅读亭……多样化的书籍空间映射着人们对阅读的需求。而在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型、快节奏的城市里,书籍触手可及显得更加迫切,“城市书房”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三里屯曾经是北京地标性的繁华商业区域,最近朝阳区文委会同相关机构共同以实体图书馆为基础打造24小时城市书房,构建城市阅读服务体系,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无人值守,面向所有人群免费借阅书籍,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书房”和“精神粮仓”。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暗夜里的灯火。比三里屯原本的商业文化更具魅力的是从书店中透射出的点点灯光,一个书店改变一座城市,“城市书房”成为三里屯夜生活中充满人文意境的新景观。
▲城市24小时书店
城市公共空间创意营造
公共空间的价值取向
首先,公共空间要连人脉。公共空间可以把更多的个体连接起来,公共空间的更大价值在于更好地关照人的心灵、彰显人本关怀,指引更多个体的身心行为,满足其审美文化需求。
其次,公共空间要延文脉。能够把很多文化延续起来。美国国际法学者爱迪·B·维丝曾经提出代际公平的理论,对于前代人留下的东西,应该使当代人都有权来了解和受益,也应该继续保存,使下一代人也能接触到隔代遗留下来的东西。同样,不同时代的人都应该公平地享有上一代人曾经拥有过的文化和记忆。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同样是不同时代的人类应当共同享有的权益。公共空间对培育可持续的文化认同、构建文化归属、连接不同时代的文化感知纽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公共空间要筑地脉。空间场所是文化表达与呈现的重要载体,即便是菜市场、厕所、排挡等小尺度空间,也同样能够张扬和体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场域感知。
第四,公共空间要通经脉。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居民实现资源共享的最佳平台,而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公共空间更应成为每个人公平享有文化权益与资源的理想之所。
许多时候,对于城市与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关键与首要的是要保持怎样的态度。
城市没有乡村和田园所拥有的更广袤的参天大树和茂密发达的根系,今天城市里遍布的钢筋水泥建筑仿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可持续、生态化的生长,因而我们在城市里所追求的更美好的日常生活也会日益单调与无聊,缺乏人与自然的生态与和谐。今天的孩子鲜有机会了解菜市场或者更多的日常与基层的生活,城市里大多数学龄中的孩子,在没有家长带领的前提下,没有人会主动踏足类似菜市场这样的空间。而那些被无辜隔绝掉的公共空间里的日常生活,才恰恰是我们应该让下一代公平享有的文化传承。因此,面对日益逼仄的城市公共空间,我们应当扪心自问:
在城市与公共空间里,我们能做怎样的人?
在城市与公共空间里,我们想要建立怎样的社会关系?
在城市与公共空间里,我们想要如何与自然相处?
在城市与公共空间里,我们想过什么样的日常生活?
在城市与公共空间里,我们觉得如何发展才是合理恰当的?
在城市与公共空间里,我们应当秉持什么样的审美观?
城市公共空间思考维度
公共空间的包容性。城市最好的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包容性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温度。有温度的包容性公共设计就是要思考,无论使用者的年龄和健康如何, 公共空间的设计、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都应该可以适合他们使用。
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尺度应当以人为中心,从人文出发,更多汲取人文的力量,尊重每一个个体,把“人”的实际需求作为顶层设计,把提高“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核心,让城市走得更远更长。
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不管是下水道还是井盖,所有的公共设施设计都应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一种起码的韧度。具有“抵抗力”的城市并不意味着具有“韧性”,韧性城市应更加关注从过去的灾害经验中转换学习,使城市在面对跨越阈值的灾害时具有缓冲空间和“忍受度”。城市公共空间要具有应对重大冲击和慢性压力的能力,要提高城市的抗打击能力与恢复能力,以及城市对抗不确定风险的韧性程度。
公共空间的创新性。创新是这个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公共空间作为城市高聚集性场域,是更好彰显城市能动性的空间,反映城市发展的“效度”。当今时代,只有创新性设计的公共空间环境才能够让人驻足停留且感到有趣,因此,创意营造有趣新颖的公共空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涵。
创意营造路径:场景+精神+人本观念+遗产+城市品牌
首先,场景氛围创意营造。场景氛围创意营造是指通过创新性、国际性、包容性、可识别性的场景氛围营造,形成城市更具吸引力的集体记忆与生活体验。
其次,公共精神创意营造。公共精神创意营造是指通过更加积极主动地公共空间意识培育,通过更多探索性的生活审美实验与实践,推动城市公共精神的养成。2015年,我拜访了自称“中国大叔”的牛健先生,他当时与清华大学合作做一个社会学的实验:在京郊顺义的一家工厂内自建了“绿色”的集装箱模块建筑,屋顶花园、室内生菜墙、可循环的垃圾处理方式等绿色生活方式吸引了众多同样向往在都市中拥有绿色生活的人,通过主动探索开展“共享社区”社会创新的实验,试图在实验中展现人类和环境相融的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畅想构建一个都市“桃花源”和“理想国”。我们这个时代恰恰缺乏一批敢于尝试与探索的人。
▲北京顺义生菜屋可持续生活实验项目
第三,城市人本观念营造。城市人本观念营造即是城市发展必须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这一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空间要通过主动挖掘人类故事母题、彰显人本的视觉传达、开展人本的内容设计,传承人性光芒的城市精神。而本次由吴学夫教授策划的“城市精神:当代公共设计档案”即是城市人本观念营造的最佳方式之一。
第四,城市遗产创意营造。城市遗产创意营造即以提升城市文化遗产的创意审美为目标,通过挖掘文化遗产的创意要素,通过动态传承、活态展演、全息档案、口述历史等方式营造文化遗产创意生态、打造文化遗产衍生产品、激活文化遗产创意消费。
第五,城市品牌创意营造。城市品牌创意营造即是通过有效挖掘城市历史、风景名胜、物质资源、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城市的文化IP,推动旅游、教育、文创、综合体、产业园、演艺、酒店等多种业态打造城市品牌影响力。
第六,城市生态营造。城市生态营造是指通过有效的公众参与性调动、文化共识性形成、文化符号性设计,打造永续性发展的城市文化生态。
建筑学家沙里宁曾经说道:“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城市,关注城市的细节,甚至关注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小尺度公共空间。进而,让我们从公共空间里发现一座城市的美好。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中传大设计
责编:陈春晖
校对:王 景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模板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docx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城市空间微气候营造的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解析
南京创意设计周5月27日开幕,高校毕业设计作品将走进城市公共空间
景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HDA汉都灯光设计丨城市公共空间灯光设计,点亮城市活力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网址: 卜希霆:城市公共空间的创意营造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71259.html
上一篇: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
下一篇: 6天时间告诉你,花艺设计如何解决 |